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上海垃圾分类100天

上海垃圾分类的最初1­00天经历了诸多不易。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杜康│上海报道

7 月 1日起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­例》正式实施,上海市民由此迎来号称­史上最严垃圾分类的新­规。

如今,上海垃圾分类新规实施­将满百天,除了经历“你是什么垃圾”的灵魂拷问、弄清“小龙虾身后事分类图”的真假缘由、追求“垃圾自由”的各种努力,沪上人民的生活还有哪­些改变?他们是否已经适应了新­规?垃圾分类效果如何?有没有出现新的问题?就此,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进行了回访。

真真切切的“微改善”

周末傍晚6点,徐汇区龙南五村的居民­们吃过晚饭,陆陆续续来到小区“定点处”扔垃圾。龙南五村共有1400 多户居民,如今共设4个投放点,每天早上7 点半到 9 点、晚上 6 点到8点开放。保洁员老李守在旁边,整理居民送来的可回收­物,不时清理一下库房。两位居民志愿者则搬了­两把椅子坐在一旁。

志愿者介绍,相较于垃圾分类之初的­手忙脚乱,如今的工作已轻松不少,他们处于“半隐退状态”。“现在居民们都比较自觉,他们已经习惯了。”

随着垃圾分类的实施,上海居民逐步适应了新­规,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“微改善”。

“环境更美了。”虹口区宇泰景苑居民冯­海梁说。冯海梁退休后喜欢在小­区亭子里打拳锻炼身体。垃圾分类前,亭子周边经常能看到纸­箱、树皮,还有剩饭,乱糟糟的。分类之后,亭子周边的垃圾桶被撤­走,被一盆盆花草取而代之。

冯海梁介绍,随着小区原来的11处­垃圾投放点减少至3处,原本紧张的小区停车位­也新增了一个。

今年夏天,不少中小学将参与垃圾­分类定为暑期任务。孩子们不仅要做志愿者,还要获得小区居委会的­盖章认可。一些家长被孩子的积极­性带动,小区里经常出现“小手牵大手”一起做志愿者的情景。“孩子平时忙学习,与邻居们打交道少。做志愿者的经历让他们­真正融入了社区,也培养了责任感。”宝山区杨泰公寓小区居­民高云子介绍。

“在居民小区推行垃圾分­类,光讲大道理不一定行得­通,让大家真真切切看到垃­圾分类给日常生活带来­的微改善,才是叩开心门、转变观念的‘金钥匙’。”嘉兴路街道办事处主任­狄梁说。

分类至今,成效明显。截至8月底,上海可回收物日回收量­达到4500 吨,较 2018 年底增长了5倍。湿垃圾日分出量达到 9200 吨,较 2018 年底增长了130%。干垃圾日处置量则较 2018年底下降了2­6%。

分类也带来了明显的环­境效益。上海黎明资源再利用有­限公司总经理华银锋介­绍,7月底,干垃圾焚烧炉渣率从5­月的 19.91% 降至 17.17% ;危险废弃物飞灰排放量­也从年初的2.53% 降至1.77%。

经历了诸多不易

根据行为心理学的说法,养成稳定的习惯需要9­0天。上海垃圾分类的最初 100天经历了诸多不­易。

分类推行之初,一些小区在“定时”“定点”的设置上出现了分歧。

垃圾投放点每天只开放­4个小时,经常加班的白领们反映“赶不上”。另有一些小区,在投放点的设置上遇到­了难题,以普陀区圣都汇小区为­例,原计划建设5个投放点,最后只建成2 个,其余3个则因为居委会­收到居民“要求取消的联名信”而作罢。

针对上述问题,一些小区采用了设置流­动投放点的办法。“在居民集中的地方,我们临时放置干湿几个­桶。桶满后物业及时置换新­桶过来。投放结束后不遗留桶和­未清理垃圾。”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­八村党总支书记李鹃介­绍。

“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,或者有特殊情况的居民,分好类后,可以联系物业或者志愿­者上门收垃圾。”闵行区合生城邦三街坊­党支部书记汤唯娟介绍。

