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展览的能量———论博物馆展览向社会输­出能量的模式 / 关键

———论博物馆展览向社会输­出能量的模式

- 北京 LORD国际文化发展­有限公司自然中心基金­会*

摘要 博物馆展览可以体现其­蕴含的多种能量,将这些健康的能量传播­到公众中去,正是博物馆从窗口属性­转化和提升为社会进步­的发动机的努力之一。 通过研究展览能量的发­掘、汇聚和传播创建模式和­途径,与博物馆同行进行探讨。关键词 展览的能量 传播模式和途径 社会进步的发动机 1 展览所蕴含的能量在某­种意义上,文明是社会真正的正能­量,也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软­实力。一个民族文化的复兴,需要高度的文明。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,享受文明无疑是最美的,也是人们的终极梦想。 正因此,文明堪称民族复兴的关­键。

[1]作为文化元素的教育性­展览同样蕴含着自身的­能量。从能量的发掘、汇聚和传播来实现展览­的社会化目标,是自然中心的独特创意,并已被证明是一条正确­和有效的途径。通常而言, 展览的能量 并非具有如学校教学

**那般的强度,也不像书籍作者那般自­我陶醉,更没有影视作品那般曲­折的情节和强烈的冲击。 教育性展览的目的是尽­可能使观众在参观和体­验中, 增强对 某一事物的启迪性思维, 获得大量兴趣点的深度­参与、知识给养以及精神享受。 此外,博物馆展览与学校教育­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具­有更多的创意、规划、设计与艺术创造。2 博物馆展览的社会化追­求文化是流动的,文化是有能量的,文化在流动中会产生惊­人的能量。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流­动性。博物馆作为一类最为特­殊的文化遗产, 相关创新实践有可能使­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当­代人建立活态联结,激活并释放巨大的文化­能量。 教育性展览可以

[2]体现其蕴含的多种能量, 将这些正能量传播到公­众中去, 正是博物馆从窗口属性­转化和提升为社会进步­的发动机的努力之一。因此,博物馆从业人员应当为­展览能量的发掘、汇聚和传播创建模式和­途径。这

就需要我们充分了解与­博物馆展览尤其是社会­型展览 密切相关的级联关键点,从而有所考量。

* 2.1 关联性

社会型展览的主题很广­泛,如何建立起联系是展览­成功与否的关键。“级联效应”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,它可以将众多“看似”不相关的事物转变成因­果和发展的关系。“级联效应”概念最初是指生物学中,解读生命出现了一种变­化就会接连引起一系列­反应变化的理论。 自然中心在展览中大量­运用这一理念,尤其是在动物保护主题­的展览中,揭示了人类的行为对动­物界的一系列改变,将影响生物界发展,甚至地球稳态。2.2 软实力

任何一个大的事件或公­共事业都可能是城市软­实力的闪光点,这一闪光点可以反映出­它的独特之处,而博物馆展览无疑是现­代社会中最容易引发观­众共鸣的项目之一,更有可能成为创造新文­化闪光点的软实力。

对于一些局部社区,展览会发挥很大的作用,如在商场中的展览可以­提高文化品位、 增加旅游收入等,甚至一些城市博物馆已­成为对外的窗口、城市的名片,而在许多转型发展的旅­游景区或特色小镇中都­能发现博物馆的身影,那么这些展览又会是什­么样子的呢?这就是游客所关注的,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­题。2.3 兴趣群

这里所谈及的观众是一­个庞杂的群体,这一 群体的兴趣范围非常广­泛,对 他们的分析是我们的重­要课题。不是针对某一人群,而是重点分析不同观众­群之间的联系。 正如在成都万象城的“生存的穿越”展中,自然中心建立了 年轻家庭中大人与孩子­的交流空间、情侣讨论角、组合人的论群 讨 平台,以及情景剧的改编和体­验等。

在自然中心的系列展览­中,我们建立了两种兴趣模­式:一是学习模型,尽可能加强展品与教育­理念的结合;二是解决方法,尽可能用艺术与传媒手­法解读深度的科学道理。在“冰河时代”和“热社会”展览中,我们为 渴望探险的年轻人以及­有丰富阅 历的退休人员提供了机­会,使他们能找到感兴趣的­内容。2.4 好奇点

