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博物馆学术会议质量管­理与评估初步研究———以2019年全国博物­馆学术会议数据为例 / 王 开 高霄旭

- 作者简介:王开(1987—),女,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,研究方向为科技考古、博物馆管理、博物馆信息技术,E-mail: 675672139@qq.com。

王开1 高霄旭2

1. 中国国家博物馆

2. 上海世贸文化发展有限­公司

摘 要 博物馆学术会议是促进­馆际学术交流、提高科研水平和业务能­力的重要途径之一。 通过对 2019 年博物馆领域112场­学术会议的基本分析,发现博物馆领域学术会­议具有主题丰富、规模大型化、时间冲突明显、地点相对固定、与社会合作不紧密等特­征。针对会议组织中存在的­各种问题,建议博物馆学术交流管­理部门积极关注行业动­态,降低会议冲突,将会议质量作为重点考­察指标,探讨博物馆学术会议的­管理方式,并提出建立学术会议组­织管理标准化流程和行­之有效的会议质量评估­体系的建议,以期将博物馆学术会议­打造成有深度、有广度的行业交流平台。

关键词 博物馆学术会议 会议管理 质量评估

0 引言

近年来, 博物馆开展学术研究的­业务属性与文物保护和­展览相比较为薄弱。 拥有几千万文物藏品的­博物馆,在常规的文物保管、保护方面依旧沿用传统­方式,展览、宣传、教育等核心业务缺乏前­沿的学术支撑,在成果转化方面往往滞­后于考古学、历史学等方向的专业研­究内容。 由于博物馆自身的学术­研究实力弱于高校和科­研院所,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又囿­于文物的难以触及,所以对藏品的研究也只­能依托于博物馆出版的­图录或馆内学者有限的­研究成果,大量文物的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还有待深入挖­掘。在当下文博事业蓬勃发­展的大背景下, 博物馆要突破学术研究­的短板, 鼓励员工积极组织和参­与行业内高水平的学术­交流活动,是开阔视野、了解学术前沿有效途径­之一。

博物馆的学术交流活动­主要针对两个层面,一是博物馆与公众的交­流,目的是实现科普教育,以学术讲座、报告为主;二是博物馆与研究人员­之间的交流,围绕博物馆核心业务、学术前沿中的重大问题,为专家学者搭建学术交­流平台, 为研究人员了解学术动­态、展示研究成果、推动成果创新性转化和­创造性发展等构建重要­的联系纽带,以学术会议为主。博物馆因自身特性, 开展的学术会议涵盖专­业十分广泛,从博物馆学、考古学、历史学等基础理论,到信息技术、观众服务、安全设备等实际应用,要如何根据不同目的设­置清晰的学术会议主题, 保证论文和会议报告的­高水平,提高参会人员体验,通过学术研讨会及时了­解国际上文物研究领域­的最新信息并将自身的­研究成果推向世界, 是博物馆会议管理部门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。

1 研究背景

学术会议是研究人员开­展学术交流的主要方式

之一,国内外学者对学术会议­进行过广泛研究,主要聚焦在学术会议质­量影响因素、 评价方法和评估指标等­方面。

1.1 关于学术会议定义

一般意义上的会议指至­少3 人参加的、 就某个(些)问题的认识或解决所进­行的探索、研讨和沟通活动。结合国际大会及会议协­会对会议的定义,会议是以讨论、求实、解决问题或协商为目的­的参与性集会,会期至少 6小时、出席人数至少 25 人且具有固定日程或程­序。

学术会议作为会议的一­种, 国内外学者对其界定做­了系统性理论研究。 柳洲和陈士俊将学术会­议定义为以一定的物质­设施和活动经费为基础, 围绕知识共享和创新的­具体目标, 由处在特定时空和自由、平等文化氛围中的学术­研究人员组成,通过彼此的信息服务,形成的复杂动态系统。吴丹和曹桂华认为学术­会议是指具有同样专业­知识背景的人为研究问­题、交流信息、获取知识、统一思想等目的在特定­的时间和地点聚集,按照一定的规则所进行­的交流、讲解、讨论等活动。 周娟在总结前人研究的­基础上,将学术会议定义为特定­学术专业领域的有关专­家、学者及科技人员参加并­提交学术论文, 以面对面的互动沟通形­式共享学术信息的各种­形式的研讨会、报告会、交流会和论坛。

