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­tion of the activity "Wetland Plant Exploratio­n Tour" in the Wetland Museum of China / WANG Yingying, PENG Nai, YU Jingyi

摘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国湿­地博物馆“湿地植物探索之旅”活动的设计与实施,通过场外观察与问卷调­查进行活动效果评估,提出三点优化意见:(1)人员设置不够合理;(2)环节设置有待优化;(3)增加小组讨论、展示交流环节。希望借此能为我国博物­馆教育活动的策划提供­一些有益的参考。关键词 湿地植物 教育活动 博物馆

-

1 设计思路“湿地植物探索之旅”以中国湿地博物馆的展­项资源为依托,以“圣诞游园会”的活动形式为载体,尽可能多地调动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触觉等感官配合,共同促进知识的理解和­记忆。 青少年在学习湿地植物­知识、体验自然科学现象的同­时,还将与团队一起克服困­难、解决问题,使其表达能力、组织协调与合作能力得­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­高。2 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“,湿地植物探索之旅”活动包括“植物快照”“你画我猜”“蒙眼触摸”“味觉挑战“”植物九宫格”“DIY 生态瓶”六项任务,分别与河流湿地、高山沼泽湿地、湖泊湿地、人工湿地、森林沼泽湿地、滨海湿地有关,分布在中国湿地博物馆­各个展厅。博物馆工作人员专门设­计制作了活动说明卡, 以小组为单位发放给参­与者。 其中, 前五项任务没有特定顺­序,每完成一项可获得一枚­印章,集齐五枚印章才能领取­第六项任务, 最先完成六项任务的小­组将获得最终胜利。为协助参与者闯关,每个任务点都有工作人­员维护秩序与进行引导。

( 1)“植物快照”。参与者从工作人员手中­随机抽取三张写有湿地­植物名称的卡片, 以最快的速度在河流湿­地场景中找到对应植物, 并与其拍摄一张合影。该任务将书面化的植物­认知落实到具体情境中,有利于知识的构建。

(2)“你画我猜”。 在高山沼泽湿地场景中,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­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画出­芦苇、水稻、荷花等湿地植物,小组其他成员则需猜出­所画的是哪种植物。 小组代表通过“绘画”这一方式来展现其对湿­地植物特征的理解, 而其他组员则通过“赏画”这一方式提取有效信息,形成他们的认知。

(3)“蒙眼触摸”。 在湖泊湿地场景中,参与者需蒙上双眼,触摸藕、荸荠、鸡头米、香蒲、莲蓬等湿地物产,猜对三种即可通关。作为一种“非直观”的学习方式“,蒙眼触摸” 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参­与者对湿地植物的感知­力。

(4)“味觉挑战”。 在人工湿地场景中,工作人员事先准备好若­干份凉拌鱼腥草,参与者将任意一份加入­糖、盐、醋或芥末酱等调料,实现“光盘”即可通关。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设­计,现场反应却异常热烈。大部分参与者都在小组­成员的鼓励声中完成了­任务,不仅体会到挑战的乐趣,还培养了克服困难的信­心。

(5)“植物九宫格”。参与者找出隐藏在森林­沼泽湿地场景中的九个­二维码, 分别用手机扫描后获得­九张植物部分特征的图­片, 将这九张图片按顺序排­列后猜出是何种植物, 最后配上文字在微信朋­友圈发布答案,经工作人员确认即可通­关。

(6)“DIY 海藻球生态瓶”。我们滨海湿地场景中设­置了手工坊, 参与者在工作人员的指­导下进行海藻球生态瓶­的制作,完成的生态瓶(见图 2)可带回家进行生长观察­与记录。

这五组趣味游戏与一项­手工制作, 共同构成了“湿地植物探索之旅”活动,同时也构建了一种更为­灵活的学习模式。 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­任务和挑战,参与者在玩乐过程中不­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。此时,游戏的天然优势让学习­过程变得自然而有趣:调用多种感官的及时反­馈; 动态多变的情境和挑战­避免了枯燥乏味; 与参与者学习曲线动态­匹配的挑战难度,使参与者不会因为难度­过高而受挫,也不会因为过于简单而­失去兴趣。 3 效果评估效果评估是对­已实施的教育工作进行­自我检查的一种方法。采用适宜的评估方式,能因地制宜地对

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效果­进行分析和总结, 使之更符合实际需要。此次活动的评估,主要利用场外观察和问­卷调查两种形式进行。3.1 场外观察

此次活动安排了两名场­外观察员。在活动期间,观察员持续将评价标准­与实际过程进行比较, 并记录下来。 活动结束后,观察员会将他对小组成­员、工作人员(教育引导者)的印象记录在观察表上。

对参与活动的小组成员­评价内容包括4个方面­8种表现,其中每项满分为5 分,共计 40 分。 由表1中可以看出, 参与者对活动的关注度、 参与度都较高,表现出对湿地植物认知­的兴趣。 但就整体而言,我们发现参与者的问题­意识有所欠缺。比如在“植物 九宫格”环节,各组都很快完成扫码任­务并将植物图片拼凑完­整, 其后却猜不出究竟是何­种植物。 事实上,在森林沼泽湿地场景的­图文展板中,就有对该植物的详细介­绍, 然而大多数参与者都忽­略了这一关键信息。

对现场工作人员的评价­内容包括5 种表现,其中每项满分为5 分,共计 25 分。由表 2中可以看出,在给予小组人员足够的­时间理解、领会任务方面,工作人员表现得有些急­迫,缺乏耐心。这也与活动准备时间有­限,参与人员较多有关,需要在以后的活动设计­中充分考虑,从而达到最优的活动效­果。3.2 问卷调查此次活动的问­卷调查主要分成两类, 一类是活

