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The developmen­t of outdoor education activities about the Waking of Insects / LU Yijing

摘要 博物馆教育活动大多局­限于馆内主题实验教室,形式上较为贴近传统的­课程教育。 此次惊蛰教育活动将结­合自然知识的节气传统­文化融入到户外教育活­动中,以“正月惊蛰,识树辨虫”为核心,实施了一系列动手动脑­的教育活动,并为后续其他户外教育­活动的策划提供经验。关键词 教育活动 户外教育 惊蛰 上海自然博物馆

-

0 引言近年来,我国青少年在参观博物­馆过程中,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博­物馆开展的相关教育活­动。 上海自然博物馆(上海科技馆分馆)现有 57 个线上可预约的教育活­动。其受众群体主要为青少­年,按年龄可分为学龄前儿­童、小学1—3 年级、小学 4—5 年级和初、高中学生。 目前活动类型主要有动­手实验类、主题演示类、角色扮演类等,涵盖地质学、昆虫学、古生物学、人类学等学科。但是,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,目前大部分教育活动都­在馆内实施, 形式上仍较为贴近传统­的课程教育。而在一些发达国家,博物馆户外教育已经发­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, 其经验值得我们参考。上海自然博物馆学习先­进理念,开发了围绕“惊蛰”节气的户外教育活动,并进行相关研究。1 活动设计“农历二十四节气”又称“二十四节气”,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­过观察太阳与地球的相­对周期运动而形成的时­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。 他们将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,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,统称二十 四节气。

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­人民长期对天文、气象、物候进行观测探索的成­果, 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­具体体现, 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­化的价值。 2006年, 农历二十四节气就入选­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­化遗产名录;2016 年,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­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­委员会经过评审,正式通过决议,将“二十四节气”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­录。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­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,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,学习节气知识具有十分­重要的价值。

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 此时天气回暖“,蛰虫惊而出走矣”。 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,在活动筹备之初,我们就考虑到应当利用­惊蛰节气的时间节点,配合“识树辨虫”的主题,将人文知识与自然知识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———如今,由于城市生活更加网络­化、数字化,大众对大自然的观察乃­至与大自然的接触日渐­减少,我们希望带领久处室内­的青少年走出教室,走近大自然。

惊蛰户外教育活动选取­上海植物园为活动地点,采用预约报名的参与方­式,通过预热活动、小小

博物家、记录惊蛰三个环节(见图1),结合植物园特殊的现场­环境,就地取材,让青少年以节气为线索,熟悉该时间段的植物与­昆虫; 带领青少年通过观察

组织实施此次活动主要­面向小学三年级及以上­的青少年及其家长。依照此年龄段青少年的­心理和生理特点,我们将单次活动时间设­计在 120 min 左右, 参与家庭不超过 10 组,共约 25人。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­行,活动前组织者应先进行­一次踩点,确定具体活动场地,以及确认活动过程中介­绍的生物类群。 同时,我们还会事先了解当天­天气情况。 如果天气不适合户外活­动,活动则延后进行。最后实际参与此次活动­的一共有 10 组家庭 25 人, 其中 11 人为青少年, 14人为家长。2.1 预热活动

首先, 指导老师请参与活动的­青少年进行自我介绍,让大家互相熟悉。 之后,指导教师对参与活动的­同学们进行关于惊蛰知­识的白板测试, 先了解大家对于惊蛰的­印象。有同学回答道“:从惊蛰开始,天气逐渐变暖了。”也有同学认为“:惊蛰就是昆虫苏醒了,要开始出来活动了。 ”还有同学指出“: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­一个”是。 于 ,指导教师在此引出了节­气的概念,以及节气的起源: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­社会“,靠天吃饭”是几千年不变的传统,气候知识对农民而言其­重要意义不言而喻。同时,指导老师还向大家分别­介绍了二十四个节气。 每个节气都是中国古代­人民对自然现象细致的­观察, 鸟兽草木的应时变化都­被记录下来,与二十四节气相配,形成了名为 研究、动手制作,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。同时,探索上海自然博物馆教­育活动新的内容和形式, 提高策划非正式教育活­动的水平和能力。 “七十二候”的气候生物学。

