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pular Archaeology

刻羽引商凤欲鸣 南京高淳古戏楼

- 文 图 / 濮阳康京

南京高淳区现存古戏楼­30 多座,基本建于明清时期,一般是祠堂庙宇的组成­建筑,起着酬神、娱人的双重作用。戏楼建筑上下两层,台口朝北或西,以三面环墙一面观看、砖木结构为主、观众露天看戏为共同特­点。在古代,戏楼不仅与道家早期“结草为楼”、演戏酬神和“观星望月”有关,而且台口朝向选取还与­儒家礼教等级观念相联。“戏子”地位低下,看戏人为正人君子,故戏楼 台口通常朝北或面西,有“君子朝南,小人面北”的含义。而且台口也不可过高,得让观众在台下 30—50米处平视、不仰头观看为佳。

高淳地区自元代起便产­生了地方剧种,保留下来的有“祀神”“驱鬼”的“高淳阳腔目连戏”,又有原始古朴、无管弦伴奏、用高淳方言演唱的《高拔子》和《高淳高腔》;还有七月间驱除邪灾、保一方平安的“太平戏”,八九月间为酬谢大地之­神、祈愿五谷丰登的“唱秋戏”或“青

苗戏”,以及含有祭神、助兴联谊亲朋之意的“盂兰会”“血盆会”“观音会”“元宝会”“灯油会”等。

歌台舞榭

高淳人喜欢演戏、看戏,几百年来已成为地方习­俗。原属道教场地、现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­护单位的古戏楼有东坝­东岳庙戏楼、吴祠观乐台戏楼、沧溪三元观戏楼和固城­刘家垅戏楼。

东岳庙戏楼

东坝地处水路交通要塞,明永乐年间(1403—1424),朝廷为防胥河洪水下汇,使苏州、无锡、常州成灾,于东坝段河道中筑成一­大型石坝,戏班路过此地,必需由民工搬运拨船盘­坝方可过河,戏班要留下唱一场“过坝戏”以答谢乡人给免除搬运­费。这样,东坝自明初几乎年年月­月都有戏,每年表演达几百场之多。

东坝东岳庙戏楼位于胥­河北岸,原系东岳庙的前进建筑,砖木结构,单檐歇山式。戏楼分为上下两层,上层戏台,下层供戏班住榻。戏楼平面呈“凸”字形,面阔三间,硬山顶,面积为 159 平方米。台上中间,利用立柱隔成 前后台,前台演戏,顶设八角形藻井,后台化妆。天壁朝外上悬“柱岳擎天”横匾一方,两旁有墨绿色楹联,横匾及楹联均系晚清解­元、高淳著名书法家王嘉宾­所书。正台两侧,靠倚柱用木板隔出两个­子台,左台供乐队演奏,右台供上宾观戏。前台柱左右枋下之“斜撑”,雕成倒置的凤凰及太狮­少狮图,造型栩栩如生,精美异常。戏楼前有前低后高的斜­坡式广场,占地面积 1600余平方米,可容观众数千人。

吴祠观乐台戏楼

吴祠观乐台戏楼位于淳­溪吴氏宗祠内,系砖木结构,三开间,分上下两层。大门两侧砌“八”字形罩墙。门上方,用磨制青砖叠砌横向门­罩。石门框基部左右安置抱­鼓石衬托。目睹正门外貌,给人以一派肃穆端庄气­势。由台阶步入正门,堂间是贯通里外的串道。在封建社会因轿夫地位­低下而不得入大堂,东、西边间遂作为轿夫临时­歇脚用房。

楼上,中央两柱间有屏风木板­隔成前、后台,俗称“天壁”,以便前台演戏,后台化妆。天壁之上,悬挂着一方横匾,上书“观乐台”三字,字体刚劲有力,应出自名家之手。“观乐”,显然是眼观动作表演,耳听管琴音乐的操持,从

中突出的是一个“乐”字。音乐能净化人心、修心养心。静下心来,人生犹如大舞台,舞台浓缩成小天地,人生莫非是戏,让戏中音乐愉悦身心;让乐来烘托情节,渲染气氛,由而乐人、乐天地、乐神灵。

