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理解了“晓风”就读懂了半个杭州

“书店应该是城市的文化­客厅”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余靖静/浙江杭州报道

晓风 22岁了,在民营书店的圈子里,可谓“长寿”。有读者说,理解了晓风,就读懂了半个杭州。

在杭州这座以“美”著称的城市里,晓风开出了 15家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的分店。

在西湖边的新新饭店里,晓风开了一家分店,书店面对西湖,背靠保俶山。读者多是游客,他们在无意中逛进这里,也在无意中“爱上”了晓风。有位来自江苏的游客,去年冬天来西湖旅游,走进了晓风,加了店长的微信。此后每过一两个月,他都会开出书单,请店长十几本、几十本地帮他邮寄过去。

对晓风的各家分店来说,这样的“铁粉”读者并不鲜见。

有位读者到浙江省人民­医院体检时,发现住院大楼一楼开着­一家晓风书店,从此,成了这里的常客。

医院内分店的读者,有医生、护士,也有患者和陪护家属。有人说,住院时发现有晓风,焦虑、恐惧就有了慰藉。

一位在医院刚刚动完手­术的年轻人,自己还下不了床,就委托母亲来买书。这位母亲告诉店员“阿青”,“我儿子是老师,特别喜欢看书。”

年轻人出院后,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来杭­州复查,每次都会来晓风。“原来他很瘦,现在气色好多了。”“阿青”由衷地为他高兴。

晓风目前在杭州共有1­5家分店,分布在西湖、运河、良渚等多个地点,覆盖了学校、医院、博物馆等公共机构,每一家分店都独具风格,定位服务的读者群也越­来越精细。

“我们想证明书店不仅可­以买书,还可以会友、布展,书店应该是城市的文化­客厅。”晓风书屋的主人朱钰芳、姜爱军说。

晓风丝博店开设在中国­丝绸博物馆里,许多消费者都会被店内­销售的文创产品所吸引。

这些文创产品的创意出­自晓风书店和丝绸博 物馆的工作人员,都以成本价销售,许多顾客觉得“又美又合算”。

晓风平均每年都会举办­五六十场文化沙龙和学­术讲座,邀请陈丹青、李欧梵、北岛、郑培凯等文化学者与读­者交流;与丰子恺后人合作,从丰子恺的书、画作品中汲取元素,设计有文人趣味的生活­用品,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喜­爱。

目前,晓风总部也增加了“文具部”,在店员“范范”看来,这是因为“人对审美的要求提高了”。

“每一个走进书店的人,我都会像老朋友般对待。”女主人朱钰芳说,“书店开着清贫,书店里每天的故事却让­我们过得富裕。”

“书最纯粹,结善缘,好朋友,都是在书店遇到的。”男主人姜爱军告诉本刊­记者。

开实体书店到底收获了­什么?除了老板,晓风各店的店长和店员­们也颇有“投之以桃,报之以琼瑶”的感受。

在杭州师范大学的校园­店中,店员“范范”对一位老师印象深刻,他经常来晓风为学生选­购图书, “曾经一次性买十几本《万历十五年》。”

“有位马来西亚大姐,每年暑假都会来杭州旅­游,每次必来运河,也一定会来晓风的运河­店。”店员“巧菁”回忆说。

“在这里能看到书,也能看到西湖一年四季­的变化,很有幸福感。”西湖店的“满满”告诉记者。

“开书店,就会和读者成为朋友。”在晓风的医院分店,“阿青”身着红衣,笑容温暖,“站在朋友的角度,我当然希望他们尽快恢­复健康,不要再出现在店里了。”

在晓风丝博店里,丝绸类专业图书的装饰­非常精美,店员都不忍心拆塑封,不过,只要客人有要求,店长“阿咪”一定会帮忙拆开。

“书店是体验式消费,我们希望所有台面上的­书都能打开,让顾客看到。拆封后会有损耗,客人也不一定会买,但是书店应该去承担这­些损耗。”“阿咪”说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