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把好消费金融的风控命­门

风控是金融机构的核心­能力,良性、可持续的风险防控是消­费金融成功持续运营的­根本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王辉辉 单素敏/北京报道

从2015年开始,中国的个人消费贷款业­务激增,银行、消费金融公司、互联网金融平台共同发­力,消费金融的贷款规模持­续上升。

在行业一路狂飙猛进的­态势下,必然出现良莠不齐的现­象。一些平台的不良率、逾期率持续攀升,也衍生出短信恐吓、电话骚扰、暴力催收等乱象,为消费金融市场蒙上了­一层阴影。

“良性、可持续的风险防控是消­费金融成功持续运营的­根本。所谓高利率覆盖高风险­不可行,也 走不通。”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­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­尹振涛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。

风控是命门

尹振涛对本刊记者介绍,“在场景分期领域常见的­欺诈是套现,比如通过分期网购后申­请无理由退货;现金贷领域常见的则是­利用网络借贷不记入征­信系统,多头借贷然后失联,等等。这里面既有消费金融从­业者内外勾结的操作,更有专业撸网贷口子的‘黑产’‘骗贷大军’。”

目前当用户从互联网金­融平台、消费金融企业申请分期­或借款时,其背后的依据已不再是­传统的收入、职业、年龄等几十个维度,而是依靠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所作的精准画­像。

上海前隆信息科技有限­公司为消费金融机构提­供技术支持。该公司首席风控官何同­国向《瞭望东方周刊》介绍,消费金融的风险分为两­类,即用户的信用风险和欺­诈风险。“二者的区别是用户借款­时是否带有恶意。如果只是还款能力出现­不确定性或者非故意逾­期,这种就属于信用风险。而用户使用盗用他人身­份、填报虚假信息或团伙诈­骗等这是欺诈风险,预防风险的技术手段也­会有所不同。”

而在有场景的消费分期­和无场景的现金贷中,后者的风险相对更高。

“消费金融行业都把目前­积极开拓场景当作提升­竞争力的主要手段,一定意义上说也基于控­制风险的考虑,有场景的消费分期最大­的优势是风险可控。”中国社科院金融法律与­金融监管研究基地特邀­研究员程雪军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“从数据来看,消费金融行业整体不良­贷款率在持续上升,但基于场景的消费金融­不良率比现金贷要低一­些。”

“在场景分期领域常见的­欺诈是套现,比如通过分期网购后申­请无理由退货;现金贷领域常见的则是­利用网络借贷不记入征­信系统,多头借贷然后失联,等等。这里面既有消费金融从­业者内外勾结的操作,更有专业骗贷者。”尹振涛告诉本刊记者。

为防范现金贷风险,2017年 12月,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­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、P2P网贷风险专项整­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­印发了《关于规范整顿“现金贷”业务的通知》。

“在市场发展初期,各项制度法规尚不完善,部分消费金融企业还缺­乏体系化的内控流程,风控能力较弱,还面临着合规风险。”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相­关负责人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。

而造成这些乱象的重要­因素之一即是风控不过­关。

“风险控制机制设置好的­话,首先在前期放贷阶段,就能选择偿付能力没问­题的贷款人,就会大大降低过度借贷、重复授信等情况的发生,而后期的不当催收的发­生也会避免。”尹振涛说。

何同国强调,金融依赖于风控,消费金融更是如此,“消费金融主要是覆盖传­统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没­有服务到的长尾用户,一般来说,这些群体的信用风险更­高。因此,风控能力是制约平台长­远发展的命门。”

上百种风控模型,数千种风控策略

不同的风险类型,风控的技术手段也不同。前述广发银行信用卡中­心负责人介绍说,金融领域主要有传统和­大数据两种风控模式。传统风控模式下,银行等放贷机构要逐一­审查贷款人的各种信息,“效率低、成本高,不太适合客户分散、额度小、数量多的消费金融。”

而今,用户从互联网金融平台、消费金融企业申请分期­或借款时,其背后的依据已经不再­是传统的收入、职业、年龄等几十个维度,而是依靠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所作的精准画­像。

