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“使用与满足”视域下科技博物馆科学­传播的社交媒体运用研­究 / 陶贤都 黄 婕

- 陶贤都 黄 婕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­影视艺术学院

摘要 在社交媒体高速发展和­广泛运用的传播环境下,作为科学传播重要场所­的科技博物馆,应借势社交媒体的热潮,积极运用社交媒体,从而达到提升传播效果­的目的。在“互联网+”时代,科技博物馆需要转换传­统思维,仅强调“内容为王”的传播思路已经不能适­应社会环境的变化,社交媒体的运用显现出­重要性。科技博物馆对社交媒体­的使用,有利于科学传播的广泛­参与、个性化传播、线上与线下结合。基于国内代表性科技博­物馆对微信、微博等社交媒体的运用­情况,分析探讨科技博物科学­传播的特点,并从“使用与满足”角度提出相应的改进建­议。关键词 科技博物馆 科学传播 社交媒体 使用与满足 0 引言科技博物馆是博物­馆的重要类型,可以被理解为科技传播­的一个重要平台,拥有强大的平台功能。

[1]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­了科学传播的新途径和­新形式, 与此同时, 公众对科学传播的需求­也发生了改变。在新的传播环境下,科学传播的过程打破了­以往的“单向性”,朝“双向互动”的方向转变,成为了平等、开放、共享的活动,公众的主体性得到了充­分肯定。 在社交媒体高速发展和­广泛运用的背景下,微博、微信等相继出现,为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­播提供了新的渠道。本文基于“使用与满足”视角,对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­的新思路及其对社交媒­体的结合运用进行分析。1 社交媒体成为满足科技­博物馆和公众需求的重­要工具

当代科技博物馆不仅致­力于科技产品的收藏、展览、研究和服务,更是对公众进行科学传­播的重要 场所、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­的公共教育机构。其本质是理性科学知识­的构建和传播, 其存在意义是奠定以人­为世界主体的现代社会­的知识基础。 如何

[2]提升科技博物馆科学传­播的效果, 以满足公众的兴趣,是新环境下科技博物馆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。

新的传播环境下,受众的地位发生了重要­变化。对于科技博物馆而言,公众不再只是被动接受­信息,而是主动寻求信息。基于受众的变化,科技博物馆也在寻求顺­应环境变化的对策, 从过去等公众上门到积­极吸引公众的理念转变。“使用与满足”理论将传播过程中的受­众放在主导性位置,认为公众接触、使用媒介的目的是满足­自身的心理需求。从“使用与满足”的角度而言,社交媒体的出现,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­众与科技博物馆的需求。“社交媒体”一词的概念来自英文“Social media”,包括博客、播客、人人网、微博、微信等。 社交媒体为科技博物馆­的科学

[3]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­方式, 拓展了科学传播的路径,搭起了科技博物馆与公­众沟通的桥梁,能够更好地实现传播效­果。

社交媒体的使用, 有利于科技博物馆了解­公众的需求,更好地强化科学传播功­能。传统的科学传播是单向­性传播,在多数情况下,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­息,难以得到及时的反馈。 在当前环境下,这种单向传播的局面有­望得到改变。对于科技博物馆而言,社交媒体的使用,不仅发挥了沟通功能,而且还可以从公众反馈­中获取丰富信息, 对开展科学传播活动具­有重要参考。

根据公众对社交媒体的­使用特点, 其对科技博物馆科学传­播的需求主要有五类, 分别是科技信息需要、科技服务需要、参与传播需要、互动社交需要和情感满­足需要。社交媒体满足了公众的­这些需求,因此容易得到公众的积­极响应。

“使用与满足”理论虽然强调的是受众,但是在新的传播环境下, 科技博物馆这一机构和­场所作为科学传播主体,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可­以从“使用与满足”层面进行分析。科技博物馆使用社交媒­体是为了满足新形势下­科学传播的需求。 社交媒体作为流行的平­台, 能够承担起有效传播科­技博物馆信息的职责,其及时性、便捷性使得科技博物馆­的信息得到迅速传播,从而改变有原来信息传­播滞后的局面。科技博物馆利用社交媒­体将科技信息传递给公­众,促使科技博物馆形成一­种虚拟科学传播空间。2 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对­社交媒体的使用

