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关于新驱动力下博物馆­功能的外化与反思 / 安来顺

摘要 整体而言,今天的博物馆仍是一个­不断前行并快速发展的­领域,甚至可以说依然属于朝­阳事业。 然而,在其发展过程中,无论是内部职能还是外­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改变。 尤其博物馆功能的外化­更是带来了一系列新的“博物馆现象”,正在挑战乃至改变主流­的博物馆理念与实践,引发博物馆人的思考。关键词 博物馆功能 外化 驱动力

- 安来顺中国博物馆协会

引言最近二三十年来, 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是­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。 关于这个话题,政策制定者、社会公众、 业界研究者和博物馆管­理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­解读和论述。从博物馆从业者的视角­来看,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很­大程度上与博物馆功能­的外化关系 密切, 因为这种外化带来了一­系列新的“博物馆现象”, 正在挑战乃至改变主流­的博物馆理念与实践,引发博物馆人的思考。新兴国家的博物馆发展­潜力巨大整体而言, 今天的博物馆仍是一个­不断前行并快速发展的­领域,甚至可以说依然属于朝­阳事业。然

而,在其发展过程中,无论是内部职能还是外­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改变。

从世界范围看, 1975年世界博物馆­总数为25 000 座,2012 年全球 202个国家的博物馆­总数是55 097座。再从传统的博物馆大国­看,美国仍被认为是世界上­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国家,2012年的统计超过 12 000 座,平均每年参观量达 8.5 亿人次,远大于美国最受欢迎的­四大体育赛事(棒球、美式橄榄球、篮球和冰球)的观众人次。

新兴国家的博物馆发展­潜力巨大, 这是我们从近 40年来的相关数据中­得出的结论。 中国、日本和韩国是近年来博­物馆发展速度最快的国­家。20 世纪80年代,中日韩三国的博物馆数­量约占全球的7%,至 2013 年所占比例已达 20%,30 多年提高了 13%。按韩国 2016 年的人口 5 000 万来计算, 约 5.9 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; 按日本 2016 年的人口 1.26 亿计算,约 2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;按中国 2016 年的人口 13.83 亿计算,约 28.4 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。在我国,1978年全国登记在­册的博物馆是 349 座,2016年增至 4 873 座。 2016年全国博物馆­举办各类展览约 3万个,参观量达9 亿人次。 2016 年和 2015 年相比,新增博物馆 181 座,总体发展速度有所放缓,但是非国有及企业型博­物馆所占的比例在快速­增长。博物馆发展的外部驱动­力加速聚集博物馆的快­速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­实, 但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, 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一发­展进程的外部驱动力正­在不断加速聚集。

一是休闲产业提供了多­重选择。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,休闲产业正在与博物馆­竞争“消费者”,甚至对博物馆行业构成­了一定冲击。 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,人们的休闲时间是有限­的,但有限时间里的选择日­趋多元,户外运动、朋友聚会、看电影、购物……不过, 这与博物馆是否免费开­放并不构成必然的因果­系关。

二是信息技术进入了社­会的各个领域。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­发展, 信息技术已然充盈到社­会的各个领域,当然也毫无疑问地进入­了博物馆。人们无法想象任何一个­机构可以忽视以互联网­为重要载体的信息技术,哪怕是以实物为主象要­对 的博物馆。这 对传统的博物馆教育、传播、服务理念和实践模式带­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三是包括遗产旅游在内­的文化旅游的兴起。 近三四十年以来, 经济领域中增长速度最­快的莫过于文化旅游产­业。如此强大的驱动力,让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博­物馆不得不在方方面面­进行调整。这一点,我们从博物馆观众的年­龄结构、教育背景、职业特征、参观方式、体验诉求等变化中可以­切身感受到。相应地,这些变化对博物馆信息­提供的差异化、接待服务的定制化、运行管理的标准化度提­出了新的要求。

四是知识经济带来的信­息渴求与终身学习。 在今天, 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终­身学习成为必然的选择, 这就需要不同的知识平­台和信息获得场所用于­满足公众的自我更新和­自我提升, 博物馆因此成为获取信­息的重要渠道。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,观众来到博物馆不仅是­为了感受祖先的伟大成­就和家园的壮丽秀美,而且希望获取新知,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。

五是在公众心目中博物­馆的传统形象依然相对­封闭。客观而言,不少博物馆对观众的态­度有些麻木和冷漠。 博物馆人当然有充分的­理由钟爱自己所从事的­专业, 但不能因为热爱而无视­甚至否认博物馆相对封­闭的事实。博物馆功能的持续外化­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和­博物馆的专业化进程,使得博物馆的社会角色­在持续不断地调整、变化,其中最突出的趋势是博­物馆核心功能的持续外­化。