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­和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,本文对博物馆学术会议­作出如下定义:博物馆学术会议是由博­物馆主办或承办的,以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、生产与传播博物馆藏品­知识、解决博物馆业务问题为­主要目的, 以面对面互动沟通为主­要形式,在特定时间按照特定规­则进行的学术交流活动。

1.2 关于学术会议分类

学术会议分类比较复杂,按照学科性质、召开周期、参会国别、会议采用的交流技术、信息传播方式、会议规模等划分方式,有不同的分类结果,如一次性学术会议与系­列学术会议、 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内学­术会议、传统学术会议与视频学­术会议、单向传播会议(学术报告)与双向互动会议(座谈会)等。

博物馆的学术会议应主­要结合博物馆业务的特­殊性, 从规模上可以区分为小­型前沿热点专题学术研­讨、大型跨领域综合研讨;从组织周期来看,也有独立召开的单次精­品会议和每年举办的品­牌系列学术会议; 在主题方面则可划分为­博物馆管理与博物馆学­专题论坛、文史研究论坛、展览专题论坛、文物保管与保护修复专­题论坛、 社教研学专题论坛等多­个领域。

1.3 关于学术会议质量和评­估体系

李小萍认为提高学术会­议质量需要高度重视对­学术会议的策划和管理、 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消­除体制性障碍、创新办会模式、制定客观定量的学术会­议考核办法、用好有限会议经费、积极推进学术会议成果­的转化。 游媛提出宏观上学术交­流质量评价标准体现在­学术交流是否适应时代­进步、经济社会需求,微观上最终交流成果能­否直接促进科技进步,两者共同体现学术交流­是否务实与高效。 李新杰提出利用改进的 ACSI 模型, 通过从微观上测量参会­者对学术会议的组织水­平、论文水平、能否解决领域内待定问­题等指标的满意度,来评价会议质量的高低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­学术部长期关注学术交­流活动的质量, 组织开展“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­设研究”“学术会议过程对学术会­议质量的影响研究”“在华召开国际会议选用­语言及其效果研究” 等研究课题,编写《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­发创新研究》等研究成果。博物馆的学术会议要保­证会议效果、提升会议质量, 也应该建立具有行业特­点的学术会议质量评价­体系。

2 2019 年全国博物馆学术会议­组织情况分析

学术会议的举办情况能­够较好地反映博物馆领­域的动态发展。 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作­为全球国际会议最主要­的国际组织之一, 每年都对符合要求的国­际会议进行统计和信息­发布。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每年­对全国学会、 地方科协及其所属学会­组织的学术会议情况发­布报告。 博物馆领域学术会议目­前没有统一的官方渠道­发布统计信息, 因此本文基于网上公开­的会议新闻和资料,共搜集2019 年博物馆领域相关学术­会议112 场,数据来源主要为国家文­物局、中国博物馆协会和各大­博物馆官方媒体平台,这里对“博物馆领域相关”的判定标准有两条,一是会

议由博物馆主办或承办, 二是会议主题与博物馆­业务紧密相关。 如表1所示,本文主要从主题分类、会议规模、举办时间、会议目的地城市与组织­方式等五个基本维度进­行定量分析, 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­反映国内博物馆学术会­议组织的基本偏向。2.1 会议主题丰富多样

如图 1 所示,112 场学术会议在主题上几­乎涵盖了博物馆业务的­各个领域。 可以明显看出,博物馆领域相关学术会­议的关注点依然在文史­研究、文物保管、保护与展陈等博物馆核­心业务上,博物馆

管理与博物馆学逐渐进­入讨论视野。 博物馆业务的复杂性决­定了每个领域都可能诞­生值得深入研究讨论的­科学问题,因此博物馆的学术视角­必须多样化,才能够满足行业发展进­步的实际需求。

2.2 会议规模普遍较大

根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­部(2018)提出的会议规模分类标­准: 邀请人数在 200 人以上为大型会议, 500~200 人为中型会议,50 人以下为小型会议,本文将参会人数20 人以下定性为小型会议,20~49 人定性为中型会议,50~99 人定性为大型会议,100 人以上则为超大型会议。 如图 2 所示,剔除 13 场参会人数未知的学术­会议后, 剩余 99场学术会议中,小型会议仅为 3%,最少参会人数 10 人;大型会议为33 场,占 34%;超大型会议数量最多,占 36%,其中

两场学术会议参会人数­更是达到了400 余人。 会议规模的大型化趋势­利弊参半, 一方面参会人数众多时,人员构成趋于复杂,有利于形成多领域、多视角的学术观点。另一方面,过多的参会人员容易导­致会议交流的不充分,不利于加强专业问题的­讨论深度,同时有限的参与度也会­降低参会人员的积极性,影响会议实际效果。

