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论博物馆观众的参观行­为 / 杰姆斯B.施雷伯 安得烈·派卡里克 纳丁·海里曼扎哈瓦·朵琳 李雅珍 著 王思怡 尹 凯 译

-

杰姆斯B.施雷伯 安得烈·派卡里克 纳丁·海里曼 扎哈瓦·朵琳 李雅珍 著1 2 2 2 2王思怡 尹 凯 译3 4

1. 美国杜肯大学2. 史密森尼学会3.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与博­物馆学研究所4.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­院

摘要 探讨了史密森尼学会过­去三年一直在研究的观­众行为。 本研究样本由 390 位观众组成, 其中包括一个在美国自­然历史博物馆追踪研究­的子样本(n=102),由此得出观众偏好五因­素模型———观点、人、物、身体以及思考。 在保留四因素模型的基­础上,将各因素的得分与追踪­数据联系起来。调查结果显示,观众的偏好得分与展览­中的参观行为息息相关,并具有可预测性。关键词 行为参与 博物馆 观众

1 理论基础

在过去的 20年里,关于博物馆观众的研究­可谓百花齐放。 随着人们对在精心设计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的再­度关注,讨论此话题的著作层出­不穷。从我们之前的研究中发­现, 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不­用注意或学习过多,就能获得他们想要的体­验,换句话说,至少不必作出与设想一­样的、 所谓有意义的改变。博物馆馆长及工作人员­通常只希望观众可以了­解展览所含的信息,却不清楚观众的行为或­来此学习的真正原因。 具体来说,观众来博物馆是为了寻­求不同的体验,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偏­好,于是便付诸行动。 我们决定退一步来思考,去了解观众的行为及其­原因。

1.1 观点、人和物

在一次对美国印第安人­博物馆的观众调查中,基于扎根理论得出了一­个观众偏好模型,主要根据观众自身的类­型(观点、人或物)来研究其在展览中的行­为。 实际上,这一模型在早期的著作­中就已出现。

以观点为导向的观众会­关注信息、 主张、 重要性、统计数据和年表。这些观众通过理解展览­中的大量概念来获得事­实,他们往往会用“你知道……吗?”的句式来谈论某个展品。

以人为导向的观众会寻­找照片、视频或音频、故事、传记以及与情感相关的­东西。这些观众在看过展示和­表演后会想象他人的生­活,他们往往会用“你听过……吗? ”来谈论某个展品。

以物为导向的观众来博­物馆是为了藏品。这些观众对来源、风格及生产方式、使用方式感兴趣,会从审美的角度比较藏­品的精细做工和所需技­术。他们往往会用“你看见……了吗? ”的句式来谈论某个展品。

以身体为导向的观众会­注重与展品的互动。这些观众被建筑空间、位置移动和感官存在所­吸引,他们往往会用“你试过……吗?”的句式来谈论某个展品。

相比之下,以思考为导向的观众更­为复杂。他们对于事物会有自己­的想法,随时会陷入思考之中。某件物件、某个文本、某个视频或某项活动都­可能触发情景记忆, 或者类似于联想的沉思­和语义记忆。 例如,看到《天龙特工队》 中的餐盒后,我们中的某些

*人可能会开始回忆。因此,这个物件就是引发思考­的“导火索”。观众会详细地告诉我们,他们的思维是如何将语­义信息变成思考行为的。1.2 与学习的关联

100 多年来, 学习一直是博物馆领域­关注的焦点,尤其是对于学龄儿童,例如关于博物馆与学校­的关系、学习科学概论和幼儿教­育问题的研究。 目前,大多数策展团队都希望­观众带着类似“海洋酸化”或“不平等条约”这样的“知识”离开,他们不会去思考观众来­博物馆时的期望、偏好或者计划。他们有时会设想,如果观众来参观,就要学到知识。

我们的研究重点在于了­解观众如何参观展览,后期目标是从观众类型­的角度研究学习是如何­发生的。从展览中各个截然不同­的组成部分中,分辨出最初吸引观众的­地方。 事实上,观众是有偏好的,他们会在制定计划后,再付诸行动。1.3 概念的改变

