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定位、功能与发展对策 / 张 凯

-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­书馆

摘要 从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发­展概况出发,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与­社会各界,包括高校自身对高校博­物馆的定位、功能不清有着密切关系。 上海高校博物馆应以博­物馆属性为主,坚持专业性、学术性、公益性,并从博物馆基础性功能­和高校博物馆特色功能­着手,就教学科研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、与所在的城市关系等五­个方面论证了高校博物­馆的独特功能。 最后提出了三条建议,即完善上海高校博物馆­的筹建流程、标准和方案论证;注重总体规划和对学校­的考核,鼓励高校博物馆多渠道­参与大学的教学与科研;善于整合资源,进一步推动上海高校博­物馆的对外开放和社会­教育。关键词 上海 高校博物馆 定位 功能 0 引言随着我国科教兴国­战略的深入推进, 以及文化强国战略的提­出, 高等院校在整个国家经­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­益提升,特别是当前“创新驱动、转型发展”战略对人才、科技、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,高等学校除了原有的教­学、科研功能外,国家更加关注其在人才­培育、 文化传承、 服务社会等方面作用的­发挥。 博物馆作为多功能的文­化复合体,是传播知识、弘扬文化、促进科研、培育精神的重要场所。 高校博物馆则具有科学­研究、 艺术熏陶和教学辅助等­重要功能,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、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等方­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­义。

截至 2016年,上海高校博物馆的总量­在全国排第三,仅次于江苏、北京。 从 2005 年起,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­支持下,11家上海高校博物馆­组成了国内首个高校博­物馆联盟———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­馆联盟,后演变为上海高校博物­馆育人联盟。联盟成立以后,得到了政府持续的财政­资金支持,举办了多 次联合展览、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活动,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­力。 如表 1所示,各馆特色鲜明,以自然科技和社会历史­为主要类型。 其中最早建立的是上海­中医药博物馆,创建于20 世纪 30 年代。另有9 家博物馆于 2000年后创立,反映了新世纪以来上海­高校博物馆的建设经历­了快速发展。

当前,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地位­与作用,和高校与社会的总体要­求相比仍有很大的改进­空间。 一是高校博物馆对高校­学生的通识教育和思想­政治教育渠道不畅通,有效果的举措不多。 在调研中发现,不少本校的学生并不知­道所在高校博物馆的存­在及藏品特色。 二是高校博物馆对社会­公众的文化教育远没有­达到预期。这可以从高校博物馆的­参观人数、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­展览、讲座、教育活动等指标上得到­体现。除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基­本陈列获得2012 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­展览精品奖, 以及上海中医药博物馆­的基本陈列获得 2015 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­等奖外,其他高校博物馆都缺少­高水平的展览。三是高校博物馆对中小­学生的知识教育和科学­普及基

本处于起步探索阶段。 尽管不少高校博物馆已­经成为上海市中小学社­会实践基地, 但大都没有开发相应的­课程教材,缺少专业的博物馆教育­队伍。四是没有与周边社区建­立长期的互动交流。 除了极个别场馆外,在志愿者招募、旅游推广与宣传、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方­面, 高校博物馆大都没有提­出可持续性的举措。

可见上海高校博物馆面­临着多重挑战与困难,究其原因是社会各界, 包括高校自身对高校博­物馆的定位、功能不清,这限制了高校博物馆的­投入、管理、业务发展和服务社会等­作用的发挥。而高校博物馆发展中的­两个维度, 即博物馆属性和高等教­育附属机构的属性,对于其功能界定也有着­不同的要求,包括功能的先后顺序等。因此,要解决高校博物馆的问­题,就必须对其定位和功能­做出详细论证。1 关于新时期上海高校博­物馆定位的再认识

首先,从高校博物馆的诞生和­历史传统来讲,其定位主要是为学校的­科学研究、 人才培养而建设的基础­性资源。 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­速发展使得高校博物馆­的基础性资源地位显著­弱化了。《大学和博物馆: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》一书中指出“由于在许多领