2.3 举办时间不平衡

如图 3 所示,112 场会议的举办时间整体­来看明显失衡,上半年会议数量较少,下半年会议频率明显增­加。 2019 年 1—7月,全国每月举办博物馆领­域相关学术会议均低于­10 场。 其中受元旦、春节等影响,第一季度会议数量最少,共4 场。 第二季度数量明显增加,共20 场。第三季度7月份会议数­量保持稳定,8月进入拐点,会议数量大幅增长。 全年 53%的会议集中在第四季度,3个月共举办会议 60 场,其中 11 月会议数量最多,达 26 场,分布在 10 个省份11个城市,会议时间的冲突表现得­十分明显。 月度会议数量的明显浮­动一方面受到节假日和­年会性质等外部因素影­响,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各单­位倾向于年底集中组织­会议的突出问题。 学术会议的密集召开对­组织者、报告者和参与者都会造­成一定困扰。2.4 会议目的地城市本地化

根据周娟的研究, 城市对学术会议的影响­主要反映在交通便利性、交通及住宿成本、城市形象、气候、安全等方面,学术会议反之能够为会­议举办城市带去显著的­学术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由表 1数据分析可知,2019 年的 112场学术会议分布­在23个省份 38个城市,其中北京的学术会议数­量远超其他城市,多达 38场。从数据结果来看,由各大博物馆主办的学­术会议通常以博物馆所­在地为会议目的地城市,会场设在博物馆内。 而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­办的学术会议则明显对­会议地点进行过考量和­选择,20 场学术会议中, 除 2 场在北京、3 场在上海、5场在省会城市举办外, 其余 10 场均在中小城市举办,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学­术会议推动城市发展的­作用。

2.5 跨行业跨领域社会合作­较少

在 113场博物馆领域相­关学术会议中, 博物馆、科研院所独立组织学术­会议31场,由多家单位合作举办的­学术会议82场,其中公司参与主办、协办的学术会议仅有1­2场。从数据和日常了解到的­情况来看,目前大部分学术会议没­有借助社会资源,也基本不向与会者收取­会议费用,基本由政府出资,尚没有达到“以会养会”的成熟状态。 这些基本情况一方面反­映了博物馆行业学术会­议的特殊性, 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博物­馆领域学术会议管理的­相对不成熟。

3

博物馆学术会议管理模­式探索

博物馆领域学术会议起­步相对较晚, 大量博物馆还没有将学­术会议作为大规模、 常态化的学术交流业务,因此缺乏具有针对性的­管理和组织方法。根据前文的论述,总结出博物馆学术会议­的特点,具体表现为:

(1)学术领域的专业性与多­样性。博物馆的学术会议主要­从文博领域视野出发,探讨博物馆定义、功能、管理等理论问题或与藏­品研究、保管及保护、展览策划、观众服务等核心业务相­关的重要实践问题,涉及博物馆学、考古学、历史学、教育学、新闻传播学、心理学、管理学、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,充分反映博物馆行业兼­容并包的特点。

(2)主题实用性与前沿性。博物馆开展的学术会

议是由博物馆各部门结­合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­发展态势展开, 主题通常与博物馆正在­或即将开展的业务紧密­相关,以深入研究馆内藏品、解决业务问题为主要目­标。 因此通常学术会议的主­题在设置时要求兼顾学­术前沿的同时也要具有­可操作性, 使学术会议成果不仅停­留在学术研究层面, 而且能够实现一定程度­上的转化应用。

(3)组织国际化。博物馆在充分发挥“一带一路”文化建设重要作用的同­时, 积极参与全球博物馆发­展建设是机遇也是责任。 目前已有多家博物馆建­立或加入了国际和区域­性博物馆组织,既“走出去“积极参与国际会议,“带回来”前沿交流成果,又希望组织和承办高质­量的国际学术会议,扩大学术影响力,打造学术会议的国际品­牌。

3.1 博物馆学术会议目前存­在问题

(1)会前审核不严格,主题论证不充分。 博物馆学术会议的主题­和分议题设置虽然与业­务密切相关, 但承办方对于希望通过­会议解决的实际问题或­达到的学术目的缺乏全­局性的考虑, 同时管理部门尚未对会­议主题建立完善的专家­论证机制。

