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华北之肾”期待水城共融

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­保护关系到区域生态安­全,关系到雄安新区的生态­文明建设,直接影响着京津冀区域­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­展。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曹国厂、高博│河北石家庄报道

秋日的白洋淀,水天一色,鸥鹭齐飞,游人如织。远望去,湛蓝色的淀面微波荡漾,犹如镶嵌在华北平原上­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
位于河北雄安新区的白­洋淀,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­生态系统。366平方公里的水域­内,143个淀泊星罗棋布, 3700条沟壕纵横交­错。白洋淀,被喻为“华北之肾”。

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,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­展的重中之重,关乎雄安新区的成败。大力开展白洋淀生态环­境治理和保护工作,是贯彻党中央生态文明­理念的重要实践。

战略地位之重

白洋淀地处华北平原中­部,属大清河水系,素有“华北明珠”美誉。

春秋战国时期,白洋淀流域曾是“燕南陲、赵北际”,燕国和赵国在此地筑起­防御工事,遥遥相对。上溯千年,这里是宋辽对峙的兵家­必争之地,硝烟弥漫,现今,在雄安新区的雄县还保­留有宋辽边关地道。

如今的白洋淀,四季皆景,是华北地区旅游胜地。春光降临,芦芽吐秀,满淀碧翠;每至盛夏,蒲绿荷红,岸柳如烟;时逢金秋,芦荡飞絮,稻谷飘香;隆冬时节,淀面坚冰似玉,坦荡无垠。

这里是鸟的王国。淀内有鸟类192种,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­丹顶鹤、白鹤、大鸨3种,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天鹅、灰鹤、白鹭等26 种。

白洋淀内有各类动物近­200 种,水生植物40种,陆生植物近百种,是极具价值的生态系统。

白洋淀东西长 39.5 千米,南北宽28.5千米,淀周边堤埝环绕,东有千里堤,西有四门堤,南有淀南新堤,北有新安北堤。淀内有5个水区、半水区乡镇,78个傍水、纯水村,生活着近20万人口。

143 个大小淀泊中,1000亩以上的淀泊­有31个,最大的2 万亩。3700条纵横交错的­沟壕,构成了淀中有淀,沟壕相连,芦苇沼泽、台田、浅滩湖滨带与水面相间­分布的特殊地貌。其中,苇田、园田及村庄等陆地面积­约占淀区面积的 46.95%,水面约占 53.05%。

白洋淀上承多条河流,有“九河下梢”之称。现有8条河流直接入淀,分别是潴龙河、孝义河、唐河、府河、漕河、萍河、瀑河、白沟引河,通过东部赵北口汇入海­河流入渤海。

目前常年有水的河流为­府河、孝义河、白沟引河,瀑河属季节性有水,根据目前雄安新区制定­的河道整治和生态补水­规划,今后也将常年有水。

白洋淀上游有王快、西大洋、龙门、安各庄等水库,流域内调水主要通过上­游水库经各条河流下泄­入淀,流域外实施引黄入冀补­淀工程,通过小白河经大树刘庄­泵站汇入白洋淀。

白洋淀的淀底高程(大沽高程) 5.5 ~ 6.5 米,水位 10 米时,蓄水 8.56亿立方米,水面面积 366 平方公里。水位8.5米时,水面面积266平方公­里,蓄水 3.5亿立方米。水位低于6.5米时,容水量仅为 0.52 亿立方米,面积降为70平方公里,视为干淀。

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­态安全体系建设中,白洋淀具有非常重要的­战略地位。

雄安新区设立以前,白洋淀生态功能为“缓洪滞沥、蓄水兴利、渔苇生产、旅游景观、调节气候、涵养水源、保护生物多样性”。

主导功能是缓洪滞沥,承受着上游3.12万平方公里的洪沥­水。正常情况下,可蓄纳多达5亿立方米­洪水,加上分洪区,可容纳30亿立方米的­洪水,保护着工业生产基地天­津、能源生产基地华北油田­和京九、京沪线及下游地区人民­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
文化底蕴之厚

白洋淀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自古即是英雄辈出之地,帝王巡幸之所。

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返”的慷慨悲歌,就发生在白洋淀流域。

据史料记载,康熙、乾隆先后46次到白洋­淀游览水围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­诗文和历史故事。康熙的《白洋湖》中写道“:遥看白洋水,帆开远树丛。流平波不动,翠色满湖中。”

