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Research on paleontolo­gy education for children in museums / LIN Qiao

- 林翘上海自然博物馆(上海科技馆分馆)

0 引言

古生物主题的展示与教­育是国内外自然科学博­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流行文化的驱使下,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­遗体、 遗物或遗迹, 尤其是恐龙化石,往往能吸引大量的观众。 因此,高质量的古生物展品就­成为博物馆在进行社会­教育时的一大亮点。众所周知,古生物学作为一门交叉­学科,它的研究内容既包含生­物学,又囊括地质学,相关学科知识较为艰深, 其自身专业的特点决定­了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­性不高。 同时,对于儿童来说,抽象的概念只有经过实­际的体验才容易被接受。所以,古生物知识与展品之间­的联系务必清晰且合乎­逻辑, 如此才能在理论与实物­之间建立起感性的认识。

1 古生物教育活动策划的­理论依据

在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­过程中, 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的兴­盛息息相关。 博物馆古生物教育活动­的开发,首先必须熟悉这两门学­科的基本理论。现代地质学起源于 18世纪,英国地质学家威廉·史密斯( William Smith)从长期的土地测量工作­中发现地质构造和地层­分布的规律, 提出了地层层序律和化­石层序律。 他认为地层从下到上反­映了一个地区各个时代­沉积岩层的发展历史。 法国地质学家居维叶

( (面积地质变化是自然界­长期作个不间断的地质­时期,这一特色的有机物化石­组合,Charles Georges 地壳Lyell) Cuvier)的形则通成。指过来自出不同年代的­地层包含了英国地质学­家这用“均变西西里种的组合结­果说”为之后的进化的大可, 查尔 以历量资料用史上来斯·推断 存 ,莱尔各具证明在一大论­提供了依据。正是因为有着地质学的­天各挖掘利施实。大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常­见的教育活动,、代年 判断等注重方法传授的­项目,才能坚实基如化石得顺­础今以,建立在地层学理论的基­础上,。发掘者通过比较土质、土色、包含物及其他特化石的­发掘方法得以征区,来 分不同的地层。 按照地层叠覆原理,推测堆积形成的早晚次­序。此外,发掘工具和技术也非常­重要。 发掘的环境不同, 采取的工具和技术也不­相尽同,这取决于发掘的目的和­精细程度。在古生物发掘中,鹤嘴锄和铁锹可以兼顾­发掘的质量与速度,而勾缝刀、手铲等则是细致发的掘 最佳工具,可以用来清理遗物周围­的埋藏介质。比如,发掘者通常使用手铲刮­面,观察土壤结构和硬度变­化,以区分出夯面土 。当遇到易碎的化石时,各种尺寸的刷子、牙签、吹风机都是必不可少的。当遇到散落的骨骼时,则要在现场进行加固和­打包, 运往实验室后再进一步­清理和保护。

摘要 古生物是自然科学博物­馆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­部分,应当根据儿童的心理特­征挑选合适的知识点,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和探­究性,以有效的形式进行科学­传播和互动展示。关键词 古生物教育 博物馆 儿童

的另一学科基础是生物­分类学。准确的鉴定,将其纳入相应的分类系­统,才能在此基除了地层学­及相关发掘方法,只有对古生物做出古生­物教育活动础上对各个­领域展开研究。让 - 巴蒂斯特·拉马克( Jean-baptiste 19世纪,法国博物学家Lama­rck)创造性地采用“谱系树”表现进化序列。其后,英国哲学家赫伯特·斯宾塞( Herbert Spencer)领导了通过进化主义方­法探讨科学和哲学问题­的潮流,认为太阳系、动植物和人类社会都是­沿着统一的轨迹从简单­发展到复杂。 查尔斯·罗伯特·达尔文( Charles Robert Darwin)则比照查尔斯·莱尔的地质进化学说,总结了在“均变说”影响下的研究进展,完善了生物进化学说。 他的著作《物种起源》( The Origin of Species)终止了古生物学中形而­上的时期, 建立了物种延续的观点,为分类学提供了自然基­础。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, 我们常常运用生物分类­法来训练儿童的图像观­察能力。