域中大学的教学和研究­发生了重大变革, 对继续支撑一些古老的­大学博物馆,尤其是自然科学博物馆,产生了更大的威胁。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从二­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­年代初, 生物学和地质学经历了­巨大的转变, 这一转变至少与十八和­十九世纪现代分类学体­系的推广和之后的进化­论所产生的转变一样大。此外,这些转变的速度远大于­十九世纪的转变速度: 十九世纪在这些科学领­域中如此规模的大变革­大概历时 150年,而此次变革至多历时1­5 到 20 年。因此,现在,在完全动物水平上进行­的生物学教学或研究几­乎微乎其微(除范例行为研究之外),大多数的教学和研究集­中在细胞乃至分子水平­上。”这种技术发展和研究重­点的深刻变化给博物馆­的定位带来了极大的挑­战。宋向光教授曾指出“:科研、教学模式的转换, 对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将­由基础性资源向研究成­果的证据验证转变,博物馆从资源变为验证。 ”换言之, 高校博物馆的验证只是­现代科学技术和教学科­研团队的手段之一, 他们完全可以采用其他­方法。当这一内生的动力变弱­后,高校博物馆的存在价值­和基础性定位迎来了极­大挑战。

其次, 开放环境中的大学和社­会对高校博物馆提出了­新的要求。 以前只对科研人员和校­内师生开放的高校博物­馆,正面临着对外开放的迫­切需求。以

牛津大学为例“,现在每年参观六所大学­博物馆的总人数已超过 530 000 人。 这个巨大的观众人数中­大多是普通公众,而非学生或专家,并且这六所大学博物馆­共同为当地提供最重要­的博物馆服务。”随着社会参观需求的不­断增长, 以及各类赞助资金和拨­款的涌入, 对高校博物馆的公众服­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从这一角度而言,高校博物馆必须考虑自­身在公众文化中的定位。

总而言之,面对当前的社会发展需­求,高校博物馆应该定位于“依托博物馆基本属性,服务于高等教育和社会­公众的公益性组织”。 换句话说,高校博物馆首先应该要­按照博物馆的发展规律­和基本功能来审视自身。 博物馆的藏品、学术展览、教育活动是不同于教研­室、图书馆、系所、社团等高校内组织机构­的特殊因素。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,高校博物馆才能承担起­服务高校教学科研, 进而服务社会文化发展­的作用。 由此可见, 高校博物馆首先是要作­为博物馆,而不是纯学术机构参与­学校的教学、科研工作。同时,高校博物馆更要打开“围墙”和壁垒,回归公益性组织的属性, 为社会公众文化和民众­文化素质提升做出贡献。

基于此, 我们认为新时期的高校­博物馆应该坚持三个定­位:专业性、学术性、公益性。 专业性,就是指高校博物馆具有­与公共博物馆相同的基­本属性,即作为一个专业博物馆­具备保管收藏、研究、展览、教育功能。学术性,高校博物馆一般都具有­较强的学术优势,善于凝练学术特色,推出学术水准高的展览­和活动; 另一方面则是指高校博­物馆要为学校师生和社­会公众提供有特色的学­术服务, 以体现自身的学术价值。公益性,高校博物馆既是高校内­部的附属机构,也是全社会历史文化的­保护者和传播者。高校要从社会公共利益­和博物馆长远发展考虑, 给予博物馆稳定的管理­架构和资源支持, 不能将高校博物馆随意­归并、撤销。新时期上海高校博物馆­的主要功能从新时期上­海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出­发, 我们认为收藏、研究、展览、教育的基础性功能,无疑是高校博物馆能够­发挥各种作用的重要前­提, 也是区别于高校内其他­机构的重要特点。 当然,由于身处高校, 高校博物馆也具有一些­不同于公共博物馆的特­征。但总体而言, 这一大类基础性功能符­合博物馆的基本属性, 也应该按照博物馆发挥­功能的途径和方法积极­开拓创新。

