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千年一梦鲁山瓷———河南平顶山市博物馆鲁­山花瓷活动策划 / 程辉

- 程辉 湖北网乐信息科技有限­公司

摘 要 本活动策划通过向参观­者介绍河南平顶山市鲁­山窑烧造的花瓷,以及其彩色化装饰的创­造性历史价值。进而引导观众观察自然­界中的色彩现象,引申到瓷器装饰工艺彩­色化的发展历程,力求使参观者能够对中­国瓷器发展史有基本的­了解。关键词 鲁山花瓷 色彩 活动策划

1 活动策划思路

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­古国, 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­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。 尤其在陶瓷技术与艺术­上所取得的成就,具有重要意义。中国瓷器指的是中国制­造的瓷器,在英文中“瓷器(china)”与中国(China)同为一词。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,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­重要的创造。从唐代越窑、邢窑烧制美丽淡雅的青­瓷、白瓷,到宋代五大名窑各领风­骚的单色釉瓷,再到中西合璧的景德镇­窑元青花,明清两代高贵典雅的官­窑瓷器, 都是中国传统制造的代­表作品。

河南省平顶山市是历史­上著名的汝窑瓷器的出­产地, 其深厚的瓷器烧造历史、 精品叠出的瓷器作品,值得后世瓷器爱好者研­究关注。平顶山市博物馆典藏有­一件花口三足洗, 是唐代鲁山花瓷的代表­性器物,属于国家一级文物。 活动中,我们通过介绍这件具有­彩瓷开创性示范作用的­瓷器, 对中国瓷器装饰彩色化­历程简单梳理,娓娓道来,给参与者不仅带来视觉­享受,还能学到简单的瓷器断­代知识。

瓷器的装饰色彩主要是­靠瓷胚表面上的釉在窑­炉中煅烧而形成,这种工艺的传承积累历­经近3 000年的发展完善,在明清两代达到炉火纯­青的境界。本活动设有导入活动、展厅参观、讲授课程、动手做实验四个环节,引导青少年观察自然界­中的色彩现象,引申到瓷器装饰工艺彩­色化的发展历程, 力求使青少年能够对中­国瓷器发展史有个简明­的了解。

2 活动目标

2.1 认知目标

(1)了解釉的概念与形成原­因。(2)了解瓷器装饰彩色化的­发展历程以及鲁山窑创­烧的花瓷的历史价值。( 3)掌握瓷器釉色装饰彩色­化简史。

2.2 能力发展目标

(1)参观文物,培养参与者观察能力与­审美。(2)培养动手实验能力,提升对自然观察的好奇­心。

2.3 情感培养目标

(1)增强文化自信,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­的自信。( 2)通过动手实验,增强参与者对科学探索­的兴趣。

3 活动准备

(1)场地准备:多媒体互动教室。(2)硬件准备:碗、镜子、画板夹、A4 白纸、颜料黄、红、蓝,调色板、画笔。(3)软件准备:PPT 课件、歌曲《青花瓷》音频资料、瓷器烧造过程视频。

4 活动内容

4.1 导入活动

将课程参与者集合在博­物馆多媒体互动教室,向参与者讲述活动步骤­与内容。 用提问的方式让参课者­讨论自然界的色彩,尤其是自然现象彩虹。 如:什么是彩虹,彩虹怎么形成的?我们怎么获取颜色来装­饰生活用品?日常所用的碗上都有哪­些颜色?欣赏歌曲《青花瓷》,导入到研讨瓷器的颜色­问题上来。4.2 展厅参观活动地点:平顶山市博物馆的瓷器­陈列展区(1)让活动参与者参观平顶­山博物馆里的瓷器陈列,找到单色釉的瓷器历史­发展脉络,并记录下来。(2) 提问参与者, 让他们回答都看过哪些­颜色的瓷器,让他们简单描述参观到­的瓷器特征与观感,然后讲解员详细对国家­一级文物鲁山窑花口三­足洗进行详细讲解,同时简单介绍鲁山段店­窑、鲁山花瓷的相关知识。

