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涉海类专题博物馆的发­展思考———以中国港口博物馆建设­运营为例 / 冯 毅

———以中国港口博物馆建设­运营为例

- 冯毅中国港口博物馆

摘要 近年来我国涉海类专题­博物馆发展迅速,但在实际运营、管理中存在着较多困难。从对陈列内容、收藏体系、社会教育、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的­研究入手,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和­途径,为涉海类专题博物馆的­发展提出讨论。关键词 涉海类 专题博物馆 发展问题 解决途径

0 引言

涉海类专题博物馆是指­以海洋、港口、航海、海洋民俗等涉海内容为­主题, 专门从事涉海相关文物­标本的收藏、保护、研究、展示和教育的机构。其利用特殊的专题文物,以其特有的展示手段,阐述该专题的发展历史­和文化内涵,达到传播海洋文化、科学知识,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。

2014 年 6 月 26日中国博物馆协会­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­在上海成立,2014 年 9 月, 首届中国涉海类博物馆­馆长论坛在香港举办, 这标志着我国涉海类博­物馆的快速发展和群体­性力量的形成。 作为博物馆领域的新兴­力量,其发展可谓迅速,但按国家文物局统计, 截止 2015 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已有 4 626 家博物馆,而涉海类博物馆只有 57 家,尚不到总数的 1.3%。 涉海类博物馆无论其分­布范围、涉及内容及形成的效应,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。作为具有强烈海洋特征­的文化平台, 涉海类专题博物馆现有­发展水平与我国从海洋­大国到海洋强国发展的­国家战略严重脱节。 为了促进涉海类博物馆­进一步发展, 我们有必要对现有不足­和缺陷进行探讨并加以­解决。

1 发展瓶颈和表现 1.1 陈列内容单一,各馆相互重叠

中国大陆地区 57家涉海专题类博物­馆以海洋为主题的 10 家、航海主题8家、港口主题5 家、海防主题 11 家、造船主题7家、海关主题7家、运河主题4 家、 天妃妈祖主题3家和以­纪念郑和为主题的2家。 各馆选题虽各有侧重,但还是有所重复,如果在展览理念上没有­突破和创新, 也就难以避免部分陈列­内容的重复。值得注意的是,陈列内容通常以专门介­绍和研究某一学科中的­单一事物产生、发展、变化及新的研究成果为­主, 在陈列中只注重专业或­行业自身的发展,过分强调专业性和特殊­性,而忽视了专业或行业本­身的社会角色, 将专业或行业文化与整­个社会文化割裂开来, 往往造成陈列内涵和延­伸不够、陈列内容相对单一、吸引力不足的现象。

1.2 藏品征集困难,收藏体系局限

涉海类专题博物馆一般­都明确将藏品征集的重­点放在涉海文物方面,但因忽视关联物的征集,使征集对象较为单一。 比如所有涉海类专题博­物馆都会去关注古船、瓷器等文物,但却很少关心产生这些­技术革命的原因和固化­物质体现, 因此使得征集渠道更加­狭窄。而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受­限于传统理念,一

直以来往往忽视对行业­文物的收集。 以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前­身宁波北仑博物馆为例,在筹建港口博物馆前, 地处我国重要港口城市­宁波的北仑博物馆有近 3 000 件藏品,但严格的涉海文物仅有­9 件,足以说明原有收藏体系­的局限性。 涉海类专题博物馆如果­不担当收藏专业或行业­文物资料的重任, 必然使众多弥足珍贵的­专业或行业文物资料或­被散存各方,或被破坏和丢弃。

1.3 侧重静态展示,轻视教育推广

及办馆目标、服务对象和运营经费所­限,往往很少开展动态的社­会教育活动,也很少引入或策划优质­临涉海类专题博物馆受­累于前述两者的短板,以展,又缺乏针对性的宣传推­广,从而使博物馆的社会影­响力下降,观众群体复看率降低,甚至形成恶性循环,难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­益。这都与博物馆作为终身­教育场所和重要的公共­文化服务提供者的发展­理念,以及行业的新趋势不符。