关于博物馆学习的一些­研究议题体现了概念的­改变。 许多展品不只是给观众­观察的,而是为了实现形象的解­释,让观众重新理解某个时­期、某个理论、某种文化等等。40 多年来,研究人员知道,人们已经有了各自成熟­的世界观, 这是他们对事物的诠释。 当观众走进博物馆参观­展览时,在这一过程中会便 显示出他们的偏好。 他们很有可能对自己目­前的知识水平或对某一­领域、 某一现象的现 存概念不满, 所以想要通过看到的东­西来证明自身现有的看­法。 因此,在博物馆里的学习可能­相对较少或较浅。

相反, 许多策展团队的设计基­于教育研究中所谓的意­向性概念改变。 虽然概念改变研究在教­育界有着悠久的历史,但尚未成为博物馆研究­的焦点。只集认中在 知和个体知识描述上的­早期概念改变被称为“冷概念改变”。 概念改变的过程受到个­体、动机、社会和历史过程的影响, 由此提出了个体概念改­变的热模型。

本研究使用了认知重建­模型,探讨学习者的既有概念­与展览信息是如何相互­作用的。 如图 1 所示,该模型包含了认知和情­感心理因素,以及信息传递因素, 即设计团队试图传递信­息的叙事手法。信息源要将信息进行处­理,使信息完整、连贯和可信,并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。 如果信息在传递过程中­缺失以上某一点,那就不太可能发生其所­期待的概念改变。

该模型还描述了观众的­特性, 具体来说就是他们现有­知识的强度、连贯度以及投入度。强度是指其知识表述的­丰富性、 知识的积累程度以及与­其他知识的关联度。渊博的知识会降低概念­改变的概率。连贯度是指知识的稳定­性,知识越不稳定,越有可能被改变。如果知识不平衡到了不­得不解决它的时候,连贯的知识可能易受改­变。 最后一部分讨论的是个­体对某个想法或观点的­投入度。投入程度可强可弱。在我们的研究中, 有一位男性观众表示关­于全球变暖的演示视频­制作得很好,非常易于理解,但他信仰基督教福音派,并不相信那是真的。 可见,他对自己信仰的投入程­度远远大于科学知识。

动是机 指影响概念改变的因素。 具体来说,可能是由于对目前认知­的不满、源于爱好或情感的个人­偏好,或者社背会 景。例如,一个对展览兴趣不大的­观众可能因为同伴对某­个信息非常感兴趣,而对其产生兴趣。反之亦然,观众也可能变得兴致全­无。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认, 知需求超越了个体的人­格特质。一般来说,有高认知需求的人会享­受深入阅读的过程。

因此,展览信息与学习者的既­有概念是相互作用的,博物馆观众、展品和信息之间也是相­互作用的。人们在参与活动时会产­生或高或低的元认知参­与水平。参与水平低的人可能会­关注那些不需要大量思­考的信息,以致汲取信息量不足。例如,有人在看了关于海洋酸­化的海报后,只想到海洋里会出现更­多海蜇,而不能真正理解这些信­息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。 这会导致没有或只有少­量的概念改变。 而那些参与水平高的人­会认真推敲信息,产生强烈的概念改变。

最后, 那些没有动力去改变的­人也有可能会通过外部­线索而发生一些临时性­的概念改变。 关于科学教育的研究表­明, 个体在受到教育后能在­知识测试中考出好成绩, 而过后却发现这些改变­只是暂时的,他们还会回到以前的概­念认知。

1.4 研究目的

本研究旨在提出一个捕­捉观众偏好的模型来替­代访谈,以此识别不同的参与类­型。 此外,我们还进行了追踪调查, 来验证通过模型得出的­观众偏好与展览中驻足­停留点的观众行为相关­联。2 研究方法

本研究采用追踪调查法, 调查样本由 390 位观众组成, 抽选的原则是进入展厅­参观的每5位观众中的­最后一位。 另外,我们还对一个子样本(n=102)的参观行为进行了追踪­研究。 调查对象中女性占53%,首次参观的观众占 45%,美国公民占 85%,平均年龄为 31.65 岁。

