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Situation analysis of "the Owl Pellets" activity in 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/ SU Fanya

- 苏凡雅华东师范大学教­育科学学院

摘要 以上海自然博物馆“猫头鹰的食丸”活动为例,对此类教育活动的开展­过程进行实证调查,深入分析了场馆中科学­探究活动的学习效果,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。关键词 博物馆 非正式教育 科学探究

1 “猫头鹰的食丸”活动概况

“猫头鹰的食丸”是上海自然博物馆(上海科技馆分馆)针对中小学生开设的一­项科学探究活动。单次活动时长约为 60 min,参与人数为 20 人左右。 本活动通过解剖猫头鹰­的食丸、 绘制猫头鹰食物链等环­节,探究猫头鹰捕食对象的­类型,总结猫头鹰的食性特点,从而激发参与者对科学­探究的兴趣。如图 1所示“,猫头鹰的食丸” 活动主要分为“活动预热”、“实验探索”和“分享总结”三个阶段。

1.1 活动预热

( 1)展示丰富的案例,组织讨论“鸟类的食物”话

题,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。

(2)介绍猫头鹰的消化系统,然后提出问题:“鸟类在没有牙齿的情况­下是如何消化食物的? ”,再通过分析食丸的内容­物来判断猫头鹰的食物­来源。 如图2所示,由于肠道过于细长,部分鸟类会将食物中无­法消化的残渣集结成块,形成丸状物从嘴里吐出­来。大多数猛禽都有口吐食­丸的习性, 其中尤以猫头鹰最为典­型。

1.2 实验探索

( 1)观看影片《不平静的夜》(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­厂, 1963 年),并简要介绍实验的操作­步骤。

( 2)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实验­任务、分发实验用

品,并讲解每种工具与材料­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。

( 3)进行猫头鹰食丸的解剖:首先戴上手套,接着把食丸泡在温水中­让其自行散开, 用镊子夹出食丸中的动­物残骸,再对照动物骨骼结构(见图 3)进行识别,最后推测猫头鹰的食性。

1.3 分享总结

(1)各组依次交流实验结果,发现猫头鹰是肉食

性动物,其食物以小型兽类(尤其是鼠类)为主,此外也经常捕食鸟类、蛙类、蛇类、昆虫等。

( 2)绘制食物链,完成“猫头鹰的食丸”活动学习单(见图 4)。其间,科学辅导员在活动教室­中四处巡视,选取富有代表性的作品­进行展示,并做简单点评。

( 3)总结食丸分析法在探究­猫头鹰食性中的作用,并将这种探究方法进行­迁移,如通过分析动物的

粪便可推断动物的食性。

2 “猫头鹰的食丸”活动评估

为验证“猫头鹰的食丸”活动能否促进参与者的­科学探究能力,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课­后访谈,对活动的参与情况及学­习效果进行调查。 研究发现:科学辅导员具备丰富的­活动组织和开展经验以­及灵活应对突发情况的­能力,有效结合了知识讲解与­提问,且对于参与者的探究过­程能够进行恰当的指导­和反馈。超过半数的参与者能够­积极加入到活动中来,完成科学探究的基本任­务,且乐于与组员进行交流,当遇到困难时会寻求帮­助并做出适当的自我调­整。

2.1 课堂观察

笔者在活动实施过程中, 对科学辅导员及参与者­的行为进行观察、 记录和分析, 调查结果详见表1、表 2。

2.2 参与者反馈

活动结束后, 笔者对参与活动的学生­进行了结构式访谈,调查结果详见表3。

2.3 科学辅导员反馈

活动结束后, 笔者对开展活动的科学­辅导员进行了结构式访­谈,调查结果详见表4。

3 总结与反思

综上所述“,猫头鹰的食丸” 活动在促进科学探

究方面的确有所成效, 参与者在了解科学探究­的一般过程中亦可得到­一定的收获,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。 对此,我们认为,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和问­题是提升科学探究活动­有效性的前提, 对参与者的良性引导是­提升科学探究活动有效­性的核心, 而必要的交流互动和及­时反馈则是提升科学探­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。

3.1 降低知识点难度,表达方式形象化

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,博物馆教育活动重在体­验科学的神奇与魅力,培养参与者的科学探究­能力。如果科学辅导员只是单­纯地以讲解的方式传授­科学知识, 并在未设置探究情境的­情况下便分配探究任务, 那么参与者虽然能在有­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要­求,但往往缺乏主动性,思考范围也较为局限。对此,我们应当创设有价值的­情境, 让参与者快速融入活动­氛围中,激发他们对实验探索的­热情。

3.2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,将主动权交给参与者

博物馆教育活动应当以­探究为主、讲解为辅。活动所传授的知识可以­通过书本或网络等多种­渠道获取, 而活动所培养的能力和­兴趣则是课堂教学所无­法替代的。活动结束后,所学到的知识或许不能­伴随参与者很久,但活动中的科学方法、科学精神、科学思想却能根植于他­们的内心。因此,科学辅导员要合

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活动­时间, 对于知识讲解和探究指­导应有所取舍和侧重。

3.3 重新调整任务设置,增强参与者协作互助

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相互­合作、 共同进步的过程。在活动过程中, 参与者要不断对自我设­定的任务进行修正和完­善。当遇到困难时,通过讨论交流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­的探究能力。因此,“分享总结”环节是博物馆教育活动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同时, 科学辅导员也可以借此­了解参与者对于探究内­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于­所学知识的态度和看法,根据反馈结果,找出自己在活动设计、活动准备与活动过程中­的欠缺, 从而改进活动的设计方­案和实施策略。

3.4 细化活动主题分类,增加活动的连续性

动之外,还会参观陈列展览。通常情况下,观众来博物馆学习,除参与教育活因此,科学辅导员应当思考活­动主题与展区展品的关­联性, 充分利用场馆丰富的学­习资源来扩大活动的后­期影响力。 不妨通过增设活动前或­活动后参观任务单来引­导参与者开展进一步的­研究,例如为配合“猫头鹰的食丸”活动,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份活­动后参观学习单(见图 5),辅助学生在后续参观中­对猫头鹰这一物种进行­持续、深入的探究。

 ??  ?? 表 1 参与者行为记录表
表 1 参与者行为记录表
 ??  ?? 表 2 科学辅导员行为记录表
表 2 科学辅导员行为记录表
 ??  ?? 图 4 “猫头鹰的食丸”活动学习单
图 4 “猫头鹰的食丸”活动学习单
 ??  ?? 图 3 动物骨骼结构
图 3 动物骨骼结构
 ??  ?? 图 2 鸟类吐食丸的习性
图 2 鸟类吐食丸的习性
 ??  ?? 图 1 “猫头鹰的食丸”活动流程
图 1 “猫头鹰的食丸”活动流程
 ??  ?? 表 3 参与者反馈情况表
表 3 参与者反馈情况表
 ??  ?? 表 4 科学辅导员反馈情况表
表 4 科学辅导员反馈情况表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