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基于足迹跟踪的科技馆­科学传播效果研究 / 喻 红 任秀华

-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­教育研究院

摘要 以中国科技馆“挑战与未来”展厅为研究场域,借鉴国外成熟的足迹跟­踪量表,并做出本土化的改进,记录了观众在该展厅花­费的时间、各个展项停留的时间、和展项的互动、与其他人的交流行为等­信息,分析了这些信息对观众­学习效果的影响,探索了符合观众需求的­展览和展品设计方式,并给出了促进观众深层­次参观体验的多方面建­议。关键词 科技馆 科学传播 足迹跟踪 观众行为

近年来, 科技馆作为一类特殊的­博物馆在全国各地如雨­后春笋般落成。作为非正规教育场所,科技馆摒弃了灌输式教­育。 由于科技馆观众有年龄­层次和社会背景随机、观众数量众多的特点,无法借鉴学校以考试的­形式来掌握观众的学习­情况, 学习效果评估的具有一­定的难度。

一般来说,博物馆可以采用足迹跟­踪法评估观众的参观体­验,通过观众的参观行为来­间接了解观众的学习效­果。 博物馆中对足迹跟踪法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早期,爱德华·罗宾逊( Edward Robinson)和阿瑟·梅尔顿(Arthur Melton)是最早系统观察博物馆­观众行为的学者。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,参观时间和跟踪研究被­认为是评价观众体验、评价展览是否成功的必­要部分。了解观众在展览空间内­的位置移动对于博物馆­设计者和规划者等专业­人员是非常重要的。通过观众的停留位置和­时间能够使博物馆专家­了解展览是否具有良好­的流动性,观众对展览各部分的关­注度以及是否以设计者­期望的方式参与展览。

[1]虽然足迹跟踪不能回答­观众反映的所有问题,但它是展览设计和有效­性行为研究的基本工具。 观察记录博物馆观众的­流动行为可以对其参观­行为的现象进行分析和­预测。 除了观察观众的停留行­为、

[2] 记录停留时间外,也可以观察观众的其他­行为,如观众与展品的互动、观众与工作人员的沟通、分析不同区域的观众群­体差异、记录访问时间和访问频­率等。这些可观察的行为给博­物馆提供了一些访问经­验,从观众的公开行为解释­许多隐藏现象。

本研究采用足迹跟踪法,选取中国科技馆“挑战与未来”展厅进行展览科学传播­效果研究。该展厅位于 2016 年 12月新落成的“飞天之梦” 太空探索展区,展厅无明显参观顺序,也无明显引导标识,在进行足迹跟踪时较为­困难。因此,我们在跟踪观众的同时,锁定 6个典型展项,观察观众在参观这6个­展项过程中的行为。 通过跟踪记录观众在该­展厅花费的时间、各个展项停留的时间、与展项的互动以及与其­他人的交流行为等信息,探索应用新兴技术的展­览设计方法,并给出了促进观众深层­次参观体验的建议。

1 参观行为的定义

1.1 停留行为

评价观众的停留行为主­要包括参观过程中的停­留次数、每个展品的停留时间、总停留时间等。 本研究将吸引力(AP)定义为全部样本观众中­停下来看任一展品的比­例,持续力( HP)则定义为观众在某一

特定展示上所花时间的­平均值(在展品面前停留或操作­时间达到 3 s 以上的为有效样本)。 根据停留次数和停留时­间可以衡量展品的吸引­力与持续力。 吸引力与持续力是成功­展览和展品的基本评价­标准,只有先吸引观众驻足参­观, 才有可能引发后续的学­习行为。吸引力和持续力的计算­公式如下:吸引力指数 = 有效观众样本数 / 观众总样本数×100%

持续力指数 =所有参观该展品的停留­时间之和 /有效观众数1.2 观察行为和操作行为

除了展品的吸引力及持­续力外, 还通过记录观众在参观­过程中的各项外显行为, 主要是观众对展品的观­察行为和操作行为, 进一步了解观众使用展­品的情况, 以便辅助分析展品的吸­引力和持续力等相关因­素。

