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讲故事的展览:博物馆贴近大众、教化大众之策略 / 朱幼文

- 朱幼文中国科学技术馆

摘 要 如何使博物馆的展览更­好地吸引公众,并产生最佳的展示教育­效果,是博物馆贯彻“以人为中心”理念和将教育作为首要­功能所必须考虑的问题。 结合国内外的相关论述、案例,分析了展览为什么要讲­故事,提出在展览中讲故事,可使展览内容更加易于­理解,调动观众的注意力、好奇心、才智和情感,建立展览设计者与观众­之间的联系,深化展览的思想文化内­涵;分析了展览要讲什么样­的故事,提出展览中故事应是讲­人的故事、有情感的故事、有情节的故事、有深刻内涵的故事。关键词 博物馆 展览 讲故事 必要性 特征 0 引言20世纪中后期,国际博物馆界经过长期­争论完成了由“以物(藏品)为中心”向“以人(公众)为中心”的理念转变。 进入 21世纪,党中央对博物馆行业提­出“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、贴近群众”的要求,对此业界人士指出博物­馆应从展览选题、展示内容、展陈技术等方面入手。本文试图从展览“讲故事”的必要性、特征层面论述博物馆如­何更好地贴近大众并产­生最佳的展示教育效果。1 问题的提出与归纳笔者­曾先后主持和参与设计­了20 多个展览,认为在展览中“讲故事”是提升其思想内涵和展­示效果的有效手法,并进行了一些实践尝试。但目前在国内科技类博­物馆中真正讲故事的展­览并不多, 特别是在以参与体验型­展览为特长的科技馆中,“讲故事”的案例尤为罕见。那么,展览是否有必要讲故事?如何才能在展览中讲好­故事?遗憾的是,业界对于这些问题的研­究并不多,且大多数论述不够深入、系统,致使上述问题在笔者心­中萦绕了十几年。

近年来,笔者与业界同仁进行了­一些探讨。展览 讲故事,可分解为众多学术研究­和展览实践的问题,且涉及博物馆学、教育学、传播学、戏剧学、社会学、认知心理学甚至神经生­理学等理论和方法。 为便于研究, 根据 2011年以来与浙江­大学严建强教授、复旦大学陆建松教授、 中国科技馆王恒研究员­的讨论和笔者的思考,归纳为以下四个核心问­题:为什么要讲故事———讲故事的必要性和作用、意义;应该讲什么样的故事———展览中的故事应具备哪­些特征和内涵,实现什么样的展示效果;怎样讲故事———以什么样的叙事结构和­手法、展示技术手段讲故事;如何评估讲故事的效果———评估的目标、维度、标准、方法。

美国博物馆联盟(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)2013 年年会的主题是“故事的力量”。 显然, “讲故事”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一­个重要动向。 美国国家科学院主席、 巴尔的摩理工大学校长­弗莱曼在题为《教育、故事和博物馆:改变我们的生活》的主旨报告中指出:

故事建立在人类经验基­础之上, 它的发生与传播是人类­与其他生物相比最具特­色的部分……博物馆是这些可回忆故­事的最伟大的储藏库, 这些故事藏在我们收藏­的物件及其创造者中……但是大多数的博物馆, 其故事资源仍停留在一­个尚未释放出的

状态……故事的叙述并没有发挥­应有的效果。 [1]

由表 1 可知,美国博物馆联盟向美国­博物馆界提出了一系列­有关故事的问题,这些问题与笔者前面提­出的四个核心问题存在­一定的对应关系。2 博物馆展览讲故事的必­要性无独有偶,北美科技中心协会( Associatio­n of Science - Technology Centers) 的会刊《维度》( Dimensions)策划了一期专题——“—故事的力量”,发表的8篇文章从不同­角度论述了讲故事的作­用。

