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碧桂园的扶智扶贫实践

碧桂园履行扶贫攻坚社­会责任,向社会累计捐赠36亿­元,用于扶智扶业和乡村振­兴, “爱心”与“慈善”成为企业发展的文化基­因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罗海岩 韩腾千/北京报道

碧桂园履行扶贫攻坚社­会责任,向社会累计捐赠36亿­元,用于扶智扶业和乡村振­兴“,爱心”与“慈善”成为企业发展的文化基­因

在国内许多大型慈善和­公益活动中,碧桂园鲜明的品牌标志­经常进入人们的视野。这家业绩不断实现跨越、已崛起为业界领跑者的­公司,坚持履行扶贫攻坚的社­会责任,21年来,向社会累计捐 赠 36亿元,覆盖教育扶贫、产业扶贫、乡村振兴等众多扶贫项­目,直接受益者超过19万­人次。

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­强出生于广东顺德一个­贫困的农民家庭,18岁之前没有穿过鞋,在他

因家贫辍学之际,政府减免学费,并发给助学金让他完成­了高中学业。事业有成后,杨国强不忘初心,热心致力于扶贫事业,多次获中国消除贫困奖、全国脱贫攻坚奖,连续七年荣膺全国慈善­领域最高政府奖“中华慈善奖”,并受到习近平主席亲切­接见。

扶智:阻断贫困代际传递

1997年初,杨国强手里只有几百万­元时,看到报纸上有广州学生­读不起大学的消息,悄悄来到《羊城晚报》社, 捐资 100万元助学,并要求绝对保密。在 1997 年到 2007年的十年间,他每年都捐资 100 万元,2006年事业有新的­发展后,开始每年捐赠 200万元。这件事直到 2007 年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对此进行报道,才揭开了这个秘密。这项助学基金使966­4名贫困学子获助。

从这个助学基金开始,杨国强开始设立更多的­助学和扶贫基金,先后创办了三所全免费­学校,以扶贫必扶智的理念,投身于长达21年的扶­贫助教公益事业。

2002年,杨国强拿出近半身家,捐资2.6 亿元创办了民办高中——国华纪念中学,学校招收来自全国各地­的贫困学生,承担学生在校所有费用,并提供助学金,直至学生完成本科、硕士、博士学业。学校至今已在全国28 个省市区、21个民族中,招收贫困学生 2747 名,其中已就业 1213 人,硕士 547 人,博士76人。近年来杨国强每年投入­这所中学的资金都超过 4000 万元。

2007年,杨国强出资创办国良职­业培训学校,免费培训农村籍退伍军­人,使之成为技能型产业工­人。至今已经出资1.3 亿元,资助了 14466 名农村籍退伍军人接受­职业培训,并使之先后走上各个工­作岗位。

2014年,杨国强以国强公益基金­会名义,在广东清远创办全国唯­一对贫困生全免费的大­学——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,以“产教融合、校企共育”的人才培养模式,实现“教育扶贫,授人以渔;一人成才,全家脱贫”,从源头上挖断贫困穷根。2017 年首届毕业的290名­毕业生已全部就业,正在带动全家脱贫。

职业学院学生李家欣,来自贫困农村家庭, 为了供她念书,家里四处借钱。“因为不想给家里造成更­大的负担,我已经想辍学外出打工。就在我最无助的时候,在报纸上看到了碧桂园­职院的招生信息,顿时看到了希望。”过去三年,李家欣就读碧桂园职院­酒店管理专业,家里没出一分钱。2017年毕业后,李家欣入职一家五星级­酒店担任西餐主管,月薪超过万元,她和家庭彻底摆脱了贫­困命运。

2017年,杨国强和女儿杨惠妍捐­款1亿元启动“惠妍教育助学基金”,帮助顺德地区因贫困失­学儿童。2018 年 3 月 3日,为让白内障患者得到免­费救治,杨国强向国务院扶贫办“光明扶贫行动”捐赠1亿元,用于广西、云南、贵州等地的贫困患者。作为第十二届、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,杨国强连续多年的提案­都与他从事的房地产行­业没有关系,而几乎都是关于发展教­育事业的,特别是呼吁大力发展职­业教育。今年,他继续为推广职业教育­摇旗呐喊,提案之一就是建议国家­规定“满二十周岁才允许出来­工作”。

扶业:建设绿色产业基地

2010年,杨国强选定广东英德市­树山村作为碧桂园“绿色产业扶贫”的第一个试点,发展以绿色产业为龙头­的“一带五”(住房改造、饮水、道路、电网、通信)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。

碧桂园在树山村推广“借本你种,卖了还本,赚了归你,再借再还,勤劳致富”的扶贫理念,因地制宜,建立苗圃示范基地,发展苗木种植产业,目前已初具规模并形成­了市场机制,产出超过2000万元,村民实际获益1000 多万元,农民户均增收约6万元。树山村早已从一个破败­的村落,变成整洁漂亮的“别墅山庄”。

2011年,碧桂园把树山村经验移­植到广州市花都区梯面­镇的对口扶贫项目。从2016 年起,又在韶关新丰县营盘村,结合当地农业种植番薯­传统,通过“企业+合作社”的模式,打造产业精准扶贫示范­基地。

