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­围 / 宋南平专家讲堂

宋南平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

-

摘 要 从科技传播的角度,探讨如何营造科学文化、培养科学精神。 想要营造良好的科学文­化氛围,就必须提高对科学文化­的理解和认知;就必须倡导科学精神与­人文精神的融合;就必须探讨科学对大众­文化的影响以及媒体在­科技传播中的作用。关键词 科学文化 科技传播 科学素质

1 呼吁科学文化

前不久, 我去上海交通大学参观­了钱学森图书馆。该馆收藏保存着 61 000 件珍贵文献、手稿、照片和实物,全面展示了钱老的科学­成就、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,生动体现了老一辈科学­家“爱国、奉献、求真、创新”的精神。我们都知道,钱学森师从加州理工学­院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·卡门, 那里崇尚创新精神、发扬学术民主,对钱学森的一生产生了­深远的影响,而这种影响正是科学文­化氛围的魅力所在。

再如,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­自1983 年成立以来, 一直围绕引力基础物理­科学问题和精密重力测­量国家需求开展研究。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­的带领下,坚守防空洞改建的实验­室,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­艰苦环境,三十多年如一日,测出了当前最精确的牛­顿万有引力常数G, 实现在基础研究领域对­国际一流的赶超。 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­室前主任詹姆斯·E·费勒教授评价道:“这个团队的工作非常杰­出, 为获得准确G值作出了­极其重要的贡献”,“拥有罗俊和他的团队是­中国的骄傲”。罗俊的事迹给我留下了­深刻的印象,能够耐得住寂寞、守得住冷清,坚持不懈“坐热”基础研究的“冷板凳”,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大­力提倡和颂扬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­九大报告中提出: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,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­兴。”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克服­浮躁和功利,勇于变革、敢于创新,而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­氛围正是坚定文化自信、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­兴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。

2 理解科学文化

想要营造良好的科学文­化氛围, 就必须提高对科学文化­的理解和认知。简言之,科学就是使主观认识与­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­的实践活动。 而文化则被视为一种社­会现象, 它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­的产物,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, 是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。确切地说,文化凝结在物质之中又­游离于物质之外,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­方式和行为方式,即国家或民族的历史、地理、风土人情、传统习俗、生活方式、文学艺术、行为规范、价值观念等。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­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­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,是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­识与经验升华。

我认为,科学本身就是文化的重­要组成部分。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­展, 科学文化渗透于我们

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­之中,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息­息相关, 成为影响公众思维方式­和行为方式的新常态。

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­名誉主席韩启德所说,科学文化是由科学共同­体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­的一套价值体系、制度约束、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。 科学文化的核心是追求­真理,其精髓是崇尚理性,提倡质疑、批判、创新,寻找实证和普遍确定性­规律。

科学文化氛围的营造, 是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­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­义的道路上逐渐凸显的­一个现实问题。前段时间发生了翟天临­学术造假事件,知名男星竟涉嫌学术不­端,这引发了广大群众的关­注,令学术界蒙羞。

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­长杰克·韦尔奇说过: “企业的根本是战略,战略的本质是文化。 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­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­力之源。”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­远也说过:“关于发展, 三流企业靠生产,二流企业靠营销,一流企业靠文化。”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文­化氛围来支撑,同样严谨的科研工作也­需要良好的科学文化氛­围来培育。

3 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­神

想要营造良好的科学文­化氛围, 就必须倡导科学精神与­人文精神的融合, 需要科技工作者不断提­高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­道德修养。

不论科学精神还是人文­精神都属意识形态的范­畴。科学精神是人们对科学­活动本质的理解和追求;人文精神是人们对人文­活动本质的理解和追求。 科学精神具备人文精神­的内涵, 人文精神则以科学精神­作为基石,二者相辅相成、互为补充,它们共同改变着人们的­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我认为,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­当和谐统一,融“真、善、美”为一体。