天壁左右,为进出场“月门”,扇形门额上左书“出将”,右书“入相”。前台两侧间,隔成“乐台”和“包厢”。

台顶,正中构筑三层八角形藻­井,四周置以“平棋”天花。戏楼上的藻井不仅是衬­托前台顶部构筑之装饰,而且可使声腔产生共鸣,起到吸拢回传的效果。游客登台一展歌喉,其音、其声清楚如面。

该戏楼大小木雕共计8­0余幅,均精雕细刻。正台天壁上刻一幅方形­高浮雕双凤戏牡丹图,边长2.3米。凤凰造型优美,形体逼真。仰观藻井,其间浮雕双龙戏珠图。穿枋下四角木雕有垂莲­花篮,篮内分别刻出桃花、荷花、菊花、水仙,象征春夏秋冬,四季繁华。台前立柱与横枋之间的­木雕“斜撑”,刻画出两只雄狮,狮头下俯,狮尾上翘,狮背上站立文武天官。横联台口柱上的额枋,分别刻出戏文,内容有“郭子仪做寿”“佘太君百岁挂帅”“诸葛亮借东风”等典故。 台口额枋与檐檩之间,分别挑出十四攒“凤头昂”斗拱,将戏楼装点得分外华丽。这些木雕线条流畅,刀法精湛,神态生动,为戏楼增添了富丽堂皇­的艺术风采。

沧溪戏楼

沧溪戏楼位于沧溪镇东,原为东吴赤乌二年(239年)所建,为三元观的附属建筑。现存戏楼史载建于清康­熙年间(1662—1722),咸丰三年(1853)三元观及戏楼均毁于战­火,同治三年(1864)重建,1945年又遭火焚,1947 年当地群众集资重建。现庙已毁,仅存戏楼一座。

沧溪戏楼台前屋面呈歇­山式,分上下两层,下层住宿,上层为戏台。戏台三开间,平面呈“凸”字形,两旁有子台,可三面看戏。梁架结构为九檩五柱穿­斗造,通高 11.2 米。正间屋面高耸,次间略低,侧为硬山顶。正台檐口有“沧浪一曲”横额,为清代桐城派古文学家­方苞所题;两侧楹联“功名富贵一时事离合悲­欢千古情”“上台总有下台日得意须­防失意时”。这一颇具人生哲理的楹­联,传为清代本邑文人邢鹤­撰写。

戏楼前有一四合大院,占地达2800 平方米。院中有两株古红杨树,合抱的树干,茂密的枝叶,

覆盖着整个大院,绿荫遮盖到前台屋面,将古戏楼衬托得格外古­朴典雅。

刘家垅戏楼

刘家垅戏楼又名万寿台,位于固城刘家垅村,为清代构筑。此台三面墙体合抱至前­台边间,分上下二层,面阔三间,平面呈“凸”字形,木构架穿斗造,面积 91.2 平方米。以往,农历十月初十为祠山庙­会,村民们利用“祠山”生辰及秋收时在该戏楼­上唱戏,以贺丰年。民间有万寿台演戏“兜锣一响,屋檐水直淌”之说。

今戏楼后台板壁上,仍留有光绪三十一年(1905)农历七月二十日“全福班”及民国初年演出时题在­后台板壁上的戏谱及《天关楼》《龙凤旗下》《白虎堂》《定军山》《女绑子》《置田庄》《磨豆腐》《北良关》《渭水河》《朝贺》《朱沙痣》和“找戏”《遗翠花》等 20多曲日夜场演出的­剧目单。这些戏谱是戏剧界不可­多得的研究题材。

乡村草台

临时草台用圆木和木板­搭建,四周用芦席或帆布遮挡,形成简易式的前、后台和进出场门,戏演结束便拆除。传统习俗是草台的台面­略高于后台,台口的左右台柱高10 多米,左侧台柱之顶,高高地竖起一束用鲜竹­扎成的扫帚。因“帚”意“彗”,此谓古老的“竖彗迎宾”之俗,表示欢迎乡邻亲朋前来­看戏,并让人虽远而知戏台所­处的方位。台柱的右侧之顶,以往用稻草扎成一葫芦,取其谐音“福禄”,意给一方观众带来福禄­安康。1949 年后,改葫芦为一面红旗与绿­竹。一红一绿,意含和谐兴旺,聚人脉、集财气,以求太平、吉祥,农业风调雨顺。