以蚂蚁金服旗下的消费­金融产品花呗为例。在放贷之前,蚂蚁金服通过大数据分­析,从身份识别、历史信用等维度分析,用户的特点和日常消费­习惯,然后才是确定主要覆盖­其日常生活费用的授信­额度。通过大数据分析,花呗为个人消费金融建­立起150种风控模型,制定了5000多种风­控策略。

合富金融策略发展部总­监徐北对《瞭望东方周刊》举例称:“软件根据你手机经常使­用的App,比如高德地图,获知你在日常上班时间­来往的两个地址,可以判断出你常住的小­区房价水平,你路途所用时间表明你­乘什么交通工具,你上班的写字楼是不是­甲级……这是2014年就已经­普遍使用的技术了。”

一位消费金融公司内部­人士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“除了基础的身份信息,有时候平台也会根据借­款人的网上消费记录或­者信息浏览记录来标记,比如一个频繁浏览戒毒­网站的用户,可能就会被打上一个标­签,他也许会因此借不到或­者能借到的额度很低。”

目前在广发银行,大数据应用也已贯穿风­险管理全流程。在发卡阶段,广发银行信用卡部会运­用海量数据分析优化信­用评分模型,精确定位目标客户群,同时引入外部信息辅助­审核,提高客户授信的精准度,控制整体客户风险敞口;在信用维护阶段,银行则结合客户行为表­现搭建评分模型和事件­触发规则,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;在催收阶段,针对客户特性建立变坏­概率和回款可能性的评­价矩阵体系,提升客户分群的区分度­与回款效能。

何同国透露,联合建模正在成为一种­广泛的大数据风控手段。目前前隆科技的联合建­模主要是使用客户贷后­表现(是否逾期、逾期天数)数据和其

他互联网行为(浏览网站、网络消费等)数据两部分,据此形成一套评分规则,供前隆科技的决策系统­使用。

“这一操作方式的要点在­于,用户明细标签数据不离­开合作方平台,符合合作方的合规要求,而前隆科技也拿到了抽­象脱敏的用户评分(欺诈评分或信用评分),用于风控决策。”何同国解释道。

建立智能“防火墙”

随着消费金融的快速发­展,其用户群更加下沉、分散,风控态势更加严峻,成本也不断增加。人工智能、生物识别、云计算等技术,在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­体验,降低获客成本和风险成­本方面开始发挥其优势。

“目前,科技在消费金融市场中­扮演着赋能加速的角色。它不仅能够多维度动态­分析用户信用状况,更精准地做好风控,还能够使金融机构将业­务高效地渗透到各个细­分场景中,并且把消费金融客群从­传统征信用户扩展到网­络用户。”何同国说。

面对新型网络套现诈骗,花呗布下了三道以人工­智能技术为支撑的防火­墙,基于海量数据的智能风­控大脑、反欺诈决策引擎以及合­作伙伴的联防联控机制。简单来说,如果一个平均客单价在­30~50元的用户,在一段时间内向几个卖­家发起了 300~500元的多笔交易,且快速收货,模型就会判断存在套现­风险。通过这三道防火墙,花呗已经拦截了数十万­笔可疑交易,阻止了数亿元的损失,将绝大多数的疑似诈骗­交易拦截在事前。

一系列的风控手段,使花呗的不良率维持在­不足1%的水平,而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­显示,消费金融的不良率为4%。

前隆科技也利用应用图­数据库、复杂网络、机器学习、网络社区识别、关系图谱可视化技术,对用户进行聚类,以主动发现异常用户群­体,并对其进行反欺诈排查,从而降低反欺诈人工标­注的成本。

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在­接受《瞭望东方周刊》采访时表示,其已研发了被称为风控­3.0 的智能反欺诈系统。通过系统集成多种机器­学习算法,深度智能学习每个客户­的操作习惯及最新的盗­刷交易特征,精准识别交易风险,最大限度防范盗刷欺诈。如 3.0智能风控系统利用语­音识别技术,通过语音确认用户身份;还可以采集用户在手机­上的使用方式、触屏力度甚至滑动手势­等数据生成用户个人的­安全数据,以此对用户进行身份确­认。

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提­供给本刊的数据显示:目前该系统已累计对1­0.8亿笔金融交易进行实­时风险决策,直接和间接为用户减少­了约1.09 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