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Research Statistics analysis on type, scale, benefits of science centers in China / ZHU Youwen, CAI Wendong

朱幼文 蔡文东

- 中国科学技术馆

摘要 我国对于科技馆数量的­统计比较混乱,原因正是对于科技馆性­质的界定不明确。 根据调查数据和场馆功­能区分不同类型的科技­馆,并对比分析其不同的社­会效益,据此提出只有基本符合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的科技馆才是真正意义­上的科技馆和具有良好­社会效益的科技馆。 在此基础上,根据调查数据进一步分­析了科技馆建筑规模与­建设效益之间的关系,提出建筑规模过大或过­小是导致部分科技馆效­益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,建议今后各地应根据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确定适宜建设科技馆的­城市,并严格控制科技馆建筑­规模。关键词 科技馆 类型 规模 效益 数据分析

进入 21 世纪以来, 我国科技馆建设形成高­潮,但全国究竟有多少座科­技馆、 科技馆的社会效益到底­如何,却一直有不同说法,甚至受到来自社会的质­疑。 究其原因,是对哪些场馆可界定为­科技馆,即科技馆性质的认定存­在分歧, 导致科技馆的统计口径­不一致,由此带来关于科技馆数­量、效益的判断及建筑规模­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。最近,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,中国科学技术协会(以下简称“中国科协”)启动了《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》(以下简称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)的修订工作。 因此,明确科技馆的性质、建筑规模及其与效益之­间的关系,不仅对于修订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工作,而且对于我国科技馆事­业的健康发展,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
本文根据 2012 年中国科协科普部为制­定科技馆免费开放政策­进行的全国科技馆调查­及中国科技馆进行的全­国科技馆调查成果, 试图通过数据对于科技­馆性质、 建筑规模及其与效益之­间的关系进行 分析。虽然不是最新数据,但依然能够从另一视角­反映现实问题, 希望能够对有关部门和­科技馆事业相关人员有­所借鉴。1 关于科技馆的数量与性­质分类的数据分析

近年来, 不同部门相继公布了有­关科技馆的多个统计数­据。这些数据出入很大,全国科技馆数量有70­0 多座、400 多座、160 余座等不同说法。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对于­科技馆界定范围不同所­致。

2007 年 6 月,建设部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­公布的《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(建标 101-2007)》(以下简称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)中规定:“科技馆是政府和社会开­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和­活动的公益性基础设施”,“科技馆的建筑应满足科­普教育、 观众服务、支撑保障等功能的需要”,“实施观众可参与的互动­性科普展览、教育活动是科技馆的核­心功能”。

[1]

我国大多数科技馆的英­文名称为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,英文原意是指科技博物­馆。 但我国的科技馆并不包­括自然类、地学类、工业技术类博物馆,而特指国际上被称为“科学技术中心”(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,以下简称“科学中心”)或以“科学中心”展示教育方式为主的科­技博物馆 。

[2]科学中心一般以科普展­览为基本功能, 以参与体验型和动态演­示型展品为主要展示载­体, 同时具有其他普及性科­学教育与传播功能。

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,我国许多场馆都冠以“科技馆”或“科学中心”的名称,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符合­上述性质、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馆呢?作为国家标准予以正式­公布的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,应是各部门区分不同类­型、不同性质“科技馆”的主要依据。

根据 2012 年中国科协科普部和中­国科技馆的全国科技馆­调查,截止 2012 年底,全国共有以“科技馆”(包括“科学馆”、“科学中心”和“科学宫”)为名的场馆 332 座。 根据建筑面积、科普教育设施(常设展厅、临时展厅、教室、报告厅及影厅)面积、展品数量、科普活动、接待人数等数据,同时根据《科技馆建设 标准》和上述科技馆特点描述,可分为以下七类场馆(见表 1)。须指出的是,第七类场馆之所以未上­报数据,其情况大多与第六类场­馆类似。

由此可见,2012 年在上述 332 座场馆中基本符合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、符合国际上科学中心特­征的科技馆只有99 座 。 这就是不同部门统计数­据出入

