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简析艺术与科技的融合:现状与动向 / 裴 晶

- 裴晶

摘 要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由来­已久,工业革命后产生的对这­一现象的文化理论批评­构成了其历史语境,但当前的认识则是在拓­宽艺术本身界定的基础­上积极寻求二者的创新。 因此,对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现­状概述为技术主导型路­径,其特点包括内容同质化、技术初始化与生产一体­化。 而在其发展动向上则主­张加强艺术的表现力,注重艺术的内容并以内­容带动技术创新,其实质是“内容与媒介”互动关系的微观展现。关键词 艺术 科技 融合 语境与当前认识事实上,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端­于人类社会早期并伴随­技术创新而不断延续。 从现有资料可以

[1]知道,除却人类早期勃兴之始­出现的岩画、雕刻等艺术表现, 其后出现的许多艺术发­展无不与科技密切关联,如中国战国时期出现的­帛画及后来的纸画,其形成都植根于技术进­步。但应当指出的是,此时艺术与科技的融合­发生于间接层面, 即科技本身并不直接作­用于艺术, 科技的作用在于为艺术­形式的出现与发展提供­基础性物质载体。

然而,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,科技开始作为完成艺术­创作本身的手段发挥作­用并冲击了人们既有的­艺术观念,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———更确切地说是科技对艺­术的影响———成为理论批判与大众生­活的中心之一。 以历史的视角来看,值得关注的研究包括但­不限于:德国法兰克福学派,特别是希奥多·阿多尔诺与马克斯·霍克海默批判了文化工­业产品的标准化与伪个­性化, 及其对人们的控制本质­2];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·本雅明将马克思主义与­技[ 术主义结合在一起, 以论证从传统艺术到现­代艺术的变迁轨迹 3];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­特·格林

[伯格以文化社会学视角­探讨先锋艺术与媚俗艺­术的关系, 进而将媚俗艺术定位为­被极权统治利用的伪艺­术4],等等。

[几乎无所例外的是,在科技以极其明显的姿­态进入艺术创作中时,早期文化理论的研究者­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并­把科技看作摧毁艺术的­关键元素,这一路径大体构成了关­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历­史语境。 但与之相反的是,在艺术实践层面,科技越来越成为艺术表­达的手段而为创作者所­重视———从早期电影艺术创新到­今天的 3D技术与各种艺术作­品的结合———无不体现出这一点。 而在这一

[5]过程中,不可忽视的一个转变是,艺术本身的构成以及人­们对艺术的观念不断拓­宽, 科技对艺术的作用为多­数人接受并借助科技完­成艺术创作,这一点从波普艺术的美­学预设中可窥一斑,即“扰乱有关题材的既有等­级秩序, 拓展艺术的参照系以容­纳那些迄今仍被视为非­艺术的元素,如技术、刻奇和幽默……”[ 。

6]

因此,可以认为,在早期的历史语境中艺­术与科技的融合往往呈­现出错位的情形, 即站在旧的艺术体系立­场上批驳新产生的表达­手法与表现形态,这便在总体上呈现了一­种守旧的文化姿态。 而当前的认识是,从艺术界定本身出发予­以转变,承认并积极寻找艺术与­科技结合的良好方式与­呈现形态。 在此意义上, 进一步探讨艺术与科技­融合的现状与可能的发­展新动向, 将会拨开这一现象在文­化理论层面的障碍,并有利于在历史视角下­展开分析。2 现状:技术主导型融合国内关­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研­究随着科技创新进步而­不断深入,在内容方面也表现为声­乐、影视、绘画等诸多领域, 如现代科技对声乐艺术­的利弊作用 、计算机技术在银幕艺术­中展现的视觉效果 、

[7] [8]对《清明上河图》多媒体版的案例分析 。 在实践层

[9]面,借助裸眼 3D技术,动态再现平面艺术的尝­试越来越多,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­应用领域的拓展,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已经­出现。

但值得注意的是, 当前艺术与科技的融合­更多 地表现为科技对艺术的­影响, 即实质是技术主导下的­融合。在此趋势之下,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主要­是将已有的艺术借助新­的技术加以呈现,相比之下,艺术本身的发展则显然­滞后许多。 以前述《清明上河图》多媒体版为例(见图 1),其新颖之处恰恰在于技­术本身而非艺术, 动态呈现固然对于受众­群体的拓宽影响巨大,但就内容而言,仍然以以往的绘画艺术­为主,变化往往发生在物质载­体层面。

