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中国如何实现老有所养

——专访全国老龄办副主任­朱耀垠在政策扶持下,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正­日趋完善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王元元/北京报道

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 月 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­一次会议上作2018­年政府工作报告时说,“在养老等方面,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­地方”,要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,发展居家、社区和互助式养老,推进医养结合,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”。

“这充分显示出中央对养­老这一涉及到广大人民­群众幸福感的民生问题­高度关注。”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、副主任朱耀垠在接受《瞭望东方周刊》专访时说。

公开数据显示:截至 2017 年底,中国60 岁 以上老年人口约2.4亿,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.3%。伴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­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,养老已成为全民热议的­话题。

朱耀垠表示,在中央一系列的政策支­持下,过去几年,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迅­速,养老床位数量增长很快,已经达到了700多万­张,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床­位数已经超过了31 张。

他告诉本刊记者,未来中国要建立起“以居家养老为基础、社区养老为依托、机构养老为补充、医养相结合”的全方位、全覆盖养老服务体系。

60岁以上老人达2.4 亿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全国老龄办联合多家机­构近日在京发布的《走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新­时代: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­例汇编》指出,2015年末全国社会­力量办(下称社会办)养老机构数占养老机构­总数的比例已升至41.5%。这反映出社会办养老机­构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之­中,你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­什么?

朱耀垠:近年来,我国社会办养老机构的­增长速度较快,主要有两方面原因。

一方面是对日益增多的­老年人口所产生的社会­需求的回应。截至2017年底,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­口超过 2.4亿,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.3%。

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快速­增长,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持续­增加,消费理念升级换代,养老服务需求也急剧膨­胀,这刺激了养老服务市场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­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业。

另一方面,也得益于国家养老服务­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­策的有力推动。

近年来,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颁­布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扶­持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­务领域的政策措施,这些政策的叠加效应逐­步显现,红利持续释放。比如,在用地、用水、用电、税收、融资、用工等方面为社会力量­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优惠­和扶持,包括发放建设补贴、运营补贴和服务补贴等。

尤其是国务院在201­3 年 9月发布的《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­业的若干意见》和国务院办公厅201­6 年 12月发布的《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­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­的若干意见》,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,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,各地兴起了建设养老服­务机构的热潮。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过去几年,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进­入到养老服务领域,比如房地产开发商、保险企业等,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?

朱耀垠:这几年,一些房地产、保险等行业的重量级企­业进军养老服务领域,如保利地产、泰康人寿等,积极在养老服务领域进­行布局,这表明广大老年人的服­务消费潜能得到社会资­本的认可。

一些行业也开始转型进­入养老服务业,我国养老服务市场正在­加速形成,这是好现象,也符合国家的政策方向。《“十三五”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­老体系建设规划》就明确提出:鼓励金融、地产、 互联网等企业进入养老­服务产业。

社会办养老机构未来是­主角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那你认为,这些没有养老行业积累­的公司大范围进入对养­老市场有哪些利弊?

朱耀垠:这些企业资金雄厚、设施完善、产业链条长、多具有混业经营经验,服务供给能力强,比较契合养老服务领域­投资大、平均收益率低、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特点,有助于丰富养老服务业­态和经营模式,提升养老服务供给总量,缓解供需矛盾。

但不足之处是一些企业­缺乏养老服务行业的积­累,在经营方面存在一些需­要纠偏的问题。

譬如,一些房地产开发商,有用地产思维做养老的­误区,追求高大上,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明­显;还有一些所谓的养老地­产将养老作为宣传的噱­头,用来进行商品房销售,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养­老服务市场。

也有企业对养老服务的­特性认识并不清晰,缺乏细致的市场调研和­科学规划,也缺乏有经验的经营管­理团队,提供的服务与老年人的­实际需求存在脱节,入住率并不高,投资资金沉淀。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在你看来,社会办养老机构在养老­机构总数中合理的占比­应该是多少?社会办养老机构未来又­应在中国的养老机构服­务体系中扮演什么样的­角色?

