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The mutually developmen­t approach to combine science populariza­tion with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/ LIU Jiaqi

- 刘嘉麒中国科学院地质­与地球物理研究所

摘 要 科学普及是提高全民素­质的重要举措。人的素质是国家软实力­的根本体现,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。做好科普工作,离不开全社会的通力协­作,更需要科技工作者为之­付出努力。关键词 科学普及 科技创新 科技工作者

1 科学普及是强国强民之­策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“科技三会”上的重要讲话指出:科技创新、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­展的两翼,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­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。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­提高, 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­素质创新大军,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­转化。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­任, 把普及科学知识、弘扬科学精神、传播科学思想、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­容辞的责任, 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­学、爱科学、学科学、用科学的良好氛围,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­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、 创新力量充分涌流。

总书记的指示,明确了科学普及的定位,肯定了科学普及的重要­性。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如­同鸟之双翼,只有比翼齐飞,才能飞得更高、飞得更远!公民科学素养提高了,创新土壤就会更扎实,创新驱动社会发展就会­更有力; 在更多高精尖领域取得­科技创新的突破,社会对创新价值的理解­就会更充分,人们对科技知识的向往­就会更强烈。

我们可以看到, 目前我国科普和创新文­化建设成效显著:公众科学素质和创新文­化意识不断提升,科普人才队伍持续增长,科普经费投入稳定提高,科普场馆建设力度加强,科普传播形式日趋多样,群众性科技活动丰富多­彩,创新文化环境正在形成。2 加强科普工作科学普及­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, 是对人类造创发明所积­累的科学技术的二次开­发。 它的本质是大众科学,受众面越大,普及得越广泛越深入,成效也就越显著。科学大众化既是科学普­及的目标,也是科学普及的任务,即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­学化。科学技术一旦为广大群­众所掌握, 就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­和巨大的生命力。2.1 充分发挥净化社会的功­能

在新媒体广为普及的今­天,信息的传播“迅雷不及掩耳”。 然而好事不出门,传坏事 千里。 许多不正确、不健康的舆论乃至谣言­的传播速度之快、范围之广,常常令人始料不及。这些负面的东西严重地­扰乱了社会秩序,对社会安全产生了危害。科学是克服愚

昧、抵制迷信、净化社会的有力武器。在这种情况下,必须加强科普工作, 进行正面引导, 用科学批驳谬误, 以真理战胜邪恶, 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­会氛围。

在信息爆炸、鱼龙混杂的时下,对科普创作的时效性、针对性、多样性、传播度和便捷度也提出­了更高的要求。 科学普及必须走向社会­化、大众化,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、各种场合、各种人群。 人们的年龄、性别、职业、履历、文化程度等各有不同,对科普作品的兴趣和要­求也各不相同。 我们应当做千方百计的­努力,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­的需求。2.2 科学性是科学普及的灵­魂当今的科普作品存在­以下一些问题: (1)缺乏科学内涵。有些作品“下笔三千,离题万里”,往往不知所云。 另外有些作品虽然涉及­了一些科学知识,但内容却似是而非,只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,甚至为了吸引眼球,将道听途说的言论也当­做科学依据,哗众取宠,夸大其词。

(2)知识陈旧老化。 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­科学, 无时无刻不需要科普。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­异,新的知识层出不穷,各类理论、方法、数据等都在不断地更新­和改进。但在一些作品中,却大量引用过时的、错误的“知识”,令人堪忧。

(3)宣扬伪科学。有人将非科学甚至反科­学的东西披上科学的外­衣, 用唯心的理念或庸俗的­故事解释自然现象,具有非常严重的欺骗性。这些制造流言蜚语、虚假信息的人,企图通过花言巧语蒙蔽­公众,造鱼混的成 目 珠 假象。2.3 改变传统观念,发挥传统优势

由于新媒体不断涌现, 传统的传播手段受到一­定冲击,科普的内容与形式也随­之发生改变。如何看待这种现象? 毕竟,印刷术已有上千年的历­史,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­贡献。在信息时代,它们面临着挑战的同时, 也面临着机遇, 仍有传统优势和生存空­间,仍有其必要性和不可替­代性。但我们千万不可墨守成­规,而必须创新,唯有创新才能使其产生­新的生命力。

要做到这一点, 就必须树立唯民众需求­是仰的观念,在创作题材、表现形式等方面,既喜闻乐见、通俗易懂、获取方便,又保持科学的准确性和­严谨性。对此认,我 为科普作品既让要 外行人明白,要又 使专业人员认可。 在强调味趣 性、艺术性的同时,还应当把科学性排在首­位。摆事实、讲道理,尊重客观事实,而不能主观臆断,强词夺理。3 正确处理科学普及与科­学研究、科技创新的关系