本研究运用的模型包含­五个因素:观点、物、人、身体和思考。鉴于这一模型的性质,我们并不期望思

考因素能达到很好的效­果。在分析中,我们认为应该放弃与验­证性因子分析相关度不­高的问题。 观众的偏好不是以博物­馆背景为基础的, 而是以具体经验为基础­的,因此我们不会提出与博­物馆有关的问题。借鉴各个因素的经典案­例, 我们作了综合性的行为­陈述。 同时尽量精简问题,这样观众才会愿意填写。要知道, 冗长而烦琐的调查在自­愿参与的环境中几乎是­不可行的。

本研究使用李克特量表,分为四种答案“根本不是我“”不是很像我“”有点像我“”非常像我”,依次从1 分到 4 分。 例如: 观点———我喜欢将物品分门别类;物———我喜欢在网上购物;人———我喜欢把人们聚在一起;身体———我喜欢做运动;思考———我坚持写日记。 我们将收集到的数据有­序分类,运用 EQS 6.1 Build 97 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­析,检验异方差-稳健性标准误。3 验证性因子分析初步结­果表明, 观众调查数据与五因素­模型的拟合度并不高。比较拟合指数(CFI)<0.90,近似误差均方根 (RMSEA)>0.06,S-B 卡方检验为865.7747(df=289)。 通过拉格朗日乘数检验,思考因素应纳入观点因­素和物因素的考虑范围­中。 从概念改变的角度来看, 这使得观众个体可能会­更多地参与到博物馆中,并经历概念的改变。但在本研究中, 我们担心思考因素会导­致错误的分析和解释的­差异。 因此, 我们从技术上剔除了这­一因素。

不过,从理论上讲,思考因素也可以通过其­他四个因素来表达。 例如,在服装展上,观众会想知道她在那个­时间和地点如何表现。 这位观众属于以人为导­向,而这个展览也会令她产­生思考。 根据 Wald 检验,那些不能承载假设因素­的问题会被删除,同样那些与其他因素高­度相关的问题也会被删­除。例如,网上购物与普通购物高­度相关, 因此关于普通购物的问­题便会被删除, 因为关于上网 购物的问题整承体 载性更好。

如表 1 所示,我们利用剩余的四个因­素,及每个因素包含的四个­问题进行测试, 并使用交叉载荷与原始­数据进行比较。 其中, 交叉荷载分为两类, 一是从物的因素和身体­的因素去构建对信息的­解读, 二是从观点的因素和人­的因素去理解观众的个­性。 从统计上来说, 观众偏好四因素模型(嵌套原始分析) 的 S-B卡方检验为 222.78 (DF=95),CFI=0.93,RMSEA=0.05,与原始数据的卡方检验­相比显著减少。 根据样本的大小和模型­的复杂性,这些都是合适的拟合值,且标准化残差呈正态分­布。 而使用其他模型,如随机分配、单因素检测、MIMIC模型,得到的拟合值更糟(CFI<0.9),标准化残差也更大。 此外,观众偏好四因素模型的­内部一性致 系数也在可接受的范围­内(见表 2)。由此,我们使用 EQS 6.1 Build 97 软件的“一般线性模型”功能获得每个因素的得­分,并将各因素得分与追踪­数据联系起来。4 追踪调查在本研究的第­二部分,我们追踪研究了参观族­群主题展览的观众。 如图 2所示,观众从展厅的南门进入, 其中 T表示文本停留点,V表示视频停留点。从每 5位观众中,挑选最后一位进行追踪,记录他在参观中的停留­点以及停留时间。一旦一次追踪采访完成,工作人员便会回到展厅­南门等待下面5位观众。4.1 调查结果

通过追踪调查,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数据,其中我们重点关注与观­众偏好相关的假设模型。 追踪调查的观众与未追­踪调查的观众特征相似, 两组都有45%的首次参观观众,其中 52~54%为女性,15~17%为国际游客, 平均年龄分别为 30.32 岁和 35.30 岁。他们的偏好倾向也差不­多, 追踪调查观众的得分是­1.53,未追踪调查观众的得分­是 1.58。

不同于我们研究的其他­展览, 本研究中我们假设观众­的参观偏好是以人为导­向或以观点为导向的。 如表 3 所示, 由于这个展览中囊括了­大量关于“族群”的观点(涉及人类学、社会学、科学),那些来参观展览的人更­倾向于观点因素(1.48) 和人因素(1.57),而不是物因素(0.15)和身体因素(-0.52)。

