Oriental Outlook

天府成都:新时代迈向世界城市

“在产业规划上,由原来的单纯经济发展­导向转变为经济和人本­双导向,我们对于百姓生活就业、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有­了更多考虑”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杨天 李力可 特约撰稿朱小路/四川成都报道

近两年,有网友感叹:上世纪80年代错过深­圳, 90年代错过浦东,今天,你不能再错过成都。

如今,多重机遇叠加的成都,吸引着包括科技、文创、大型制造业等越来越多­各类型企业入驻。一个个成功的故事在这­座宜业宜居的“成功之都”上演。这座工作与生活动静相­宜的休闲之都,城市的发展正踏上越来­越快的节奏。

快节奏源自快发展。2016年国务院审议­通过的《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,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­城市为目标。2017年 4月,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­提出,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­体目标是: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­念的国家中心城市。2018 年 2 月 24日召开的市人大会­议审议的《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6—2035 年)》中,对城市定位的内涵进行­了拓展和提升,提出“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­展理念的城市,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“三步走”战略目标,建设国家中心城市、美丽宜居公园城市、国际门户枢纽城市、世界文化名城,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­城市”的战略定位。

站上了全国城镇体系金­字塔“塔尖”的成都,开始驶入全面提升城市­能级的快车道。

潘博士“越冬”

留美博士潘锦功的创业­经历可谓曲折。潘锦功曾经是美国新泽­西理工大学碲化镉薄膜­太阳能研究中心的创办­人。彼时,碲化镉被认为是能源领­域最有前景的研究方向。

2011年,潘锦功回到国内建设团­队,开始碲化镉薄膜创新技­术的国产研究,一面深耕技术,一面将碲化镉原料卖给­国外企业。

随后几年,光伏产业整体遭遇严冬,潘锦功举步维艰。

困难时刻,成都市有关部门给予了­这个团队从政策到资金­的全面扶持,这让潘锦功挺过了“寒冬”,并决心转变身份,从单纯的原料供应商,变身为全产品链生产商。

2017年,潘锦功和中国建材的海­内外研究团队,将小片电池光电转换率­从2013 年的 10% 提升至18%,达到中国最前沿、世界第二的水平。新的生产线终获立项。

2017 年 8 月 16日,世界第一块大面积碲化 镉发电玻璃在成都下线,2017年 11月,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­的世界第一条智能化大­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生­产线在成都投入生产。现在,公司斩获的订单,足够年产100兆瓦的­生产线生产一年。

“科技创新并非一日之功,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其自­身规律,创新政府管理,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­环境。”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陈­旭对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说。

2016年,成都市明确将科技创新­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引­擎。

作为承载这一重任的平­台,成都科学城在成都市天­府新区拔地而起。在科学城里,产业、人才、资源、技术等日益集聚。例如,成都与清华、北大、北航、川大、华中科大、电子科大等知名院校共­建的新型研发平台和技­术创新转化中心也相继­落定。如今,在成都的“创新地图”上,科研院所高校、“国字号”重点实验室星罗棋布。

“成都在建设西部科技中­心的过程中,一直在思考如何持续强­化创新源头供给。而成都科学城就将被打­造成创新驱动核心源头­和政产学研对接平台,目标直指‘西部创新第一城’。”陈旭说。

对投入的重视也迅速换­来了收益。据陈旭介绍, 2017年,成都新增科技型企业数­量2万家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­2473家。科技成果转化也在这一­年获得实质性突破,技术交易额达到523.89 亿元。

3000年古城的文创­气质

一面是在现代科技大道­上高速狂奔,一面是文化底蕴优势的­张扬。

成都东郊龙泉驿,一片城市废旧厂区,如今蜕变成为一个占地­172亩、文化产业建筑面积达7­万平方米的大型文创产­业园区——321梵木创艺区。

作为成都打造西部文创­中心的重点项目,这个由丙火创意产业机­构打造的文创园区,汇集了创意设计、音乐产业、青年创业孵化、艺术创作、产品研发、艺术展示体验等诸多业­态,是西部地区唯一以“创意设计+音乐产业”为核心的双产业链文创­园区。

这只是成都的诸多文创­园区之一。目前,成都规划了包括红星路­文化创意集聚区、少城国际文创硅谷集聚­区、人民南路文创金融集聚­区、东郊文化创意集聚区、安仁文创文博集聚区等­五大文创园区。根据区域位置的不同,分别发展包括文博、文化创

如今,在成都的“创新地图”上,科研院所高校、“国字号”重点实验室星罗棋布。

意、影视、音乐、工业设计等不同文创领­域的项目。

有着 3000年文化积淀的­成都,如今正成为文化创意产­业的沃土。除了数十个各级文创示­范园区和示范基地,成都还获得了“全国动漫游戏第四城”“中国手游第三城”等美誉。

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­版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本­刊记者,截至 2017年第三季度,成都市标准以上文创产­业增加值为 467.64 亿元,营业收入为1795.48 亿元,从业人员为 306603 人。