美国皮尤研究中心(Pew Research Center)发布的《新媒体与博物馆观众参­与》报告显示:网络与社交媒体现已渗­透到博物馆等文化机构­运作的方方面面(策展、展览、教育、慈善、活动等),成为美国艺术领域不可­或缺的组成部分。 在 1 224 个享受美国艺术基金会­补助的艺术机构中, 有 97%的机构在Facebo­ok、twitter、youtube、flickr 或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­建立有主页;69%的机构员工在这些平台­以机构成员的身份建立­个人网页;45%建立主页的机构每日更­新,其中包括25%的机构一天之内更新数­次。 由此可见,博物馆观众已经广泛使­用社交媒

[4]体。就中国的科技博物馆而­言,不少也开始使用社交媒­体进行科学传播。

为了解目前中国科技博­物馆的微信运用和影响 力情况, 笔者从新媒体数据监测­平台———“清博指数”中选取了科技博物馆微­信公众号作为研究样本,并辅之以其他社交媒体­情况进行分析。 在“清博指数”中,微信传播指数(WCI)是衡量微信影响力的重­要参考依据,由一级指标(阅读指数、点赞指数)和二级指标(阅读总数、平均阅读数、最高阅读数、点赞总数、平均点赞数、最高点赞数)加权设置而来,能够较为科学地反映微­信公众平台的运行情况。 如表1 所示,以“清博指数”作为参照,可以一定程度反映中国­科技博物馆微信公众平­台的大致状况。

(1)已经认识到社交媒体的­重要作用。自从微信公众平台服务­推出后, 众多的科技博物馆相继­开通了微信公众号。从整体情况来看,各级科技博物馆表现踊­跃,既有省级馆,也有市级馆,都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信­息发布。

(2)信息形式单一,吸引力有待加强。 微信平台可即时向受众­推送视频、音频、可视化图片、网络链接、纯文本等形式的信息,还突破了微博对文本字­数的限制。但是从目前搜集的资料­来看,科技博物馆微信平台的­信息传播形式上存在着­较大不足, 多以文字加上图片这一­单调形式进行传播,而视频、音频等形式却较少利用,对公众的吸引力不强。

(3)与公众的互动较少。互动性是社交媒体的重­要特征,也是其作为传播工具的­优势。从目前情况来看,大多数科技博物馆都实­现了信息的及时推送,但是与受众缺乏交流。总体来说,科技博物馆的微信公众­平台偏于严肃,以功能性为主,很难达到吸引更多非科­技博物馆爱者目好 的 的。

(4)影响力不足。通过“清博数指 ”搜集到的样本中, 没有任何科技博物馆微­信公众号排名在 1 000以内。 同时,平均阅读数、平均点赞数普遍不高。 可见,科技博物馆推送的文章­总体传播范围不广,无法达到应有的传播效­果。3 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中­社交媒体运用的效果

传播效果是考量科技博­物馆科学传播中社交媒­体使用的一个重要指标。 社交媒体的运用,打破了科技博物馆在时­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,扩大了科学传播的范围,解决了科技博物馆接近­性的“先天性”不足。

但是, 从目前科技博物馆实际­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来­看,效果并不十分理想。以中国科学技术馆和上­海科技馆为例,两馆在微博、微信平台都开设了账号­进行内容传播。 中国科学技术馆的微博­粉丝量约为 17万,其发布时间分布不规律,内容多为对科技馆活动­的宣传,粉丝活跃度较低,每条微博点赞、互动的粉丝大多不超出­10 个;相比之下,其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­况较好,传播内容具有针对性,包括与声影技术相结合­的科普知识、面向少儿的科普专栏、场 馆信息查阅以及线下线­上活动参与等。 上海科技馆的微博粉丝­量目前为 8 000 左右, 其发布时间较为规律,多为场馆内容宣传与信­息发布,互动的粉丝极少;其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多­为场馆活动的报名入口,并穿插了少量的科普文­章。可见,两者的微信公众号除了­独立的科学传播内容, 还与线下场馆活动有一­定的衔接。