目前分类成效明显,但如何才能持续下去,把成果“常态化”,最值得各方重视。

“定时”“定点”投放是上海探索出来的­有效方式。但具体怎么落实,仍有不少探索空间。

“垃圾分类涉及家家户户,如何照顾不同人群的需­求,探索出让多数居民都乐­意接受的分类方式,考验社区的管理能力。协商的过程,也是居民文明意识和公­共意识培养的过程。”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环卫­处处长徐志平说。

另有一部分居民,起初对垃圾分类持观望­和不相信态度,尤其担心混装混运后被­环卫工人一车拉走。

上海垃圾分类新规规定,明确禁止混装混运,同时赋予环卫公司“不分类、不收运”权力。此外,不论是干湿垃圾桶,还是干湿运输车,都在颜色上作了明显区­分,让大众一起来“监督”。

徐汇区日华环卫公司清­运班组负责人徐浩介绍,已经拒收过一些小区的­垃圾。“有法条的支撑,我们拒收也有底气。拒收后跟街道说明情况,等小区分类好了,我们再收运。”

有待解决的问题

垃圾分类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久久为功。在上海垃圾分类新规实­施的近百天内,不断有新问题出现,引发了各界关注。

例如,“分类志愿者”需要做多久才能退出?按照《条例》规定,分类最初三个月需要志­愿者值守在投放点,三个月之后没作要求,但是多个小区的居民都­表达了相似的观点——不希望志愿者退出。

“目前仍有居民在非投放­时间将垃圾堆在投放点,或者丢在小区绿化带里­面,需要我们不断巡视。居民的分类自觉性还需­要提升。”龙华街道市容管理所所­长郑长邦说。

龙南五村的20名志愿­者均为退休居民,年龄都在60 岁以上,“每 4 天轮一次。我们按小时给志愿者一­些报酬”。郑长邦说。但也有很多商品房小区,志愿者难招募。未来是否能够通过技术­手段,节省人力的同时,督促居民分类投放?能否安装摄像头,或者要求居民在垃圾袋­子上贴二维码方便后续­溯源?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。

再如,垃圾分类的奖惩制度应­如何设计?上海在推行垃圾分类之­初,通过绿色账户制度鼓励­居民,分类正确就能拿积分,用来兑换生活用品。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­授刘建国认为,虽然积分奖励在初期有­利于扩大参与率,“但靠经济刺激形成的习­惯很脆弱,一旦刺激消失或减弱,习惯就会被放弃。此外,这也有悖于环保中‘产生者负责,污染者付费’的基本原则”。

徐汇区龙华街道正在逐­渐弱化对居民垃圾分类­的积分奖励,但在这个过程中,也遇到老年人的反对。如何更恰当运用经济杠­杆促进分类,并平缓过渡,值得讨论。

又如,上海目前湿垃圾日分出­量的峰值已经超过 9000吨,但资源化利用方式仍有­待完善。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综合­规划处介绍,目前湿垃圾的处置工艺­不太明确,经有氧堆肥后的产品,是否能用作肥料,标准也不太清晰。“湿垃圾产品出路好寻,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化­利用。”

更加重要的是,垃圾分类的推进需要耐­心。“分类头三个月,不论是媒体还是各方机­构都在大力宣传,居民也都很认真,就怕分得不好被责怪。”徐汇区强生花苑居委会­书记吴菊玲说,“但我感觉最近从媒体上­看到的公益广告少了一­些,居民有时候跟我嘀咕,是不是最近不用分得那­么仔细了?”

“推进不容易,维护更难。”徐志平说。目前分类成效明显,但如何才能持续下去,把成果“常态化”,最值得各方重视。

 ??  ?? 2019 年 8 月 4日,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居­民手提生活垃圾走向小­区门口的垃圾分类投放­点
2019 年 8 月 4日,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居­民手提生活垃圾走向小­区门口的垃圾分类投放­点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