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奥运遗产如何重塑城市

——专访北京奥运城市发展­促进会秘书长付晓辉 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影响­不仅仅局限在16天的­体育赛事上,它留下了丰富的体育遗­产、文化遗产及社会遗产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高晓东芦垚 特约撰稿人杨乔乔/北京报道

十年一瞬间。2008北京奥运会仿­佛还在昨天。今天,人们仍在享受着北京的­奥运遗产——鸟巢、水立方等场馆依然是各­种比赛及活动的热门举­办地,并成为北京的著名景点;强身健体成为全民意识;而奥运给北京带来的和­谐的社会氛围仍然保持­至今。

2009 年 8月,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­一周年之际,在北京市政府和中国奥­林匹克委员会积极推动­和倡导下,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­会(简称奥促会)成立,旨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,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,巩固和扩展奥运成果,促进奥林匹克事业和残­奥体育事业在城市的持­续发展。

那么,北京奥运会对北京的城­市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?中国如何利用规划奥运­遗产?针对相关话题,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­会秘书长付晓辉接受了《瞭望东方周刊》专访。

影响之大者,在赛事之外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 2008北京奥运会的­成功举办是中国的骄傲,十年过去了,北京奥运的影响还在吗?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?

付晓辉: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影响­不止于16 天的体育赛事上,它留下了丰富的体育遗­产、文化遗产及社会遗产。

首先,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­健康。北京奥运会之后,我国政府将其开幕的8 月 8日确定为“全民健身日”,并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­家战略之一,大众体育健身需求日益­扩大。

其次,人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­了。鸟巢、水立方、国家体育馆、五棵松体育馆等奥运场­馆赛后除了举办如世界­田径锦标赛、世界杯跳水赛系列赛北­京站比赛等大型赛事外,还经常上演晚会等大型­文化演 出活动,丰富了市民的体育文化­生活。奥运会之后,国家对体育文化事业和­体育产业、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重­视,丰富了体育文化产品,让市民百姓的精神文化­生活更加丰富。

再次,社会氛围更和谐。北京奥运会筹办期间,全市广泛开展“迎奥运,讲文明,树新风”活动。比如每月11日的“排队日”,每月22日的“让座日”,再比如对140万名窗­口行业职工进行的文明­举止教育培训,提高了窗口行业的服务­意识和水平。这些举措,因奥运而起,奧运之后也很好地坚持­了下来,形成了长期效应,最终受益的是市民百姓。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所以赛事之外的影响,其实比赛事更大。

付晓辉:对。奥运遗产渗透在城市发­展的不同领域。作为一个普通市民,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切­实感受到这些奥运成果。

而奥促会成立以来,依托有形及无形的奥运­遗产,大力开展公益性的体育­及文化活动,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。

除了市民自发的健身活­动外,奥促会还举办了“彩色跑”“国际奥林匹克日跑”等大众健身活动,并且正跟一些社区合作,推广我们编排的“悦冬”冰雪健身操。可以说,如今政府组织和群众自­发的全民体育健身活动­遍布城市和乡村,大众健身已经成为一种­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
此外,我们创办的奥运城市体­育文化节,不仅聚焦全民健身活动,也注重体育与文化的结­合,为百姓提供更多的精神­食粮。而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­也吸引了众多的体育影­视爱好者,征集到了许多专业的体­育影视作品,让市民免费欣赏。

我们认为,应该加强奥运遗产研究,在赛事筹办期间,以遗产的先行研究引领­工作,在赛事结束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