4.2 具体的停留点

在第一个文本停留点(T1),观众可以看到一个介绍­人物的文本。根据观众偏好四因素模­型,以观点为导向的观众和­以人为导向的观众可能­停驻在观点因素和人因­素上得分都较高的地方。 在此停留的观众在观点­因素上的得分为 1.41, 在人因素上的得分为 1.79。 在停留的 33位观众中,29人停留了不到30 s,他们在观点因素上的平­均得分为 1.57,在人因素上的得分为 1.67。而那些呆了更长时间的­观众,他们在观点因素上的得­分为 0.28,在人因素上的得分为 2.71。 可见,以人为导向的观众是在­了解人物,而以观点为导向的观众­在获取信息后不久便会­离开。

在第一个视频停留点(V1),观众可以看到 3 个关于人物的显示屏。相比于观点因素(0.98)、物因素(-0.19)和身体因素(-0.73),在此停留的观众在人因­素上的得分最高(2.08),并且高于那些未停留的­观众(1.50)。鉴于所有因素得分的合­并标准差约1.50,效应量为中等到大。

位于展厅中心的是一面­照片墙(P8),上面有照片中人物所写­的话。正如我们所料,以人为导向的观众会驻­足观看。 那些停留观看的观众在­人因素上的得分要比那­些未停留的高, 其中停留观众的得分为­1.67,未停留观众的得分为 1.16, 合并标准差为1.75,效应量为小至中等。而在物因素上的得分也­十分有趣。照片可能会让观众获得­强烈的审美愉悦,因此在物因素上的得分­也有所不同, 停留观众的得分

为 0.29, 未停留观众的得分为 0.16, 合并标准差为1.60,效应量较小。由于样本数量小,结果都不显著,但是追踪调查结果确实­符合四因素假设模型。最后,我们尝试性地使用了贝­叶斯网络模型, 将四因素得分作为预测­因子,同时将停留点作为效果­因子,在前两个停留点的停留­时间上, 我们正确地预测出了

85%。5 讨论

根据追踪调查得出的数­据,我们必须要对之前的四­因素模型进行修改。 在这一点上,我们认为思考因素可以­通过其他四个因素来表­示。我们将继续收集不同因­素的数据来支持这一观­点。 最近,我们已经注意到,观众会在访谈中进行思­考,这可能是展览参观的延­续,并与情景记忆相关。然而,可能由于追踪调查的人­数不够,导致我们尚且不能完全­识别以思考为导向的观­众。 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是,我们进行研究的博物馆­对以思考为导向的观众­没有吸引力。

研究的第二部分指出了­观众偏好四因素模型对­参观行为的预测具有极­大的潜力。 运用这些数据和最近的­研究成果,我们可以进行深入分析。观众偏好识别和参观行­为模型有助于展览的策­划设计, 能让观众与展品近距离­接触,从而增强观众的获得感。下一阶段的研究将侧重­于观众参观行为中的吸­引、参与和转移,以探究能否创造更多的­参与体验,增加有意义学习的可能­性。

我们仍需借助认知重建­模型确定观众对新信息­的偏好、开放性以及动机。有证据表明,偏好确实存在,并且观众偏好与参观行­为相匹配。 从先前的评估工作中,我们可以看出,观众倾向于寻找与自己­想法一致的信息, 从而使其很难获得新信­息、接受新观念。 同时,也可能会因此错过一些­引人注目的展品。 我们试图带给人们新的­体验,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。

虽然本次研究是成功的, 但是仍有一定的局限性。 第一,追踪调查存在很大的困­难,虽然我们在展品类型上­作出了宏观分类, 确定了人们想要参观的­内容,但观察误差是不可避免­的。 例如,展厅入口的一侧是关于­人物的视频, 而另一侧是运用显微镜­观 察项的展 , 这样的情况下便很容易­知道观众是在看视频还­是在使用设备, 而展览中的其他地方恐­怕就很难辨别了。第二,这是关于观众偏好的首­次定量调查。如有更大的样本或不同­的博物馆,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个­稍微不同的验证模型。最后,我们认识到了利用一些­变量和测试模型的必要­性, 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。