本研究中的观察行为包­括:(1)读:阅读展板上的说明性文­字或图片;(2)看:看展品,以影片、实物、模型为主;(3)听:听语音说明;(4)闻:闻气味。 操作行为包括:(1)碰:触碰、翻动展品;(2)按:按启动按键;(3)写:记录笔记;(4)照:照相。1.3 交流行为

本研究将交流行为定义­为观众的社交行为,主要为在参观过程中观­众群体之间的互动, 以及观众与工作人员的­互动, 包括向同伴或者工作人­员询问问题、向同伴解说或者讨论展­品相关问题等。2 研究方法如图1 所示, 图中标出展品的区域为­本研究的有效区域,其他空白区域不在研究­范围内。展品详细信息见表1,足迹跟踪记录的变量见­表2。 跟踪观察时间为 2017 年 4 月 1日上午9时至下午4 时。展厅有两个出入口,每次抽样时,研究人员在展厅出入口­A处等候,对经过此区的观众进行­随机追踪观察,观察时至少离观众 2 m 以上,以避免观众察觉。 为保障研究效果,我们锁定6个呈环形的­典型展项,观察观众在参观这6个­展项过程中的行为。

由于该展厅较大且无明­显参观顺序引导, 给足迹跟踪带来了难度。因此,本研究仅选择基本按照­6

个展项所在的环形区域­参观且参观展项多于4 个的观众进行追踪观察。另外,该展厅观众大多以团队­形式参观,故本研究选择团体作为­研究对象共。 记录了24 组参观团体,包括 54 位观众,大部分为家长带领孩子,也有极少数为成年人团­体。观众样本基本信息如表­3 所示。

3 结果与分析3.1 观众的停留行为如表 4所示,在观察过程中,观众最长的停留时间为 600 s,而最短的停留时间仅有 3 s。 每个展品的平均停留时­间约为 78 s。而在停留次数上,观众并不是每个展品都­有停留,在 54 个观众样本中,每个展品的停留次数分­布在40次左右,这意味着展览中有四分­之一展品会被观众略过。

如表 5 所示,展品 4“遥感地形沙盘”的吸引力 指数最高,其次为展品 1“宇宙速度”展项和展品 6 “长征 2F发射过程分解”展项。 在持续力指数上,展品 4“遥感地形沙盘”的平均停留时间最长,展品 5 “火箭发射”和展品 6“长征 2F 发射过程分解”展项的持续力也远高于­其他展品。综合而言,展品4 和展品 6是该区域吸引力和持­续力最好的两个展品。

3.2 观众的观察行为和操作­行为由于此次研究对象­中的所有展项都没有介­绍知识性的展板,故均无读展板行为;展品 1、展品 2 和展品3通过视频与音­频结合的方式展示, 因此有看视频行为的观­众均有听语音行为; 展品 4无语音展示;展品 5和展品6无视频展示。 如表 6 所示,展品4观看视频频次最­高, 因为展品4通过遥感实­时变换投影成像以展示­地理知识, 故在停留人数中观看视­频频率为 100%; 展品 3 和展品 1观看视频频次其次;展品 2、展品 4、展品 5和展品6都是以模型­展示为主,故停留观众都会看到模­型。

操作行为方面, 操作行为的次数较高的­是展品4、 展品 6和展品 2,分别占停留人数的 44.44%、51.22%和 45.95%。

3.3 观众的交流行为总体而­言,在整个展厅参观过程中,超过 85%的观众没有进行交流,而有交流的观众,其交流频次

4 结论4.1 展品持续力有待提高科­技馆的常设展览主要以­展品作为知识的载体, 观众在展品前的停留行­为与停留时长是推断观­众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。 从与停留频次和停留时­长直接关联的展品吸引­力指数和持续力指数来­看,该展区的展品持续力还­有待提高, 仅有遥感地形沙盘这类­娱乐性质较强的展品获­得较好的效果, 其他展品难以激发观众­的沉浸感。数据分析可以看出,能够动手操作,且操作简单、通过操作可得到动态展­示效果的展品具有较好­的持续力, 而单一的观看效果或动­态效果不明显的展品则­持续力较弱。

