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2010年上海世博会­主题新解: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/ 徐善衍

-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—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­及研究中心

转眼间,由上海市承办的201­0 年世界博览会已经过去­六年了,然而在很多层面上对这­届“世博会”主题的讨论并没有停止———例如, 究竟应该坚持当年大会­提出的“城市,让生活更美好”,还是修正为“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”? 我根据参观博览会城市­展厅的经历,以及在欧洲各国的实地­考察,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非­常明确: 我们的口号不应当产生­单纯推动“造城运动”的误解,而要达成共识———积极改造和建设更多的­生态文明城市。

在人流如潮的上海世博­会上, 我在友人的引导下,艰难地从人流中走了出­来,径直奔向“城市最佳实践区”。 那里是部分代表性城市­在后工业时代,面对人口增加、资源匮乏和城市污染等­诸多矛盾,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案­例展示。

在这个展区, 我看到了完全依靠太阳­能供给能源的住宅、垃圾与污水零排放的处­理系统,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利­用等展示, 向参观者展现出未来城­市生活方式的不同“可能”场景。 当我走进巴塞罗那城市­展厅时, 首先看到的是一行悬挂­着的大字:“在万千变化的世界里,总有一个不变的东西……”我一时分辨不清这是诗­意、隐喻还是哲理性的导语?只是怀着浓厚的兴趣沿­着设计者规划的路线, 去探寻这行大字后面省­略号中的答案。其实,这个展厅的展示形式与­手段并没有什么出奇之­处, 只不过综合了图文板与­新媒体的运用, 但却真实生动地反映了­巴塞罗那这座欧洲著名­城市自工业革命以来的­变化, 并渐进深入地反映了人­们在自身文明进程中的­醒悟:

巴塞罗那山清水秀,面向大海,风光宜人。 哥伦 布曾从这里出海,穿越大西洋发现了美洲­新大陆发。达的海上与陆路贸易, 更是为这座滨海 城市增添了别样的风采。是但 近二百年以来,工业革命的潮浪 不可避免地席卷了这里, 政府和公众几乎都把对­来未的憧憬和梦想完全­寄托在科技发展与工业­生产上。结果,地绿 不断减少,水源与空气受到污染,人们愈来愈感到生存空­间在缩小,生活质量在下降,都期盼着城市经济生活­的发展一定要与自然生­态相谐和 ,把科技、工业的发展与人类命运­的关怀和生活品质、环境美好融为一体,实现真、善、美的融合。这是人类文明过程中一­次理性的重升要 华,也是我们“在万千变化的世界,永恒不变的追求。 ”

因此, 展示的后半部分着重介­绍了巴塞罗那采取的行­动:美化海岸的景观,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设­施;拆迁了大片的工业厂区,还绿地于城市;大力推进风能、太阳能发电设施的建设­等。

2016 年,我去西班牙考察,亲眼见证了巴塞罗那的“绿色行动”,看到了一片厂区虽然早­已失去了原有的生产能­力,但还高高地矗立着三座­大烟囱(见图 1)。 我问当地一位知情者:“那要进行爆破拆除吗? ”他明确地回答“:不!政府要把这个景观留存­下来,作为工业时代的纪念。 ”我认为这表明了全社会­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­心, 而且这种决心正在成为­一些西方国家推进现代­社会发展的一个大的战­略思考与行动, 并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­方面面。 在考察中,我发现那里的街道、社区以及每个居民都在­极力地扩大绿色的覆盖­面积;一个长途汽车服务区,完全用太阳能解决了能­源需要; 实行最严厉的垃圾分类

管理———如果回收人员发现了没­有分类的垃圾,就要千方百计找到它的­来源, 甚至对整个单元楼房进­行罚款,达到住户之间互相监督­的目的。这是多么实际具体的生­态文明工作啊!

由此,又让我想到上海“世博会”的主题:城市,让生活更美好。 这个主题将“让市民生活得更美好”的主体视为城市, 在理念与逻辑上难免存­在一些偏颇。有人说,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火车­头,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个“火车头”也会冒出黑烟污染社会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“Best City, Best Life”,同样可以译为“让城市生活更美好”。 这样就会让人们意识到,要建设一座充满活力的­发展型城市、生态城市、文明城市和服务型城市,其行为主体、必然是政府和广大公众。

 ??  ?? 图 1 巴塞罗那工厂遗址
图 1 巴塞罗那工厂遗址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