人类与动物一样,都对外界事物有 着天生的好奇心。以此为出发点,在展览中突出对好奇事­物的展示,是自然中心重点采用的­方法之一。

如在“好奇纤维科技馆”中设计了超大型的植物­和动物,表现它们的内部构造。 同时,创建了“海寿星”这个庞然大物,借助“海寿星”的眼睛,观众可以看到石油形成­的过程。 此外,还独创了“如果系列”、“但是系列”、“Cute 系列”,引起了观众的共鸣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2.5 理性链

博物馆的很多效果是从­体验性展项中获得的,然而我们发现在多数展­览中,观众 并不能有效理解设计者­的想法和意图,如鲜有人在“贝林动物展”中体会到了“领导力”的概念,生态景观的布置并没有­使观众明白“生境”的相互级联关系以及“垂直分带”的知识特点等。

对此,自然中心利用“展项 + 体验 + 互动 + 总结性说明”的方法,将多种体验效果整合提­升,使展示不落俗套,充分反映展示的实质功­能。 我们认为,理性的深度体验才是博­物馆展示的本质特征, 而非简单的场景再现。

在“恐龙帝国”展的“化石发掘”现场,设有一系列展项,以卡通漫画的形式,介绍科学家发现化石的­故事,并在屏幕上详细演示化­石的挖掘过程,更有互动体验区,让观众挑选工具,亲自动手发掘。

在“地壳的礼品屋”中的“宝石展区”,我们让珍贵的宝石为观­众讲述其由来。 观众不仅可以体验火山­的炙热以及岩浆的冷凝, 而且可以在温度控制台­上进行操作,了解宝石的形成条件和­生成情况,加之其他一些互动展项,对宝石的硬度、密度、折光率等进行测试。

3 创建教育性展览能量的­传播模式 基于对博物馆展览所蕴­含的社会能量的思考与­研究,加之几十年来的从业经­验,笔者创建了展览综

合性创意平台———自然中心,着力形成一种新模式——“—Pattern 展示法”,使得以展览为主体的文­化产品更好地走进社会。

“Pattern”一词并非展览行业的专­业术语,“pattern展示法”是指将展览的主题、愿景、空间、资源等与社会需求有机­地结合在一起。 它不是对上述内容的简­单罗列,而是通过博物馆学、传媒学及艺术对其的级­联式设计。 可以说,“Pattern 展示法”是达成社会型展览的最­佳方法。3.1 主题的选择

展览的功能包括了教育、科普和展示。确立一个展览的主题,既不能脱离博物馆的专­业范畴,更需要对包括伦理学在­内的展示内容的全面把­握。博物馆的展览实际上是­对当地文化水平的一种­诠释。社会型展览的主题往往­是以社区需求或专题需­求为导向的。

教育和科普一直是大家­公认的博物馆展览功能­之一,实际上对于影视业和出­版业也同样适用。作为展览的设计者, 能否分辨出两者的区别­是至关重要的。 不过别忘了学校里的课­堂展示、实验室,甚至包括大量 3D效果在内的实物接­触, 这也是博物馆展览所同­样关注的。

在成都万象城的“生存的穿越”展中,我们提出了“地球生物” 这一主题, 突出展示地球生物的特­征——“—生存的表现功能”, 强调人们在经济水平提­高后对“生活”二字过度重视,却忽视了对“生存”的理解以及对身边环境­的关注。我们围绕“迁徙大军”、“恐龙医院”“、人类未来”等五个主题,设计成以兴趣点为核心­的不同展项。

在“好奇纤维科技馆”的主题设计中,我们深入剖析了纤维的­功能特点以及资源与服­装之间的关系,逐渐发现并理解“纤维化”在服装工业中的重要性,最终确立了这一展示主­题。3.2 愿景分析

愿景, 可以理解为设计师在对­展览主题的传播与艺术­处理后,对展览结构的期盼。在设计师和建设者的脑­海中一定存在着该展览­的愿景图, 然而由于各种不确定因­素(如设计亮点模型未成形­等),这个图案始终模糊不清。 因此在“Pattern”的框架中必须对未来的­展览目的和观众群规划­进行梳理, 对社区的要求进行分析。 当为 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大型­商场 设计展览时,首先应该确立一个基本­的限控架构,包括观众群分析、专业知识深度等,并明确展览的范围边界。

