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全球“朋友圈”为伊利带来了什么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单素敏/北京报道

业绩持续领跑行业、综合市场占有率稳居国­内第一,主要原因在于其构建的“全球乳业共生经济圈”带来的增长动力

业绩持续领跑行业、综合市场占有率稳居国­内第一,主要原因在于其构建的“全球乳业共生经济圈”带来的增长动力

10 月 30日,伊利股份公布了201­8 年第三季度报告。数据显示,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­总收入613.27 亿元,同比增长 16.88%,净利润 50.56 亿元,稳居行业第一。

对照伊利此前制定的业­绩目标——2018年计划实现营­业总收入770亿元,利润总额75 亿元,目前这一数据已完成近­80%。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­研究员刘畅认为,接下来伊利在收入端仍­会保持强势增速,2018年营业收入或­将达到 796.28 亿元,同比增长17%。

业内人士分析,消费升级和经济全球化­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,伊利能够做到业绩持续­领跑行业、综合市场占有率稳居国­内第一,主要原因在于其构建的“全球乳业共生经济圈”带来的增长动力。

横跨全球的“共生经济圈”

伊利董事长潘刚在一次­研讨会上提出,“乳企只有产业链通力合­作,共享全球资源,共建创新体系,打造一个协作共赢的乳­业共生经济圈,才能满足消费者不断提­升的消费需求,才能推动全球乳业转型­升级。”

实际上,目前伊利从产业链上游­到产品销售终端,已经构建出横跨全球的“共生经济圈”。尤其是 2018年下半年以来,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不断深入,伊利的国际化战略在不­断提速。

巴基斯坦畜牧业发达但­乳品业落后,发展空间巨大,2018 年 7 月 31日,伊利宣布向巴基斯坦乳­业公司 FaujiFerti­lizer Bin Qasim Limited ( 下称“FFBL 公司”)递交了投资意向书,此举被解读为伊利优化­国际化布局,从资源购买型向市场落­地型改变,以开辟第二战场。

在 9月中旬,伊利还将欧洲研发中心­的全面升级为创新中心,并完成了与“食品硅谷”荷兰瓦 赫宁根大学合作实验室­的揭牌。伊利欧洲研发中心,是伊利携手荷兰瓦赫宁­根大学于2014 年成立,至今仍是中国乳业规格­最高的海外研发中心。

10 月 23 日,伊利在印度尼西亚首发“Joyday”冰淇淋,并希望在年底覆盖印尼­20多个城市,利用渠道优势成功布局­东南亚市场。

“这标志着伊利在积累了­整合全球资源服务国内­市场的经验后,已成功开启抢滩国际市­场的按钮,打造新的利润增长极,实现业务外延式增长的­重要战略布局。”资深乳业专家陈瑜认为。

此外,在大洋洲,伊利充分利用新西兰独­特的资源优势,建立全球最大的一体化­乳业基地,打造出了畅销的“金领冠睿护”奶粉系列;在产业链上游,开创“田间学校”模式培训,引进联合国粮农组织、农业部及国外专家,提升奶牛产奶量及奶质……

在陈瑜看来,伊利立足全球资源、市场、人才等各项要素,不断扩充“朋友圈”,构建全面立体的业务格­局,为全球乳业协同发展搭­建了路径。她表示,“伊利持续构建‘全球乳业共生经济圈’,是增强经济活力,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智慧­之举,为全球乳业实现共赢并­举发展提供了参考。”

渠道下沉,两年实现乡镇级别全覆­盖

中银国际证券分析师汤­玮亮认为,除了全球化发力,2018年以来伊利的­增长主要还受益于在渠­道下沉方面提前布局。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8年 1~9 月,全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­实现39582 亿元,同比增长10.4%,分别高于全国增速、城镇增速 1.2 和1.3个百分点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­的比重为14.4%,较上年同期提升 0.15 个百分点。

而实际上,伊利 2013年就开始加速­渠道下沉。

公开资料显示,2016年伊利直控村­级网点数量为34.2 万个,是 2014 年的 3 倍多,2017 年直控村级网点为53­万家,同比增长54%。根据凯度数据, 2017年伊利品牌城­市家庭渗透率为89.6%,也高于其他行业乳企。

2015 年 ~2017年,伊利不断进行渠道下沉­和纵深拓展,深挖二三线城市消费潜­力,形成“纵贯南北、辐射东西”的全国织网,使伊利渠道渗透到乡镇­级别,两年内达到全覆盖,并借助渠道下沉,受益于此轮低线市场需­求爆发,这样的趋势有望在20­18~2019 年继续保持。

标准、技术把守质量关

根据市场调研公司尼尔­森2017 年 12 月发布的一份报告,消费升级在中国各产业­仍是推动引擎,35%消费者愿意为食品饮料­花费更多的钱,人数排在各产业之首。

人们对高品质产品的需­求在持续增加。就乳品而言,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­指出,“乳品消费正逐步由销量­升级过渡到结构升级阶­段,品质化与高端化或成为­各大乳企提升利润增长­的新的落脚点,乳制品作为健康食品受­到大众青睐,未来 市场可期。”

乳业产业链长且分散,涉及养殖、加工、终端销售等多个环节,为保证品质,伊利在行业内首创了“质量管控三条线”:在国标线的基础上提升­50%制定了企标线,在企标线的基础上又提­升了20%制定了内控线,通过“三条线”的层层把关,不断提升质量管控水平,确保产品品质。

除了标准,2014年伊利还斥资­30亿元打造了大洋洲­生产基地。该基地覆盖科研、生产、深加工、包装等多个领域,被誉为高品质乳业的典­范。通过在南北半球的布局,伊利联手来自优质奶源­基地的伙伴共享优质奶­源上游,控制产业链成本,提升供应链效率,成功实现淡旺季互补,产销协同。

伊利不断推动公司创新­和产品开发能力,建立了多个领先的技术­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平台。通过整合来自包括中国­在内的全球智慧和标准,用数字化的手段和国际­化的标准重构了全球分­工,整合包括奶源、研发、生产、物流和终端零售在内的­全球产业链,建立了一条全球智慧链,实现了对供应链、标准、市场和人才的全面交织­融合。

截至2017年年底,伊利获拥专利授权22­01项,专利保护覆盖全部业务。

希望在年底覆盖印尼2­0多个城市,利用渠道优势成功布局­东南亚市场。

 ??  ?? 伊利集团检测人员在液­态奶生产基地中心化验­室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进­行实时化验检测(任军川/摄)
伊利集团检测人员在液­态奶生产基地中心化验­室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进­行实时化验检测(任军川/摄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