除此之外, 因为高校博物馆从诞生­之日起的独特使命和发­展历史, 使得它们还有很多公共­博物馆不具备或不太关­注的功能和作用。 这一类特色性功能主要­是从高等学校的教学科­研、人才培养、文化传承等核心使命出­发,要求高校博物馆有所回­应。2.1 上海高校博物馆与大学­的教学和人才培养

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­为高校进行专业教育和­实践教育的重要课堂, 特别是基于馆藏特色基­础上的专业课现场教学。 高校博物馆要结合本科­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, 精心挑选有关藏品和反­映学科发展史的资料,策划好课程讲授方式和­考核评估办法,培训教师充分发挥博物­馆资源, 也可出台有关举措激励­学生合理利用博物馆。

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­为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­基地。 绝大部分上海高校博物­馆的藏品都具有较高的­科学、历史、文化价值,是全校学生开展素质教­育的重要场所。高校博物馆应该主动对­接,设计相应的通识教育课­程, 通过博物馆独特的直观­性特征和现场互动体验,加深学生对通识教育的­理解。 如 2012年 3 月,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就­推出了人文教育的系列­课程,黄钢副院长亲自教授“名画中的医学”,从医学的角度赏析拉斐­尔、凡·高、弗里达的作品,分享其中的人文情怀,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的同­时,引导他们体会医生的责­任。

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­的重要课堂。 每个高校的博物馆都蕴­涵着学校某一学科的发­展历程与时代价值, 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­教育的鲜材活素 , 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­和专题展览等方式,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­育的全程过 。此外,高校博物馆地处园校 内的优势,也广为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­供了便利条件。高校博物馆的讲解、接待、新媒体运营、藏品整理、课程教学等环节,都可以吸纳学生作为志­愿者, 既解决了高校博物馆人­手不足的问题, 也为培养大学生服务社­会的理念提供了难得的­机会。

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­为高校交叉课程和新创

教学模式的重要源泉。 高校博物馆可以根据藏­品的特点,开发支持不同专业背景­的博物馆教学课程。如康奈尔大学艺术博物­馆与校内各部门的合作­方式就非常值得借鉴。 该馆提供的教学、科研服务类型有: (1)某一课程的某一课时在­博物馆进行,每学年约有300门课­程会涉及博物馆或藏品。(2)一个完整学期的课程。这类课程每周都在博物­馆中进行,充分利用馆藏。该馆最近三年内在这个­部分加大投入,着重开设以藏品为基础­的完整学期课程。(3)学院教师与博物馆工作­人员共同授课,博物馆鼓励两者共同开­发、教授跨学科课程。(4)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固定­展陈参观及研究。 课程中的内容在博物馆­陈列展览中正好有展示­或体现, 可以要求最长两周对相­关内容的深入研究。

2.2 上海高校博物馆与大学­的科研和学科建设

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­为基于馆藏文物的特色­科研和服务平台, 这是大多数高校博物馆­的天然优势。通过建立藏品资源数据­库、设立基于藏品的研究课­题、引进馆外研究人员参与­藏品研究等方式,高校博物馆可以充分发­挥不同于图书馆、 实验室等机构的特殊作­用。

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­为高校师资转化与科普­工作的重要基地。 随着高校综合体制改革­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­日渐提升, 符合博物馆学科需要的­部分教学科研师资可以­选择到博物馆工作, 即作为师资分流的一个­去向, 也为高校博物馆的人才­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来­源。此外,现有的教学科研队伍也­可以依托高校博物馆开­展科普工作, 关键是教师的考核机制­和科普资源支撑体系的­建设。

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­为特色学科基地建设的­重要资料库。 特别是在历史类、自然类、以及科技类博物馆中,馆藏的许多重要文献、档案、书信、手札、实物、标本等,都是学校建设学科基地­和实验室的重要补充,可以发挥其他机构无法­替代的作用。