*甚大的原因:有的部门不了解科技馆­的实际情况、仅凭场馆名称进行统计;而有的部门则是根据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和国际上科学中心的特­征进行统计。

从表 1中可以看出, 第一类场馆具备较强的­展示和科普教育功能,基本符合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和国际上科学中心的特­征;第二类场馆虽有部分“科学中心”的特征,拥有展示功能和科普教­育功能但比较薄弱,尚未达到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的要求;第三类场馆实质上是其­他类型的科技博物馆, 具备较强的展示功能和­科普教育功能, 但不符合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和国际上科学中心的特­征;第四类场馆近似于以科­技活动为主的少年宫,虽具有较强科普教育功­能,但基本不具备展示功能, 也不符合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和国际上科学中心的特­征;第五、六、七类场馆基

本不具备展示功能和科­普教育功能,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和国际上科学中心特征­均无从谈起。 笔者认为,只有第一类达标科技馆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­馆。2 关于不同类型“科技馆”科普效益的数据分析

场馆的科普效益有多种­不同衡量标准, 其中最直接、 最简便的是场馆科普活­动年接待人数与场馆建­筑面积之比。

在 2012 年的调查中,许多第三类、第七类场馆数据不详,第六类场馆未实际运行­或无实体机构、无建筑设施。因此,未对第三类、第六类、第七类场馆进行科普效­益方面的数据统计分析。 其他四类科技场馆的建­筑面积、常设展厅面积、科普活动年接待人数统­计如表2 所示。从平均建筑面积看,第一类场馆(14 890 m )>

2第二类场馆(4 905 m )> 第五类场馆(4 252 m )> 第

2 2四类场馆(1 936 m )。 从 2011年科普活动平­均接待

2人数看, 第一类场馆(33.9 万人次)> 第二类场馆(4.0 万人次)> 第五类场馆(2.3 万人次)> 第四类场馆(1.8 万人次)。 从作为衡量建设规模效­益重要指标———单位建筑面积年接待人­数看,第一类场馆(21.9人/m )> 第四类场馆(9.3人/m )> 第二类场

2 2馆(8.1人/m )> 第五类场馆(5.4 人 /m )。

2 2从单位建筑面积年接­待人数看, 可将不同类型场馆科普­效益分为差别明显的三­个档次: 第一类场馆效益最好,大约是第二、四类场馆的 2.5 倍,第五类场馆的4倍;第二、四类场馆效益次之;第五类场馆效益最差。由此可得出结论,从场馆建设的科普效益­看,第一类场馆效益最好。第一类场馆的数量虽然 仅占第一、二、四、五类场馆数量之和的 41%,但第一类场馆的年接待­人数却占到了第一、二、四、五类场馆年接待人数之­和的92%。

某些部门将上述七类场­馆均作为“科技馆”进行统计,表面上似乎“科技馆”数量庞大、建设情况喜人,实际上却“拉低”了全国科技馆整体的社­会效益水平。如第一类场馆 2011 年接待总人数约 3 200 万人次,馆均年接待人数为 33.9 万人次,大约是全国博物馆馆均­年接待人数的2.2 倍(据国家文物局统计,2013 年全国博物馆 4 165 座,总接待人数 63 777万人次,馆均接待人数约 15.3 万人次);第一、二、四、五类场馆的总接待人数­为 3 475 万人次,馆均年接待人数为 13.3万人次,未达到全国博物馆馆均­年接待人数;如果再算上第六、第七类场馆,馆均年接待人数则会进­一步下降至11 万人次左右。 由此可见, 未达标科技馆使全国科­技馆的平均年接待人数­被拉低了约67%! 这导致了有关领导和社­会对科技馆社会效益的­质疑,使达标科技馆蒙受“不白之冤”。3 关于达标科技馆建筑规­模的数据分析

以下我们仅就达标科技­馆的建筑规模与社会效­益做进一步分析。 根据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对于科技馆建筑面积与­规模的分类:8 000 m 及以下为小型

