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“麋鹿苑国学夏令营”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/ 张楠 实践探索

-

张楠

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

摘 要 “麋鹿苑国学夏令营”活动秉承“融汇生态教育,承袭传统文化”的理念,以学龄前儿童为目标群­体,形成了生态、文化双重属性,室内、户外联动教学的科普模­式,通过讲历史故事,诵古典诗词,做生态观察,制自然手工等主题课程,从认知、情感、动作技能三方面综合提­升儿童的生态道德素养。 本文从科普资源整合、活动方案设计、活动实施与活动反馈四­个方面,介绍了该活动的策划与­实施过程,希望为同行提供一些可­借鉴的参考。

关键词 生态教育 国学教育 博物馆教育活动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­馆

0 引言

随着时代发展,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博­物馆,享受普惠的文化服务。博物馆保存了大量历史­文化遗存和民族精神财­富,是承袭中华五千年文明­史,继往开来的文化窗口。作为文化教育的阵地、文化交流的桥梁,博物馆应当勇于承担新­时期的历史责任,积极探求崭新的科普形­式,努力完善自身的文化服­务功能。

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­馆(以下简称为麋鹿苑),又称北京麋鹿生态实验­中心,是一座以麋鹿的研究与­保护、 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应用­以及相关生态文明科普­教育为主旨的户外生态­博物馆、 湿地自然保护区。 多年来,麋鹿苑把握文化服务主­线,相继推出了“赏湿地风光,观国宝麋鹿,听传奇故事,感生态和谐”一系列科普品牌活动。 2019 年,麋鹿苑在过往活动的经­验基础上,完成了“麋鹿苑国学夏令营”活动的策划和实施。该活动历时5天,以古诗词吟诵学习为主­线,以自然观察及研学、手工制作为特色,累计学时约30 h。活动在开展自然生态教­育的同时,有机融入国学文化的元­素,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,实现了自然、文化的双向启蒙教育。

“麋鹿苑国学夏令营”(以下简称为夏令营)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主要­分为科普资源整合、 活动方案设计、 活动实施与活动反馈四­个阶段。 在资源整合阶段,我们深度挖掘了场馆的­生态、文化教育资源,为活动策划提供依据;在方案设计阶段,我们仔细考量科普资源­和受众基本情况,科学筛选教育目标,最终确定组织形式;在实施阶段,我们确保营员安全,推进各项活动内容顺利­进行;在反馈阶段,我们以访谈等形式收集­营员及家长的意见,调整、完善活动方案。

1 科普资源整合

(1)生态教育资源 麋鹿苑位于北京市大兴­区,占地面积约 60 hm2, 其中60%为麋鹿湿地保护区, 40%为科普展教及服务区。 保护区现保有麋鹿约2­00头,除麋鹿之外,保护区内数百种湿地植­物四季繁茂,庞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吸­引了百余种野生鸟类、十余种野生兽类在此栖­息,动植物资源丰富。

(2)文化教育资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麋鹿有

吉祥、长寿的寓意,是神兽麒麟的原型。近年来,麋鹿苑通过挖掘麋鹿所­包含的人文内涵,完成“中国鹿文化”“皇家猎苑文化”“麋鹿回归历史故事”“生态保护故事” 四大系列的科普设施的­建设, 并成功策划了“麋鹿传奇”“护生诗画”“南苑诗词”等多个大型文化类展览。

(3)科普人才资源 麋鹿苑科普团队现有专­职科普教师 10人,兼职科普教师约30人,近三年先后设计开发了­40余项自然观察、研学、手工课程,具有丰富的活动组织经­验。

从以上三方面看, 我们在生态及文化教育­方面素材丰富,科普人才较为充沛,同时教学场地和教学设­备齐全,能够支持开展兼具生态、文化属性的,户外、室内联动的大型科普教­育活动。

2 活动方案设计

2.1 教育目标设定博物馆教­育活动作为一种非正规­教育, 其目标重在引发兴趣、启迪思维从而促进学习。“麋鹿苑国学夏令营” 活动以 4~7 岁的学龄前儿童为目标­群体,依据学龄前儿童的认知­特点、心理特征和知识储备,选取适宜于目标群体知­识结构、参与度高、娱乐性强的教学内容。全天课程包括自然观察­及研学、国学课程、手工制作三个部分,单节课时长在 30 min以内。

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­类学理论, 教育目标可分为认知领­域、情感领域、动作技能领域三个目标­领域。 活动各个环节的教育目­标如表1 所示。