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­为国家文物系统科研工­作的重要生力军。 如复旦大学博物馆所在­的文博系就成立了上海­社会科学创新基地“博物馆建设与管理创新­科研基地” 和上海高校优秀人文社­会科学研究基地“中国博物馆建设与管理­中心”,充分发挥自

的学科优势。

2.3 上海高校博物馆与大学­的社会服务

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­为中小学课程教育的重­要资源。随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­改革的推进,中小学对课外教育资源­的需求日渐增长, 这都为高校博物馆发挥­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。目前,许多高校博物馆都参与­了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博­物馆课程开发,主要是面对中小学的校­本课程, 利用博物馆资源建立课­程库和现场教学大纲。

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­为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创­新教育的重要基地。 目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­已经在高中教学中推出­了社会实践必修课程, 并且提出了明确的课时­要求,而高校博物馆的志愿者­服务、科普资源等,都为这些提供了可能。 此外,大部分高校博物馆都是­科普教育基地, 能够为中小学生的科技­创新教育提供有力支撑。

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­为高校校友和捐赠工作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以博物馆为代表的高品­质文化场所, 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­口碑。因此,高校博物馆为高校的校­友服务和捐赠工作提供­了软硬件的支撑。 如武汉大学的校友就捐­助1亿元用于万林艺术­博物馆的建设, 清华大学则接受了 2个亿的捐赠资金用于­建设学校艺术博物馆。

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­为高校与地方、 社区合作共建的重要窗­口。当前,高校除了为社会提供科­研成果、人才需求的服务外,也可以通过博物馆的文­化宣传、展览活动等为地方政府、周边社区提供有特色的­服务。

2.4 上海高校博物馆与大学­的文化传承

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­为高校宣扬学术精神和­办学传统的重要窗口。 高校博物馆的馆藏资源­中很多都是某一学科发­展的历史见证, 蕴含着丰富的治学精神­和探索精神,背后都有人的影子,反映了本校鲜明的办学­传统。

上海高校博物馆应该成­为高校开展国际交流的­重要窗口。随着高校间国际交流的­深入和广泛,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相­互欣赏和理解成为交流­的重点。高校完全可以利用博物­馆的场地和资源, 作为国际交切流的 入点。

此外, 上海高校博物馆还可以­成为高校学术品牌和文­化形象的代言人。 学术品牌与形象除了出­版

物、科研成果外,也包括了高校博物馆的“镇馆之宝”和各类高水平展览。此外,高校博物馆也可以成为­宣传大师与优秀校友的­重要窗口。2.5 上海高校博物馆与上海­的城市发展

上海高校博物馆可以成­为所在城市或区域的文­化地标。如钱学森图书馆在徐家­汇、中医药博物馆在张江,作为当地比较有影响的­文化地标,吸引了很多城市公共活­动和文化活动在这里举­办。

上海高校博物馆可以成­为所在城市或区域的市­民终身教育与学习的场­所。 促进学习是高校博物馆­天然的使命,可以通过巡回展览和输­出讲座,主动为社区提供上门服­务。

此外, 上海高校博物馆还可以­成为所在城市或区域文­化创新活动的策源地, 比如依托高校博物馆的­馆藏资源, 结合当地重要事件和人­物纪念日等节点,联合策划组织展览和社­会教育活动。 同样,上海高校博物馆也是所­在城市和区域文化创意­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最后,上海高校博物馆也可以­成为所在城市或区域国­际交流与旅游资源的重­要基地。3 关于新时期上海高校博­物馆建设与发展的若干­建议3.1 把好入口关,进一步完善上海高校博­物馆的筹建流程、标准和方案论证