2科技馆,8 000~15 000 m为中型科技馆,15 000~

2 2 2 30 000 m为大型科技馆,30 000 m以上为特大型科技馆。 如表 3 所示,2012 年小型科技馆为50 座,占当时全国科技馆总数­的 50.51%; 中型科技馆 19座, 占当时全国科技馆总数­的 19.19%; 科技馆 18座,占当时全国科技馆总数­的 18.18%;特大型科技

馆 12座,占当时全国科技馆总数­的 12.12%。

2012 年的 99座达标科技馆中,各级别、各规模科技馆的数量和­在全国科技馆中所占比­例参见表 4。

从表3 和表4可以看出,在我国第一类场馆中,从规模来看, 数量最多的是小型科技­馆; 从级别来看,占比例最大的是地市级­科技馆。若将省会市级科技馆也­算作地市级科技馆, 则小型科技馆和地市级­科技馆均占据了全国科­技馆的“半壁江山”。4 关于达标科技馆场馆建­设效益的数据分析

科技馆的场馆建设效益(即场馆建设的投资效益) 高低受各种因素影响, 其中最主要的为两大方­面: 一是科技馆的建筑规模­与建筑设计是否科学合­理;二是科技馆展教、服务及宣传推广工作水­平的高低。 本文聚焦于第一个方面,尽管可能不够全面、准确, 但仍可以为评价各地科­技馆的场馆建设效益和­为科技馆建设的决策提­供一些客观数据。

评估科技馆的场馆建设­效益有多种方法。 考虑到地区之间、不同年代之间建筑成本­的差异很大,很难有统一的标准。 目前可以形成统一口径­的量化指标且最简便易­行的办法,就是通过科技馆建筑面­积、

年接待人数及其比值进­行评估, 并以此为基础对场馆建­设效益与所在城市人口、 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­互关系进行分析。4.1 场馆建设效益的评估指­标

我国达标科技馆的展厅­面积一般占建筑面积的­30%~60%,大多数处于 40%~50%之间。 由于建筑物的规模越大,建筑物内通道、楼梯、电梯和集散空间所占的­比例越大,所以在通常情况下,科技馆的建筑规模越大,展厅所占比例越小。

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中规定:展厅单位面积年接待观­众量小于30 人 /m 时,说明该馆由于某种原因

2投资效益发挥较差; 展厅单位面积年接待观­众量大于 30 人 /m 时,基本上可以说明该馆展­厅的建设投

2资效益比较好; 展厅单位面积年接待观­众量达到50~80 人 /m2, 说明该馆展厅的建设投­资效益得到比较充分的­发挥, 这时的展厅规模与观众­量处于比较理的想 状态; 展厅单位面积年接待观­众量大于100 人 /m 时, 则意味着该馆的展厅经­常处于超负

2荷状态,已经难以保证展示教育­的效果,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,应考虑扩建的事宜。

[1]参考上述规定, 结合科技馆建筑总面积­与展厅面积的关系, 我们将科技馆单位建筑­面积年接待人数(展览、特效电影观众数及参加­馆内各种科学普及

/ 教育 /传播活动的人数)作为衡量科技馆场馆建­设效益的重要指标,设置如下评估标准:单位建筑面积年接待人­数小于 15 人 /m2,说明该馆建设效益较差, 评价为“不合格”; 单位建筑面积年接待人­数15~20 人 /m2,说明该馆的建设效益基­本“合格”;单位建筑面积年接待人­数达到 20~30 人 /m2,说明该馆的建设效益“良好”,但尚有较大潜力的有待­发挥;单位建筑面积年接待人­数达到 30~50 人 /m2,说明该馆的建设效益“优秀”,建筑规模与接待人数处­于比较理想的状态;单位建筑面积年接待人­数大于50人 /m2,一方面意味该馆的建设­效益“优异”,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味着­该馆经常处于超负荷状­态, 建筑规模偏小。4.2 达标科技馆整体场馆建­设效益的分析

根据对 2011年建成开放且­具有相应数据的88座­科技馆的统计, 各馆平均建筑面积 15 463 m2,各馆平均年接待人数为 33.9 万人次,单位建筑面积年接待人­数为 21.9人/m 。从整体上看,我国科技馆场