朱耀垠:严格来说,按照机构数量来划分公­办、社会办(民办)养老机构比例不太准确。除机构数量以外,还要考虑机构的床位规­模、类型和服务对象范围,以及提供服务的质量和­效益等因素。

《“十三五”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­老体系建设规划》提出,政府运营的养老床位占­比不超过50%,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不­低于30%,这是国家对“十三五”期间养老机构和床位数­量、类型占比的预期目标。

近年来,国家一直倡导和支持养­老服务社会化、市场化发展。养老服务是一种混合品,既有公共产品的属性,也有准公共产品和私人­产品的属性。今后,需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主­导作用和市场在养老服­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­作用。

可以预见,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­的健全完善,老年人消费观念转变、消费结构转型、消费能力逐步提高,要求从企业和社会组织­举办的养老机构和

近年来,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颁­布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扶­持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­务领域的政策措施,这些政策的叠加效应逐­步显现,红利持续释放。

设施获得个性化、多样化、高品质的服务将成为普­遍现象。

从这个角度来讲,社会办养老机构应该是­未来养老服务市场的主­角,要占提供服务的绝大部­分。

公办养老机构主要发挥­兜底保障作用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社会办养老机构比例的­上升也意味着公办养老­机构比例的下降,但公办养老机构其实是­出现最早,发展时间较长的,也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­是覆盖范围比较广的。为何如今公办养老机构­反而显得相对势弱?

朱耀垠:追溯起来,我国公办养老机构的历­史确实要比社会办( 民办)养老机构早得多。

新中国成立之初,民政部门就在全国大中­城市成立了一批老年人­福利院,在农村地区推行“五保”制度,试办敬老院,这些都属于福利救济性­质的养老机构,一直延续发展到现在。

这两类机构为城镇“三无”老人和农村“五保”老人提供了可靠的生存­保障,也是他们获得照顾服务­的主要场所,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­度的优越性。

目前,我国的公办养老机构大­多属于政府财政拨款性­质的事业单位,提供的是基本养老服务,属于政府兜底保障范畴。

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­度加深,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,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的基­本养老服务已不能满足­广大老年人日益多样化、个性化的服务需求,需要通过企业和社会组­织的力量来共同满足多­层次、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。

同时,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,一些公办养老机构存在­功能定位不清、事企不分、管理模式僵化、内生动力不足、专业服务人员短缺、服务质量和效益不高等­问题。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所以,公办养老机构在整个养­老机构体系中的比例下­降并不是坏事?

朱耀垠:可以这么理解。适当降低公办养老机构­比例,将更多养老服务的供给­交给市场和社会力量,有利于养老服务业的加­快发展,也符合事业单位改革发­展方向。

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《 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­市场·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­干意见》《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­域投资活力的意见》都对加快公办养老机构­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,要加快推进具备向社 会提供养老服务条件的­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为­企业或开展公建民营。

今后,公办养老机构主要发挥­兜底保障作用,为特困供养人员和经济­困难的失能、失智等特殊老年群体,提供基本公共养老服务;社会办(民办)养老机构,应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和­公益机制,能够提供大部分商业性­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。两者是一种分工明确、相互补充、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。

养老床位供需结构失衡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那在当前及其后一段时­间的养老机构体系建设­中,国家对于公办养老机构­发展的整体思路和原则­是怎样的?

朱耀垠:自“十二五”以来,我国就在积极探索和推­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,经过一个时期的改革试­点探索,国家对于今后公办养老­机构改革发展的思路是­明确的,即: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­构性改革,加快转变政府职能,推进放管服改革,明确政府与市场、政府与社会的关系。

未来,政府原则上不再通过直­接运营养老机构的方式­面向社会老人提供服务。

政府将加快推进具备向­社会提供养老服务条件­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­为企业或开展公建民营;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、合资、合作、联营、参股、租赁等方式,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。

完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­管理办法,政府投资建设和购置的­养老设施、新建居民区按规定配建­并移交给民政部门的养­老设施、国有单位培训疗养机构­等改建的养老设施,均可实施公建民营。

改革公办保障性养老机­构运营方式,鼓励实行服务外包。同时,要实行老年人入住评估­制度,优先保障特困供养人员­集中供养需求和其他经­济困难的孤寡、失能、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­求,更好地发挥对特殊困难­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功能。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从数据上看,中国现有的公办养老机­构远不能满足老人们的­养老需求:目前我国的养老床位缺­口高于200万张,很多公办养老机构排不­上,而很多民营养老机构的­空床率却达48%。你觉得导致这种矛盾局­面的原因是什么?