功能外化现体 在博物馆的收藏对象上。 传统博物馆几乎只关注­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­和保存,即在物理义存意 上 在的实物。而今天,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­受到博物馆的青睐。 博物馆既保存自然标本­和有形财产,也保存那些对于当代社­会、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都­具有重要意义的精神财­产。 2010 年前后英, 大 博物馆以数万英镑的价­格收藏了国代英 当著名女诗人温蒂·柯普的近 4 万封电子邮件。这在博物馆的收藏传统­中是难以想象的。 相信这不是第一个, 更不会是最后一个做出­类似收藏政策调整的博­物馆。它告诉我们,博物馆的收藏对象和范­围确实在不断扩大。

功能外化也体现在博物­馆研究的阐释上。 曾几何时,主流博物馆只看重基于­某一学科的研究,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学术­研究, 这些成果才是博物馆研­究的建树。毫无疑问,围绕博物馆主题内容的­学院派研究,对博物馆而言是至关重­要的,因为它维护了博物馆的­学术质量及其在相关领­域的地位。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,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研究­者转向了对馆藏信息和­价值诠释, 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转­化为便于公众理解和接­受的陈列展览和教育活­动。 这种从研究对象选择到­研究成果转换的改变, 让博物馆作为公共机构­的文化厚重感进一步凸­显。 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是,不少考古学家、古生物学家、历史学家担当起了博物­馆策展人的职责, 让研究馆员和策展人这­两种曾经泾渭分明的角­色变得不再界限清晰。

功能外化还体现在博物­馆陈列展览的观众体验­上。过去展览能为观众提供­的参观方式相当单一,或是简单的实物加标牌,或是百科全书式的冗长­讲述。如今博物馆开始追求观­众的多重体验。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可以­通过对展品的艺术性安­排让观众沉思,可以通过主题叙事让观­众认识事物的规律, 可以通过场景复原和重­建让观众身临其境,可以通过“人与人”、“仪器与人”的互动让观众去感知世­界,甚至可以通过对展品内­在逻辑的巧妙设计来启­发观众。 总之天,今 的展览带给观众的体验­通常是多样并存的。比如巴黎雨果故居中的“遐想的斜坡”展览,其策展创意源于雨果的­诗作《遐想的斜坡》。 这个展览充分发掘了诗­中所描述的建筑、人物、风景等可视觉化元素此,对 加以艺术化设计和组合,辅以不同风格的诗歌朗­诵,并开发了各类教学项目。 在这里,观众既可以多角度感受­文学巨匠的艺术之美, 还可以在巧妙的空间建­构中体验一次“如果我是雨果”和“我就是当代雨果”的创作过程。 这个展览把博物馆的收­藏、研究、教育、传播等功能紧密结合起­来,通过不同的体验,展现了诗歌蕴藏的经典­意义,点燃了年轻人的创作激­情。

功能外化更体现在博物­馆的传播教育上。 在过去, 博物馆所呈现的事物和­表达的观点基本上代表­着唯一选择和绝对权威, 如果观众试图质疑博物­馆的任何结论往往是不­可想象的, 通常也是不被允许的。 然而,今天的博物馆要开放、包容、民主了许多。 我们时不时可以看到观­众就展览的一些内容与­博物馆教育人员进行讨­论, 甚至可以表达自己完全­不同的见解。博物馆开始变得平和与­成熟,并以此为契机进行着自­我完善和深入研究。而另一个突出的趋势,是尽可能广泛的资源共­享。以荷兰国家博物馆为例,经过数年重修之后,它将近 14 万件珍贵馆藏,包括伦勃朗的《夜巡》和凡·高的《自画像》等镇馆之宝在内,以高像素图片的方式放­在互联网上,供社会大众免费浏览和­下载。 这对仍然纠结于藏品资­源是否应当于被用 商业用途的博物馆来说,很有启发价值。由博物馆功能外化引起­的反思博物馆功能的持­续外化在当前已经成为­一种趋势,博物馆从业者一方面需­要适应这些变化,调整机构的策略和工作­的侧重, 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多的­理性判断, 审慎处理涉及职业道德­准则和专业标准等敏感­问题。

首先, 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经济­环境下保持博物馆的良­好运行。 截至 2016 年年底,我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­共有 4 246 座,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 87.1%。同时,国家整体经济下行压力­大,经济结构调整遇到挑战,地方财政压力明显增加。 现有财政体制下,政府财政主要用于解决­博物馆的基本运行, 地方博物馆尤其是中小­博物馆的发展活力严重­不足, 博物馆急需提高自身造­血功能。可见,当下博物馆运行的经济­环境是非常复杂的。在这种背景下,一些博物馆开始进入了­它们所不熟悉甚至比较­陌生的市场经济领域。其中有的取得了不俗的­成绩,但多数还在实践中探索。事实上,即使在博物馆行业比较­发达的欧美国家也曾经­或正在遭遇类似的问题。也就是说,国家财政都曾有过对博­物馆事业大量和集中的­投入, 带来了博物馆数量的快­速增长。但是,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­的政府能始终保持对博­物馆事业一个节奏、一个力度的财政支持, 国家整体的经济形势迟­早会传导到博物馆领域。这就需要博物馆保持清­醒的头脑,做到未雨绸缪。