故事能够激发公众的兴­趣,并把复杂的概念变得活­灵活现,因此可以作为科学中心­和科技博物馆的一种重­要工具而加以利用。

[3]许多儿童和成人一样经­常被科学吓跑……如果我们给孩子讲一个­引人入胜的故事,他们就会充分发挥想象­力,这将使学习更令人兴奋。

[4]故事能激发我们的想象­力,引起共鸣,开动脑筋,触及心灵。

[5]当观众沉浸在故事之中,他们就能掌握深奥的道­理,理解一大堆芜杂的事实,或想象出他们未曾有过­的经历。故事,能穿越杂音。

[6]叙事(故事)是人们建构复杂知识的­首选方式,也是我们分享文化及个­人信息的方式……故事具有将知识转化为­理解的强大潜力。这正是博物馆和科学中­心学习体验的特点……也许故事最重要的作用­体现在认同感的促进方­面……故事不仅可以让科学变­得更可及,更有亲和力,而且更难忘,同时也可以改变我们的­生活。通过它们与我们身份认­同的联系———无论是借由以新的、出乎意料的方式与科学­邂逅,抑或是借由为我们对待­生活的态度而创造的各­种新机会、新角色和新路径———故事可以改变个 人的轨迹。 [7]

上述论述主要从激发科­学兴趣、 促进科学理解方面分析­了讲故事的意义,特别提示我们:讲故事可以帮助受众理­解科学概念和深奥道理, 完成复杂知识的建构。而汤姆·欧文则从脑科学的角度­分析了讲故事的特殊作­用:

人际神经生物学的新领­域研究了当我们彼此之­间讲述生活中的点滴故­事时,大脑是如何变化的。结果表明, 大脑基本无法区分某种­经历到底是我们自己的,还是他人的。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­校的学者指出,在倾听故事的时候,我们大脑所做出的反应­要远远大于我们在执行­大多数任务时的反应。 重点事实仅能激活大脑­中的某一部分, 而一个故事则会唤醒整­个大脑。 关于一件东西看起来或­尝起来究竟如何的那些­细节,激活的是大脑感官皮层,而行为动作激活的则是­大脑运动皮层。这是因为,我们理解故事靠的是调­动大脑的岛叶以模拟头­脑中发生的事。

教育界有一条常见的规­律———触动心灵, 方能启迪心智。对于我们而言,令人动情的故事之所以­能深深打动我们, 是因为当我们对其中的­情形产生移情作用时,大脑释放出昵称为“温柔分子”的后叶催产素。普林斯顿大学的神经科­学家尤里·哈森在2010 年参与主持的一项研究­表明, 当讲述故事时,倾听者和讲述者的大脑­实际上趋于同步。 如果故事讲述者产生某­种情感的时候, 倾听者大脑的同一部位­也会活跃起来。某种意义上,二者的大脑相互融合了———这是一种深度联系。

[6]《维度》杂志编辑部在为“故事的力量”专题所写的“按语”中说: 讲故事这种教形似学 式 乎和科学中心的本质特­征不太切合,而更符合历史、艺术类博物馆的特质。

但是几千年以来, 人们一直都在用讲故事­的形式去解析我们的自­然世界, 讲故事是教与学最古老­的形式之一。在当今的科学中心或科­技博物馆,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克服­科学知识传播过程中的­一些障碍,使通常复杂难懂的科学­内容变得相互关联和易­于理解。 而且,故事中的情节能够很好­地吸引注意力、加深印象、激发好奇心,调动我们的才智和情感,同时也在故事讲述者与­听众之间形成一种强有­力的联系。 [8]这实际上归纳了科技博­物馆中讲故事的作用:一是使展览内容更加易­于理解; 二是调动观众的注意力、好奇心、才智和情感;三是建立展览设计者与­观众之间的联系。 笔者认为,除这三个方面之外,讲故事的作用还应加上­一条:深化展览的内涵,其理由将在下一部分结­合案例加以论述。总之,就是使展览更加贴近大­众、具有更好的展示教育效­果。3 博物馆展览中故事应有­的特征对于今天的博物­馆,教育已成为其首要功能,展览陈列已不再是博物­馆专家单纯展示研究成­果和自我欣赏的作品了。大约十年前,浙江大学严建强教授提­出了从观众层面评价展­览的三层次标准:好看,看得懂,启发和感悟。 这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,也可

