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Observer Rome, the city of museums / XU Shanyan

中国科学技术协会—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­及研究中心

-

罗马, 仿佛一座世界上最大的­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,到处可见历经千年的古­城遗址。那里呈现出古罗马从城­邦走向共和文明、 再成为帝国以及现代城­市的诸多景象, 还有到中世纪时达到鼎­盛的基督教文化, 生动地、 有代表性地展现了西方­世界的文明史,真是一幅壮观的历史画­卷! 从这个意义上讲,罗马城分明又是一座独­一无二的人文历史博物­馆。

当沉浸在罗马这座城市­的历史、 现实和未来的时候,有人建议我不妨看看《永恒之城:古罗马的辉煌》 。 这本展览图录分为“公共场所:帝国议事广

[1]场”“、皇宫官邸:黄金宫殿”“、文化场所:和平祭坛”、“娱乐场所:罗马斗兽场”“、宗教祭祀场所:万神庙”、“休闲场所:戴克里先浴场”“、纪念性建筑:君士坦丁凯旋门”七个部分,以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­线索,通过一件件文物精品的­介绍, 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­古罗马帝国最辉煌时期­的文化艺术和社会风貌。 读后,我苦苦思索:“永恒之城”中的“永恒”意味着什么,究竟是什么让罗马获得­了永恒?世间任何一个城市都有­可能被视为一座博物馆, 因为它们独特而传奇的­历史都已成为过去并不­可改变,这就是一种“永恒”吧! 那么,罗马这座博物馆之城的­永恒之处又在哪里呢?这似乎把我引向了城市­表象的背后。永恒不会终止在一个事­件、器物或伟人的一时出现,而是处于长久影响着人­们情感、思想与行为的过程中。在罗马城里漫步,会发现人类自古以来对­艺术、信仰和文明永恒的追求! 1 对艺术的追求是创建美­好城市生活的初衷

毫无疑问,人类对建筑艺术的追求,在古罗马时期达到了高­峰。走入罗马这座“博物馆”,毫不夸张地说,这里的古典就建筑 是博物馆中的“标志性展项”,令感于余前人 动 千 年 罗马人的智慧, 油然而生一种视觉的冲­击和心灵的震撼!以闻名于世的万神庙为­例,这是一座穹顶式建筑(见图 1)。 由此会到联想 近些年在我国各新地 建的科技馆里, 经常出现的直径达 20~30 m 的巨型球幕影院。 穹顶象征宇宙,在它的顶部有一个透光­圆孔, 寓意神的世界与人的世­界的联系。从圆孔投入柔和的漫射­光,照亮了的空阔 内部,弥漫在宁谧的气息中。这座建筑经过千余年岁­月的洗礼而长存, 如此的建造科技与艺术­不能不让现代人惊奇。虽然多见断壁残垣的景­象,但古罗马的文明却在很­大程度上由这些或完整­或残缺的建筑保存下来, 并通过发掘和整修唤起­了今天各国游人与古罗­马人之间鸣的共 。2 对信仰的追求是人类生­活与生存的灵魂

在罗马城的街头巷尾,或是博物馆的收藏之中,存放着多许 姿态各异的大理石雕塑。 其中有主神朱庇特、后天 朱诺、神谷 刻瑞斯、神普、神海 尼 顿 灶 维斯塔、月亮和狩猎女神狄安娜、和的神爱 美 女 维纳斯、战神玛尔斯、商业神墨丘利、神火 伏尔甘、太阳神阿波罗、智慧女神密涅尔瓦、冥王普路托等诸神,以及

不同时期的帝王将相和­古圣先贤,这些都让我想起中国的­民间传说和寺庙泥塑。不能不让我感叹,古今中外的大众对美好­与正义的信仰与追求, 有着那么多相似之处!这些都是人类社会跨越­时空的永恒追求。 3 对文明的追求是推动人­类历史进程的源泉

让我们在罗马城这座“博物馆”里,认识古罗马文明在人类­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­用。《西方哲学初步》一书 用“古罗马的哀歌”整整一个章节,从哲学

[2]的角度阐释古罗马社会:罗马人不同于雅典人,他们更注重物质生活。比起志趣高雅的希腊人,罗马人只不过是一群粗­陋不堪的凡夫俗子而已。 罗马人的骄奢淫逸、纵情声色,使他们的文化日趋没落,一种对现实不满、恐惧、无可奈何与绝望的情绪­笼罩着整个社会。在这种背景之下思想家­遁入个人的内心,力图找到一个精神上可­以安身立命之所, 他们更关心的是怎么样­才叫幸福, 如何才能达到心境宁静­这一类

。这样的论述,不禁让我们对古罗马社­会产生了 问题 一种低俗、颓废的感觉,但事实上这是有失公正­和偏颇的。

不久前,当我走进这座城市的时­候,不仅感受到了古罗马的­阳光,而且领悟到了它在历史­长河之中,是如何逐步走向政治、军事、经济和文化的强大与繁­荣,成为横跨欧亚非、称霸地中海的庞大帝国,以及后来又为何开始走­向衰落。这一切,怎么可以只用轻描淡写­的一句“古罗马的哀歌”来概括呢?

在欧洲历史上,从古希腊到古罗马,是人类社会必然要走过­的一段路程。 从公元前 600 年至前 300年,史学家称之为人类文明­的“轴心时代”,出现了理性思维的泉涌­和迸发,也有了科学思想的萌芽。但进入古罗马时期以后, 有人认为在这时遭遇了­人类理性之殇。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观­点,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,需要致知于行,将“形而上”与“形而下”相结合,使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­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。柏拉图在《理想国》 中,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­想

[3]国家的实现,完全寄托于“哲学家为王”,即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­的最高权力。 然而这终究只是一个想­象

 ??  ?? 图 1 万神庙结构图
图 1 万神庙结构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