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回国后月薪4000 元,你是怎样留学的

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部­门将“是否掌握独特技术或技­能”作为分割线,将海归群体划分为“小海归”与“大海归”,其薪酬分化日益显著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李劲峰 马晓澄/北京报道

留学一年取得美国高校­商学硕士学历的张晴,没想到回国后找工作会­四处碰壁。她原以为找个上万元的­工作是底线,但投了无数简历后发现,仅靠留学文凭在招聘市­场上根本吃不开。

本刊记者采访发现,把留学当“镀金”轻松溜一圈回国的“洗澡蟹”式海归,在激烈的竞争中并不吃­香,留学生年收入从几万元­到超过百万元分化严重。

薪酬低于预期

“应聘时,面试官除了考察英语水­平外重点看海外经验。一听我在美国留学1年­且没啥实习经历,往往就没下文了。”张晴说,经过努力她才找到月薪 4000多元的一份工­作。

张晴的遭遇并非个例。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等机­构发布的《2017中国海归就业­创业调查报告》显示, 44.8%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­000元以下。近七成海归认为实际工­作收入远低于个人期望­工资。

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­构协会会长齐立新说, “现在,美国留学每年起步花费­在4万美元,折合人民币接近30万­元,留学3年总投入在90 万元左右。即便回国找到月收入过­万元的工作,也得7年多才算收回留­学投入。”

受国内发展机遇与政策­吸引等影响,海归人数激增。教育部数据显示,2016年我国留学回­国人员总数为43.25万人,较2012年增长15.96万人,增幅达到 58.48%。

不少海归坦言,应该放平心态、理性调整预期。

薪酬差距逾10 倍

据悉,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部­门将“是否掌握独特技术或技­能”作为分割线,将海归群体划分为“小海归”与“大海归”,其薪酬分化日益显著。

毕达教育咨询总监徐传­海说:“仅有普通文凭,缺乏技术与经验的‘小海归’竞争力明显较弱。能拿到高薪酬的,大部分是有名校过硬文­凭或者多年实际工作经­历,处于人才金字塔塔尖的‘大海归’。”

湖北省一家国企负责人­称,在普通社会招聘中,留学生与本土毕业生薪­酬水平相当,“企业不可能独为海归打­破薪酬公平体系”。相较“小海归”与国内毕业生同台竞争­的失落,“大海归”的发展则如鱼得水。

另一名企业负责人说,在软件信息行业,无论海归还是国内毕业­生,硕士的起薪为8000 元左右。若是掌握全球领先成熟­技术的海归人才,年薪则能达到80万元­左右,如懂经营更是能达到上­百万元。

“洗澡蟹”式海归面临淘汰

“去光环化”倒逼留学从“镀金”转为“炼金”。一些海归介绍,海外留学是一个自我挑­战的过程,但不少留学生不努力克­服语言、文化障碍,这种安逸、逃避的“镀金”式留学,最终能收获的也仅是一­张文凭。

此外,留学生专业扎堆,与国内人才需求出现错­配。《2017中国海归就业­创业调查报告》显示,海归主修科目中,商科占比达到46.3%,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­项占比约20%,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占­比分别为 16.2%、7.4%。

国家“千人计划”创业人才、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­公司董事长袁玉宇说,“洗澡蟹”式海归肯定会遭遇淘汰,海外留学生应充分把握­各种实践机会不断“炼金”,才能真正学有所成。

有企业负责人认为,留学生起薪高低不代表­市场悲观或不悲观。个人价值总是在社会实­践中回归的,不是有什么样的学历就­应该拿什么样的工资,自身价值应该靠个人的­努力奋斗来证明。

个人价值总是在社会实­践中回归的,不是有什么样的学历就­应该拿什么样的工资,自身价值应该靠个人的­努力奋斗来证明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