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上海自然博物馆“青少年科学诠释者”培训项目的策划与实施 / 陆怡菁 朱 峤

陆怡菁 朱 峤

- 上海自然博物馆(上海科技馆分馆)

摘 要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课外­学习的重要场所,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,与学校建立合作,培养一批善于研究、具有沟通能力的复合型、创新型青少年。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“青少年科学诠释者”培训项目结合展品展项,引入“探究+策展”的理念,实施一系列以小组为单­位的学习活动,为后续其他博物馆青少­年教育活动的策划提供­了经验。关键词 馆校合作 青少年 科学诠释

0 引言近年来, 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师­生的“第二课堂”,是青少年课外学习的重­要场所。 从国际经验来看,学生在博物馆中获得的­情感和态度的变化,一般是以具体的学习作­为依托的。为此,上海自然博物馆创建了“青少年科学诠释者”培训项目,旨在积极培养青少年的­合作探究学习, 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积­极的学习环境,同时满足新时期教育改­革的需求。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­体验式学习过程, 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科­学诠释的内涵与意义,提升其科学素养、创新思维、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­感。1 活动设计“科学诠释”一词最早由欧盟科学诠­释者学院提出,其目的是在科学与大众­之间建立桥梁,使科学知识得到有效的­传播。 一名优秀的科学诠释者­需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­识和出色的表达技能, 以最终提高 公众的科学素养。事实上,演讲、展览、表演等都能成为“科学诠释”的手段。

上海自然博物馆的“青少年科学诠释者”培训项目打破传统模式,引入“探究 + 策展”的理念,让青少年有机会体验“博物馆策展人”的角色。“策展人”一词源于英文“curator”,即“展览策划人”,是指在博物馆的展览活­动中担任构思、组织、管理的专业人员。 一名优秀的策展人需要­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、创新的宣传能力和灵活­的协调能力。 而中学生的能力显然无­法达到如此高的水平,故本次培训项目旨在鼓­励青少年充分利用场馆­资源,在科技辅导员的引导下,通过前期的展品科学观­察、资料搜集汇编等技能培­训, 学习博物馆的策展理念­和方法,进而借助小组合作,以策划与设计展览的方­式输出学习成果。

“青少年科学诠释者”培训项目是围绕意义建­构为核心设计的。 意义建构是内部行为(即认知)和外部行为(即过程)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如图1 所示,本次

培训项目以博物馆展览­等实物资源为起点, 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、资料搜集、分析归纳、推论验证等探究性学习­过程,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方­法,塑造科学思维,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。 同时,让学生掌握多元化的诠­释手段,培养良好的协作、分享和表达能力。由此,“探究学习 +科学诠释”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在­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实现­进一步的意义建构。2 活动安排“青少年科学诠释者”培训项目以“动物们的朋友圈”为主题,激励学员各自发挥所长,通过制作一幅融合了多­种素材元素的展览海报­对博物馆观众进行科学­诠释,并以“诠释者小记”的形式记录小组探究背­后的故事。如表1所示,本项目主要分为5 次活动,从知识、方法与技能、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­度对青少年开展培训。

3 组织实施3.1 初探自然博物馆向学员­介绍活动概况,并对学员进行前置评估,以衡量学员的总体认知­水平。 之后将 100 名学员进行分组,每组为 7~8 人。 活动中,科技辅导员会带领学员­熟悉上海自然博物馆的­学习资源, 以展区的展品展项等实­物为起点,进行细致而科学的观察,并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­展开思考。

亲爱的同学:你一定知道什么是“朋友圈”,那么当提到“动物们的朋友圈”时,你能想到什么呢?可以是事件、灵感、问题、词语、愿望、图像、经历、兴趣、地点或其他任何相关的­内容。 欢迎在海报上用各种方­式进行表达!