Dierking 等曾指出,参观时间保持在 25~30 min时,才可能发生深度学习。 而本研究中观众平

[3]均停留时长为78 s,最高停留时长仅有 10 min,因此可以推断观众未能­细致地去了解每一个展­品, 从而进入深度学习状态。4.2 展品知识点难度高于观­众认知水平

若展品的操作较为复杂, 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才­能完成互动,则会影响观众对知识探­索的兴趣。展品1“宇宙速度”展项和展品 2“发射任务策划”展项属于多媒体互动展­项, 需要选择正确的答案才­能进入下一步。 而本研究中的低龄儿童­和大多数家长并不知道­这些知识,在经过几次错误操作后,渐渐失去了继续探索的­兴趣。

从展项的设计来看, 该展厅的研究区域更适­合 也仅为一至两次。如表7所示,在每个展品前的平均交­流频率仅为 18.74%;其中,展品 4 最能引发观众进行交流。 初上中以 的学生。 本次研究中参观人群以­低龄儿童及其家长为主, 展品与他们的先验知识­和基本技能差距较大,未能体现优势。 因此,可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­儿童, 适当降低难度或给予提­示以获得较好的体验,激发探索兴趣。4.3 展品展示形式可能会影­响观众的进一步探究

“挑战与未来”展厅的展品以互动视频­音频为主,可操作性强。 展品 4“遥感地形沙盘”、展品 6“长征2F发射分解”具有占地面积大、互动效果明显、易引起观众关注的特点,引发操作行为较高。 然而,尽管这些展项的操作性­较强,但也存在一些问题。 例如,展品4的道具为流沙, 加上遥感地形投影使展­品色彩丰富,吸引了大多数儿童的关­注和操作。但他们沉浸在玩沙子的­乐趣中,大多忽略了现象提炼,展品也未给出进一步探­索知识的提示, 因此并不能获得良好的­传播效果。4.4 观众之间沟通交流仅处­于操作和概念的理解

本研究中交流行为非常­少, 主要是儿童询父问母如­何操作展品、 家长主动告诉儿童操作­事及项以催促儿童离开。观众交流仅停留在该展­项是什么,没有深究展项背后的科­学原理, 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­导致的:(1) 大多数观众是以家庭为­单位参观,基本是家长和低龄儿童­的陪伴方式。 儿童对展品的理解不够,难以发问。(2)家长几乎没有主动交流­或解说的行为,对航天方面的知识也不­甚了解。(3)家长带孩子参观流于形­式,不求甚解,走马观花。(4)场馆内没有辅导人员,无法寻求专业帮助。

4.5 家长大多处于看护角色­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­团体观众, 大多数为家庭团体(家长与儿童)。 其中,儿童的年龄普遍较小,约 8岁左右。儿童对多数展项表现出­了好奇心,会尝试操作。但大多数家长仅在展项­旁站立看护儿童,并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,忽略了自己也是学习的­主体。5 思考与建议科技馆的观­众参观具有随机性, 无论他们是第一次或多­次来访、个人或团体来访,每个人都会根据个人喜­好、陪伴人员情况,甚至科技馆的环境设计­做出自己的参观选择。 在这样的随机性中我们­希望找到一定的趋势和­模式,帮助我们做出许多决定。 本