科学是对客观事物本质­和真理的认知, 主表要现为理性思维。 技术则是在理性思维指­导下的实践和应用,是物化了的科学。二者相互依存、相互验证、相互促进,缺一不可。 科学理论要靠实验来验­证,实验的过程就是技术演­练的过程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时下提倡的“工匠精神”就是重视技术的具体表­现。

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­创新和发现发明。 没有卓越的研究成果,是做不好科普工作的。对于科学家来说,科学研究是本职,科学普及是奉献。 首要的当然是做好自身­的科研,在此基础上才有能力做­科普。

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密­切相关, 科技创新是科学普及的­基础与关键, 科学普及是科技创新的­延伸与放大。在科学普及的过程中,人们会对科学技术提出­更多、更高的要求,促使科技创新向着纵深­发展,更有效地为生产服务,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。

当然,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,科学技术也不例外。 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,它也会带来负面效应。比如,武器的进步将造成杀伤­力的升级,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得­个人隐私受到威胁……但这些并不是科学技术­本身导致的,而是运用科学技术的人­导致的。“解铃还需系铃人”, 因此科学技术带来的麻­烦终究要靠科学技术的­发展去解决。4 肩起负 科学普及的责任科学绝­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­乐,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­究的人, 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­为人类服务。4.1 认真贯彻和执行相关政­策法规

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普­事业, 制定系了一 列政策和法规。 2002 年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­术普及法》颁布并实施,规定发展科普事业是国­家的长期任务,公民有参与科普活动的­权利。这标志着中国科普工作­步入法制化轨道,对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­工作,

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­素质,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­步,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­深远的历史意义。

2006 年,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­纲要(2006— 2010—2020 年)》制定并实施,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­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­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­技术知识,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,树立科学思想,崇尚科学精神,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­处理实际问题、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。

2017 年,《“十三五” 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­设规划》制定并实施,进一步明确了“十三五”时期科普和创新文化建­设的指导思想、发展目标、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,是国家在科普和创新文­化建设领域的专项规划,是指导我国科普和创新­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。4.2 建立有效机制,提升原创能力

做好科普工作需要努力­培养科普创作人才。 从学校教育开始,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­写作能力。建立科普产品研发中心,增强研发团队的能力建­设,邀请创作人员与科技人­员合作, 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­学的结合。 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­品的扶持和奖励力度,从而激发各界人士的热­情,创作出水平高、影响大的精品杰作。

针对当前舆论传播特别­是新媒体平台的发展,积极开展全国优秀科普­作品评选推介活动, 引导中央及地方主要新­闻媒体从事相关宣传, 让更多的作品在报刊、广播、电视、网站等场合广泛传播。4.3 提升广大民众的读书学­习热情科学普及的落脚­点是提升广大民众的学­习积极性,提高科学素质和文明程­度。这就需要促使人们认识­到读书的意义。纵观发达国家,群众大多拥有极高的阅­读热情。 比如,德国人读书就像喝啤酒、玩足球一样,很多孩子人生中的第一­件礼物就是图书。反观中国,人均年阅读量不足1 本,相差甚远。4.4 让普及科学成为科技工­作者的天职

事实上,许多科普巨匠往往也是­科学家。从阿尔伯特·爱因斯坦的《物理学的进化》到斯蒂芬·霍金的《时间简史》,从迈克尔·法拉第的《蜡烛的故事》到亨利·法布尔的《昆虫记》……他们的科普著作与科学­成就一样辉煌。 中国科学界知识分子中­也有如高士其先生这样­热心科普的学者,但数量还是相对较少,并普遍存在“不愿、不会、不敢做科普”的问题。目前,为了扭转这种情况,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,可谓任重而道远。5 结语古往今来,人类在上下求索中生存­与发展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见­解,其中受到普遍赞许的一­条,就是科学技术是推动社­会进步的根本力量。“科技救国“”科教兴国”始终未断,时代永远呼唤着“德先生” “赛先生”。 从原始社会到代现 社会,从农业时代、工业时代到电子时代、信息时代,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­覆的变革,取得了伟大的进步,而每一次进步又都与科­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。

因此,科学普及是一项重要而­艰巨的事业。强国必须强民,强民必须提高公民的科­学素质。( 2018-12-19 收稿,2018- 12-25 修回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