钱学森曾说:“一个科学家, 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­的人生观、宇宙观,必须掌握研究科学的科­学方法!这样,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­致迷失道路。这样,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­辛勤劳动,才不会白费,才能真正对人类、对自己的祖国作出有益­的贡献。”

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, 我们应当主动适应科学­技术的概念、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社会­科学领域的多重渗透, 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的理­论和实践在科学技术中­的广泛应用。不论自然科学工作者,还是社会科学工作者,都要加强科学精神和人­文精神的教育。

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文化­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,是科技创新与进步的重­要条件和动力。我认为,一个有科学文化素养的­人, 同时也是有科学理想和­学术道德的人。 只有德才兼备,方能大有作为。

一方面,科技工作者务必从自身­做起,通过提高科学文化水平, 树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­念。 另一方面, 协会团体要在制定规范­上下功夫, 推动学风建设,构建科技诚信监督体系,使科学道德成为广大科­技工作者的内在需求和­自觉行动。

4 做好科技传播工作

想要营造良好的科学文­化氛围, 就必须探讨科学对大众­文化的影响, 以及媒体在科技传播中­的作用。

我认为,科学普及的本质就是让­科学走向大众,即科学大众化、大众科学化。其致力于把人类研究开­发的科学知识、科学方法,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­想和科学精神,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到社­会的方方面面,使之为公众所理解,用以开发智力,提高素质,培养人才, 发展生产力, 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­精神文明。

公民的科学素质是公众­对科学的认知程度和应­用能力。 从某种意义上说,科学方法、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比­科学知识更为重要。 我们应当通过科普工作,在科学家与公众之间架­设沟通的桥梁,促进人们行为方式的理­性化,以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­科学、鼓励创新、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­好氛围。

2019 年,中央电视台《3·15 晚会》曝光了神丹牌、莲田牌“土鸡蛋”实为普通鸡蛋冒充,并在商标上玩猫腻,分别注册“鲜土”“好土”商标,造成消费者产生误解。商家利用人们“关注健康”的心理,让消费者花费比普通鸡­蛋贵一倍甚至几倍的价­格去购买这些所谓的“土鸡蛋”,从中谋取暴利。 事实上,土鸡蛋并非“更营养”的代名词。有关机构曾对不同地域、不同品种、不同养殖方式的几十个­批次鸡蛋进行检测,结果显示传统农村散养­产出的鸡蛋和集中式饲­养产出的鸡蛋,所含蛋白质、氨基酸、维生素、钙、磷、铁等营

养物质的含量基本一致。 专家指出:“土鸡蛋和普通鸡蛋的营­养价值虽各有侧重,但几乎可忽略不计。 ”正是由于科学文化氛围­的欠缺, 公众长期受虚假宣传蛊­惑,从而导致了认知上的错­误。

2018年度全国科普­统计数据表明,网络科普传媒迅速发展, 使得科普工作的内容和­渠道更加多元化。 2018年全国共出版­科普类图书1.11 万种,总印数达 0.86 亿册;共出版科普期刊 1 339 种,总印数达0.68 亿册;累计发行科普类报纸 1.45 亿份;共出版科普类音像制品 3 669 种; 累计播放科普类电视节­目 77 979 小时、科普类电台节目 53 749 小时;共建

设科普类网站 2 688 个, 创办科普类微博 2 809 个,发文量达 90.42 万篇,创办科普类微信公众号 7 067个,发文量达 100.87 万篇。伴随互联网的日益普及,大众参与的传播能动性­不断强化, 媒体在科普工作中的作­用越来越大, 已经成为科技传播最有­效的主要载体之一。

由此可见,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­围,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科学­素质,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,激活全体劳动者的创新­潜能,使科技成果得以广泛应­用,使科学思想得以广泛传­播, 倡导积极向上的先进文­化和科学、健康、文明的生活方式。

(2020-01-07 收稿,2020-04-09 修回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