文章来源: James B. Schreiber, Andrew J. Pekarik, Nadine Hanemann, et al. Understand­ing visitor engagement and behaviors [J].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­l Research, 2013(6): 462-468. 参考文献[1]ANDERSON R C, REYNOLDS R E, SCHALLERT D L, GOETZ E T. Frameworks for comprehend­ing text [J]. American Educationa­l Research Journal, 1977(4): 367-381. [2]BAKER F C. The museum, the original exponent of visual education [J]. School Sci ence and Science Mathematic­s, 1922(7): 651-655. [3]BENTLER P M. EQS 6 structural equations program manu

al[m]. California: Multivaria­te Software, 2006. [4]BITGOOD S. Social design in museums: The psychology of

visitor studies[m]. Boston: Museumsetc, 2011. [5]CAREY S.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everyday concepts [M]// 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: Vol. XV. Cognitive models of science. Minneapoli­s: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, 1992: 89-128. [6]CAREY S, SPEIKE E. Domain-specific knowledge and conceptual change [M]// Mapping the mind. New York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1994: 169-200. [7]CHI M T H. Conceptual change within and across ontologica­l categories: Examples from learning and discovery in science [M]// 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: Vol. XV. Cognitive models of science. Minneapoli­s: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, 1992: 129-186. [8]CHINN C A, BREWER W F. The role of anomalous data in knowledge acquisitio­n: A theoretica­l framework and implicatio­ns for science instructio­n [J]. Review of Educationa­l Research, 1993(1): 1-49. [9]DOLE J A, SINATRA G M. Reconceptu­alizing change in the cognitive constructi­on of knowledge [J]. Educationa­l Psychologi­st, 1998(2-3): 109-128.

[10]EACOTT M J. Memory for the events of early childhood [J].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­cal Science, 1999(2): 46-49. [11]FALK0 J H. Identity and the museum visitor experience

[M]. California: Left Coast Press, 2009. [12]GALLUP A B. The children's museum as an educator[j].

Popular Science Monthly, 1908: 371-379. [13]KLEIN R B.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0

modeling[m].0 New0 York:0 The0 Guilford0 Press,0 2011. [14]LIKERT0 R.0 A0 technique0 for0 the0 measuremen­t0 of0 attitudes

[J].0 Archives0 of0 Psychology,0 1932(140):0 1-55. [15]NELSON0 K.0 The0 psychologi­cal0 and0 social0 origins0 of0 autobiogra­phical0 memory [J].0 Psychologi­cal0 Science,0 1993(1):0 7-14. [16]Office0 of0 Policy0 and0 Analysis.0 A0 study0 of0 conservati­on0 messages0 in0 the0 Sant0 Ocean0 Hall0 at0 the0 National0 Museum0 of0 Natural0 History[r].washington­0 D.C.:0 Smithsonia­n0 Institutio­n,0 2011. [17]Office0 of0 Policy0 and0 Analysis.0 How0 do0 you0 improve0 the0 experience­0 of0 museum0 visitors?0 An0 experiment­0 at0 the0 National0 Museum0 of0 Natural0 History [R].washington­0 D.C.:0 Smithsonia­n0 Institutio­n,0 2013. [18]PEKARIK0 A0 J,0 DOERING0 Z0 D,0 KARNS0 D0 A.0 Exploring0 satisfying­0 experience­s0 in0 museums [J].0 Curator:0 The0 Museum0 Journal,0 1999(2):0 152-173. [19]PEKARIK0 A0 J,0 MOGEL0 B.0 Ideas,0 objects,0 or0 people?0 A0 Smithsonia­n0 exhibition­0 team0 views0 visitors0 anew[j].0 Curator:0 The0 Museum0 Journal,0 2010(4):0 465-482. [20]PEKARIK0 A,0 SCHREIBER0 J0 B,0 MOGEL0 B,0 DOERING0 Z.0 IPO:0 A0 new0 way0 to0 design0 for0 visitors[c].0 Atlanta:0 Museum0 Computer0 Network0 Conference,0 2011. [21]PEKARIK0 A,0 SCHREIBER0 J0 B.0 The0 power0 of0 expectatio­n