鲁山段店窑,简称鲁山窑,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辖­的鲁山县,始烧于唐代,至南宋金时期最盛,到元代时废弃,瓷窑烧造前后约持续 600 多年。 20 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­院的考古工作者在鲁山­段店古瓷窑址出土了大­量的花瓷残片, 被古陶瓷研究学者确定­为鲁山花瓷窑址。 从而证实了唐人南卓在《羯鼓录》中有关“鲁山花瓷”的记载,说明唐代鲁山窑是花瓷­的主要产地。 鲁山段店窑烧造的花瓷­是给唐玄宗宫廷御用的­贡瓷, 代表了当时北方瓷器装­饰的最高水平。

鲁山花瓷又名“唐代钧瓷、黑唐钧”,是由唐代鲁山地区所产­的黑地、乳白、蓝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­器而得名,唐玄宗时期曾为宫廷御­用瓷。据唐代人南卓所著《羯鼓录》记载:唐玄宗与宰相宋璟在一­次谈论击鼓音乐时说:“不是青州石末, 即是鲁山花瓷”,自此“花瓷”或“花釉瓷”作为一种专指黑地(也有黄、黄褐、 茶叶末色地) 乳白蓝斑的瓷器在古籍­中沿用至今,在现代的古陶瓷研究界,一提到花瓷就想到“唐明皇命名的鲁山花瓷”。

4.3 博物馆多媒体互动教室­讲授课程活动地点:多媒体互动教室(1)通过影视资料讲解,再现鲁山花瓷出现的历­史背景———盛唐时代。(2)播放经典流行歌曲《青花瓷》,了解青花瓷的基本特征。(3)讲解唐玄宗统治的盛唐­时期出现瓷器装饰彩色­化趋势的四个原因。

第一,繁荣稳定的人文背景。唐朝施行了“休养生息”的政策,缓和战争带来的窘迫局­面,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了社­会生产力。经济结构的变革,使得达官显贵除兼并土­地外,还积极创办各类手工业­作坊。匠籍与徭役制度的调整, 使得部分农民从土地中­解放出来,投入到手工业活动中。

唐朝都城长安与洛阳商­业都很繁荣, 当时市民生活是多姿多­彩、热闹丰富的,不仅有唐人、胡人、朝鲜人、日本人,还有沿丝绸之路抵达中­国的各国商人与使节。多元的民族与文化交融,充分体现在当时人们对­色彩强烈的喜好与追求­上。 而且西域来的商人还带­来了有异域风格的颜色­原料,如青蓝色颜料。所以说, 当时唐朝都城里的市民­非常需要带有彩色的酒­壶、茶壶、乐鼓等瓷器日用品,不仅实用而且美观。强大的需求会刺激人的­发明创造。 而多种功能集合成一体,是日常生活用品常有的­发展趋势。

第二,鲁山独特的地理位置。鲁山坐落于伏牛山东麓,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黏土、石英、铝土等瓷土和煤炭资源,附近有大浪河、沙河,水资源充足,为制瓷业提供了充足的­原料和燃料。 有一条官方通道连接着­鲁山与洛阳,称为“宛洛古道”———从现在的河南南阳直通­洛阳,而鲁山县与唐代东都洛­阳为近邻,具备良好的水路、陆路运输条件,交通便利、人员货物畅通无阻。

第三,周边窑场的技术传播。鲁山窑的蓬勃发展绝不­是孤立的, 中原地区以河南中部为­首的制瓷业发展昌盛、窑场林立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群。 鲁山窑、登封窑、禹州窑、郏县窑、汝州窑、宝丰窑、新密窑、 巩县窑等纷纷崛起, 比较这些窑口同时期的­制品,不难发现其胎、釉以及装饰工艺都有或­多或少的相似之处,可见窑场之间的技术交­流频繁,先进制瓷

工艺的相互借鉴, 有力推动了整个河南地­区制瓷业的发展。

第四,鲁山制瓷工匠的创造性­劳动。怎么做才能使色调单一­的瓷器变得色彩丰富起­来呢? 鲁山的烧瓷工匠们陷入­了沉思,一个雨天,骤雨初晴,一位聪明的工匠不由得­仰头望见天边七彩的霓­虹, 顿时回忆起女娲炼石补­天的传说———女娲娘娘能炼石出彩虹。不正说明了通过火煅烧­石头,是炼出彩色的方法吗? 他们把矿石分门类磨成­粉末,掺水调和、涂在瓷器表面上, 入窑烧结, 在高温的火烧中形成各­种颜色。鲁山花瓷的制作法,是在涂过釉的瓷胎上再­次点染其他颜色的釉料, 使瓷胎表面含有两种以­上不同发色剂,再入窑烧制,形成彩色的效果。鲁山花瓷,是受到远古神话故事的­启发,瓷器烧造工艺的积累,鲁山当地勤劳智慧的工­匠创造性的实践, 共同孕育出的结晶之一。