[9]以看做是展览设计所追­求的三个层次效果。 从上面分析的讲故事的­四个方面作用, 与三层次效果具有一定­的对应关系:故事有趣、展览好看,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、激发好奇心;故事有效诠释知识,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;故事有深刻的思想文化­内涵,才能使观众受到启发和­感悟。 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更­好地进行普及性科学教­育和科学传播。

但是,讲故事的作用及效果并­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,也并非任何故事都有帮­助人们热爱科学、理解科学的力量。那么,博物馆的展览需要什么­样的故事呢?

如果你能够将一个科学­概念融入故事里,就能很好地让人们理解­这个概念以及生活经历­的背景。

[5]故事,我们在此定义为“嵌入了大量知识、价值观和信仰的叙述体” ……这些故事的内容大多与­某个具体的生态系统相­互关联, 并且通常包含对自然现­象的理解。

[3]上述论述说明展览中的­故事应具备的一个特 征:故事要与科学知识、科学概念融为一体。 我们在讲故事时经常会­遇到两个问题: 一是把故事仅仅作为激­发观众兴趣的引子, 真正展开科学内涵时就­与故事无关了;二是在故事中生硬地插­入科学内涵(如“闯关”式的知识问答),无法做到有机融合。 这两个问题本质上均是­所谓的“两张皮”,即故事情节与科学内涵­相互脱节。

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卞毓­麟先生在《月亮———地球的妻子?姐妹?还是女儿?》一文中讲了三个故事,将地球与月球的生成及­相互关系的三种假说比­喻为“母女关系”、“夫妻关系”、“姐妹关系”。在其中,地月关系是故事情节不­可分割核的内 , 故事情节是对地月关系­的形象诠释,堪称是将科学知识、科学概念与故事情节巧­妙融合的典范,使原本枯燥、晦涩的科学假说变得形­象生动了,非常易于读者的理解。

什么样的故事具有深层­次的思想文化内涵,能给观众以启发和感悟­呢? 与其他数以千计的美食­节目相比,系列电视专题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。 曾有观众这样评论:“我原本是准备看了之后­流口水的,没想到却流眼泪了”。“流眼泪”恰恰说明了它入脑入心,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,无疑更有文化、更有思想、更有价值观。它是如何实现的?不是大道理的说教,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,将文化、思想、价值观、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­公众。 这不就是“故事的力量”吗?

西班牙巴塞罗那海事博­7“物馆的 艘船,7段口述史”展览选择了多个独特的­切入角度,由历史上或现代社会中­与大多数观众所处社会­阶层相近的7 个人物(大航海时代的航海绘图­员、16世纪被海盗掠走儿­子的家庭主妇、18世纪与英国海战惨­败的西班牙海军将领、19世纪被蒸汽轮船淘­汰的帆船老船长、20世纪初远洋邮轮上­的厨师长、 现代水上动运器材经营­者、当代港口吊车女司机)作为主角,讲述了7 个小故事。它仅不 使观众的注意力由“物”(船舶及其它航海展品)转移到了“人”及其历史、社会背景上,而且这些带有一定私人­感受性质的经历,使观众得以窥探与航海­有关的普通人的生活, 并获得了更广泛的知识­和更深刻的启示, 共同勾勒出展览所揭示­的“大时代”样貌,感知展览中各个主人公­所处的时代变局。 这就是展览讲故事的第­四条作用:深化

[10]

展览的思想文化内涵。

严建强教授主持设计的­常州博物馆“龙腾中吴———常州历史文化陈列”,既不是“见物不见人”的罗列堆砌,也不是简单的常州通史,而是讲述了“季札挂剑”、“茶山境会”、“毗陵屯田”、“苏东坡最后的归宿”“、纸城铁人”“、不屈的滩簧”“、毗陵古驿”“、青果雨巷” 等故事。 不仅在珍贵文物十分有­限的情况下,使整个展览变得丰满鲜­活,而且通过这些故事将本­地域的文化品格、 特质及其生成过程形象­生动地表现出来,并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思­考。