2馆建设效益处于“良好”水平。

如表 5所示,对这 88座科技馆的场馆建­设效益进行分析,我们会发现:场馆建设效益“不合格”的科技馆比例接近一半;场馆建设效益“合格”和“良好”的科技馆合计比例约占­30%;场馆建设效益“优秀”和“优异”的科技馆不到 20%。 由此可见,我国大多数科技馆的场­馆效益不够理想, 尚有很大潜力有待发掘。 部分科技馆建筑规模不­合理,场馆建设效益低下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第十七条规定了科技馆­建设规模的适用范围, 并以表格形式列出了科­技馆建筑面积与该馆所­在城市建馆当年城市户­籍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(见表 6)。

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还指出: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期­内,我国的大多数县和城市­户籍人口在50 万以下的地级市不宜兴­建科技馆, 而应建设综合性的科技­文化馆(宫、站、中心),故本标准以城市户籍人­口50 万为控制下限。 须指出的是,根据该标准编制组成员­的解释,该标准中所说“所在城市的城市户籍人­口”,是指所在城市市区的户­籍非农人口。

由于各地的人口统计以­行政区划内的户籍人口、常住人口总数为主,往往没有市/城区的户籍非农人口和­常住人口数据。在当时所能收集到的人­口数据中,以“市辖区人口”最为接近“城市市区户籍非农人口”,其包括了市辖区内的户­籍农业人口。根据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1》中的“市辖区人口”数据、 第

[3]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­和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,我们对 88座科技馆 2011年接待人数与­所在地市辖区或城镇人­口数量进行了分析,结果如表7 所示。

从表 7可以看出:在场馆建设效益“优异”和“优秀”的 17座科技馆中,建筑规模超过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规定上限的只有 1 座,比例仅为 5.88%;建设效益“合格”和“不合格”的 55座科技馆中,建筑规模不符合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的比例超过了 85%,其中建

筑规模超过规定上限的­比例高达32.73%。

在对各地科技馆的考察­中,我们经常可以看到:有的科技馆因建筑面积­过小、 难以形成持续吸引观众­的教育规模,导致效益不佳;有的科技馆则因建筑面­积过大、超出了当地的观众资源,同样导致了效益不佳。

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得出­以下结论: 导致场馆建设效益低下­的因素有很多, 在多数情况下与科技馆­建筑规模不合理(过大或过小)有密不可分的关系;大多数建筑规模不合理­的科技馆, 日后很难实现良好的场­馆建设效益。

须指出的是,如果科技馆建筑规模过­小,日后还有可能通过扩建、改建来补救;如果科技馆建筑规模过­大,日后恐难通过扩建、改建来补救。

近年来部分地区科技馆­建设有互相攀比、 建筑规模越来越大的趋­势。 如某经济欠发达地区、城区人口仅有约 30万人的科技馆建筑­总面积超过了

2 40 000 m 。 作为对比,日本科学未来馆是日本­最大的科技馆,其建筑面积也仅有 46 000 m 。 我国某些

2新建科技馆盲目贪大, 与城市城区人口相比建­筑面积过大,超出了实际需要,造成建设投资浪费,加大运行经费负担。因此,今后特别要防止各地科­技馆建

筑规模过大的倾向,其造成投资浪费、效益低下的后果很难补­救。5 关于适宜建设科技馆的­城市规模2014 年 11 月 20 日,国务院印发了《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­标准的通知》,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­准进行了调整,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­分标准。新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­为统计口径(“城区”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­的市,区、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­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­辖区域和其他区域;“常住人口”包括:居住在本乡镇街道,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­户口待定的人;居住在本乡镇街道,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­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­人;户口在本乡镇街道,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­外工作学习的人),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:(1)超大城市:城区常住人口 1 000 万以上;(2) 特大城市: 城区常住人口 500 万~1000万;(3)Ⅰ型大城市: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~500 万; Ⅱ型大城市: 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~300 万;(4)中等城市:城区常住人口50 万~100 万;(5)Ⅰ型小城市:城区常住人口 20 万~50 万;Ⅱ型小城市:城区常住人口 20 万以下。

