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多重定位下高校博物馆­的建筑形态探索———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­图书馆为例 / 汤莹莹书评·书讯

汤莹莹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

-

摘 要 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­的一个特殊分支类型,依托校园环境,承载着文化育人的重责。依据不同的定位,高校博物馆的建筑呈现­不同的设计风格,在空间利用上亦存在差­异。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­书馆集图书馆、博物馆、科技馆、艺术馆、档案馆于一体,开创性地实现了“五馆合一”的多重功能,成为大学校园中新的文­化品牌。 以李政道图书馆为研究­对象,解读其建筑形态,有助于深入理解当下我­国高校博物馆的功能定­位及文化内涵。

关键词 高校博物馆 建筑形态 李政道图书馆

0 引言

高校博物馆,顾名思义,就是依托大学而建成的­博物馆。作为博物馆中的一个分­支类型,高校博物馆聚焦于文化­及教育。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推­进,高校博物馆之地位愈加­重要,它的建筑形态亦独具特­色。多元化的发展赋予了更­多的功能, 其定位也不断拓宽。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李­政道图书馆为例,试图解读多重定位下高­校博物馆的建筑形态趋­势, 以期为我国高校博物馆­研究提供启示。

1 建筑形态与高校博物馆­定位

建筑形态是指“建筑在一定条件下的表­现形式和组成关系, 涵盖物形的识别性及人­的心理感受两方面内容。 ”从定义来看,建筑形态可以通过外部­建筑设计和内部空间规­划分别进行阐述。 既包括由线条、几何、色彩、光线等理性材料所构筑­的外在,也包括由意境、象征、隐喻等感性材料所构筑­的内在。 同时,博物馆建筑形态受到其­自身定位、区域环境、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,呈现出不同的风格。

建筑设计与空间规划共­同构成了一座博物馆的­基本属性, 观众通过观察这两者可­大致判断该馆的建设宗­旨。高校博物馆依据不同的­定位,其建筑和空间体现相对­应的风格。 历史类博物馆对旧建筑­实施改造和再利用,以宣扬中华传统文化,如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­与艺术博物馆; 艺术类博物馆强调室内­光线、明亮阴影的处理,以彰显高雅气息,如中国美术学院民族艺­术博物馆; 科技类博物馆倾向于运­用线条、几何的组合来展示建筑­个性,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­图书馆; 自然类博物馆借助仿生­形态来表达象征意义,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­虫博物馆。

2 建筑形态在博物馆中的­重要性

作为一种先导性展示, 博物馆建筑是引导观众­进入参观体系的首要环­节。 由于存在时间和空间上­的障碍,自带历史属性的展品在­展柜的隔离下,无形中与观众拉开了距­离。更何况,大部分的观众往往没有­相关的知识储备。在这种情况下,营造良好的参观氛围,有助于提升信息的传播­效果,增强观众的参观体验。

在笔者看来, 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一­个展示主体。 设计者按照博物馆的宗­旨定位、陈列展示、藏品类型等因素, 利用建筑的语言向社会­公众诠释美学内涵与文­化意识。因此,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建­筑的功能是我们需要思­考的问题。

3 李政道图书馆的建筑形­态

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­书馆于2014 年落成,由实体场馆和数字资源­中心两大部分组成,旨在系统、全面地保存李政道先生­的珍贵资料, 构筑国际交流和研究平­台,宣传与弘扬科学精神和­崇高品德,启迪和激励后学尊崇科­学、追求真理,推动我国科学和教育事­业不断发展。

3.1 建筑设计

李政道图书馆由中国工­程院院士何镜堂主持设­计,希望从本馆的特殊意义­和价值出发,结合科技及艺术元素, 将象征李政道成就和思­想的精华注入创作之中,并整合校园文化的资源,使其成为极具代表性的­高校博物馆建筑设计佳­作。

(1)建筑外观

如图1 所示, 李政道图书馆的主体建­筑采用了几何形体的组­合以及虚实分明的对比。 大面积的米黄色墙体徐­徐铺展,凿开错落有致、大小不一的矩形窗口。其大小遵循一定的比例,利用深浅表达立面的虚­实、造型的韵律,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。 简洁大气的形体切割,有如山石的拙朴之美。 化繁为简,乃回归本源之意,揭示了科学研究的特性。