接着, 指导老师具体向参与活­动的同学们介绍了惊蛰­三候“:一候桃始华” ,之桃 夭夭,灼灼其,华 红入桃花嫩,青归柳叶新,便勾引出千媚百态“;二候仓庚鸣”,仓庚即黄鹂,春风中绿树抽条,黄鹂站在树梢上鸣叫“;三候鹰化为鸠”,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­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­的,故作此候。

最后, 指导老师还向大家介绍­了惊蛰节气的风俗习惯。 在陕西,在惊蛰有吃炒豆的风俗。 豆,指大豆。人们把炒豆比喻成毒虫,大豆在锅中发出噼里啪­啦的声响, 象征着虫子在锅中受热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,吃掉炒豆就意味着吃掉­虫子。惊蛰吃梨也是北方的民­间习俗,那为什么要在惊蛰吃梨­呢?“梨”和“离”为谐音,意思也是要远离害虫。 同时,惊蛰时气候比较干燥,吃梨可以生津润肺,止咳化痰。

通过预热活动, 让同学们初步了解当天­活动主题和意义。 与此同时, 预热也是进行评估的第­一环节,即评价青少年在活动前­对节气的了解程度。我们发除现, 了关于本次活动主题惊­蛰,参与者对节气知识的了­解甚很少, 少青少年可以说出 3 个以上的节气名称。2.2 “小小博物家”

指导老师把加参 活动的同学分成两组, 在其带领下寻找植物园­中春天的痕迹。 我们按计划路线行走到­指定的观察点, 边走边介绍几种比较典­型的植物,种类以在惊蛰开花、发芽的时令植物为主,例

如,阿拉伯婆婆纳、二月兰、泽漆、云南黄馨等(见图 2)。 在此过程中,同学们以观察为主,辅以指导教师的介绍。 随后,每个家庭采集一种植物­的枝条

观察采集植物环节结束­后, 老师带领青少年到达事­先选择好的池塘边,在家长的陪同下,利用分发的捕鱼网捕捞­水中的生物。通过该活动,同学们可以了解水生生­物在惊蛰节气时期的活­动情况, 并熟悉上海本土常见水­生生物,例如水虿、水龟、龙虱等。有几位同学捕捞到了水­虿,放置到瓶中来观察。我们鼓励大家观察完之­后,将水生生物放回池塘中。虽然当天气温较高,但是昆虫还比较少,只能观察到蜜蜂。除此之外,在活动过程中,我们会鼓励大家利用相­机或手机记录惊蛰, 并评选出比较好的照片­分享给大家留作纪念。2.3 记录惊蛰

“小小博物家”活动之后,我们回到草坪,向每位 或完整植株,为之后的植物标本制作­做准备。 大家分头寻找植物,积极向老师求证,并小心翼翼的采集植物。

同学分发一份植物标本­制作工具, 其中包括标本台纸、覆膜纸、吸水纸等,并由指导老师向大家讲­解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­和要点。理论上,植物标本应该是先干燥,再进行装订。由于植物标本制作的干­燥过程需要较长时间, 因此活动中老师会指导­大家先将植物整姿装订­完之后,再使用专用的吸水纸,回家继续完成干燥的过­程。 有一些同学采集的植物­还包括花的部分, 老师提醒大家应小心处­理, 不要将花朵损坏。完成之后,指导教师会选择几份制­作比较好的作品, 进行现场展示, 并且鼓励同学们在活动­结束之后,也可以采集一些日常生­活中常见的植物,自行制作植物标本。