在 2003—2007 年起草制订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

过程中,编制组对国内外科技馆­进行了调研,综合考虑了我国现实国­情、不同城市的经济文化发­展水平、科技馆现实观众对象与­潜在观众资源、 科技馆建设投资效益等­因素,当时提出在市区城镇人­口(即不含农村人口)50万人以下的小型城­市不宜建设科技馆。这一主张获得国家发展­改革委、建设部和中国科协的认­同,作为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的说明连同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正文一同印刷颁布。 我们认为,这一主张有利于科技馆­建设的科学决策、 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和­提高科技馆建设的投资­效益, 是基本科学合理的。但 2007年版的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未考虑非本地户籍的“常住人口”,今天看来,这不符合各地城市现状­与发展的需求。 因此,建议在修订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时应予考虑,并与国务院新颁布的城­市规模划分标准相统一。

根据中国科技馆、 上海科技馆等科技馆进­行的多次观众调查,在科技馆观众中,农村居民的比例仅有1%左右,18岁以下青少年的比­例在 50%~70% (大多数情况下,城市规模越大、经济和文化越发达,成人观众比例越大)。鉴于当前及今后相当长­的一段时期内, 大多数农村居民参观科­技馆的意愿比较淡薄,科技馆的观众仍会以城­市居民(包括非城市户籍的常住­人口)和青少年为主;在绝大多数城市中,18岁以下青少年占城­区常住人口的6%以内, 在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­较多的城市这一比例还­会更低。 因此, 作者认为现阶段不宜提­出每个城市都建设科技­馆, 建议将适宜建设科技馆­的城市规模限定在城区 常住人口 5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,并在建筑规模上加以严­格控制, 以对有意筹建科技馆的­城市加以适当引导和规­范。人口数量过小的城市,科技馆观众量很难到想­指达 理 的 标, 科技馆的场馆建设效益­难以保证。6 结语2017 年 1 月 23 日, 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张­家口市考察北京冬奥会­筹办工作时强调, 场馆和设施建设“项各 规划都要体现节约集约­利用资源、最大限度发资挥 金使用效益的原则,不要贪大求全、乱铺摊子”。 习近平同志的这一指示,也适用于我国科技馆的­建设。

在各地兴起又一轮科技­馆兴建、扩建高潮之际,在有关方面修订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之时,笔者根据近年来对各地­科技馆建设与运营情况­的观察, 提出一些个人见解,供有关部门和同志参考,同时希望就有关问题共­同探讨,使我国科技馆的建设更­加科学、合理。

参考文献

[1]中国科学技术协会.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(建标 101-2007)

[S].建设部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,2007. [2]中国科技馆课题组.全国科技馆现状与发展­趋势研究报告

[R].中国科技馆课题,2011. [3]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­济调查司.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1

[M].北京:中国统计出版社,2011.

 ??  ?? 注“:建筑规模基本符合标准”系指科技馆建筑面积大­于或小于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规定值的幅度不超过 10%。
注“:建筑规模基本符合标准”系指科技馆建筑面积大­于或小于《科技馆建设标准》规定值的幅度不超过 10%。
 ??  ??
 ??  ?? 表 3 2000 年和 2012年不同建筑规­模达标科技馆数量统计
注“:省级科技馆”系指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科技馆;“省会市级科技馆”系指省会、自治区首府科技馆;“地市级科技馆”系指副省级市、地级市、地区、自治州、盟科技馆“;县级科技馆”系指县、旗、县级市科技馆“;其他”系指企业、学校、科研院所等其他机构主­办的科技馆。
表 3 2000 年和 2012年不同建筑规­模达标科技馆数量统计 注“:省级科技馆”系指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科技馆;“省会市级科技馆”系指省会、自治区首府科技馆;“地市级科技馆”系指副省级市、地级市、地区、自治州、盟科技馆“;县级科技馆”系指县、旗、县级市科技馆“;其他”系指企业、学校、科研院所等其他机构主­办的科技馆。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