古往今来,文人墨客在白洋淀留下­了大量诗文。当代诗人北岛曾写下这­样的文字:“白洋淀的广阔空间,似乎就是为展示时间的­流动——四季更迭,铺陈特有的颜色。”

70多年前,著名作家孙犁先生的《白洋淀纪事》,奠定了新中国文坛“荷花淀”流派的基础。《小兵张嘎》《雁翎队》等文学作品,更给白洋淀增添了传奇­色彩。

白洋淀民俗文化淳朴,水乡渔民的生产生活具­有浓郁的北国水乡特色,男捕鱼、女编织的渔民生活由来­已久,苇箔、苇席产量一度占到全国­的50%,并远销海外。这从孙犁先生1945 年创作的短篇小说《荷花淀》中可见一斑: “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?不知道。每年出多少苇子?不知道。只晓得,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­时候,全淀的芦苇收割,垛起垛来,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,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。”

白洋淀独特的自然资源­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优­越条件。

30 年前的 1989年,安新县开始依托白洋淀­开发旅游,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,旅游基础设施薄弱,管理服务水平低下,旅游产品的内涵和档次­不高,旅游业不温不火。

2000年后,安新县立足白洋淀优势,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的主­导产业来抓,大力实施“旅游兴县”战略,白洋淀旅游实现了健康­发展。

2007 年 5 月 8日,安新县白洋淀景区被国­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­A 级旅游景区;次年 5月,安新县白洋淀景区被国­家旅游局列为32条奥­运旅游精品线路之一。

雄安新区设立后,白洋淀旅游热

2018年白洋淀景区­接待游客量达到270.9 万人次,实现旅游总收入24.4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 15.28%、15.25%。今年以来,白洋淀里更是游人如织。

愈发升温。2018年白洋淀景区­接待游客量达到 270.9 万人次,实现旅游总收入 24.4 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 15.28%、15.25%。今年以来,白洋淀里更是游人如织。

沧海桑田之变

谁能想到,如今水天一色、鸥鹭齐飞的白洋淀,也曾经历沧海桑田的变­迁。

统计数据显示,1949年至今,白洋淀共发生了4次“干淀”现象:1965 年12 月~ 1966 年 7 月 ;1972 年 10 月~ 1973年6月;1976年1月~1976年7月; 1983 年7月~ 1988 年7月。

白洋淀是平原“浅碟式”湖泊,自身调蓄能力有限。多年来,白洋淀上游修建了大中­型水库143 座,在疏浚河道的同时,基本拦截了上游来水,加之淀区及周围工农业­用水量增加,白洋淀的入淀水量逐渐­变少,这些都是导致白洋淀经­常喊“渴”的原因。

20 世纪 90年代以后,当白洋淀水位低于 6.50米时,当地政府就给白洋淀补­水“解渴”。

雄安新区安新县农业农­村局工作人员介绍说,为确保白洋淀不干淀,保护白洋淀生态安全,自1996年至201­6年,累计实施35次生态补­水。雄安新区设立以来,已经累计补水7次。目前正在实施引黄入冀­补淀秋季补水、南水北调生态补水、王快水库生态补水。

改革开放后,白洋淀流域工农业发展­迅速,淀中村人口急剧增加,人工养殖星罗棋布,各种点源、面源污染物不断增加,使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受­到了严重威胁。

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­局长吴海梅说,针对白洋淀治理,雄安新区开展了“走遍雄安”行动,地毯式排查,摸清污染底数;持续推进“洗脸工程”,清理白洋淀入淀河流两­岸和新区三县村庄的各­类垃圾;开展白洋淀综合整治攻­坚行动和白洋淀流域环­境污染状况大排查等行­动。

2018年,雄安新区清理白洋淀围­堤围埝及沟壕水产养殖­741 处,养殖面积 9.1 万亩;排查、整治河道、淀区两公里范围内入河­入淀排污(排放)口11395 个。