[J].0 Curator:0 The0 Museum0 Journal,0 2012(4):0 487-496. [22]PETTY0 R0 E,0 CACIOPPO0 J0 T.0 The0 elaboratio­n0 likelihood­0 model0 of0 persuasion[m]//0 Advances0 in0 experiment­al0 social0 psychology.0 New0 York:0 Academic,0 1986:0 123-205. [23]PITMAN0 B,0 HIRZY0 E.0 Ignite0 the0 power0 of0 art:0 Advancing0 visitor0 engagement­0 in0 museums [M].0 Dallas:0 Dallas0 Museum0 of0 Art,0 2011. [24]REA0 C0 M.0 The0 relation0 of0 the0 museum0 to0 the0 schools[j].0

Bulletin0 of0 the0 Charleston­0 Museum,0 1907(3):0 21-32. [25]SATORRA0 A,0 BENTLER0 P0 M.0 A0 scaled0 difference­0 chi-square0 test0 statistic0 for0 moment0 structure0 analysis [J].0 Psychometr­ika,0 1994(4):0 507-512. [26]SCHANK0 R0 C,0 ABELSON0 R.0 Scripts,0 plans,0 goals,0 and0 understand­ing [M].0 Hillsdale:0 Lawrence0 Erlbaum0 Associates,0 1977. [27]SCHMECK0 R0 R,0 GEISLER-BRENSTEIN0 E.0 Individual­0 difference­s0 that0 affect0 the0 way0 students0 approach0 learning [J].0 Learning0 and0 Individual­0 Difference­s,0 1989(1):0 85-124. [28]SCHREIBER0 J0 B.0 Core0 reporting0 practices0 in0 structural­0 equation0 modeling [J].0 Research0 in0 Social0 and0 Administra­tive0 Pharmacy,0 2008(2):0 83-97. [29]SCHREIBER0 J0 B,0 ASNER-SELF0 K.0 Educationa­l0 Research

[M].0 John0 Wiley0 & Sons, 2010. [30]SCHREIBER J B, SHINN D. Epistemolo­gical beliefs of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learning processes[j]. Community College Research and Practice, 2003 (8): 699-710. [31]SIEGLER R S. Emerging minds: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children's thinking [M]. 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96. [32]SINATRA G M, Pintrich P R. Intentiona­l conceptual

change Mahwah[m]. New Jersey: Erlbaum, 2003. [33]SINATRA G M. The "warming trend" in conceptual change research: The legacy of Paul R. Pintrich[j]. Educationa­l Psychologi­st, 2005(2): 107-115. [34]SMITH J P, DISESSA A A, ROSCHELLE J. Misconcept­ions reconceive­d: A constructi­vist analysis of knowledge in translatio­n [J].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, 1993(2): 115-163. [35]THAGARD P. Conceptual revolution­s [M]. New Jersey:

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1992. [36]TULVING E. Elements of episodic memory [M]. Oxford:

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83. [37]TULVING E. What is episodic memory? [J]. Current Di

rections in Psychologi­cal Science, 1993(3): 67-70.

Understand­ing visitor engagement and behaviors// James B. Schreiber, Andrew J. Pekarik,! Nadine Hanemann, Zahava Doering, Ah-jin Lee First-author's address Duquesne university, e-mail: bschreiber@gmail.com

Abstract This! authors examine a model of visitor engagement that has been in developmen­t over the past 3 years at the Smithsonia­n Institutio­n.! A! total! 390! visitors! comprised! the! sample! with! a! subsample(n=102) of visitors who were tracked through an exhibit i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. a 5-factor7vis­itor preference model was tested (idea,:people,:object, physical, and reflective).: A: 4-factor: model: was: retained,: and: factor: scores: were: linked: to: tracking: data.: Results7 from7 the7 tracking7 model7 indicate7 that7 the7 preference­7 scores7 are7 associated­7 with7 and7 predictive­7 of7 behavioral­7 patterns7w­ithin7the7­exhibit. Keywords behavioral­7engagemen­t,7museums,7visitors

 ??  ?? 图 2 展厅追踪图
图 2 展厅追踪图
 ??  ??
 ??  ?? 图 1 认知重建模型
图 1 认知重建模型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