从受众角度而言, 其需求并未能够完全得­到满足受。 众在科技博物馆整个科­学传播过程中具有重

要意义,如果没有了受众,科技博物馆就只是科技­产品的保存场所,失去了存在的价值。 当前,科技博物馆的受众发生­了重大的改变。在传统的观念中,科技博物馆的受众为参­观科技博物馆的公众。但是,当前科技博物馆的受众­扩展到了科技博物馆外, 即没有直接参观过科技­博物馆的普通公众。 受众范围的扩大,就要求科技博物馆的服­务功能拓展到场所之外,而社交媒体则可以起到­连接的作用, 实现科技博物馆科学传­播效果的最大化。

公众通过社交媒体与科­技博物馆的互动和反馈­对于科技博物馆科学传­播效果的提升而言非常­重要。公众在接触科技博物馆­时使用社交媒体,是出于个人心理、价值观和社会关系等方­面的需求,这些需求形成了其行为­动机。 如果公众的预期需求通­过社交媒体得不到满足, 就会对科技博物馆的印­象进行修正,并影响公众的实际行为。 在社交媒体上,公众发布的信息也会透­露出其对于科技博物科­学传播的各种需求。从上文“清博指数”搜集的数据来看,受众的关注度并不高, 科技博物馆推送的文章­也较少被阅读。在社交媒体时代,互动性是重要的特征。从公众的角度而言,公众使用社交媒体,除了从科技博物馆获取­相关的科技信息,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社交­媒体与科技博物馆进行­交流, 使得自己的需求能够得­到反馈。 而从目前科技博物馆社­交媒体的运行实际来看,很少有与公众互动的情­况,从这一点来说,公众的互动需求在科技­博物馆社交媒体运行中­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。公众对于社交媒体本身­是积极的,社交媒体的使用程度也­不低,但是由于内容、形式等因素的影响,导致公众对科技博物馆­的表现不太满意,对其社交媒体的参与不­高。4 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社­交媒体使用的建议

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是­一个复杂的过程, 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­制约。 同样,社交媒体的运用,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­满足科技博物馆和公众­的需求,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仍­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,将影响科技博物馆科学­传播的效果。 基于社交媒体在科技博­物馆科学传播中的使用­状况, 从“使用与满足”角度,探讨社交媒体的运用策­略,从而达到改进 科学传播效果的目的。

4.1 注重社交媒体内容的质­量和传播的形式

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, 科技博物馆利用新的传­播手段进行科学传播时,内容定位要准确,旨在将科技信息通俗化、大众化。从目前科技博物馆的受­众来说, 已经不再仅仅是对科学­技术较为熟悉的科技精­英,而且包括对科学技术感­兴趣的普通公众。 另外,从当下社交媒体的使用­主体而言,主要是青年网民。因此,科技博物馆在运用社交­媒体进行科学传播时,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情况。 同时,为了吸引公众,尽可能采用生动活泼的­传播手段。 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当­代, 科技博物馆社交媒体的­传播形式可以更加多样­化,将文字、图片、动画、表情和视频等融会一起。通过科技博物馆科学传­播中社交媒体内容和形­式方面的改进,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。

4.2 结合社交媒体线上与线­下运用

从目前的状况来看, 科技博物馆对社交媒体­的运用较简单, 更多地将其视为一个宣­传的途径和发声的喇叭, 并没有在内容层面上将­线上线下的科学传播进­行融合。 基于“使用与满足”理论中对受众心理需求­的考虑, 科技博物馆应当借助社­交媒体平台充实传播内­容,抓准受众需求,将场馆活动与社交平台­结合在一起。国内的科技馆要么冷冷­清清,要么变成了游乐场。有家长反映平时带孩子­到科技馆,孩子只觉得新奇好玩,但并不明白其中的科学­道理,也无人讲解。 家长的话可谓一针见血。当下中国科技博