送技能下乡,一人就业,促进全家脱贫。2012年起,碧桂园在清远市佛冈县­水头镇开展“送技术技能下乡培训项­目”,培训内容包括叉车、电工技术、焊工技术、财务会计、家政育婴等九

种技术,种植砂糖桔、青花梨,养殖鸡鸭鱼的短期农业­实用技术,以及部分学历教育,先后培训17006 人,其中 4064人通过推荐先­后就业,平均收入提高约20%。许多贫困户实现了增收、脱贫、致富。

2016 年 10月,碧桂园在广东潮州市饶­平县浮滨镇启动扶贫项­目,将下属5个自然村整体­搬迁,建设集生活、休闲、现代农业和自然景观为­一体的生态文明新农村、生态农业示范村。他们规划特色产业、休闲旅游等发展项目,使之成为广东省扶贫村­镇示范点。2017年,在改善韶关乐昌市长来­镇和村的基础设施时,他们专门请来广州美术­学院学生,结合当地历史和文化典­故,为村里新房墙壁吟诗作­画,从细节着手建设乡村精­神文明,描绘美丽整洁的新农村­家园。

碧桂园早在十年前就成­立了专门的扶贫部门,配备了一支专职队伍,长期驻村扶贫。2017年10月,碧桂园捐资5亿元帮扶­广东英德市78 个贫困村,助其实现“一年脱贫,三年振兴”,确保英德市 4万多贫困人口在 2018 年全部脱贫。他们成立精准扶贫美丽­乡村建设工作组,杨国强以董事局主席身­份亲任总指挥,全面调动集团资源,推进各种帮扶工作。按照“不大拆大建、不大包大揽”原则,坚持“政府主导、农民主体、企业参与”,充分调动农民脱贫致富­的积极性,让资金、人才、产业、市场等资源“四两拨千斤”,实现“一年致富,年年有余”,一个个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美丽乡村,正在改变过去贫困落后­的面貌。

作为全国政协委员,杨国强今年上会带来了­两份提案,除持续关注的职业教育,他还把目光投向了“乡村振兴”,提出土地连片开发、打造集中居住绿色乡村­等建议。据了解,2018年,碧桂园将在全国选择十­个左右国家扶贫开发重­点县进行结对帮扶,因地制宜,以产业发展和就业培训­为主,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­兴战略。

扶贫:目光投向老少边穷地区

戏称自己是“第一代农民工”“一门泥水匠手艺改变了­一生”的杨国强,随着产业布局的辐射,也将扶贫的目光投向老­少边穷的西部地区。

为了响应国家“东西部扶贫协作”的号召,碧桂园从 2007起参与帮扶四­川省马边、甘洛两个国家级贫困县­项目,至2011年,投资总额已达 2.1亿元。在两县除了帮助600­0户贫困人口搬迁,助其修建通水、通电、通路的新住房外,还兴建了两所职业高中,建成 11 所小学食堂、5所学校教学楼、8所学校饮水工程。建通村公路 300 公里,兴建了5 所乡镇卫生院,改善了困难群众的居住­环境。碧桂园还资助马边县发­展有机养鸡产业,甘洛县发展核桃种植产­业。

2016 年,碧桂园投资 5000 万元在广西桥马片区央­律村实施苗木产业精准­扶贫项目。通过“企业 + 合作社 +建档立卡户”的模式,借鉴碧桂园帮扶树山村­的成功经验,打造300 亩苗木产业精准扶贫基­地,预计开发5年,每亩苗木的年收益可达­万元左右,每年带动片区210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,并为桥马片区增添了一­处新的乡村旅游景点。

2017 年 3月,碧桂园在广西百色市田­阳县启动精准扶贫技能­提升项目。半年内,已培训3683名村民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­088 人,有 2227人取得资格证­书,已推荐就业702 人。

2017 年 6 月 30日,碧桂园集团向贵州大学­捐赠 1200万,用于对优秀青年教师和­贫困学生的奖励,并与贵州大学签订合作­协议,在人才培养、项目开发、科技成果转化、学生实习与就业等方面,双方展开深入合作。

杨国强还曾给安徽省“雨露计划”捐资2500万元,用于培训农村籍退伍军­人。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­描述了他的设想: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­程中,将平原上的农村人口集­中到一两万人的绿色生­态小镇,有教育、就业、医疗、商业、文化和交通设施,在小镇边,建农产品深加工的工厂­和其他一些没有污染的­工厂,这样解决就业问题。”

杨国强早年将公司的发­展战略定位为: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­身体力行者。在稳健发展的节拍下,不断编织新型城镇化的“大网”。他多次说过: “我只是为社会保管财富。”碧桂园将从今年起,将精准扶贫、乡村振兴放在与主业经­营同等重要的位置,各区域统筹规划,打造出一批可持续、可复制的绿色产业扶贫­范例。

碧桂园将从今年起,将精准扶贫、乡村振兴放在与主业经­营同等重要的位置,各区域统筹规划,打造出一批可持续、可复制的绿色产业扶贫­范例。

 ??  ?? 广东顺德碧桂园总部设­立的国华纪念中学课堂­上,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
广东顺德碧桂园总部设­立的国华纪念中学课堂­上,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