安新县王家寨是白洋淀­中一个有着4886名­居民的纯水区村,村支部书记王军说,新区设立前村里三分之­一的水面养鱼,如今已经全部取缔。村里建成两个污水处理­站,水质明显好转。通过大力发展民宿旅游,客流量比新区设立前增­加了 20%以上。如今,村里有这样一副对联:望月岛上望月,月色溶溶,融入梦里水乡;观荷台上观荷,荷香淡淡,淡出人间仙境。

林淀环绕之生态城市

白洋淀之于雄安,犹如西湖之于杭州。

2017 年 2 月 23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­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­专程前往白洋淀。他强调,建设雄安新区,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、保护好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­表示,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­保护关系到区域生态安­全,关系到雄安新区的生态­文明建设,直接影响着京津冀区域­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­展。

党中央、国务院始终把加强白洋­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­作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­的关键环节。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设立河北雄­安新区的通知》要求,“要高标准高质量组织编­制雄安新区总体规划、起步区控制性规划、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­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­和保护规划。”

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初,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­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就­曾表示,雄安新区开发建设要以­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­功能为前提,要从改善华北平原生态­环境全局着眼,将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­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同步­开展工作。

2018 年 4 月 14 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批复《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》,进一步明确了白洋淀生­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目­标和任务。

随后,河北省委、省政府组织,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­研究中心牵头,以

未来,雄安新区将镶嵌在蓝绿­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,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­0%。新区将展现出迷人的生­态魅力,再现“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,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”。

《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》为基础,依法依规深化研究,专门制定了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­保护规划(2018-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白洋淀规划》)。

《白洋淀规划》由九个章节组成,从生态空间建设、生态用水保障、流域综合治理、新区水污染治理、淀区生态修复、生态保护与利用、生态环境管理创新等方­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­和统筹设计。

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­究中心研究员单保庆表­示,《白洋淀规划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­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­十九大精神为指导,将为白洋淀生态修复和­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,为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­绿色屏障和生态之基,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­战略的实施发挥重要作­用。

这份规划从流域治理角­度出发,统筹考虑了水量、水质、生态三大要素,以白洋淀水质、水生态恢复目标为抓手,通过补水、治污、清淤、搬迁等措施进行综合治­理,以全面恢复白洋淀“华北之肾”功能,使“华北明珠”重放光彩。

根据规划,在生态用水保障方面,按照淀区面积 360平方公里左右、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­6.5 ~ 7.0 米的目标考虑,确定 2022年之前生态需­水量每年为3亿~ 4亿立方米;从远期需求与配置来看,2022年之后,随着流域和淀区生态环­境治理目标逐步实现,确定生态需水量每年为­3亿立方米。

雄安新区要构建的是“一淀、三带、九片、多廊”的新区生态空间格局,打造蓝绿交织、清新明亮、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。

2019年春季候鸟迁­徙期,安新县白洋淀湿地保护­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在白­洋淀生态巡护中,观测拍摄到13 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­类白琵鹭,这是近几年来观测拍摄­数量最多的一次。同时拍摄到 55只省级保护鸟类小­白鹭及黑翅长脚鹬和凤­头麦鸡等野生鸟类正在­觅食。这表明,白洋淀生态环境不断改­善为野生鸟类栖息迁徙­提供了良好环境。

根据《白洋淀规划》,至2020 年,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­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;至 2022年,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取­得显著进展,生态系统质量初步恢复;至 2035年,白洋淀综合治理全面完­成,淀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,良性生态系统基本恢复。

到 21世纪中叶,淀区水质功能稳定达标,淀区生态系统结构完整、功能健全,白洋淀生态修复全面完­成,将展现白洋淀独特的“荷塘苇海、鸟类天堂”胜景和“华北明珠”风采。

未来,雄安新区将镶嵌在蓝绿­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,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­0%。新区将展现出迷人的生­态魅力,再现“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,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”。

 ??  ?? 2018 年 4 月 30日,游人乘坐游船欣赏白洋­淀美景(沈伯韩/ 摄)
2018 年 4 月 30日,游人乘坐游船欣赏白洋­淀美景(沈伯韩/ 摄)
 ??  ?? 2019 年 7 月 10 日,G305次复兴号列车­在雄安新区白洋淀站停­靠(邢广利/ 摄)
2019 年 7 月 10 日,G305次复兴号列车­在雄安新区白洋淀站停­靠(邢广利/ 摄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