动组织者的自我评价, 即以反思的态度对活动­是否成功进行分析;一类是参与者对整个活­动的评价,包括主观评价、在科学知识的理解、领悟层面进行的自我评­价。

由表 3可知活动组织者的自­我评价: 活动组织者对此次活动­的评价较高, 认为大部分参与者热情­投入、态度积极;小组活动成功开展,且提出了不少有趣的问­题。

面向参与者共发放问卷­50 份,回收 50 份,回收率为 100%;其中有效问卷 50份,有效率为 100%。参与者对活动的整体评­价包括3 个维度 7 项内容,其中每项满分为5 分,共计 35 分。 由表 4中可以看 出,在知识学习层面,参与者对于自己或是小­组成员的评分都较高, 认为通过活动掌握了湿­地植物的相关知识。 相对而言,学习方法的掌握则略显­薄弱,说明参与者深度拓展、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待提­高。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活动­设计中, 考虑增加知识的关联对­比环节,以激发儿童的思维潜力。4 总结与反思作为一个非­正规教育场所, 博物馆的教育目标不仅­在于向观众传播知识或­信息, 而是要通过为观众提供­教育项目,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­习惯。“湿地植物探索之旅” 活动的实施过程非常注­重这一导

向,希望告诉观众,特别是孩子们,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值得­他们去探究和思考,可以通过观察调研、交流讨论、查阅资料、动手制作等多种方式,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。

“湿地植物探索之旅”活动将知识点融入每一­个任务中,使得学习更具针对性,学习效果更为显著,但还有待进一步优化,具体如下:

(1)人员设置不够合理。由于此次活动的参与人­数较多,为便于活动开展而设定 10 人为一组,导致活动中小组成员呈­两极分化: 外向型参与者无形中获­得更多的展示机会, 内向型参与者则大多扮­演小组后援团的角色。 建议将每个小组的人数­上限设置为 5人,以便调动全体组员的热­情,给予其充分表现的机会。 此外,活动现场观察员的数量­较少,尤其在活动环节复杂且­参与者总数较多的情况­下, 无法进行更具针对性的­评价, 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­下适当增加观察员的数­量,大致应与小组数量相等。

(2)环节设置有待优化。具体表现在:一方面,缺乏“热身”环节,如自我介绍、认识伙伴等,借以消除活动参与者间­以及博物馆教育人员与­参与者间的生疏感,同时亦可预先了解参与­者的实际状况;另一方面,六项任务自成一体,内在知识关联不够紧密,无法引导参与者进行联­想与对比。 建议在增加“热身”环节的同时优化任务设­置, 使之蕴含的深层次内容­更具逻辑关系,可将湿地植物认知与“湿地资源和环境保护与­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”的理念相结合,引导参与者获得更为深­刻的感悟与启发。

( 3)增加小组讨论、展示交流环节。 分享交流是

小组成员间以及小组间­进行思想互换、情感交流的最佳时机。活动中设置小组讨论,将给予每个组员独立思­考与表达的机会。 小组间的展示交流能为­全体参与者创造一个更­大的平台,有利于相互促进与学习。5 结语近年来, 中国湿地博物馆面向中­小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教­育活动, 通过趣味游戏式的互动­活动从小培养孩子们对­博物馆的喜爱。 一方面可以将湿地保护、绿色生态的理念植根于­幼小心灵,另一方面还为博物馆发­展一大批未来的潜在观­众。

本文重点讨论了“湿地植物探索之旅”活动的设计与实施。 事实上物博 馆教育活动的策划是一­项极其复杂的工作,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只有­对博物馆的性质功能和­目标观众非常了解,同时加强与学校、社区合的 作,掌握各教种 学资源,才能不断举办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、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。 参考文献[1]陈水华.湿地环境教育手册[M].北京:中国林业出版社,

2014. [2]蔡世煌.高雄市原生植物园户外­自然教学活动对国小四­年

级学童科学态度影响之­研究[D].屏东科技大学,2008. [3]林朝钦,邱文良.台北植物园八十一年度­亲子自然教育活动成效­评估 [J]. 林业试验所研究报告季­刊,1992( 3): 192-195. [4]林朝钦,董世良,邱文良.福山植物园自然教育活­动之评估

[J].户外游憩研究,2002(3):1-10. [5]许玲,陈进,朱鸿祥.植物园“以学习者为中心”的科普教育

方式的一次效果评估———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­植物园为背景[J].科普研究, 2007(2):32-38.

[6]《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­建设》课题组.生态瓶的探究(初中一年级) [J].中国科技教育, 2009(2):36-40. ( 2017-03-02 收稿; 2017-03-31 修回)

作者简介:王莹莹( 1983—),女,硕士,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, E-mail:(yingyingwa­ng223@163.com。

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­tion of the activity “Wetland Plant Exploratio­n Tour” in the Wetland Museum of China//! WANG! Yingying,' PENG' Nai,' YU' Jingyi

First-author's address! The wetland museum of china, e-mail: yingyingwa­ng223@163.com Abstract!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­tion of the activity( “Wetland Plant Exploratio­n( Tour” in( the( Wetland( Museum( of( China.( Through( field( observatio­n( and( questionna­ire( survey( to( assess( the( effectiven­ess( of( activity,( we( put( forward( three( points( to( optimize( the( views:( (1) personnel settings are not reasonable; (2) links set to be optimized; (3 ) increasing the group discussion and exhibition communicat­ion. We hope it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of educationa­l activities in chinese museums. Keywords0 wetland plants,(educationa­l(activities,(museums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图 1 “湿地植物探索之旅”活动流程图
图 1 “湿地植物探索之旅”活动流程图
 ??  ?? 图 2 DIY海藻球生态瓶
图 2 DIY海藻球生态瓶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