[4]文主要提出三方面的建­议, 希望能提升科技馆的参­观体验和学习效果。5.1科技馆的主题联系

博物馆是一个轻松自由­的公共教育场所, 观众可以自由选择他们­喜欢的观察对象、 观察方式以及观察时间。 探索性的移动参观有利­于观众了解博物馆各部­分的相关性, 适当的位置标识对于第­一次来参观的观众具有­重要意义,尤其是对大型的、综合性的博物馆特别重­要。 “挑战与未来”展厅面积较大,

[2]展厅四周和展厅中间都­有展品, 但没有明显的参观引导­路线,导致观众有紧迫感,担心错过展品。 正确的导向可以使观众­在参观期感舒间 到 适并且轻松学习。 因此,应在地面或墙面标示参­观路线。

主题式展览可增强学习­者的联系能力和提炼能­力,同时也可集中观众的注­力意 “。挑战与未来”展厅有两个出入口,出入口 A处有主题引导语,但关注度较低,建议可将地面、墙面和展品本身用颜色­和文字区分,细化主题。5.2 增强展品的吸引力和持­续力

“挑战与未来”展厅中,科技馆设计人员运用了­游戏机制、 高科技等手段来增加展­品的互动性和娱乐性。 观众对大多数展项表现­出操作兴趣, 但操作后, 展品互动效果单一或多­次未达到观众期望的积­极反馈时,观众会表现出疑惑或不­耐烦的情绪,影响观众继续探索,无法达到深入学习的目­标。针对上述问题,可以尝下试以 方式,增强展品的吸引力和持­续力:( 1)展品知识点难度高于观­众认知水平时,应鼓 励观众继续尝试,同时设置帮助选项。(操2) 作型展项可设计为可切­换模式。 在观众不愿继续了解这­一部分内容时, 可通过按键操作直接跳­至一下 阶段。( 3) 可在该展厅入口处或展­品旁边放置学习单或展­品介绍卡,让观众有选择性地学习。同时帮助家长给予指儿­童 导。5.3 促进观众深层次的学习­体验

一般情况下, 观众的参与有身体参与、 智力参与、社会参与、情感参与四个层次,本研究中的大部分观众­处于身体参与层次, 其他三个层次的参与较­弱。 因此,促进观众其他层次的体­验是必须重视的。首先,展品应通过及时反馈来­维持观众的动机,给观众正向激励,提高观众自我意识和成­就感。 其次,创建无压力的参观氛围, 促进参观同一展项的个­体间互动讨论。 第三,探索新视角来展示习得­知识,展项在意料之外又在情­理之中, 使观众愿意从新的角度­去理解旧的知识。 最后,开展教育活辅动, 导员能拉近科技馆与观­众的距离, 进而能拉近知识与观众­的距离,促进观众进一步的参与。

参考文献[1]YALOWITZ S S, BRONNENKAN­T K. Timing and tracking: Unlocking visitor behavior [J].visitor Studies, 2009, 12 (1):47-64. [2]KLEIN H J. Tracking visitor circulatio­n in museum settings [J].environmen­tal Psychology and Nonverbal Behavior, 1993, 25(6):782-800. [3]Dierking L D, Falk J H. Family behavior and learning in informal science settings: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[j]. Science Education, 1994, 78(1):57-72. [4]Allen S. Looking for learning in visitor talk: A methodolog­ical exploratio­n [M]//learning Conversati­ons In Museums. Mahwah: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, 2002: 259-303. [5]贾鹤鹏,刘立,王大鹏,等.科学传播的科学:科学传播研究

的新阶段[J].科学学研究, 2015,33(3):330-336. [6]朱卫国,刘燕.科学传播视野下的科技­馆发展新探[J].江西

科学,2009,27(3):462-467. [7]王可炜,陈曦,梁皑莹.科技馆展项创新对公众­科学素养的

影响[J].中国高新技术企业,2011( 31):14-16. [8]陈晓君,项泉.科技馆展教人员专业化­发展的探索[J].科技通报,2014,30( 3):239-244.

(2017-06-23 收稿; 2017-10-08 修回)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