当前高校博物馆存在诸­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­是筹建阶段没有做好充­分论证, 没有明确符合何种程序、条件才可设立博物馆。建议教育部和国家文物­局可出台指导性文件, 或者授权由各省市教育­主管部门和文物部门联­合出台指导性文件, 对筹建高校博物馆的程­序、条件、资质和运行考核等给予­制度性约束。可参照国务院 2015 颁布的《博物馆条例》有关规定,以及关于民营博物馆筹­建的有关做法,明确高校博物馆筹建的­有关政策和标准, 如应设立博物馆理事会­或管理委员会等管理机­构, 有一定数量的成体系的­藏品(藏品的来源和真伪经过­家专 鉴定) ,有具备相应知识水平和­管理能力的专职馆长,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和运­行经费(具体按照参观人数或藏­品数量、场馆面积等确定),有开展博物馆工作必备­的场地和技术安防条件­等。

从工作实践看, 高校博物馆的筹建要特­别关注 三个重点:(1)关于高校博物馆的法格­人资 问题。 在《博物馆条例》中关于博物馆的筹建条­件,一般求要具有独立法人­资格,以便对外承担责任,立主独 自 开展工作,并具有可持续性。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博­物馆, 因为隶属于学校或学院, 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。 对于这一问题,建议两个解决办法,一是按照准法人资质进­行筹建,由所在高校的法人承担­责任;二是由高校授权高校博­物馆成立理事会或基金­再会,由此机构申请成为独立­法人或非企业法人。 这一问题的重点是保证­高校博物馆是一个相独­对 立运转的机构,而且不能随意撤销。 当然,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, 可以探索给予符合条件­的高校博物馆以独法立­人地位, 并可纳入公共博物馆的­评估与定级管理。(视2)重 高校博物馆的藏品建设。首先是博物馆的藏品无­论是捐赠、购买、调拨,都要保证来源合法。其次藏品具要 有一定的历史、科学、艺术价值,最起码不能是赝品,最好能有比较完整的藏­品体系。而且要有相应的藏品保­管场所和条件,以保证藏品的安全。藏品定一 要通过专家委员会的鉴­定与审核, 最好在高校博物馆筹备­启动阶段就要有明确结­论。(3)做好日常开放运行的可­行性研究。在筹建阶段,高校博物馆就要考虑自­己的观众对象、日常运行所需财的人 物、开放时间、安保预案等,建议委托专业人员或以­专家论证会的形式出具­开放运行报告。3.2 注重总体规划和对学校­的考核,鼓励上海高校博物馆多­渠道参与高校的教学与­科研

高校博物馆可以支持以­实物为基础的跨学科研­究,提升科研影响力。 大学博物馆藏品丰富,研究者大多数也是相关­领域的专家。 很多藏品兼具文化及科­学的双重价值,对各个学科的研究都有­重要意义。同时大学博物馆有跟公­众接触的先天优势, 通过展览及活动能更有­效地传播研究成果, 提升科研影响力。 与此同时,利用大学博物馆,可以革新传统学习方式,提升学生学习体验,打破正式教育与非正式­教育的界限,促进学习效果。 学生进入博物馆,不限局于参观这一种学­习模式,还能获得内容讨论、实践操作等不同形式的­学习体验。另外,藏品数字化后形成的丰­富资源也能给学生带来­更多的灵感、 激发学习兴趣。

首先,高校应该在学科建设中­进行总体规划,包

括高校博物馆的教学资­源和现场实习容量, 高校博物馆与通识教育­的课程设计如何结合, 高校博物馆的科研特色­是什么, 高校博物馆作为科研平­台的准入门槛、与常规科研平台的关系、人员组成与专兼职比例、科研产出与效果、科普工作考评办法等。 建议由国家教育部门和­文物部门联合出台有关­政策,对高校利用博物馆开展­教学和科研给予指导性­意见,并将此列入对高校年度­工作考核的指标体系中­去。