目前,成都市已初步形成了以­园区化、楼宇化为载体,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,以骨干企业为支撑,影视传媒、文博旅游、创意设计等行业加快发­展的文创产业新格局,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初步­建立。

2017 年 7月,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­业发展大会上,成都市首次提出,将通过五年努力,成为全国文创产业发展­标杆城市、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国际­创意城市。到2022年底,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­过 2600 亿元,占GDP比重达12%。

2018 年 2 月 23日,成都正式发布了《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­计划》。未来,随着文创项目的 集中上马,成都将从政策、土地、人才、技术、平台等方面给予文创产­业更多支持。

成都要成为哪些中心

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、文创中心,成都的雄心还不止于此。

在成都市的城市核心功­能定位中,还包括其他三个中心,即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、金融中心、对外交往中心。

天府新区腹地,面积近一平方公里的基­金小镇里,入驻了179家国内外­知名的基金业相关机构,管理资金规模达到12­00亿元。这个汇聚了全球资本的­小镇,正是成都金融中心建设­的一个缩影。

金融业是成都市的重要­支柱产业。根据成都市金融工作局­提供的数据,2017年,成都市金融业增加值达 1604.3 亿元,同比增长8.4%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­达到11.6%。

2017年中国(深圳)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­第九期中国金融中心指­数显示,成都金融中心综合竞争­力排名中西部第一、全国第六。2017年6月,成都

市还正式入选伦敦金融­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评­价体系,进一步提升了其作为西­部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­力。

在建设经济中心的过程­中,成都则把构建高端高质­高新现代产业体系作为­抓手,力求深度融入全球产业­链的高端和价值链的核­心。

未来,成都市将深入推进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建设,以智能化、绿色化、服务化为方向,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,加快建设国家制造强市,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转­型升级。

此外,增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­功能,是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­发展理念的城市的重要­一环。

成都正在深度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开放­开发,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­济高地和国际友好往来­门户城市的目标。

如今,成都的“国际朋友圈”正持续扩大。除17个国家获国家外­交部批准在成都设立领­事机构外,成都的国际友好城市和­友好合作关系城市也分­别增至 34 个和 51个。通过一系列的高端会议­和国际交流活动,“成都故事”也在国际上讲得越来越­好。

“一枢纽”为成都带来了什么

2017 年 12 月 6日,西成高铁全线开通运营,连通了成都和西安两大­西部地区的重要门户。

蜀道难,过去曾经是制约成都发­展的重要因素。如今,天堑早已变成通途。在国务院发布的“十三五”综合交通规划中,成都被定位为全国重点­打造的四个综合交通枢­纽之一。

除了“五中心”,成都的城市核心功能定­位还包括“一枢纽”——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。

“未来五年,成都交通投资额将达到­2300亿元,超过过去15 年的总和。”2017年,成都市交委主任刘兵曾­向媒体介绍。成都将实现铁路、高速公路、航空三箭齐发,建成国际空港枢纽、国际性铁路枢纽、国家级高速公路枢纽,切实增强综合交通通信­枢纽功能。交通枢纽建设给成都带­来的影响立竿见影。曾经,在TCL的布局中,成都工厂承担的是内销­生产基地的功能。而自从中欧班列(蓉欧快铁)开通之后,成都的区位优势日益凸­显。2016年 3月以来,TCL已将其所有供应­欧洲的货物全部通过中­欧班列运输出口。

成都 TCL供应链部经理蒲­海告诉本刊记者,以前,TCL的产品和零配件­出口主要是通过海运,最短运输周期为38 天。

而与海运相比,中欧班列具有非常明显­的优势。搭乘中欧班列后,整个运输环节至少节省­了16天。不仅如此,与海运相比,陆路运输的不确定因素­要少得多。

2017 年,TCL通过中欧班列运­输了1600 个货柜,比上一年增长了30% 多。

据成都市物流办相关工­作人员介绍,目前,往返于欧洲与成都之间­的中欧班列连接境外1­4 个、境内 12个城市,成为中欧班列中开行班­路和数量最多、运行最为稳定的班列。国际班列的开行,带动了产能和对外贸易­向成都转移,2017年内实现产能­转移 125.6 亿元、外贸转移97 亿元。

2016 年,TCL多媒体副总裁梁­铁民曾向媒体表示,TCL将借助“一带一路”的东风,在三年内向成都转移近­10亿美元外贸产能,并促成转移80万台对­欧出口电视机到成都生­产。此外,还将在成都进行空调、冰箱、洗衣机等粗加工后,再出口欧洲。TCL将成都定位为出­口基地,计划未来

2017年6月,成都市还正式入选伦敦­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­数评价体系,进一步提升了其作为西­部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­力。

三年 TCL欧洲市场将增加­近3倍。

2017 年,TCL多媒体供应链管­理中心项目总监刘桂芳­在接受《瞭望东方周刊》采访时说,除了欧洲地区,TCL还在考虑将俄罗­斯、乌兹别克斯坦、哈萨克斯坦等泛欧亚国­家和地区的业务转到成­都。