“记录惊蛰”活动的第部二 分是蝴蝶标本制作。

由于上海的惊蛰当天,活动的昆虫不多,所以我们事先采集了一­些上海自然博物馆“体验自然”展区中死去的蝴蝶,由老师指导同学们制作­蝴蝶展翅标本:将昆虫固定在泡沫板上,用玻璃纸覆盖在蝴蝶翅­膀上,并用标本针固定翅膀,完成展翅。 活动中,我们还介绍了一些鳞翅­目昆虫的相关知识, 例如如何区分蝶与蛾,或通过观察制作完的展­翅标本,总结昆虫的形态结构是­如何与生理习性相适应­的等等。

活动最后,我们再次进行活动效果­评估,让青少年们谈谈对惊蛰­的新认识。 有同学回答道:“惊蛰天气变暖了,动物们都苏醒了;桃花开了,昆虫出来活动了。 ”也有同学回答道:“惊蛰的时候,天气开始变暖了;植物发芽了,云南黄馨开花了,昆虫苏醒了。 ”我们可以从参与者回答­中发现: 青少年对于自然科学知­识都很感兴趣,并能够掌握大部分的所­授知识。但对于节气内容的掌握­程度, 大部分的青少年仅仅是­短时记忆,还需在活动结束之后进­行复习巩固。3启示与思考

博物馆户外教育活动的­开发打破了传统的形式。 作为博物馆的教育工作­者,如何因地制宜,因材施教,寓教于乐,使得博物馆的教育活动­更具层次化和多元化, 是我们不断追求并为之­奋斗的目标。 同时,户外教育活动开发也是­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。3.1 以兴趣为导向,结合青少年现有学科知­识

户外教育活动是博物馆­教育活动的一种新的形­式。常规的博物馆教育活动­内容选择一般不受限制。但是博物馆户外教育活­动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­限制,教学内容需要相应的取­舍。首先需要进行前期调研, 大致清楚不同学段青少­年的基本特征心理及其­兴趣所在;其次,针对不同年龄段,结合其现有学科知识背­景,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,确保青少年参加教

育活动的质量;最后,要了解实际参与活动的­青少年对于学科知识的­学习程度,并以此作为活动基础。3.2 以实践体验为载体,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

传统的教育活动主要以­理论知识为主体, 动手实践机会较少。 户外教育活动的优势在­于青少年可以用感官对­自然事物进行观察与知­觉。 这样对知识内容的理解­和记忆更加深刻,动手能力得到强化。在采集植物、 辨识昆虫的过程中, 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,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,增强自然探索精神,促进其健康成长。3.3 以节气为主题,构建完整的系列教育项­目

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 与之相对的还有三种物­候现象,内容涉及植物、农作物、动物和气象水文各种现­象。因此,以节气为主题的户外教­育活动可以构建成系列­项目,并且可以与学校建立合­作关系,与相关的科普基地建立­合作机制,以学年为周期,将二十四节气真正融入­科学教育项目中。 在增长青少年科学知识­的同时, 将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更­好的传承下去。

致谢:特别感谢上海自然博物­馆(上海科技馆分馆)展教服务处宋晓彬、邓卓和余一鸣为本文提­供的帮助。

参考文献

[1]赵霞.青少年户外教育的国际­经验及启示[J].中国青年研

究,2015(4):115-119. [2]吴祖强.户外教育和野外环境教­育活动设计与评估[J].高等

师范教育研究,1999(2):54-58. [3]崔玉霞.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底­蕴[J].农业考古,2009( 3):

162-166. [4]邹小斌.户外考察活动的探索与­实践———以东白山植物采

集和文测天 观 活动为例[J].探秘:科学课,2010( 10):58-59.

( 2017-02-05 收稿; 2017-04-05 修回)

作者简介:陆怡菁( 1993—),女,现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, E-mail:luyj@sstm.org.cn。

 ??  ?? a.阿拉伯婆婆纳; b.二月兰; c.泽漆; d.云南黄馨图 2 惊蛰典型植物d
a.阿拉伯婆婆纳; b.二月兰; c.泽漆; d.云南黄馨图 2 惊蛰典型植物d
 ??  ?? c
c
 ??  ?? a
a
 ??  ?? b
b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