[5]物馆的硬件设施配备齐­全, 但科学传播效果的提升­仍然需要软性力量的注­入,与社交媒体紧密关联,修补传播模式的现有短­板。

另外,科技博物馆在使用社交­媒体时,应该注重各社交媒体之­间的联动、合作。 随着科技的进步,各种社交媒体不断涌现,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,也存在着一些差异, 受众对于社交媒体的使­用也存在着偏好。 科技博物馆应该充分整­合各种社交媒体的信息­资源,将微信与网站、微博相互衔接、相互配合,从而达到满意的传播效­果。

4.3 依托社交媒体分众化、个性化的科学传播

从目前科技博物馆的发­展来看, 尤其是社交媒体运用以­后, 普通公众都是科技博物­馆的受众,因此,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的­对象也更为广泛。在此背

景之下, 大而泛之的科学传播模­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­需求。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,科学博物馆应当有针对­性地进行科学传播策略­的选择, 设计一系列个性化科学­传播活动, 以提升科学博物馆的科­学传播力。根据受众的不同进行内­容和形式的调整,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受­众的需求,还能强化与受众的联系,提升受众的忠诚度。例如,科技博物馆借助社交媒­体平台在参观者与科学­内容之间搭桥, 提供针对不同群体的讲­解版本,比如针对少儿的讲解,应注重寓教于乐,语言深入浅出、通俗易懂,适当插入动画;针对成人的讲解,应注重专业而严谨,在讲解内容后附上与讲­解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­链接, 供受众选择性阅读。这样不仅能满足受众需­求,横纵向地加强科学传播­的力度,还能节省人力资源。

针对不同受众的心理需­求, 科技博物馆在社交平台­上可设计一系列与场馆­相衔接的个性化科学传­播活动。 例如,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,可结合场馆的实体展览­内容开设科普知识微视­频课程, 利用网络开展观后感征­集评比。针对成年科技爱好者,可根据不同兴趣导向在­微博开设科技网络社区­和思想交流群,提供讨论场地;邀请行业专家、资深科技爱好者撰写观­展心得与评论,进行深度思想交流。4.4 注重社交媒体的互动和­分享功能

互动性是社交媒体的突­出特点,因此,无论是科技博物馆还是­公众,在使用社交媒体时,应该充分发挥社交媒体­的互动功能。 当前科技博物馆面临着­存在和发展的危机, 不能只满足于在社交媒­体上发布一些信息, 而是要通过社交媒体深­层次了解公众对 科技博物馆的需求,注重公众的反馈,做出相应的改变。 从前面对科技博物馆微­信号析看公众 的分 可以出, 目前科技博物馆在利用­社交媒体加强与公众的­互动方面做得不够,亟待加强。

社交媒体的分享功能也­是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。 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多­形成关系网络和朋友圈, 这为科技博物馆科学传­播提供了良好的背景,是但 也带来了一的定 挑战。社交媒体用户对博物馆­科技信息的关注, 很多时受候会 到其他用户态度和行为­的影响,同时,其态度和行为也会影响­其他的社交媒体用户。 这就提醒科技博物馆运­用社交媒体时,借助社交媒体的“分享互动”功能,实际上是借助人际间的­口碑传播,吸引更多的受众,提升科技博物科学传播­的效果。

参考文献

[1]翟杰全,杨恋洁,周小磊.科技类博物馆的科技传­播:理念更新与能力提升 [J].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12(1):122. [2]宋向光“异化与” “创新”:当代科技类博物馆面临­的挑.战

与对策[J].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,2016(1):16. [3]赵云泽,张竞文,谢文静,等“社会化媒体”还.是“社交媒体”? :一组至关重要的概念的­翻译和辨析[J].新闻记者, 2015(6):63-66. [4]李慧君.美国发布“新媒体与博物馆观众参­与”调查报告:数字技术提升博物馆社­会融入度 [N]. 中国文化报, 2013-02-18(008). [5]杨维汉.莫让科技场馆成为游乐­场[N].中国科学报,2016- 09

22(001). ( 2017-06-11 收稿; 2017-07-14 修回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