回家任务:要求学员基于活动中提­出的问题,通过多元化的手段进行­资料搜集和调查研究, 并尝试去分析和归纳搜­集来的资料。3.2 展览内容 plus

组织学员对上一次活动­任务进行分享, 包括方式、渠道、经验、教训、成果等,并总结出有效的资料搜­集方法。 学员通过搜集、分析资料,形成对问题答案的推论,并就自己的推论进一步­求证。在问题答案得到推论和­验证的基础上, 构思如何将自己的探究­成果告诉他人。 各组最终讨论出展览主­题、 内容框架、呈现形式及任务分工,并将讨论结果体现到展­览海报的草稿上。

回家任务:要求学员根据小组分工­各司其职,并思考还有哪些手段可­以让科学诠释产生更好­的效果。3.3 展览形式 beta 版组织学员参加“诠释者研习会”,邀请上海视觉艺术学院­教授进行专题讲座。 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指­导,让学生了解如何以展览­为诠释手段,将复杂、枯燥的科学知识(信息)有效地传递给观众。

回家任务:要求学员完成海报的文­字标语,并撰写一篇“诠释者小记”来描述小组共同探究、诠释的过程。3.4 我的策展故事

组织学员参加“诠释者研习会”,邀请专业培训师大来教 家如何讲好一个故事,通过生动、精练的语 言来描述自己的探究性­学习过程和设计制作创­意诠释作品的理念和设­想等。

回家任务:要求学员进一步完善“诠释者小记”,并完成海报的所有内容。

以上海市天山中学的《我们有毒》(见图 2)为例, 学员们绘制了不同生境­将画面分为5 个板块,分对别 应 5 位主(角河鲀、科莫多巨蜥、箭毒蛙、箱形水母和东亚钳蝎)。此外,采取一问一答的对话形­式,从生存环境、生存策略、人的与 类 关系三个角度诠释 5种毒有 动物。 并制作动物信息卡供,观了众解拓展内容,或自助核对寻找答案。 从学员的海报作品可以­看出, 他们增长了有关动物的­科学知识,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好奇,希望日后能探索丰富多­彩的生物世界。3.5 欢迎来到我的展览

科技辅导员协助各组学­员现场布置展位,讲解自己的作品诠释和­探究过程,并聆听、记录观众及专家的反馈­意见。 最后,学员们顺利通过考核,成为新一期的“青少年科学诠释者”,利用课余时间来上海自­然博物馆志愿服务, 将各自的探究成果与观­众进行展示交流。 平日里不怎么发声的学­员,也变得十分活跃,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我­风采的平台。

活动结束后,我们对学员进行了一次­后置评估。由图3可知,经过五次培训之后,学员的科学诠释技能大­力提升,并且学会使用不同的呈­现形式,对小组诠释的主题及所­要传递的意义也有了进­一步的理解和升华。4 启示与思考博物馆与学­校之间共同探索“馆校合作”的适宜机制,已经成为全国教育改革­的正在进行时。如何将“授之以渔” 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博物­馆教育活动中,是我们不断追求并为之­奋斗的目标。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“青少年科学诠释者”培训项目以探究性学习­作为铺垫,要求学员制作一个属于­自己的展览,以海报结合实物、音频、视频的展板形式向公众­进行展示传播。我们相信,这一活动能够使更多的­青少年理解科学研究的­重要性, 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一颗­科学信仰的种子,并在未来传递给更多的­人!

4.1 以兴趣为导向

学校是传统的青少年正­式教育场所, 而科技馆则是非正式教­育的场所, 教育职能只是其全部职­能中的一部分, 两者在教育理念和教育­目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。为有效提升青少年的科­学素养,科普场馆教育活动的活­动目标应当与学校的科­学课程标准有机结合。 而博物馆的优势就是将­书面化的知识与技能实­物化, 并根据青少年的兴趣来­设定不同的分目标。在本次培训项目开展之­前,馆方就征集了每一位学­员的兴趣方向, 将志同道合的学员分为­一组。 此外,活动的主题“动物们的朋友圈”也与时下流行的微信朋­友圈较为接近, 能使青少年把培训当作­一个游戏,而非学业任务。

4.2 激发多元化思维

以往实施的科学诠释培­训侧重于表达能力的提­高,而本次培训项目引入“博物馆策展人”的概念,就是希望学员不再扮演­展览中的一个小角色, 而成为展览的主人。通过循序渐进的技能培­训,让青少年学 会自主探究, 将自己的成果科学地诠­释给观众。 由此,在活动实施过程中,我们要激发青少年的多­元化思维,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。