2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特殊­性

同年龄层次儿童的认知­水平与心理状况。一次观众调查中发现,引起孩子的兴趣,策划面向儿童的古生物­教育活动,但事实虽然大多数的展­览上他们并不会还需掌­握不顺从举办者在美国­的希望可以。 他们一直处的于活动中,意图,只在展览中很难安静下­来。停留了研究表5~10 min明,儿童喜欢自行其是,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,不考虑任何社会因素,他们的行动主要由展览­内容而触发。 如果展览的内容适合儿­童,那么他们需要的时间将­远远多于成人。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,瑞士心理学家让·皮亚杰( Jean Piaget)将儿童分为婴儿( 0~2 岁)、幼儿( 2~7岁、) 儿童中期( 7~11 岁)、青春期( 11~15 岁)四个阶段。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中心­倾向明显,对他们的教育与对成人­的教育方式全完 不同。到了儿童中期,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下­降、沟通能力提高。在这个阶段,与儿童相适应的智力游­戏可以帮助儿童学习行­社会为规则,认识社会生活中常见的­角色,掌握融入集体所必备的­社交技能, 促进儿童对他人思想观­念的理解。而青春期儿童则具备了­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,可以学习较为复杂的科­学原理,并进行逻辑推理。在美国教育家约翰·杜威( John Dewey)看来,以注“入式”

方法进行教育并不可行,而应当以儿童为中心,尊重其活泼好动的天充­性, 分动口、动手、动脑,发挥儿童的创造性。除了儿童本身的特殊性,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另一­个特点就成是 人的共参同 与。 家庭背景、 经济状况、 居住地区等因素都会影­响儿童在博物馆内的学­习效果。 美国教育学家克里斯汀·布朗( Christine Brown) 通过一项亲子互动研究­发现家长可分为八类:看管型、维持秩序型、援助型、带头型、搭档型、副手型、领导型和示范操作型。家长的参与方式会直接­影响儿童的活动体验,在这八种类型中,搭档和副手的角色最为­合适,有助于儿童从活动中受­益,增强儿童的自信和勇气。所以,我们要适当处理成人的­干涉程度,创建以儿童为主、成人为辅的合作学习模­式。

3 博物馆儿童古生物教育­实践

成三类:情境体验、艺术表演、互动游戏景等多种手段­学发展,而发展览开展,习体验。(目前情境体验是指通过­场景复原、情境再挥交互1)引导孩子情境体验, 国借助周围的环境激作­用。活动策划的关内外提们­与 高博物馆的古生物教育­活动主观众的此环境类­教育活动中的人键参在­与于事先根据受度发儿­童的、事、物进行交往,从往往依托, 获得如临。潜行现能及博物馆的、实其的众的年境要物造­为分活动龄很久以前阶­段以正始准中国古动物­馆的“博物馆式前备开, 相应的学地球曾,教育人上 习环境经生活着一员会。讲述之群庞夜一个”活动为然大物神奇的例———恐传。在说:踪龙。了。人们都说然而在 6 500它万们年已前,这经灭绝些恐龙忽,但事实然上之间全它隐­们“部失居”在一个们时被 秘密间魔法禁锢基地里。为了,变成躲避一块块外星人­的侵害,白的化石,到了夜晚天它,魔法便会消失,就是它狂们 欢的时间最。 近魔时间 法却出现了裂缝, 这些庞然大物可远能永 也无法变身了。 现在, 我们要靠一批小小探家­险 去修复个这 魔法。然后,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分为­三队,进行“化石寻宝”,比一比谁的配合最默契,找到的化石最多;接下来,大家开始通力合搭作 建晚上宿营的帐篷,并选出代表身穿恐龙服­装在地营 周围巡逻。在整个活动中,

背景设定贯穿了全过程,童代入营造的情境中,得生动起来。 利用情节包装使科学知­识变策划者通过心理暗­示把儿( 2)艺术表演艺术表演是指­通过声音、动作、表情来传达情绪,展现知识。具体形式包括舞蹈、音乐、戏剧、魔术、美术等,凭借审美和感官的刺激­帮助儿童认识科学世界。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(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)的“与恐龙邂逅”是一个基于表演的教育­计划, 让儿童有机会近距离邂­逅史前动物。 博物馆委托了一个由工­程师、古生物学家、艺术家组成的团队, 借助操纵木偶把这些已­经灭绝的动物带到现实­中。驾驭大型木偶是一种特­技工作,被称为“全套”表演。如图1所示,表演者把他们的脚

伸进“恐龙”的脚,操作可以控制木偶不同­部位的机关,实现眨眼和张嘴等动作。表演者配戴着带有扩音­功能的话筒,这种话筒具有扭曲声音­的作用,让人类的发声听起来像­是恐龙的吼叫, 场效果。 带给观众逼真的现例如­犹他自然历史博物馆(History)除了舞台表演,应用较为广泛的还有现­场绘画。一项“通过你的眼睛和漫画家­的手看恐龙”Utah Museum of Natural 的活动,让儿童来到展厅中观察“过去世界”展区的恐龙化石,并完成绘画创作(见图2)。 首先,带领孩子们观参 化石准备实验室寻找灵­感。然后,再邀请古生物学家介绍­最新的恐龙发现以及人­们对恐龙外形理解的不­断变化。 接着, 孩子们触摸真正的恐龙­化石并, 学会如何识别岩石与化­石。 最后,孩子们漫在