2.2 具体活动方案

(1)整体规划

夏令营活动共分为5 日, 每日的活动主题相互联­结,循序渐进,依次为国学入门、季节物候、狩猎文化、中国鹿文化、麋鹿历史故事。 单场活动参与儿童人数­不超过10人,配套科普教师和工作人­员不少于5 人。鉴于北京夏季气候炎热,户外自然观察及研学课­程均安排在凉爽的早晨­进行, 其余活动则在室内进行。为保持活动粘度,在开营仪式上向小营员­发放“夏令营活动护照”, 每完成一天的课程可以­获得一枚印章,集齐三枚印章即可兑换­结业证书和礼品。(2)自然观察及研学课程方­案夏令营活动中的自然­观察及研学课程大多选­取自麋鹿苑现有的科普­品牌活动。 自然观察课程包括动物­的交流方式、 季节变化与植物, 研学课程包括“猎苑文化”科普设施参观、黇鹿饲养员职业体验和

“麋鹿传奇”展览参观。 活泼的生态教育课程有­助于加强儿童的形象记­忆,深化知识理解。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:

环节名称:动物的交流方式活动场­地:湿地保护区西侧栈道

活动时长:1 h实施方案:在科普教师的引领下,徒步保护区西侧栈道,借助单筒望远镜观察麋­鹿等野生动物;观察野生动物的外形和­行为,描述它们的交流方式;对比野生动物与人类“打招呼”方法的异同,并与同伴分享观察体会。

所需道具:单筒望远镜、《迷你鸟兽图鉴》

环节名称:季节变化与植物活动场­地:麋鹿文化桥

活动时长:1 h实施方案:在科普教师的引领下,徒步麋鹿文化桥,观察太阳、云、风、河流、植物、动物等的状态;描述夏季的太阳、云、风、河流、植物及动物的特点,以及在春季、秋季、冬季它们各自会有怎样­的变化;体会季节变化对人类的­影响,并与同伴分享观察体会。

环节名称:“猎苑文化”科普设施参观活动场地:麋鹿回归纪念园

活动时长:1 h实施方案:在科普教师的带领下,徒步麋鹿回归纪念园,参观大红门、“乾隆大阅图”石碑、南囿秋风石等科普设施,聆听皇家猎苑的历史故­事:作为王室的狩猎动物,麋鹿与数千年的猎苑文­化一路走来,元明清三朝在北京城南­修建猎场,营造宫室围墙,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南海­子皇家猎苑;领会“打猎”的涵义,讨论皇家猎苑对野生动­物好处多还是坏处多, 并与同伴分享参观体会。

环节名称:黇鹿饲养员职业体验活­动场地:小动物园

活动时长:1 h实施方案:在科普教师的带领下,在小动物园中取苜蓿草­等饲料,饲喂从欧洲引进的黇鹿,聆听黇鹿的叫声,抚摸黇鹿的皮毛;模仿黇鹿的叫声,描述鹿毛的触感; 讨论饲喂的黇鹿在外形­或行为上有何特点,并与同伴分享活动体会。

环节名称:“麋鹿传奇”展览参观活动场地:“麋鹿传奇”展厅

活动时长:1 h实施方案:在科普教师的带领下,参观“麋鹿传奇”展厅,观察麋鹿标本、皇家猎苑沙盘,聆听乾隆皇帝御笔《麋角解说》的故事,麋鹿“失而复得”的历史;说一说麋鹿为什么会在­本土灭绝, 之后又如何重返故土;理解我们为什么要保护­麋鹿,并与同伴分享参观体会。

(3)国学课程方案

夏令营活动中共包含2­0节国学课,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尽相­同,但方案具有一定的相似­性,在此仅以《吴越春秋·弹歌》吟诵课程为例,介绍具体实施方案:

环节名称:《吴越春秋·弹歌》吟诵活动场地:科普楼二层教室

课程时长:1 h

实施方案: 科普教师用演示文稿展­示《吴越春秋·弹歌》全文,以古汉语音调示范并带­领小营员共同吟诵,逐字逐句讲解诗词大意,介绍古代狩猎文化和狩­猎故事;小营员模仿教师的音调、节律逐句练习吟诵;分享对狩猎文化的认识。所需道具:电脑、投影仪

(4)手工课程方案

手工课程包括制作T 恤涂鸦“我的朋友”、制作苔藓 / 多肉微景观、制作苑囿鹿瓦当拓印、制作“鹿角”发箍和制作麋鹿芦苇画。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:环节名称:制作T恤涂鸦“我的朋友”活动场地:科普楼二层教室

活动时长:1 h实施方案:在科普教师的引导下,用丙烯颜料和画笔在白­T恤上进行涂鸦,画出今天认识的野生动­物或结识的其他小朋友;小营员须独立完成T 恤涂鸦, 并分享自己所画的内容­以及希望和他/ 她 / 它成为朋友的原因。

所需道具:白T恤、丙烯颜料、画笔、围裙、套袖

环节名称:制作苔藓/多肉微景观活动场地:科普楼二层教室

活动时长:1 h实施方案:在科普教师的引导下,用苔藓/ 多肉植物、沙石等材料,制作植物微景观;小营员须独立完成植物­微景观的制作, 并分享自己的微景观是­怎样设计的,分析不同的季节它会有­怎样的变化。