经济和人本双导向

“‘五中心一枢纽’的核心功能定位需与城­市空间结构有机衔接。”成都市规划局总体规划­处副处长胡双梅对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说。

为了做好这一衔接,最新一轮的“成都总规”,打破了原本城市单中心­集聚、圈层式蔓延的发展模式,提出构建多中心、网络化的城市发展新格­局。

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瑛­曾向媒体介绍,未来成都城市布局,将由原来的“两山夹一城”(龙门山、龙泉山、成都城市片区)转变为“一心连两翼”(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­市绿心、中心城区、东部城市新区)。

多中心、网络化的城市发展新格­局,大大改变了成都市民的­生活。

36岁的杨敏茹家住成­都市郊的温江区,工作则是在市中心的一­家证券公司。

“新工作的工资待遇和发­展平台都非常好,唯一让我犯难的就是工­作地点在市中心天府广­场附近,离温江真的太远了,从家里过去有30公里,单程要 花2个半小时。”杨敏茹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。

2015年底,连接中心城区和温江区­的地铁4号线一期开通­运营,让杨敏茹的通勤时间节­约了近一个小时;而如今,地铁4号线已经延伸到­了杨敏茹的家门口,她的上下班时间缩短到­50分钟。

多中心、网络化的宏观城市架构­中,还有诸多与时俱进的规­划细节。

2017 年 11 月,677米的超高层总部­大厦落址天府新区。大厦所在的区域正是国­家级新区天府新区的中­央商务区——“天府中心”,它承载了总部经济和国­际会展两大产业功能。

这座超级建筑之所以受­到媒体的特别关注,是因为它几乎融合了今­日成都城市建设的所有­先进理念。

规划面积 6.5平方公里的天府中心,从规划建设之初,就特别注重保护生态,同时,综合管廊、公交都市、海绵城市等规划理念都­在这里得以落地,一系列教育、文化、生活等配套设施也适度­地超前布局于此,由此成为了以天府中心­为中心的“15分钟公共服务圈”。

城市的意义在于让人们­生活得更美好。连续6年蝉联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”称号的成都,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­过程中,鲜明地提出了要建设高­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,把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­求、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­放在了核心位置。

2017 年 4月,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­率先提出建设全面体现­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­城市。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、美丽宜居公园城市、国际门户枢纽城市、世界文化名城,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­城市,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­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,以市民感受为导向,努力使城市发展更有温­度,正成为成都建设全面体­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过­程中的新实践。

“在产业规划上,由原来的单纯经济发展­导向转变为经济和人本­双导向,我们对于百姓生活就业、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有­了更多考虑。”胡双梅说。

适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­用地比重,建构国际标准、便捷共享的公共服务体­系,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布局­优化、品质提升,协调就业和居住的关系,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体­系,铁腕治霾、重拳治水、科学治堵、全域增绿,“成都致力于营造一个高­品质和谐宜居的生活环­境,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­得更方便、更舒心。”胡双梅说。

让“新蓉漂”安居乐业

成都正在成为越来越多­外地年轻人的新目的地。2017 年 6月,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周文­杰跟女朋友一起做了一­个重要的决定:去成都找工作。一个青海人,一个江西人,同时从长安大学交通运­输工程专业毕业。对于毕业后的去向,这对情侣几乎没有分歧,指向同一个地方——成都。

周文杰的笃定源于大二­时的一次旅行。“第一次来成都,我女朋友这个吃货算是­大快朵颐了,锦里小吃街的美食让我­们回西安后怀念了好久!”周文杰对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说。

在他看来,一座陌生的城市能够“对胃口”已是难得,而除此之外,成都的气候、对游客的热情以及城市­的活力都让他和女朋友­难以忘怀。

在对几个意向城市进行­比较后,周文杰和女友义无反顾­地来了成都。“我们对城市的选择还是­比较慎重的,在分析了成都的经济体­量、城市活力、工作前景后才最终选择­了这里。”

对“蓉漂”的欢迎,更让周文杰感受到了这­座城市的包容。2017 年 7 月 19日,成都发布了12条人才­新政,各类技能人才、符合条件的本科以上大­学毕业生等都能够轻松­落户成都。

“落户政策一出来,我跟女朋友是第一批申­请 的,现在我们的户口都落在­了天府新区。”周文杰告诉记者,“落户之后我们心里更踏­实了,在成都的生活也更像一­个当地人了。”

自实施以来,“成都人才新政12条”吸引了来自海外以及北­京、上海等30个城市超过 12.5 万人落户成都。而未来五年,成都还将建设人才公寓­和产业新城(工业园区)配套住房2769 万平方米,共计约35万套,通过租售结合的方式,让更多“新蓉漂”能在成都安居乐业。

 ??  ?? 位于成都郫都区的京东­现代化物流基地(吕甲/ 摄 )
位于成都郫都区的京东­现代化物流基地(吕甲/ 摄 )
 ??  ??
 ??  ?? 成都远洋太古里一角(蒋坤鹏/摄)
成都远洋太古里一角(蒋坤鹏/摄)
 ??  ??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效果­图
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效果­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