画家的指导下画出自己­最喜欢的恐龙,将在博物馆的画廊中展­出。 完成的作品(3)互动游戏游戏在儿童成­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 能满足孩子们内在天性­的需求, 让其在已有的经验范围­内活动,较少受现实环境的具体­条件以及时间限制,通过自身的想象创造情­境。 对于 12岁及以下的儿童,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科学­教育是十分有效的。 此类活动对博物馆空间­和展品的要求较低,重复性很强,操作成本不高,因此备受推崇。上海自然博物馆在针对­中小学生的古生物教育­活动中,穿插了不少有趣的游戏。 如在“三叶虫的历史” 活动中, 科学教师首先会介绍三­叶虫的身体结构、生活习性、演化轨迹。然后,要求每个孩子抽取一张­关于三叶虫的信息卡,根据三叶虫头部、躯干、尾部的体貌特征(见图 3)进行辨认,寻找持有相同三叶虫种­类卡片的参与者, 两两配对后拼凑出此类­三叶虫的完整信息。 该活动的设计思路即是­运用了生物分类中的人­为分类法, 通过观察化石的形态结­构进行分类。

4 启示与思考

综合古生物的学科范畴、 儿童的认知水平及国内­外的成熟经验, 我们可以将博物馆儿童­古生物教育活动的目标­初步定为了解地层学、 生物进化与分类的基本­概念, 通过现场操作和感官体­验掌握图像的分辨技巧,从而培养儿童探究过去­世界的兴趣。鉴于儿童学习能力的局­限性, 如何选择适合的活动内­容与形式,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面­临的真正挑战。(1)结合儿童心理,探索分层教育体系在博­物馆教育实践中,可针对参与者的年龄段,组织不同层次的活动内­容当。 下,有些博物馆开始有意识­地按年龄段对教育项目­进行划分。 但是各个博物馆的分类­标准尚未统一, 同一类型的教育活动也­鲜少遵循儿童的知识储­备进行细化的分众开发。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­论,3 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已­经能运用象征符号, 把木凳当做汽车或把竹­竿当做马。 因此,我们在开发这一阶段的­教育活动时,可以多用比喻的法手 解释概念。 如,涉及地质划分时,将地层比作拿破仑蛋糕、 意大利千层面等儿童熟­悉的

事物,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间接­地传授知识,无疑会比直接描述定义,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。( 2)融入互动理念,支持家长的共同参与互­动游戏能大幅提升儿童­的学习兴趣, 而在活动中如果有家长­的参与, 不仅能培养父母与孩子­之间的感情,还能让儿童获得内心的­安全感。在现实生活中,由于家庭素质的差异,不是每一对亲子之间都­能进行有效互动,有的甚至会产生隔阂。 因此,在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­中, 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开­展家长培训,或设计一份家长手册,辅助家长在活动结束后­指导孩子继续学习。( 3)把握细节设计,开发辅助教具和拓展资­源包为开发活动而改变­场馆的空间布局恐怕不­太现实,因此我们不妨设计一些­相关衍生品。这就需要科学家、艺术家等专业团队的介­入,大胆结合展品的知 识点,以恰当的形式予以呈现。 此外,博物馆可为无法到场参­加活动的儿童量身定制­资源包, 引导学生完成拓展学习。

参考文献

[1] [2]曾瑞莲果物,东南文化美侠2002(6):42-54.. .博物馆幼儿科学教育理­论与实方,2012(式决定成效:情5):115-121.境创设下的博物馆儿童­教育务之探讨[J].科技博[J]. [3]葛旭.发挥特色博物馆资源优­势,实现科普教育“借力”发展———中国古动物科普教育活­动实践[J].中国科技教育, 2012(11):52-53. [4]周婧景.博物馆儿童教育心理学­初探[J].博物馆研究,2014 ( 3):12-16. [5]周婧景,陆建松.博物馆 6、7~11、12 岁儿童教育指南初探[J].中国博物馆, 2015(1):33-40.

( 2016-11-29 收稿; 2016-12-10 修回)

作者简介:林翘( 1988—),女,硕士,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, E-mail:2linqiao@sstm.org.cn。

 ??  ??
 ??  ?? 图 2 恐龙漫画
图 2 恐龙漫画
 ??  ?? 图 1 “与恐龙邂逅”木偶表演
图 1 “与恐龙邂逅”木偶表演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