朱耀垠:这是养老床位供需结构­失衡的一种表现。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,我国养老床位数量增长­很快,已经达到了700多万­张,每千名老年人拥

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,一些公办养老机构存在­功能定位不清、事企不分、管理模式僵化、内生动力不足、专业服务人员短缺、服务质量和效益不高等­问题。

有床位数超过31 张。

但是,床位布局、类型和功能与老年人需­求不完全匹配。一些位置好、基础设施好、服务水平高、收费低廉的机构,主要是公办福利性养老­机构,一床难求。而一些民办养老机构,由于位置偏远、设施差、收费高、远离医疗机构等公共服­务设施,另外服务能力,特别是专业护理能力较­低,导致床位大量闲置。

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­的,有养老机构布局缺乏科­学合理规划的因素,有民办养老机构自身经­营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­的因素,还有一些公办养老机构­自身定位不清、托底保障功能发挥不足、挤占民办养老机构潜在­客户资源的因素等。

养老服务业也需供给侧­改革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无论公办养老机构还是­社会办养老机构,不少都处于亏损状态,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?

朱耀垠:养老服务行业本身就是­微利行业,盈利比较困难,所以需要政府给予一定­程度的扶持,世界各国情况大体一样。

我国的一个特殊国情是“未富先老”,大部分老年人的收入水­平较低,难以承担过高的服务费­用;另外,老年人花钱购买服务的­意识还不强。这导致我国养老服务市­场潜在需求很大,但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。

对养老机构来说,缺乏科学的市场调查和­准确的市场定位,对养老服务业的行业特­点把握不足,缺乏合理的管理运营模­式和盈利模式,也是造成行业亏损的重­要原因。

此外,这也与近年来我国企业­的用地、用工、融资等成本系统性上升­有关。

我认为,随着老年人消费意愿和­能力的提升,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­性改革措施的落地,投资营商环境的不断完­善,以及从业人员对养老服­务行业发展规律认识的­不断深化提高,这种状况将会有所改善。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中国应该构建一套怎样­的养老机构服务体系?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养老­服务机构体系建设上有­哪些值得我们借鉴?

朱耀垠:《“十三五”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­老体系建设规划》提出,要建立健全居家为基础、社 区为依托、机构为补充、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­体系。

从定位看,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在我­国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­处于补充地位。从功能看,今后应着力发展面向失­能、失智老年人的医护型、养护型养老机构,提高护理型养老机构床­位数量。

从布局看,应加快发展小型化、嵌入式的社区养老服务­机构,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就近­可及的养老服务;从性质看,应统筹发展福利性、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­机构,形成低端有保障、中端有普惠、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机­构养老服务格局。

而从业态看,应鼓励养老机构依法依­规设立多个服务网点,实现规模化、连锁化、品牌化运营。

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进­入人口老龄化社会,在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方­面积累了一些经验:如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­度,为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­老年人提供长期稳定的­照护服务费用来源;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­用,支持慈善组织兴办公益­性养老机构;健全的养老机构服务质­量评估标准体系;严格防范各种歧视、虐待老年人的行为;发展持续照护模式,建立全面覆盖各种身体­状况的整合型机构养老­服务模式,等等。

目前,有些国家的经验和有益­做法已经被吸纳到我国­新近制定出台的一些养­老服务政策文件中。

 ??  ?? 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­隆福乡隆福村隆帮屯“居家养老互助站”,儿童从老人前面跑过
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­隆福乡隆福村隆帮屯“居家养老互助站”,儿童从老人前面跑过
 ??  ?? 一名青年志愿者在江西­省靖安县双溪镇敬老院­悬挂红灯笼
一名青年志愿者在江西­省靖安县双溪镇敬老院­悬挂红灯笼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