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去星巴克喝一杯云南咖­啡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许万虎/云南昆明报道

美国一些咖啡烘焙商已­经将普洱咖啡纳入仓库,星巴克还推出了云南咖­啡单品

美国一些咖啡烘焙商已­经将普洱咖啡纳入仓库,星巴克还推出了云南咖­啡单品

“世界咖啡泰斗”泰德·林格从美国精品咖啡协­会主席任上退下来后,在万里之外的中国重新­拾起了“老本行”。

他重操旧业的地方,在中国的云南省普洱市。一百多年前,西方传教士将第一粒咖­啡种子带到普洱,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球­阿拉比卡咖啡的黄金生­长带。

三年前,泰德·林格受邀担任云南国际­咖啡交易中心高级顾问。每年咖啡收获季,全世界咖商闻香而至,他总是兴奋地对来宾重­复一句话:“咖啡在中国找到了‘新家’。”

今年也不例外。普洱咖啡完成采摘,深藏山岭的咖啡庄园里,各国“咖探”希望寻到心仪的咖啡豆。这也是咖啡交易中心一­年中最忙的时候。

澳大利亚咖啡质量品鉴­师詹姆斯·克雷格长期与悉尼、苏门答腊岛等地贸易公­司合作。在普洱,他惊喜地发现,这里的咖啡拥有相近的­杯测高分, “这说明咖农为提高咖啡­品质和全球竞争力的辛­勤付出。”泰德·林格为咖商介绍普洱咖­啡。

寻咖之旅中,他还目睹了云南咖农们­为丰富阿拉比卡基因库­做出的努力。“我与当地种植商探讨了­许多品种,比如卡杜拉、卡杜埃、红波邦等。相信未来普洱咖啡风味­还将更加丰富。”

印度巴亚尔咖啡烘焙公­司专家坎特·拉奥拥有“挑剔的味蕾”。通过杯测,味觉醇厚、酸度适宜的普洱咖啡令­他惊讶不已,“普洱咖农通过不同加工­方式,获得了细腻而不可思议­的味觉,有些品种甚至带有淡淡­的草莓果香。”

普洱是“中国咖啡之都”。目前,当地咖啡种植面积达 78.9 万亩,咖啡豆产量 5.86 万吨,年咖啡交易量超过10­万吨,占中国咖啡总产量的8­0%以上。

“普洱咖啡浓而不苦、香而不烈、油脂丰厚、果酸味浓,是世界质量最好的咖啡­之一。”作为国际咖啡质量研究­所(CQI)创始人之一,泰德·林格毫不掩饰对普洱咖­啡的喜爱。

今年初,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­企业、采购商来普洱参加咖啡­博览会。三天时间,现场成交3600万元,订单和合同意向交易额­达5亿元。

普洱咖啡并不是今天才­与世界产生联系。很多年以前,它就已经实现80%以上出口美国、德国、法国、沙特等30多个国家和­地区。

但很长一段时期,世界咖商似乎并不知道­中国也产咖啡。“中国咖啡豆从前主要作­为初级农产品出口,采购商很少宣传原产地­信息。”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­总经理舒洋道破其中缘­由。

一直以来,普洱咖啡在国际市场上­缺乏定价权,咖啡定价大大低于国际­交易市场上的价格。舒洋说,只有走精品化发展路线,世界咖商才愿意关注原­产地品牌信息;咖啡品质提升,将增强议价能力。

中国还将咖啡良种苗木­繁育基地、咖啡研究中心等机构设­在普洱,希望通过良种培育和技­术指导,提升咖啡品质,助普洱咖啡走向世界。

目前,普洱30多万咖农中,许多人开始引入咖啡庄­园经营模式。在普洱市郊南岛河村的­咖啡庄园里,77岁的“咖农”廖秀桂家300亩咖啡­林已 经收获,正等待外商收购。

20多年来,廖秀桂辛勤种树、施肥、引水、试种,这几年更加重视咖啡豆­加工、晾晒、分级、挑选。廖秀桂家产的精品咖啡­豆得到了雀巢公司的认­可。

目前,当地已有一千多户农民­将自家种植的咖啡卖给­雀巢公司,达标的咖啡将按照国际­大宗商品价格收购,农民还能通过智能手机­查询,省去了中间商环节,价格更加透明。

“中心公开、透明地发布咖啡交易信­息,供买卖双方掌握供求动­态;逐渐完善的咖啡收储体­系,正帮助咖农抵御价格波­动。”舒洋说。

“云南咖啡在全球精品咖­啡市场中占5%,市场空间巨大。”最近几年,泰德·林格还与团队每年赴美­参加全球精品咖啡博览­会,希望为普洱咖啡增加更­多曝光。

前不久举办的第30届­全球精品咖啡博览会上,中国成为主题肖像国,普洱咖啡也作为中国咖­啡的代表远渡重洋。云南参展商惊喜地发现,美国一些咖啡烘焙商已­经将普洱咖啡纳入仓库,星巴克还推出了云南咖­啡单品。

如今,每年在云南举办的普洱­咖啡生豆大赛也敞开怀­抱迎接世界咖商。普洱咖农辛苦培植的绝­大多数咖啡品种通过杯­测,分数基本稳定在美国精­品咖啡协会划定的80­分以上标准。

“在普洱,全世界咖商能够依照国­际精品咖啡标准,寻找和挖掘到精品咖啡。”泰德·林格说,希望未来更多人了解和­尝试云南咖啡。

只有走精品化发展路线,世界咖商才愿意关注原­产地品牌信息;咖啡品质提升,将增强议价能力。

 ??  ?? 云南普洱咖农正在庄园­中采摘咖啡豆
云南普洱咖农正在庄园­中采摘咖啡豆
 ??  ?? 咖商对普洱咖啡品质进­行“杯测”
咖商对普洱咖啡品质进­行“杯测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