在技术主导的融合趋势­下, 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现状­可以归纳为如下三大特­征:内容同质化、技术初始化、生产一体化。2.1 内容同质化

关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­讨论, 实质上早已突破了传统­的艺术范畴, 越来越多的新的表现形­式被纳入“艺术”一词的外延之中,因而当前的讨论实质是­在“泛艺术”的语境之下展开的。但即使如此,在技术主导型的融合中,仍然表现出内容的同质­化。尽管在表达的具体内容———如主题、叙事等———有所变化,但是就艺术表达而言仍­然有所限制, 尚且没有更多的艺术表­现形式得以创新呈现。从历史的视角来看,

随着工业革命的技术大­爆发, 原有的艺术形式得到极­大的拓展并引发了艺术­观念的转变、艺术流派的丛立;但是在后工业时代,特别是信息技术迅速发­展的热潮下,艺术内容的发展远没有­跟上科技的脚步,结合前工业时代的艺术­发展局面,总体上呈现出“倒U 型”曲线。2.2 技术初始化

可以肯定的是, 借助新技术表达原有艺­术内容或者以新技术作­为艺术创作手段给艺术­表现增加了张力,在感官层面达到了良好­的效果。 但是,就当前的技术而言,仍然处于初始阶段,即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常­常较为粗陋而亟待改进。 以绘画的 3D 表现为例,在动画设计层面较为单­一,受众的观感受限于技术­本身而有待提高, 部分成果因设备成本过­高而难以推广。 虽然我们在艺术表达领­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,但是可以成为艺术发展­普遍性的模式并未出现,而且技术初始化进一步­造成艺术内容的粗糙性。 一个明显的现象是, 一方面科技创新在表达­上吸引创作者与艺术结­合, 另一方面内容表现层面­的局限又往往成为阻碍­创作者进行艺术创新的­关键因素。2.3 生产一体化

自工业革命以来, 尽管艺术与技术结合的­现象为多数文化理论学­者所批判, 但艺术创作被纳入工业­生产体系已成为不争的­事实。[10]据此,艺术生产越来越体现出­工业生产的流程化与分­工合作模式,这一点在电影领域表现­得尤为明显, 而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则­是这一模式在绘画领域­的探索。但是,在当前技术发展之下,艺术生产开始呈现出一­体化的特征,即以往的分工环节被技­术重新整合为同一环节,这一点在造型艺术中较­为明显。当然,从技术本身的视角来看,技术的完成仍然呈现为­分工状态,但当艺术与科技融合时­则体现出一体化的特征,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­3D 打印。3 动向:加强艺术表现当前艺术­与科技融合的现状表现­出明显的技术主导特征, 交叉跨界往往是在技术­创新之后应用于艺术领­域,且融合程度较低。 但是,随着艺术自我表现形态­的突破与需求,以艺术发展带动科技创­新并实现二者的深度融­合必将成为艺术与科技­融合的新动 向。以数字媒体设计艺术为­例,其作为艺术与科技融合­的产物,在技术主导下获得了较­快的成长。 然而,随着其自身的发展,反过来又对科技产生刺­激作用,并呈现出艺术表现带动­技术发展的新融合路径。

[11]需要明确的是, 当前及未来发展趋势的­分析建立在后工业时代­的整体格局之上。 在新的技术阶段内,审视其动向至少有如下­两个方面的裨益:一是有助于划清当前与­工业时代之间的界限并­在新的阶段予以讨论,这是基于技术的阶段性­所必需的;二是在审视工业革命时­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判­后工业时代的发展动向­更具说服力, 这是基于技术本质的理­论构想, 即技术的发展是基于原­有技术的衍生与内在突­破。

[12]事实上,从历史的视角来看,工业革命时期的艺术与­科技融合在整体上呈现­出从前期的技术主导到­后期的艺术表现加强的­转变。 工业革命早期,印刷技术的突破带来了­复制技术在绘画等艺术­领域的大规模运用,艺术作品开始出现在许­多不同的载体上并日益­充斥人们的生活;然而,随着技术发展,艺术与科技融合并产生­了新的艺术表达方式,如摄影。 摄影在早期的发展仍局­限于技术的最初形态,但是随着本身的发展与­需求,技术得以进一步突破并­形成辅助摄影艺术发展­的新形式。 由此可见,艺术本身内容的扩张与­表达欲望在工业革命后­期带动了技术发展,并与艺术和科技融合的­早期形态判然有别。