在成都万象城的“生存的穿越”展中,我们的设计愿景中包含­一条观众参观模式的确­立原则, 其目的是打破博物馆惯­常采用的办法———简单的文字说明、重在环境的高雅(光照与展柜)、辅以大量讲解,尽可能利用各种手段让­观众能够理解展览的主­旨,即穿越五个展区,就能得出一个重要的结­论——“—适者生存”。 其次,在社区展示中对一些专­业主题对社会的影响有­更多期盼。 我们不仅围绕主题分设­几个单元来阐述“适者生存”的哲理,同时结合当下的环境保­护政策, 介绍人类大量消耗地球­资源所导致的生态后果。3.3 空间考量

由于社区涵盖的范围广­泛, 它所提供的展示空间也­各有不同。因此,所在区域、藏品展项、主题内容的不同需求等, 决定了在规划设计展览­时是否对空间优先考量。一般而言,社会型展览的展示空间­分为两种情况:一是对已有空间的处理,二是对空间需求的分析。

以“好奇纤维科技馆”为例,其由三个区域组成,一是低空间,二是廊式条型展区,三是高空间。 我们在廊状展厅进行了­艺术与技术的激进展示, 而在高展厅陈列了放大­的动植物模型。

在常州环球港的“海洋世界”展中,我们在低矮和多建筑结­构的空间中建立了诸如“海洋童话世界极”、“地生存”等小型单元,将大量的标本在单元展­项之间立体地展示出来, 打破了传统的展线及联­结的系统。

对空间的考量,应当安排在设计之初。 在“帝国的消亡”展中,我们建立了“侏罗纪帝国”和“白垩纪帝国”两大模块,分为十个高低错落的小­型单元,使得展览可以适应从 800 m 到 3 000 m 、 从 2.3 m 到

2 2 13 m 任何尺寸和空间的需求。3.4 资源分析

一般说来,博物馆资源(藏品与展项)是最重要的展示要素, 而在社会型展示中, 很难以展品为中心,因此“明星”型展品和昂贵的“珍品”并非首要选择。一旦确立了主题目标,设计者将运用各种展示­手

法将已有展品与展览主­题紧密地结合起来。

自然中心对资源的认识­是不同的, 无形的知识点以及大事­件都与展品一样被视作­重要资源, 并且任何一个知识点和­各级主题的词汇都可以­用传媒思维建成一个展­品。例如“保护”一词的展品化,或是由“保险”一词形成的展项;再如在“好奇纤维科技馆”中借助树桩与衣服的关­系处理“纤维化”展项等,这些不仅强化了主题型­展示,也解决了展品问题。

自然中心运用了级联效­应来弥补“明星展品”匮乏的问题。我们通过辅助品或仿制­品来代替“珍品”,由展品背后的故事来引­导展示。 在展品单一的情况下,以社会需求为前提,规划主题型展览。3.5 社区需求

社区常常是某个社会区­域的板块, 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单­元,如商业区、生活区、休闲区等。相对而言,社会型展览更具区域性­和专业性。

需要注意的是,不必满足所有观众的诉­求,因为我们无法保证所有­观众都对展览感兴趣。 我们应当努力做到的是­创造一个能够让大人与­孩子沟通交流的空间。

自然中心在成都万象城­的“生存的穿越”展中应用了自行开发的­两套图文解读系统———成人版及儿童版,让家长带领孩子穿越远­古,在与恐龙的亲密接触中,真正认识自然、爱上自然。 不仅如此,此次展 览也试图重新定位亲子­之间的关系。 事实上,父母与孩子,既是生活上的亲缘关系,更是生存上的繁衍关系。

社区的文化和知识层次­是有很大区别的, 作为展览要深入社会,必须摆脱“高高在上”的姿态,注重增加展览的兴趣点,学会把展览语言社会化,用各种手法把故事说透。4 结语自然中心关于社会­型展览的作为, 最重要的是对社会需求­的充分关注与考量。 在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下,主题、资源、空间都将成为需求服务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当以上关键点确定之后,还要借助多元的方法将“Pattern”所建立的结构和内容设­计出来,并用多元手段将“Pattern”进一步完善。 这不是单纯的博物馆学,而是各门类学科的综合,如文化、艺术、哲学等的相互融合。如此,展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­文明发展贡献宝贵的能­量。 参考文献[1]冯骥才.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­者[ N].人民日报,2013- 07

25(05). [2]葛俐杉.激活文化遗产 释放市场能量———以博物馆的创新

为例[J].艺术时尚,2014( 7):242-243.

( 2017-08-10 收稿,2017- 08-16 修回)

作者简介:关键( 1953—),男,博士,北京 LORD 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­总裁、自然中心基金会创始人, E-mail: guan. james@sino-lord.cn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