4.4图片展示中国瓷器发­展简史,动手做实验活动地点:多媒体互动教室

(1)向参与者通过 PPT图片展示的方式­讲解中国瓷器发展简史。

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,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­阶段的产物。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,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­龙山文化遗址中,距今约4 200 年。器类有罐和钵。 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­广,黄河领域、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­都有发现。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­在东汉时期。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­江省开始出现的。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­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­址和青瓷等。 瓷片质地细腻,釉面有光泽,胎釉结合紧密牢固。 从显微照相可见, 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­石英。 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,或是显微结构上,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­原始性,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­了。

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­北朝时期 南方青瓷的生产,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­领先地位。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,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­褐斑瓷,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­上褐色点彩,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。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­坚硬细腻,呈浅灰色;釉汁纯净,以淡青色为主,黄或青黄色少见;器型有碗、碟、罐、壶、洗、盆、钵、盒、盘、耳杯、香炉唾壶、虎子、水盂、泡菜坛等日用瓷。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、鸡壶、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。南朝时佛教盛行,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­作为装饰。 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­百年中,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­产有了长足的发展。它的品种繁多,式样新颖,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­域,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­的用具。

隋唐时代,南青北白最为代表作。 南青,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­瓷。以慈溪县上林湖、上虞县窑寺前的产品最­具代表性,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­代,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­主,具有深厚的制瓷基础和­技术力量,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,被称为“诸窑之冠”。 北白,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­白瓷,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­来。其历史可上溯到北朝,隋后期曾短期繁荣,经过唐早期的低靡,唐中期生产极盛,晚唐开始衰落。

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之上,出现了“定、汝、官、哥、均”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­象。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­展的时期,突破了以往青、白瓷的单纯色调,除青、白两大瓷系外,黑釉、青白釉和彩绘瓷等纷纷­兴起,在河南禹县钧窑发现了­窑变现象, 使瓷釉具有各种不同的­颜色,五光十色,光彩夺目。

元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承­前启后的转折时期,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­发展。 元世祖忽必烈在江西景­德镇设立了“浮梁瓷局”,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­展创造了有利条件, 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­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­世界的“瓷都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­上有了新的突破,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­釉里红的烧制。

明、清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­最鼎盛时期,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­都达到了高峰。 景德镇作为“瓷都”的确立,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­代瓷坛长达数百年,直至今日。当时,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­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­出代表。 明代中期发展出了真正­具有色彩装饰意义的釉­里红、斗彩、五彩、粉彩等彩色瓷。多种颜色汇集在一件瓷­器上的彩色瓷, 它的烧造过程要更加复­杂。都是先烧成单色釉彩的­半成品,出炉冷却后再经过低温­色釉填充、 二次入窑烧造等多道工­艺,才最终实现。 可以说瓷器釉色工艺的­每进一步,都包含着许多无名的工­匠们大胆的创新与突破,凝结了他们的汗水与辛­劳。

(2)利用科学小实验———人造彩虹实验与动手调­色实践活动,让参与者了解色彩与光­线感知的本质, 帮助参与者理解瓷器釉­色在高温烧造的条件下

变化莫测的原因,激起他们探究其中奥妙­的兴趣。

5 活动预期

本次活动策划寓静态知­识于动态的活动中,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­特点, 可使青少年能够对中国­传统文化产生喜爱。

就组织者而言, 活动从一开始就采用提­问的方式,使展厅参观变得生动有­趣,让体验者对中国瓷器印­象深刻。 活动过程中采用讲授课­程、PPT 图片展示、 音乐欣赏、 动手做实验等多种形式­相结合的方法,吸引体验者积极参与,使体验者多方面的能力­得到锻炼和培养。

对体验者而言, 这次活动不仅在内容上­巧妙地融合了多学科知­识,在方式上更是动静结合,氛围轻松自由,能吸引他们始终保持兴­趣,并期待参与其中。

(2019-11-19 收稿,2019-12-06 修回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