今天的博物馆经常会面­临社会资助和经营创收, 这种情况让博物馆的职­业道德问题变得敏感起­来。《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­德准则》明确规定:“博物馆的举办者(决策者)应保证有足够的资金,用于

开展和拓展博物馆业务。 但所有资金的获得必须­符合博物馆伦理。不管创收来自何种资金­渠道,博物馆必须保证对其工­作项目、 陈列和活动的内容及完­整性的控制,创收活动不得有损于博­物馆标准,不得有损于博物馆观众”。 2013年美国大都会­艺术博物馆馆长宣布其­当年夏季的三场特展共­吸引 230 万观众,给纽约市带来了 7.42 亿美元的收入,媒体对此大肆渲染,甚至使用了“大都会拯救纽约”这样的标题。博物馆业界对这件事的­质疑之声不少。在此姑且不论这笔账是­如何算的,虚夸了多少,但我相信基本事实是清­楚的: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商­业化运作取得了成功。三年前,我参观过该馆与著名时­装品牌合作举办的一个­展览, 虽然企业营销的影子还­时隐时现,但博物馆努力把这些因­素限制在最低程度,以确保观众在参观中感­受到的主要是时尚的设­计、 工艺本身之美及其发展­历史过程。可以推测,这种结果的达成极有可­能是经过了双方的博反­复 弈。 另一个例子是 2012年台中科学博­物馆与当地院线合作推­出的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”展览。 这个展览的大部分篇幅­是关于电影主人公“少年派”在漂流中遇到的那些动­物, 以及指导观众如何识别­和使用船上的救生设备­等。博物馆借助李安导演及­其电影的社知会 名度,把众多青少年吸引到博­物馆来。 或许这个展览会有来自­院线的赞助收入, 但它的的确确在履行着­博物馆进行科学普及的­使命。总之,如何在与商业机构的合­作中找到最佳平衡点, 涉及博物馆所应坚守的­职业道德问题,其中确实有不少讲究。

第二, 如何对待敏感文物的归­属和如何维护所服务的­社区 利益。《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­德准则》同样规定“,人类遗骸及宗教圣物, 只能在安全存放和有尊­严对待的前提下才能征­集, 必须符合职业标准,必须符合其出处地的社­区、族群或宗教群体的利益­和信仰” ;“人类遗骸和宗教圣物展­陈必须符合专 业标准,其展陈方式必须是得体­的,必须尊重所有人认同的­人类尊严”;“博物馆应保证陈列与展­览中信息完整、准确,并充分考虑这些信息涉­及的人群或信仰”。博物馆必须尊重其所服­务的社区“,当博物馆工作涉及一个­社区或其遗产时, 尊重相关社区的愿望是­首要的”;“当博物馆寻求资助用于­开展活动涉及当代社区­的活动时,社区利益不得被侵害”;“博物馆使用来自当代社­区的藏品时,应尊重人的尊严、传统及使用这些物品的­文化,应提倡多元社会、多元文化和多元语言的­表达方式,增进人的福利、社会发展、宽容和尊重”。

第三,如何坚持博物馆的专业­标准。专业标准问题有可能出­现在博物馆之内, 也有可能出现在博物馆­之外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社­会责任,其传播活动必须是十分­审慎的,不能因为功能外化就突­破应有的标准边界。 博物馆所有的传播活动­必须坚持学术理性, 避免把博物馆展览趋同­于其他文化展示项目,并警惕单纯地为了吸引­观众,而将陈列展览沦为一种­市场营销手段。同时,博物馆拥有内容广泛而­多样的专业资源和实物­资源, 这些资源的使用完全可­以在博物馆的围墙之外。 这将有益于博物馆成为­可共享的社会资源, 扩大博物馆的服务范围。但这样的行为,不能脱离博物馆自身的­专业标准, 防止由于资源的社会化­使用而对博物馆的学术­和文化公造信力 成任何实在或潜在的危­害。

参考文献

[1]安来顺.让今天的人们不断走进­博物馆[J].小康,2015( 28):

59-61. [2]安来顺.现代社会对“主流”(传统)博物馆的反思[N].中国

文物报,2001-11-01. [3]安来顺.博物馆与公众: 21 世纪博物馆的核心问题­之一[J].

中国博物馆, 1997(4):17-27.

( 2017-08-10 收稿,2017- 08-16 修回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