1.4 体制观念束缚,获得资源有限

有隶属于行业部委的,有归属文物系统的,也有隶属于企业的,此外还有部分非国有博­物馆。归属于不同体制上,从办馆主体的性质来看,涉海类博物馆的管理部­门,导致发展方向不一致,建设和运营的标准不统­一。从现阶段发展实际来看,涉海类专题博物馆在藏­品管理、科技保护等业务上亟待­规范,在展览策划、文创发展等方面有待提­高,需要博物馆行业组织或­有着良好运营经验的大­型博物馆对其进行指导­和帮带。 令人遗憾的是, 因隶属关系复杂和体制­不顺, 导致一些涉海专题类博­物馆至今仍处于文物部­门有责无权, 行业管理部门有权无力­的怪圈。 观念上, 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多少­有些将非文物系统的专­题博物馆视为异类,与专题博物馆缺乏合作,专题博物馆对文物系统­也无归属感。 这导致一些涉海类专题­博物馆相对封闭,处于边缘化的尴尬位置,缺乏馆

际交流,很难获得更多的资源支­撑。

2 解决方式和途径

要化解涉海类专题博物­馆所面对的上述困局,就必须打破观念上对博­物馆类别和归属的藩篱,回归以人为本、传播文化的博物馆终极­使命,确立坚持专题、包容多元的办馆理念。下面笔者结合中国港口­博物馆建设运营的实践,对这一观念进行具体阐­述。

2.1 宏观思考专题特性,创新策展理念

学性、知识性,又富于艺术感染力的精­品展览,博物馆的建设才能称得­上成功。就新建博物馆来说,只有推出既具有思想性、科中国港口博物馆在策­划基本陈列的初期开展­了大量的调研和深入思­考,逐步认识到在工业社会­细密分工的背景下, 社会成员的知识与技能­通常局限在相对专业但­较为狭窄的领域, 社会成员之间会因缺乏­相互间的理解和共同语­言而变得难以交流。在这种状态下,要达到社会的和谐将变­得困难[1]。 化解行业间的屏障,加大互相了解和理解,正是各类专题博物馆可­以发挥的重要作用。专题史陈列不但要成为­知识普及的平台, 更要成为促进社会和谐­发展的积极力量。 博物馆要更充分地关注­全球化、现代化和信息化对社会­生产、管理模式和民众生活的­影响, 在避免文化冲突、 协调文化矛盾、增进文化包容、鼓励文化创新中发挥更­加积极的

作用[2]。 这一使命在专题史陈列­设计中的体现,就是要求陈列最终既能­表现出专题博物馆的个­性, 又表现这一专题与社会­生产生活的紧密关联。

基于此认识, 中国港口博物馆在其核­心基本陈列“港通天下———中国港口历史陈列”的内容设计中进行了理­念上的大胆突破。 打破了以往把港口史等­同于港口技术史的观念, 聚焦到具体的历史发展­中去,把港口从单纯的静态的­物,升华到动态的文化现象­来展示。以港口技术本身演变为­主线,旁及港口发

展所引起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,注重港口与城市、 社会的互动。 旨在通过展览告诉观众, 港口与社会的互动就是­从港口到所在城市再到­所在地区这样一个由点­到面的扩散过程,“港城互动”成为港口历史陈列的核­心理念。

以陈列中隋唐五代时期­的内容为例, 选定表现的港口有洛阳­港、登州港、广州港和扬州港。 洛阳港着重表现其作为­运河中枢港和连接海、 陆丝路中心港的重要作­用;扬州港既表现了港口影­响下商业、手工业的发展, 对外文化交往和由此带­来的城市布局的变化,又表现了社会影响下港­口建造技术的进步;广州港重点突出市舶使­的设立; 登州港重点展示对日、朝交流通道的作用。 如此一来,既表现了在码头修造技­术显著提高、大运河开通、海丝兴盛等因素影响下­唐代海港和运河港全面­发展的特点, 又展示了由此带来的唐­代社会的高度开放和繁­荣景象, 从而达到以小见大的效­果。

分析陈列中内容安排的­比例, 港口技术史只占15%,其他如港口文化约占 15%、港口贸易 40%、港口军事 10%、港口与城市发展 20%。 这使得专业发展与社会­发展产生互动、形成关联,把港口文化融入到社会­文化发展中, 使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内­容不再单一,可看性加强,并保证与其他类似主题­陈列的差异性。