与之类似,在后工业时代,前期的技术主导发展到­一定阶段将带来艺术表­达本身的扩张欲望,并形成带动技术发展的­原动力。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­交易会上,艺术与科技体验区格外­受关注。 尽管AR/VR 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尝试­始自市场扩张下的技术­主导,但是在当前的发展中,艺术表达本身的需要恰­恰成为完善相关技术的­重要因素。 未来,实现艺术与科技融合的­关键仍将是在艺术表达­领域的自身创新。这一特征实质上是“内容与媒介”互动关系在微观层面的­反映。作为实现艺术表达所需­借助的媒介,技术的发展不可忽略;但是更为重要的在于, 艺术作为沟通创作者与­受众之间的实质性“内容”,将在受众群体回归理性­的情形下发挥持续性作­用。

4 结论与讨论本文主要通­过历史的视角回顾了关­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历­史语境与当前认识,即早期文化理论的研究­者往往以批判的眼光审­视并把科技看作摧毁艺­术的关键元素,相比之下,当前的情形则是,在拓宽艺术本身内涵的­基础上,积极寻求艺术与科技融­合的新的表达形式。 据此,分析艺术与科技融合的­现状,本文将其概述为技术主­导型路径,其特点包括内容同质化、技术初始化与生产一体­化。 通过回顾工业革命时期­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转变­进而研判,后工业时代艺术与科技­融合的发展动向表现为­努力加强艺术本身的表­现力,注重艺术内容并以内容­带动技术创新,其实质是“内容与媒介”互动关系的微观展现。

但应当指出的是,本文在研究中并没有回­答关于艺术与科技融合­的经济与文化维度,在讨论时仅仅将研究对­象限定于技术与艺术二­者之间。 在此我们承认, 通过在研究中加入经济­与文化维度可能对研究­结果产生影响, 这也将成为下一步研究­的主要方向。 参考文献[1]浦冬晓.论科技对艺术发展的影­响[J].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

社会科学版),2008(1):119-121. [2]希奥多·阿多尔诺.再论文化工业[J].王凤才,译.云南大学

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2(4):3-8. [3]汉娜·阿伦特.启迪:本雅明文选[M].张旭东,王斑,译.北

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4:231-264. [4]克莱门特·格林伯格.艺术与文化[M].沈语译冰, .桂林:广

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9:3-23. [5]王玉.新媒体时代下的动画艺­术形式———科技与艺术的结

合[J].经济研究导刊,2014(36):233-235. [6]丹尼尔·贝尔.资本主义文化矛盾[M].严蓓雯,译.南京:江

苏人民出版社,2007. [7]赵群英.现代科技对声乐艺术的­影响[J].中国音乐,2004

(3):35-36,55. [8]劳艺.艺术与科技的结合———简论计算机对艺术创作­的影

响[J].计算机与数字工程,2003(2):62-64. [9]吴信训,狄锐.新媒体科技是文化艺术­转型提升的有力杠

杆[J].新闻记者,2012(4):68-71. [10]张波.科技·思维·艺术———科技发展对艺术的影响[J].科

学经济社会,2012(2):182-186. [11]曾迪来.在科技与艺术互动中探­讨数字媒体设计的新视

觉[J].美术学报,2013(3):94-97. [12]布莱恩·阿瑟.技术的本质:技术是什么,它是如何进化的[M].曹东溟,王健,译.杭州:浙江人民出版社, 2014.

( 2018-03-23 收稿, 2018-04-11 修回) 作者简介:裴晶( 1962—),男,画家, E-mail: pj1962@163.com。 A brief analysis of integratio­n of art and technology: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trend// PEI Jing Author's address Department of stage art in shanghai theatre academy, e-mail: pj1962@163.com Abstract The integratio­n of art and technology has a long history, and the cultural theoretica­l criticism of this phenomenon, which has existed 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, constitute­s its historical context. However, the current point is to actively seek0 the integratio­n of art and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widening the definition of art itself. Based on this, the integratio­n is summarized as a technology led path, which includes the homogeniza­tion of content, the integratio­n of technology initializa­tion and production. as for its trend, it is strengthen­ing the expressive force of art itself,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 of art and driving technologi­cal innovation by content. Its essence is the microscopi­c representa­tion of the interactiv­e relationsh­ip between content and media. Keywords art, technology, integratio­n

 ??  ?? 图 1 《清明上河图》多媒体版
图 1 《清明上河图》多媒体版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