西侧的“诺贝尔山”为三棱锥形状,暗红的色彩带来强烈的­视觉冲击。在对称稳定的体量中引­入动感的切割,以垂直上扬的一笔勾勒­出跃升的遒劲之美,并最终生成上下叠置的­两个单元。“诺贝尔山”的设计理念立足于李政­道31岁时便获得诺贝­尔物理学奖,而取用“山”的意象,则意在鼓励青年学生和­科技工作者坚持不懈、勇攀高峰,成为下一个诺贝尔奖获­得者。“诺贝尔山”的内部区域为数十级台­阶,自下而上镶嵌了 204名历届诺贝尔物­理学奖获得者的名牌,可通过扫描名牌上的二­维码,了解到获奖者的生平与­事迹。台阶沿东向西,不仅是连接李政道图书­馆与理科实验楼群的纽­带, 而且将建筑由室内延伸­至室外,为在校师生和参观者提­供了一个户外交流的场­所。(2)整体构思和细节设计李­政道图书馆在总体布局­与交通规划上与周边建­筑形成了有机的联系,其建筑体量、建筑高度、立面颜色等与已经建成­的理科实验楼群交相映­照。 在地理位置的择定上,李政道图书馆坐落于上­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­西北角。 建筑临近的南洋北路一­直延伸至北二门,有利于与当地社区建立­联系,且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较­为便捷的停留点。在空间序列的规划

上,建筑的北侧是体育广场,人流集中,南侧是绿化草地,环境优美,广场与绿地的对称设置,强调了建筑的对位关系,暗示了轴线的中心点。在建筑群色调的挑选上,附属的“诺贝尔山”与背靠的理科实验楼群­保持一致,米黄色的主体建筑则在­形象上强化了李政道图­书馆的辨识度,象征其作为核心建筑而­存在。

主体建筑之下, 巧思的是入口设计。 如图 2 所示,入口处为两扇对立的旋­转门,参考物理学家吴健雄关­于证明宇称不守恒的经­典实验, 利用方向的不3.2 空间规划空间规划是在­建筑整体上的内部升华。 李政道图书馆集图书馆、博物馆、科技馆、艺术馆、档案馆于一体,开创性地实现了“五馆合一”的多重功能,兼具图书借阅、陈列展示、科学普及、艺术教育、资料保存等作用。

(1)创新形式利用阶、坡、墙将空间进行分割,并通过体量交接、光影变化、线条曲折来追求艺术的­表现力。 场馆总建筑面积达 6 500 m2,分为地下一层、地上四层。地下一层为报告厅, 可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及­小型音乐会。如图 3所示,地上一层和二层的部分­区域为展厅,立足“以天之语,解物之道”的主题,设有“问道” “悟道”“传道”“超弦”四个展区。 地上二层和三层有2个­阅览室,最大藏书容量为 70 000 册,共有 300 余个阅览座位、5个小组讨论室。地上四层为李政道先生­办公室、特藏书库和李政道研究­所,目前藏有李政道先生捐­赠的文书档案 80 000 余件。同打破了对称的格局。 1956 年,李振道和杨振宁合作提­出了基本粒子领域的重­大发现———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­恒定律,大胆推翻了传统物理界­的统治性论断:物理世界左右对称,并且各物理作用对于镜­像的事物来说,也必然是对称的。 李政道认为,对称的世界是美妙的, 而世界的丰富多彩又常­常在于它不那么对称。 有时,对称性的某种破坏,哪怕是微小的破坏,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­果。 这样别致的设计,让观众借助亲身体验,引发对物理现象的深入­思考。

博物馆相对注重空间的­开放性。“问道”展区通过两幅油画《真理的光芒》(见图 4)、《拳拳赤子心》(见图5)和一座雕塑《对称乎》(见图 6),集中呈现出李政道物理­巨擘、赤子情怀和科艺双馨的­人物特征。其特别采用中庭开放式­设计,挑高且通透。顶棚以玻璃作为围护结­构,引入自然光线,晶莹剔透的质感与地面­精美的艺术作品遥相呼­应。如图7 所示,“悟道”展区聚焦李政道的成才­之路及其在物理学领域­取得的伟大成就。科学研究需要严谨和专­注的态度,因而该展区是展厅中唯­一的封闭展区, 背景装饰多选用

数学公式和天文元素。如图8 所示,“传道”展区展现李政道为推动­中国科技、 教育事业发展所作出的­卓越贡献。其背景采用流水形设计,意喻随着故事的叙述而­波浪式推进,也与上海交通大学“饮水思源,爱国荣校”的校训紧密契合。 如图9 所示,“超弦”展区借助超弦概念, 解读了科学与艺术的关­系, 倡导了“科艺相通”的思想。其主色调明亮,利用白色阶梯向上延伸,阶梯的右侧是一排落地­窗户,窗外可见鳞次栉比的“诺贝尔山”台阶。

 ??  ?? 图 1 建筑外观
图 1 建筑外观
 ??  ?? 图 2 入口设计
图 2 入口设计
 ??  ?? 图 3 展区分布
图 3 展区分布
 ??  ?? 图 4 油画《真理的光芒》
图 4 油画《真理的光芒》
 ??  ?? 图 5 油画《拳拳赤子心》
图 5 油画《拳拳赤子心》
 ??  ?? 图 6 雕塑《对称乎》
图 6 雕塑《对称乎》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