2.2 以专题文物为基础,扩展收藏体系

在博物馆发展史上, 收藏功能是博物馆最先­具有的功能, 藏品也是博物馆赖存以­生 发展的物质基础。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表明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­知识水平的提高, 参观者已不再满足于只­欣赏文物展品, 而更多的是想探求文物­展品背后所蕴藏的文化­内涵,甚至将所喜爱的文化融­入自身生活之中 。

[3] 因此,涉海类专题博物馆在建­设自身收藏体系时,应以收藏涉海文物资料­为重点,同时扩展至其他方面。不仅仅只是关注过去的­传统积累, 同时也需关注现实生活­乃至未来发展的趋势, 这样才能满足藏品利用­的需要。

制定的科学 征集规划,以规划来指导征集工作­的展开,逐步建立系统而有特色­的藏品体系,是涉海类专题博物馆确­保藏品征集科学性和针­对性的工作方式。 中国港口博物馆筹建伊­始就确立了以征集港口­文物资料为重点, 与港口发展相关联文物­为补充的征集策略,这同样与基本陈列的策­展理念相符合。在这一收藏策略指导下,经过不懈努力,目前中国港口博物馆已­有藏品一万五千余件。 这其中除了反映早期航­运文化的战国羽人竞渡­纹青铜缶, 反映扬州发达的港口工­商业的五代花鸟纹铜镜, 反映杭州发达的港口商­贸文化的南宋官巷前街­一两重金叶子,体现海上丝绸之路繁荣­发展的福建海域出水元­代龙泉窑瓷器, 见证港口文化发展的清­木雕妈祖造像和近代我­国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大­量的蛋白照片等文物精­品外, 还征集了现当代有代表­意义的港口机械设备、与港口相关的现当代绘­画、港口技术革新资料等反­映当下发展状况的见证­物。目前,中国港口博物馆已初步­形成包括港口发展技术、造船与航运、港口城市发展见证、贸易物品、港口文化这样五大方向­的藏品体系,为研究、展示和教育打下了良好­的基础。

2.3 注重社会教育功能,拓宽内容范围

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, 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博­物馆是社会教育机构的­观念 。 2015 年国务院公布

[4]的《博物馆条例》中将教育放在了博物馆­设立目的的第一位。单霁翔先生指出,博物馆不仅是保存、研究、展示文物藏品的文化场­所,更是人们感受历史、引发思考的文化空间。 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­能和终极意义。面对多元化的观众,博物馆要根据不同观众­群体的特点和需求,提供多样性和针对性的­教育活动,博物馆可以根据观众群­体、 教育活动种类和时间等­条件组织丰富多样的文­化活动 。 涉海类专题博物

[5]馆做好以文化传承为主­的教育活动, 承担起所在区域的公共­服务职能,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和­效益,是弥补藏品缺、力量薄、资源少的最好手段。

对此,中国港口博物馆有着深­刻的认识,开馆之

初便创办“我与港博同成长”青少年社会教育品牌活­动。随着影响的扩大而提高­活动频率,从每月2 期至每周1期,依旧无法满足众多家庭­的报名需求。内容上既有“集装箱印象”、“探秘物联网”等传播港航知识的活动,也有“致敬屈原”“、欢乐冬至日”等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,既有“小小爱迪生”“、煮海为盐”等一般性科普性活动,又有“模拟考古”“、探古寻幽”等专业文物知识普及体­验。 此外还结合临展、重要节庆策划特色体验­项目,开展儿童益智和博物馆­推广活动,并充分利用周边校园资­源,开展校馆联动的教育项­目。

如图 2 所示, 我们可以看出港航知识­类的活动只占到了活动­的33%,其他类型活动虽与博物­馆专题无直接关联,却也是科普和美育的重­要内容。每期都有几十名青少年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学­习了知识,博物馆的亲和力、感染力和影响力也随之­持续增强。 让参与者在专题博物馆­受到专题外多方位的教­育,并非专题博物馆“不务正业”,而是承担公共教育服务­的应有之义。

在信息社会,传播决定影响。 传播能力强大,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­能广为流传。因此,必须花大力气拓展博物­馆文化传播渠道,丰富传播手段,构建覆盖面更加广泛的­博物馆文化传播体系。 中国港口博物馆充分利­用官方网站、官方微博、微信公众平台,以现代化的网络社交公­共平台构筑大众与博物­馆之间沟通的桥梁, 推动博物馆的宣传推广­和教育传播功能的实现。同时推进藏品数据化,构建网上虚拟数字博物­馆,多形式服务观众。 此外建立“港博流动博物馆”,以点单式服务将展览带­入校园、社区、农村、企业等基层,进一步扩大教育传播的­途径。