分析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专题片和 艘船,7 段口述史”展览“、龙腾中吴———常州历史文化陈列”中的故事,会发现以下共同特征:都是在讲人的故事、都是有情节的故事、都是有情感的故事、都是有深刻内涵的故事。而要讲好这样的故事,创作者须事先做大量文­献搜集和研究的功课,深入了解其背景知识,并从中提炼出有丰富内­涵的故事以及故事所表­达的深刻主题。

我国某科技博物馆的一­个展区里, 依次展出了英国物理学­家汤姆逊发现电子、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­现原子结构、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运用­量子理论解释原子结构、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创­立量子力学矩阵力学方­程的内容及其展品。 这四位荣获诺贝尔奖的­科学家是四代师生, 并且都是老师对学生有­发现、提携之恩的特殊师生关­系,又都是学生改进甚至颠­覆了老师的理论或假说, 生动地体现了“吾爱吾师,吾更爱真理”(亚里士多德)的科学求真精神。 但可能是由于展览设计­者的事前准备不够, 未能了解四位科学家及­其研究过程、科学成果之间的关系,没有讲出这些情节感人­的故事来, 导致展览未能具有深刻­的思想内涵。4 结语通过以上论述和案­例,我们可以看到“讲故事”在使展览贴近大众、教化大众方面的特殊用­作 ,同时 “讲故事”也是实现展览“好看,看得懂,启发和感悟”的有效途径。

本文未能探讨“以什么样的叙事结构和­手法讲故事?以什么样的展示技术手­段讲故事?以什么样的目标、维度、标准、方法评估讲故事的效果”,这些都是有待深入研究­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。 笔者虽有一定思考,也搜集了一些案例,但尚且不够深入。 在本文所论述的“为什么要讲故事”和“应该讲什么样的故事”两问个 题,也因篇幅的原因未能充­分展开。

上述问题,有必要运用博物馆学、教育学、传播学、戏剧和文学等理论和方­法进行深入研究,期待着有识之士的共同­探讨, 以提升我国科技博物馆­的展览设计水平。

参考文献

[1]王芳.活力与故事的力量———美国博物馆联盟 2013 年年

会纪实[J].中国博物馆,2013(3):122. [2]朱幼文“故事”让科技博物馆更有“力量”———读《维度》杂志栏专 “故事的力量”有感[J].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, 2016 (1):73-81. [3]南希·玛丽博伊.故事:运用跨文化的理解提升­博物馆科学

教育效果[J].维度,2014(1):56. [4]梅兰尼·海斯.在一个以故事为驱动的­历史博物馆中做科

学[J].维度,2014(1):46. [5]艾里·丹尼尔,乔尔·赛利格森.问与答[J].维度,2014( 1):

58. [6]汤姆·欧文.故事,让科学入脑[J].维度,2014(1):25. [7]布列德·麦克雷恩.将科学的戏剧效果与戏­剧的科学性冶

于一炉[J].维度,2014(1):30. [8]《维度》杂志编辑部.故事的力量[J].维度,2014(1):23. [9]严建强.从展示评估出发———专家判断与观众判断的­双重

实现[J].中国博物馆,2008(4):71-80. [10]卞毓麟.月亮———地球的妻子? 姐妹? 还是女儿? [N].人民

日报,1984-06-21. [11]马之恒.小人物、小故事折射出大背景、大主题———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“7 艘船,7 段口述史”展览浅析[J].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, 2017(1):69-76.

( 2017-08-10 收稿; 2017-08-15 修回)

作者简介:朱幼文( 1954—),男,研究员,现为《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》杂志主编,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­传播、博物馆展览和教育活动­设计, E-mail: zhuyouwen2­020@sina.com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