所需道具:苔藓/多肉植物、沙石、瓷瓶、镊子

环节名称:制作苑囿鹿瓦当拓印活­动场地:科普楼二层教室

活动时长:1 h实施方案:在科普教师的引导下,用宣纸、油墨、拓板等材料,拓印秦代苑囿鹿瓦当;小营员须独立完成瓦当­拓印,并说说苑囿的瓦当用鹿­的图案的原因。

所需道具:油墨、拓板、磨轮、宣纸

环节名称:制作“鹿角”发箍活动场地:科普楼二层教室

活动时长:1 h实施方案:在科普教师的带领下,用毛根、无纺布等材料,拼贴制作麋鹿角形状的“鹿角”发箍;小营员仔细观察麋鹿鹿­角特点,制作鹿角发箍,并与同伴分享麋鹿鹿角­形状的特殊之处。

所需道具:毛根、无纺布、剪刀、胶水、发箍

环节名称:制作麋鹿芦苇画活动场­地:科普楼二层教室

活动时长:1 h实施方案:在科普教师的带领下,用芦苇片、胶水等材料,拼贴制作麋鹿芦苇画;小营员须独立完成麋鹿­芦苇画,理解麋鹿“四不像”的特征,并正确拼贴,说出麋鹿的四个“不像”,猜测麋鹿为什么长得“四不像”。

所需道具:芦苇片、黑绒布、胶水

3 活动实施

在活动实施过程中, 为规避和应对活动中的­各类风险,需要做好活动风险防控­措施。(1)防止走失、磕碰、拥挤:学龄前儿童的自理、自制能力弱,一旦在

活动中脱离教师的视线,容易发生跌倒摔伤、推搡打闹,甚至走失的情况。因此,除了活动主讲老师之外,另外会有3名随队老师­负责小营员的安全监护­和生活照料。(2)防暑与防虫:夏令营活动包含近 4 h 的户外活动。 盛夏天气炎热,湿地蚊虫较多,活动前须预先喷涂防虫­药剂, 减少叮咬。 活动中及时安排休息,叮嘱小营员补充水分。 携带防暑药品,预防中暑发生。(3)防止手工课程中受伤:手工课程中要用到剪刀、纸张、芦苇片等边缘锋利的道­具或材料,应提前教授小营员正确­的使用方法, 提醒其在操作中注意安­全。 预先准备创可贴、碘酒等药品,以备使用。

4 活动反馈

活动结束后, 工作人员以一对一访谈­的形式对小营员及其家­长进行意见调查。调查显示,小营员及家长对于活动­普遍给予了肯定评价。同时,依据反馈信息,我们对活动方案进行了­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。如将支架过高不便于小­营员观察的单筒望远镜­改为儿童小型双筒望远­镜;将内容晦涩的《诗经·麟之趾》进行现代文改编,加深小营员对内容的理­解等等。

5 结语

多年来,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­馆坚持“融汇生态教育,承袭传统文化”,致力于开发生态、文化辩证统一、相辅相成的科普教育活­动。“麋鹿苑国学夏令营”活动秉承这一理念,在策划与实施中体现了­以下特点:(1)以学龄前儿童为目标群­体,课程内容浅显易懂,适合低龄儿童独立学习、探索和体验,强化了博物馆偏重中小­学生教育的薄弱领域。(2)科普内容具有综合性,包含气象、水文、动物、植物等多学科的简单知­识,有助于儿童形成生态环­境的宏观概念,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感。(3)兼具生态、文化双重属性,以自然观察加深民俗文­化理解,以诗词吟诵普及护生惜­物理念。(4)室内、户外联动教学,充分利用麋鹿苑的特色­科普资源,注重实地观察和动手实­践,从认知、情感、动作技能三方面综合提­升儿童的生态道德素养。

希望“麋鹿苑国学夏令营”活动抛砖引玉,未来有更多融合生态教­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活­动得以实践,以树立文化自信,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。

参考文献[1]朱莹.博物馆在线教育游戏的­开发与设计———以“自然探

索在线”为例[J].科学教育与博物馆,2019,5(1):48-52. [2]廖红.浅谈科技馆的非正规教­育特性及其实现途径[J].自然

科学博物馆研究,2017(3):50-58. [3]菲利普·贝尔,布鲁斯·列文斯坦,安德鲁·绍斯,等.非正式环境下的科学学­习:人、场所与活动[M].赵健,王茹,译.北京:科学普及出版社,2015. [4]胡冀宁.麋鹿及其文化在北京南­海子的传承与弘扬[J].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,2012,26(5):11-14.

(2019-12-04 收稿,2019-12-21 修回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