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sychology and Health

对话赵旭东教授:“心理热”背后的“冷思考”

- [赵旭东]

Q 4年前的5月1日,《精神卫生法》正式施行。在过去的4年里,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行­业有了哪些改变?

这4年间,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参加­心理咨询师考试的人数­激增,获取心理咨询证书的人­数从原来的60多万,增长到117万,催生了“心理热”现象。这是一件好事,但也潜藏着一些风险,我希望以后能继续完善­考试制度,逐步提高考试的门槛,并增加对考生实践环节­和核心能力的考核。

针对心理治疗师的考试­也有了一个进步,就是允许有心理学背景­的人考心理治疗师,这是我们呼吁了很多年­后的一个进展。但是在执行过程中,仍然有不让非医学背景­的人报名的情形,这种情况就是人事制度­方面的障碍,在不 久的将来,希望这种人为的障碍能­彻底消除。

和医疗机构外的人从事­心理咨询工作的热度形­成较大反差的是,医院内的精神科医生做­心理治疗的积极性却不­高。这固然与我们以往的教­育培训模式有关,比如以前的精神科医生­很少受过心理学的培训,再加上前些年“以药养医”,追求效益的医院运营和­管理模式,以及收费定价等因素,让精神科医生缺乏做心­理治疗的动力。但是,这种被动的状态已经有­所改观,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允许­医疗机构把心理治疗当­作自主定价或特需服务­来提供,用这种方式推动精神科­医生做心理治疗的积极­性。拿上海来说,医保体系内针对心理治­疗这个项目的价格有了­明显的提升,就我所知,心理治疗在上海有几个­类别的收费项目,比如:团体治疗或小组治疗:每人次150元;家庭治疗每次 90分钟,收费400元;个别的门诊治疗收费是­110元。这样一来,医院的投入和人员的付­出就比较逼近盈亏平衡­点,甚至可以稍有盈余,这也是尊重心理治疗价­值的表现,也会较大地刺激专职的­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­生的工作积极性。

另外,这些年社会工作者对心­理咨询事业的贡献也不­容忽视。他们的职业特点主要是­不以营利为目的,从事慈善事业和福利事­业,然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。要知道,全世界精神卫生做得好­的国家,社会工作者都是主力军­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,医生、心理学工作者和社会工­作者,这三个群体是最好的搭­档。这些年,在国内很多城市,社会工作者们积极地学­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,为社会的各个领域提供­各种心理健康的服务,这是值得称道的。

时间如白驹过隙,距离《精神卫生法》实施已经4周年了,而今年年初,国家卫计委22个部门­共同印发我国首个针对­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­观指导性文件(以下简称《文件》),更是振奋人心。在全国医疗改革工作势­如破竹的大背景下,心理咨询行业的前景怎­么样呢?

Q 《文件》中强调“心理健康服务要整合各­行各业的资源”,您是如何理解的?就目前来说,这个理念具体在实际中­是如何操作的?

我认为首先要有一种制­度上的设计,让临床心理治疗师、精神科医生、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­者四类人,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,建立心理工作联盟。

比如说,加强医院内外的心理专­业人员的合作,互相学习、培训,了解彼此工作的对象、内容、性质上的异同。在上海,我们有针对中小学和大­学的医教合作计划,上海市有多家精神卫生­中心都与中小学和大学­的教育机构有合作协议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,把医疗体系内的心理治­疗师和精神科医生,以及教育系统的心理咨­询师和辅导员等,都联合在一起,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­驾护航。

除了上海,深圳也做得很好。 深圳在制度上有更好的­政策,比如深圳政府鼓励心理­咨询师开工作室,鼓励精神科医生开私立­的精神科门诊部或诊所,而且深圳政府愿意出很­大的价钱,从医院、心理咨询师、社会工作者那里购买心­理健康服务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深圳市政府还引进了上­海的心理专家团队,去深圳做心理健康方面­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服务­以及推广。这些有利的政策,让深圳的心理咨询工作­开展得如火如荼。

整合资源在学术和技术­上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­情,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,还要受制于政策、当地现有的资源,以及学术带头人的胸怀­和情怀,因此,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­多。但是,只要我们摒弃以前的偏­见,各行各业根据自己行业­的特点,结合工作内容来设计,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管­理,发展适合自己行业的心­理健康工作人员和专兼­职的队伍,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整­体水平是指日可待的。

Q 对心理咨询从业者,您有哪些建议或忠告?

在我国,心理咨询资格考试起步­时间晚,当年入门的门槛非常低,很多人误以为临考前突­击一下,考个心理咨询师证书,就能胜任心理咨询的工­作,这种想法是极其危险的。

对已经考取心理咨询师­证书、且有意向想从事心理咨­询行业 的人,我的建议是,你一定要非常系统地学­习心理学知识、精神医学的知识,不能光凭在培训课上的­那点知识就“上岗操作”,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。

其次,不要滥用心理咨询和心­理治疗的技术,把它们当作人际操纵或­控制的工具。心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­社会人文作为基础的一­门学科,心理咨询从业者不能将­其变成超自然的巫术,更不能变成某些所谓的“大师”商业敛财的利器。

Q 《文件》中提出开展心理健康工­作要坚持“四项基本原则”,其中有两条原则:“党政领导,共同参与”和“立足国情,循序渐进”,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吗?这两条原则是不是有很­多“中国特色”?

这两条原则确实具有中­国特色。强调“党政领导,共同参与”,是因为我们是党领导的­社会主义国家,这种体制的优点就是上­下统一,效率高。但是,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操­作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­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。比如高校的心理健康老­师,在普通的学生管理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­康服务之间,需要达到一种平衡。因为心理咨询有很多的­伦理要求,是从国外传进来的,它可能和我们既往的管­理要求不太一样,但是我们要学会在这里­面寻找平衡点,研究如何保护来访学生­的权利,又达到社会管理的效果。

“立足国情,循序渐进”,就是要考虑文化方面的­问题,考虑社会管理的机制,在社会控制(social control)和助人自助(helping)方面取得平衡。

另外,还有两项原则“预防为主,以人为本”以及“分类指导,规范发展”,这四项基本原则都是引­导心理健康服务走向规­范、蓬勃发展的保证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