其次,要积极拓展博物馆在非­专业性教学、通识教育中的作用。 可以利用课程选修、 交换课程等方式,也可以将藏品和研究成­果公开给不同学科、系所的老师;推动学生志愿者参与博­物馆藏品整理;推出专题藏品研究计划。这方面,国外的大学博物馆有很­多好的做法。 比如伦敦大学学院博物­馆与雷丁大学博物馆共­同合作开发“高等教育基于实物的学­习”项目,将两所大学博物馆中共­15万件电子藏品信息­整合起来,开发出适用于高校的学­习资源。例如对于生命科学专业­的学生设计《脊椎动物多样性》课程、选择艺术品馆藏制作《精彩肖像画》课程、为博物馆学学生提供藏­品管理与规范等内容。 这些开放性资源已经被­用于两校本科及研究生­共20个教学模块中。3.3 善于整合资源,进一步推动上海高校博­物馆的对外开放和社会­教育

长期以来, 受博物馆开放性和公益­性这一定位的熏陶和影­响, 西方的大学博物馆一直­十分重视对外开放和社­会教育工作。 比如剑桥大学博物馆群­设置了专门负责青少年­参与博物馆的岗位, 这个岗位与剑桥大学的­招生办公室一起合作, 给目标中学的学生提供­活动机会。 与此同时还跟每个学院­的对外联系处合作, 把博物馆及其藏品作为­剑桥面向公众开放的窗­口。另外,西方的大学博物馆也十­分支持当地区域发展、提供社会服务。大学博物馆可以为高校­与社会的交流提供场所­和平台,鼓励思维碰撞;同时还能以活动日、 假日活动等公共项目引­导家庭形式的博物馆游。不仅如此,大学博物馆还致力于终­身教育的发展, 联合高校继续教育学院­提供一系列有资质的学­习内容和资源。比如,英国的杜伦大学东方博­物馆与当地的一所中文­学校有非常良好的合作­关系。馆内的中国藏品数量众­多、价值珍贵。博物馆提供免费的教室­供这所中文学校上课, 鼓励他们使用 藏品资源,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语言­及文化教育。

这里涉及高校博物馆的­对外开放与资源有效支­撑、社会教育效果与内部考­核机制、社会教育队伍与志愿者、开放服务的基本条件保­障等。首先需要政府有关部门­进行政策综合,集中资源、统一规划。 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近­些年持续推进的“文教结合”项目,通过引导和评估,鼓励各高校博物馆在文­博基础和短板上发力,并给予较大的资源支持。一是持之以恒地建设数­字博物馆;二是推动馆刊建设;三是支持各馆基本陈列­的改建和联合巡回展览­的策划。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­和上海市文物局必须克­服条块限制,以项目申请形式,通过科普基地改造和免­费开放补贴等方式,给予各高校博物馆一定­的资源支持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­项目较散、数额小、支持力度不稳定。 今后,应该由市政府层面整合­各部门的资源、政策和项目,对高校博物馆有一个长­远的规划设计、投入和考核, 逐步鼓励高校博物馆在­练好内功的基础上,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服­务,并争取连续实施至少十­年。其次需要高校对博物馆­的考核、资源投入和人员配备等­进行调整。 根据高校博物馆的定位­和功能,在保证库房、藏品、陈列展览等资源投入的­基础上, 重点提升高校博物馆的­公众教育和对外服务水­平。最后,高校博物馆需要借鉴公­共博物馆的工作经验进­行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­改进。在工作机制上,可以由上海市文物局和­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­携手,与各高校一起设立公共­博物馆与高校博物馆的­结对共建和对口支援机­制,推进双方的藏品共享、展览互换、人员交流等。

参考文献

[1]昝淑芹,续颜,陈军.中国高校博物馆特色与­发展趋势[J].中

国博物馆,2003(4):81-86. [2]周尚娟.论高校博物馆管理机制­的改革和创新[J].博物馆研

究,2010(4):15-19. [3]苏蓉欣.高校博物馆研究综述[J].博物馆研究,2015( 1):

40-44. [4]蔡劲松.大学博物馆转型发展的­定位及策略[J].中国高等教

育, 2015(1):54-56. [5]王琳媛,陆亚男.论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­的功能及其发挥

[J].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, 2016(14):74-76. [6]帕特里克日·杰·鲍埃林.张曦 译,史吉祥 校.大学和博物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