4.3 合理编排活动时间

对于青少年来说, 参加活动的同时也是一­种技能记忆的训练。 一般来说,短时记忆凭借反复训练,可变成长时记忆。 而本次培训项目贯穿在­一个学期中,每隔 2周进行一次活动,战线拉得比较长。 针对一些学业压力比较­繁重的学员而言, 往往一次活动后,间隔很长一段时间没有­训练,学会的技能无法完全体­现到下一次活动中。 由此, 在活动的时间编排上,日后尽量选择寒暑假,对学员进行系统化培训,在技能记忆方面会有一­定的帮助。 致谢:特别感谢上海自然博物­馆(上海科技馆分馆)展教服务处的徐蕾、朱莹、周佳卉、娄悠猷、刘雅竹、刘楠、饶琳莉和于蓬泽为本文­提供的帮助。

2.2 搜集素材根据脚本设定,采集各类媒体信息,涉及文本、图像、音频、视频、三维模型等,并按照脚本要求进行相­应的加工处理。2.3 美术设计

这部分工作包括配色造­型、版面设计、视觉效果调整等, 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多媒­体应用的艺术感染力。 同时,作为整个陈列展览的一­部分,也要做到与馆内的装饰­风格统一协调。2.4 编制程序

由计算机专业人员整合­已经采集的多媒体数据,用开发软件编制应用程­序,以实现脚本所定义的各­种功能。2.5 运行调试

这是博物馆多媒体应用­发布之前的最后一个环­节,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­键步骤。只有通过模拟运行,让软件和硬件进行磨合,才能发现可能存在的故­障隐患,在正式上线之前及时修­正,同时对于不够完美的地­方进行改进,实现最终的尽善尽美。3 应用实例目前,上海博物馆在“中国古代玉器馆“”中国历代绘画馆”“中国历代货币馆”“中国明清家具馆”这四个已设置的多媒体­触摸屏导览平台上,从软、硬件性能及展示效益两­个方面, 对多媒体节目进行了重­新设计及改造升级。

如图 3 所示, 下面以中国历代绘画馆­多媒体应用为例来具体­阐述其对参观体验提的 升作用。 之所 以选取绘画为案例,是因为与青铜、陶瓷、雕塑之类的立体文物相­比, 平面文物在展示效果上­是不占优势的。立体文物可以从多角度­观赏,从而吸引了观众驻足流­连;而平面文物则难以形成­有效的吸引力,容易发生走马观花的现­象,造成“观众看过了,但是没看懂,没看清楚”的情况。 此时就要依靠多媒体技­术手段来辅助提升展示­效果。

在“中国绘画”和“文明之貌”这两个单元中,为观众介绍了中国画的­一些基础知识。 通过多媒体演示,有助于观众理解深奥难­懂的专业名词。 比如“三远”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­技法,“即 高远、深远、平远常”, 用来表现高低、纵深和同一水平线上三­种不同位置构图。 我们借助多媒体技术制­作了一段动画使其得到­形象化的生动表现:用崇山峻岭、重峦叠嶂的景象表达山­脉雄伟的气势,是为“高远”;用曲径通幽、溪涧蜿蜒表达从山前到­山后的纵深景象,体现出山水曲折幽深的­层次,是为“深远”;用平原风貌、江河全貌表达同一地平­线上由近及远的景致,是为“平远”。

在“水墨丹青”这一单元中,着重介绍馆藏的历代绘­画精品。 对于中国画来说,除了颜色、构图外另一个很重要的­元素就是线条笔。 工 画的线条能体现出作者­娴熟的艺平技 水 ; 写意画的线条能反映出­作者的艺术灵性。隔着玻璃展出的传统展­陈模式,虽然能看到实物,却无法品味其中的细微­之处。而利用高清数字化技术­能就 轻松将中国画的线条细­节展示给观众, 同时多点触摸的人机交­互方式允许观众自由选­择画作的欣赏范围并制­控 尺寸缩放大小。此外,我

 ??  ?? 图 3 学员的个人意涵图
图 3 学员的个人意涵图
 ??  ?? 表 1 活动安排
表 1 活动安排
 ??  ?? 图 1  意义建构的过程
图 1 意义建构的过程
 ??  ?? 图 3 中国历代绘画馆多媒体­应用
图 3 中国历代绘画馆多媒体­应用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