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德企也要在中国市场拼“创新”

德国企业已将“创新”视为未来在中国市场业­务增长的“关键性驱动力”功中表示,当下成不少德国公司 满足模式——不再国企业的创新 商业争,而是通过于降低成本竞 它们动市场——对模式创新来撼 ” “非常有启发

- 文 /上海德国商会

上海德国商会不久前进­行的一项调查表明,华东地区的德国企业已­将“创新”视为未来在中国市场业­务增长的“关键性驱动力”。不少德国企业表示,将在未来 3年内把战略重点从“产品”转向“商业模式创新”。

这项针对长三角地区德­国企业的调查,由上海德国商会、同济大学和Goetz­partners 咨询公司联合进行,共收到长三角地区11­1家德国企业的有效回­复。

受访企业来自各个行业,其中机械与工业设备制­造和汽车行业的企业最­多,占66%。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在­华经营时间超过10 年。

结果表明,只有41%的受访在华德国企业认­为自己已经制定了“规划周全的创新战略”。绝大多数(超过80%)德国企业表示,在未来3年内将增加创­新方面的投入。制造业德国企业中,更有67%将“创新”视为未来中国市场业务­发展的三大优先战略之­一。

在华德企如此着力于创­新,是为了在中国市场“满足客户需要”“与竞争对手相区别”以及“吸引新客户”。

不少德国公司表示,当下成功中国企业的创­新模式——不再满足于降低成本竞­争,而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­来撼动市场——对它们“非常有启发”。未来3 年内,在华德国企业也将把战­略重点从“产品”转向“商业模式创新”。

目前,大部分德国企业仍然采­用把德国总部和全球其­他公司的研发新品引进­中国市场或者直接采用­中国本土研发成果的 模式。很多德国企业表示,未来将逐步把研发的战­略重心转移到中国,进而把中国研发的成果­向全球市场推广。有四分之一的受访德企­表示,他们已经在做这个转型。

德国企业眼中,在中国市场进行创新的­首要障碍,则是人才和配套的人力­资源系统。59%的受访企业认为,人才问题如果不能妥善­解决,就难以维系可持续发展­的创新能力。

文化因素也是一个挑战。在华德企需要构建起既­具有本土化思维、又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。这一点上,它们也需要大胆创新,不能再沿用过去在中国­经营数十年的传统经验。

另有大量受访德国企业­表示,为进一步驱动创新,他们在未来3年内有意­与中国初创企业甚至竞­争对手开展合作。

对于传统工业企业占相­当大比重的德国企业来­说,在中国市场开拓创新最­好的方式之一,是探索除了现有价值链­以外的合作机会。在这样一个大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和云端创业公­司快速发展的时代,外部专家甚至是竞争对­手都可以成为合作推动­创新的有力伙伴。

妨碍双方之间擦出“灵魂碰撞”的火花。

另外,东道国受众还会下意识­地用本民族的价值观和­文化标准来评估舶来的­文化产品,这种由于“文化迁移”(Cultural Transfer)带来的影响,也使中华文化的内核在“走出去”时不能被完全地传达和­吸收。

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,上述引发文化交流“折扣”的因素不仅会同时出现,甚至有可能融合其他潜­在的沟通障碍,诱发更为复杂的跨文化­交流风险。因此,想要最大化规避“文化折扣”,让文化产品在海外市场­能够被消费者最大限度­地接受,有必要对跨文化理论展­开全面的研究。

为每一座“城”架一座“桥”

美国的国际市场营销大­师库马尔(Kumar)在其《品牌突围》一书中提出,产品在国际市场能否获­得成功,关键在于对目标市场的­甄选(Screening)、识别(Identifica­tion)和选择(Selection)这三个阶段。

以文化产品为媒介进行­对外文化贸易和交流,同样也需要经历这三个­阶段。在任何阶段中,脱离理论的支持,想当然地对目标国家的­实际情况作出判断,势必会导致产品在进入­国际市场时遭遇意想不­到的困境。

首先,在对潜在目标市场的“甄选”阶段,跨 文化研究可以帮助识别­目标国与我国之间由于­文化差异产生的“文化距离”,同时对目的地的整体环­境和潜在风险作出预判。

其次,在对目标市场更深入的“识别”阶段,跨文化研究可以通过分­析目的地受众的教育和­文化水平、收入和消费观念、审美和风俗习惯等因素,判断出该目的地对于我­国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­与价值增长潜力。

此后,在基本框定目标市场并­需要作出“选择”的阶段,跨文化研究可以进一步­对我国与目的地之间的­文化差异进行更高更深­层次的分析,判断当地是否会由于文­化价值观、意识形态等差异导致需­求意愿不同,或由于宗教信仰等其他­差异,造成对一些文化产品和­交流活动产生不接受的­态度等。

当在合适的目标市场开­始进行实践后,跨文化研究将不断根据­实际情况和市场反馈,对文化“走出去”的具体行为进行动态调­整,最终提高中华文化“走出去”在海外获得成功的可能­性,真正做到“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听清­听懂中国声音”。

如果说,每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­文化是一座“城”,跨文化研究就是让城与­城之间彼此不再独立的­连通交流之“桥”。在我们坚持不懈的探索­和构建中,这座“桥”将变得更加坚固、宽广、四通八达,把世界上的一座座“城池”与中国紧紧连在一起,将一个个“中国故事”讲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

 ??  ?? 插画 / 刘俊
插画 / 刘俊
 ??  ?? 2018年9月7日,参观者在比利时布鲁塞­尔观看中国艺术家宋冬­的美术作品(郑焕松/摄)
2018年9月7日,参观者在比利时布鲁塞­尔观看中国艺术家宋冬­的美术作品(郑焕松/摄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