高淳最为著名的草台是­薛城花台,位于薛城十村祠山庙前,是农历三月十八庙会前­搭起的社戏中规模最大、艺术性较高的舞台。史载该戏台自清康熙年­间起建,持续至今已有 300余年历史。该草台坐南朝北,背水面庙。有分五柱十楹,其中台口对联“歌传石臼龙惊起, 唱彻花岗以欲鸣”。整个台型的左右两侧、台口额枋都仿照宫殿形­式,用纸扎、彩绘泥塑人物绘画而成,装扮形似古建风格,分为五架彩屏,计有 50多个小门龛,内泥塑戏剧人物及历史­人物典故。侧观给人以挑檐翘角、绚丽璀璨的多层次的效­果,体现了独特的传承文化。

梨园神

高淳境内不仅保留有许­多古戏楼,而且还保存了清代戏曲­界的戏祖 老郎神像(今存高淳博物馆)。这位戏祖老郎神,一称梨园神,又称快活三郎,道教称翼宿星君,即唐玄宗李隆基。他被奉为戏曲界的保护­神,这与其酷爱音乐、善长打羯鼓、执政期大兴梨园并亲自­为宫廷乐工舞女们作曲,兼演员、作曲、指挥、导演于一身的文艺全才­有关。过去戏曲界人称梨园行,演员称梨园弟子。自唐明皇被追封为戏祖­老郎神后,戏班都会在后台神龛上­供奉其牌位或神像。演员们在后台化好妆出­场前,都得叩拜戏祖,以求勿忘台词、卡壳,戏班到哪,就将戏祖神带到哪。旧时称老郎神有督察戏­班暗昧之说,梨园弟子尤为崇奉。

戏里传真

戏楼是一定历史时期的­产物,是群众的一处文化活动­场所,然而它所体现出来的影­响却是可以超越历史的。从古建筑艺术、雕刻艺术,到民风习俗、戏剧、曲艺的流传等,高淳古戏楼将这些内涵­魅力集于一体,在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­位置,它的兴盛与发展,对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和­社会生活习俗以及戏曲­的流行与发展产生了积­极影响。

人生如同演戏,俗话说 :“戏里有,世上有”“人生大舞台,舞台小天地”。将人生观在舞台这小天­地里浓缩了再现,用戏曲行为,用戏台语来反映社会意­识形态。例如 :“逢场作戏”“好戏连台”“拿手戏”“独角戏”“重头戏”“压台戏”“台柱子”等。用戏剧行为引申为某种­概念,如“骑马拍大腿,喝酒喝空杯”“打铁靠膀子,唱戏靠嗓子”“唱戏佬带徒弟 幕后指点”唱戏的疯子、看戏的呆子等一系列与­戏相关的歇后语来比喻­世俗观。说明戏台与戏剧在人们­心目中早已与社会生活­融为一体,由此产生的语汇,极大丰富了社会生活用­语。A

(作者为南京高淳文物保­护与文博研究办公室主­任、副研究员)

 ?? 东岳庙戏楼俯瞰 ??
东岳庙戏楼俯瞰
 ??  ??
 ??  ?? 天壁上悬“柱岳擎天”横匾 东岳庙戏楼
天壁上悬“柱岳擎天”横匾 东岳庙戏楼
 ??  ?? 沧溪戏楼
沧溪戏楼
 ??  ?? 刘家垅戏楼
刘家垅戏楼
 ??  ?? 戏祖“老郎神”画像(高淳博物馆藏)
戏祖“老郎神”画像(高淳博物馆藏)
 ??  ?? 薛城花台
薛城花台
 ??  ?? 草台前左台柱用竹丝扎­起“竖彗迎宾”
草台前左台柱用竹丝扎­起“竖彗迎宾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