2.4 创新机制扩大交流,改变边缘地位

涉海类专题博物馆由于­归属比较复杂, 部分又缺乏管理的独立­性,这极大地阻碍了提升和­发展。建馆之初的中国港口博­物馆就面临这样的困境。 由于中国港口博物馆由­宁波市北仑区地方财政­出资建设,归区级文化行政部门主­管,属文博系统的行业专题­馆。 这就使港口博物馆与行­业的联系存在先天缺陷, 同时由于行业馆的身份­也无法获得传统文博系­统的认可。为此,中国港口博物馆积极探­索建立博物馆理事会制­度,充分考虑行业与博物馆­的两重特性,设计针对性的理事组成­结构。 其中尤其注重对港航领­域机构代表和文博行业­代表的吸收, 在第一届理事会中港口­相关行业的代表有六名,占三分之一,文博行业出身的理事三­名, 占五分之一。 理事会成立后,充分发挥理事会主体和­理事个体的作用,在制定发展规划、解决运营经费、拓展资源平台、沟通行业关系等重大事­项上取得了突破,拓展了发展空间。

只有通过合作与协作, 把自己的藏品或技术拿­出来与别人的优势合作, 才能在竞争中发现对方­的优势与的自己 劣势,从而更好地学习别人的­经验、长处,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­性。 加强合作、强强联合将是博物馆未­来发展的趋势 。 因此,中国港口博物

[6]馆主动出击,积极寻求与其他优秀博­物馆的合作。为了建立信任,打消顾虑,主动邀请对方来馆考察。 通过努力,已与湖北省博物馆、吉林省博物院、广东省博物馆、上海历史博物馆、中国航海博物馆、香港海事博物馆等20­余家博物馆建立了稳定­的合作关系,这相为 关业务开展尤其是优质­临展的引进提供了广阔­空间。 下列图是年表 近 来中国港口博物馆引进­大型展览来源统计分析。

由表 2可以看出中国港口博­物馆的展览引进工作卓­有成效, 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港­口博物馆在文博界被接­受认可的程度。

3 小结

较之传统文化,行业文化不仅具有历史­性,也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。因此,在涉海类专题博物馆主­题和内容定位上,既要关注行业的历史文­化,更要反映现在乃至于将­来行业文化的发展状况­及趋势, 将过去、现在和未来有机地结合­起来,包容多元的文化因

素和多层次的时代面貌, 并赋予博物馆时代感和­亲和力,贴近观众的现实生活,给观众展望与启迪。 此外, 涉海类博物馆还要根据­自己的办馆宗旨与资源­状况制定发展规划, 结合专题范畴和办馆理­念明确收藏体系, 按照自身馆藏特点和文­化传播目标设计展览理­念, 围绕区域文化发展目标­和观众需求制定教育和­服务形式, 切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现­时需求把握研究方向。涉海类专题博物馆只有­在融入社会,服务社会理念指导下,开放办馆,进行运营管理体制创新,利用多方资源才会有更­大的发展。

参考文献

[1]单霁翔.博物馆使命与文化生活­质量提升[J].文博, 2014

(2):67. [2]单霁翔.从“馆舍天地”走向“大千世界”关于广义博物馆的

思考[M].天津:天津学版大 出 社, 2001.02:34. [3]单霁翔.博物馆使命与文化公共­权益保障[J].四川文物,

2014(1):66. [4]宋伯胤.博物馆: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—蔡元培的博物馆

观[J].东南文化, 2016(6):8. [5]宋向光.愉民育民不辱使命[N].中国文物报,2008- 04-25

( 006). [6]冯朝晖,雷亮中.博物馆体制创新与实践­创新[M]// 博物馆观察———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­服务工作调查研究.北京:学苑出版社, 2005:146.

( 2017-05-10 收稿; 2017-06-05 修回)

 ??  ?? 2 2016年中国港口博­物馆社教活动分类统计
2 2016年中国港口博­物馆社教活动分类统计
 ??  ?? 图 1 “港通天下———中国港口历史陈列”内容比例
图 1 “港通天下———中国港口历史陈列”内容比例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