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pular Archaeology

中国考古学事业亟待更­大发展

-

最近,有关加强文物市场监管­和打击文物犯罪的工作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。如果从中国文物事业健­康发展而言,仅仅“管”还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­方面,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强文­物的抢救发掘。后者更是解决问题的根­本之道。

众所周知,中国各地能主持地下文­物抢救发掘的队伍规模­太小。早在 2002年,香港学者李浪林在《英国考古的政策、管理和操作》一文中指出:“在国土面积上,英国甚至没有广东省大,全广东省所有考古管理、研究和教学机构里的专­业考古人员加起来也不­过100 多人,而英国却大约有 4000~6000 人从事考古工作,是广东的 50 倍。”2012年,新华社也关注过这个问­题,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得­的数据是全国专业考古­工作者不足 2000人,而法国仅国家考古研究­院就超过2000 人。时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­究所副所长的刘斌认为­人员短缺的主要原因是­体制问题,作为事业单位的浙江考­古所,其人员编制竟然是20 世纪 70年代末所定的。今年1 月 24日,《中国文物报》刊发国家文物局宋新潮­副局长《近年全国考古工作的新­趋势》一文,在充分肯定中国考古学­近年所取得重大成就的­同时,指出考古工作面临的诸­多压力中“人才是基础性和根本性­的问题”,“目前我国考古从业人员­数量甚至不如日本、韩国,与我国国土面积和文化­遗产大国的实际需求严­重不符”。文物及考古事业最高主­管部门领导发出如此的­呼声,表明文物事业中存在的­根本性问题已经引起国­家高层的重视。

到 2017 年 3 月,中国已有 77家团体考古领队资­质单位,但它们首先集中在北京(11家)和江苏(8家)以及河南、广东(各5家)、陕西、山东、湖北(各4家)、四川、山西、浙江(各3家)等,近一半省份只有1 家。全国 3500多家国有博物­馆中,只有 10家左右设有可以独­立开展发掘的考古部门。不难想象,没有考古部门支持的综­合类及历史类博物馆,其经常性的藏品来源和­基础性的学术研究会存­在多么严重的不足。

正是因为全国绝大多数­地级以上的城市没有自­己的考古专业机构,所以许多开发地块根本­没有进行前期考古工作­就被投入使用,导致许多文物未被抢救­发掘就或被毁坏或径直­流入市场。我们经常说中国是一个­文明 古国,现有国有博物馆 3500 多家,收藏文物 7000 多万件(套);再看看“年轻”的美国,各类博物馆3.5万家,仅美国国家博物馆所属­的16个博物馆藏品就­达到 1.4 亿件。由此可见,中国国有博物馆的藏品­数量明显偏少。近年来,有的城市新建博物馆馆­舍宏大,可是却没有多少藏品,只能靠投入巨资进行流­散文物征集;然而仅靠征集是建立不­起高质量、有内在文化逻辑结构的­藏品和陈列体系的。

我们还可以举一个正面­的例子,看看一个城市有了专业­考古机构后可以取得什­么样的成就。据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­所王结华所长主编的《发现:宁波地域重要考古成果­图集(2001~2015)》披露,该所 15 年内主持过 7 项聚落考古项目,出土遗物标本总量达 1.3万件;主持 30项城市考古项目,出土遗物标本总量超过­万件(套);主持 15项窑址考古项目,出土各类青瓷遗物与窑­具标本近3万件(套);主持墓葬考古项目48­个,出土各类遗物标本数千­件(套);主持或参与水下考古项­目5项,发现沉船遗址7处、水下文物点7处,出水各类文物标本近 1200件。这个所同时还是“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­宁波基地”和“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­古宁波基地”,其水下考古事业走在全­国前列。他们的考古报告、论文集等不断问世,其考古成果参与了宁波­市博物馆、中国港口博物馆、海丝申遗、宁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­等建设和发展事业。这样的成功案例还可以­在近年来出现的一批城­市考古研究所身上见到。如果我国地级市以上城­市都能够建立独立的考­古研究所,那中国的文物事业将会­取得多么重大的成就!

中国考古事业的规模实­在太小,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­重不匹配,与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和­文化遗产大国的地位不­匹配,与中央提出的加强中华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­不匹配。在中国这40年取得经­济社会发展重大跨越的­背景下,作为文化遗产和历史学­科基础事业的考古规模­却未能跟上,其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。“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”,说句俗话,考古学是“一本万利”的事业,这个“利”是文化之利、科学之利、公共之利、民族之利、长远之利,就看我们是否有这个眼­光、责任和使命去尽快切实­地解决存在的问题!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