(2)会议筹备时间有限,论文质量把控不到位。博物馆各类会议的主持­人和报告人以定向邀请­为主, 其他参会人员通常不做­规定, 与科技类会议相比, 在发言或论文质量上都­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审­核和筛选。

(3)会议交流不深入。目前开展的学术会议以­报告居多,讨论较少,与会专家学者缺乏充分­的交流时间和多样的交­流形式。

(4)会议过程缺乏统一管控。学术会议缺乏标准化的­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规­范, 同时会议管理部门的监­管通常停留在会前申请­和会后信息上报环节中,会议过程处于监管的真­空期。

(5)会议缺乏及时有效地质­量效果评估。学术会议结束后, 会议管理部门通常会安­排内部信息归档和新闻­报送, 但对会议质量和预期效­果没有进行量化评估,同时对会议成果的传播­缺乏有效推动。

(6)会议影响力有限。会议主办博物馆的研究­人员参与学术会议发言、报告、讨论的积极性较低,非报告人员旁听会议参­与度不高, 学术会议没有对博物馆­自身人才培养起到应有­作用。同时,会议形成高

- 34 -质量成果较少,且形式单一,限制了学术会议影响力­的持续性和广泛性。

为解决这些问题,规范博物馆学术会议行­为,合理利用学术资源, 使学术会议能够切实有­效的为博物馆业务和人­才培养服务, 博物馆会议管理部门应­对会议全流程进行标准­化、精细化管理,通过深入有效的调研和­迭代研究, 形成适合博物馆学术会­议特点的质量评估方法。

3.2 博物馆学术会议管理方­式探讨

博物馆学术会议分为不­同的组织层级, 科研管理部门牵头举办­的学术会议侧重于满足­博物馆整体的战略规划­和需求; 各业务部门组织的学术­会议主要关注学术前沿、藏品研究和解决实际问­题;馆属企业承办的学术会­议, 则应该注重为博物馆提­供服务的技术水平和跨­界交流。 博物馆三个层级的学术­会议彼此间相对独立又­相互影响,在组织实施、效果评估等方面与科研­项目存在很多共性, 要在保持学术会议定期­定量开展的同时提高会­议水平, 可以参照科研项目管理­模式,将每个学术会议作为独­立的项目个体进行统筹­管理和独立评估, 明确会议管理部门的责­任边界,对会议申报、筹备、实施、总结和成果推广等各个­环节制定清晰合理、 符合实际且可操作的标­准要求。 主要管理措施包括:

(1)制定完备的学术会议申­报与审核制度。以学术会议规划为主,减少临时学术会议数量。在学术会议申报中,参照科研项目管理制度,会议管理部门每年应定­期发布年度学术会议集­中申报流程和会议指南,由部门或个人发起会议­申请。制定合理的评审规范,对拟举办学术会议在时­间、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审核,按照博物馆整体战略规­划,对学术会议主题、内容、目标、预期成果、预算金额等进行统一调­整,在申报初期打通层级壁­垒,减少时间冲突、主题重复、目标模糊等问题,为学术会议筹备留出充­裕时间。

(2)建立标准化的会议筹备­流程规范。发布会议筹备工作指南,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术会­议,明确筹备过程中需要注­意的各类工作事项和执­行标准, 拟定会议邀请函模板、会议手册格式规范、会议论文遴选标准及会­议专家邀请原则等内容。 通过申请的学术会议应­根据申请书制定详细的­会议目标和筹备方案, 会议筹备部门需在会议­开始前提供完整的学术

会议资料, 由管理部门对会议筹备­环节是否达标进行评估。

(3)严格控制学术会议上的­交流质量。参会人员从定向邀请转­向定向邀请与自主参与­相结合, 对不涉密的会议,扩大信息发布渠道和受­众。建立完备的参会论文、报告规范和专家团队审­核机制,保证会议报告质量。加强学术会议中的交流­部分,提供多样化途径。学术会议应为专家的深­入讨论提供客观条件,除线下的会上讨论和茶­歇时间外, 利用即时通信工具(微信群)和官方会议网站等线上­渠道加强参会人员的交­流互动。

(4)做好会议全过程效果评­估。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­的方法,通过筹备期间对主办方­的调研、会议现场对参会人员的­调研等途径来评估会议­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的­吻合度。 会议管理部门应有专人­参与会议的全过程,对会议现场的学术氛围、会务安排、报告质量、 交流深度等进行客观记­录并作为后期评估依据­之一。

(5)建立学术会议成果管理­规范。博物馆的学术会议在深­入讨论基础上,应增加成果形式、扩大成果传播范围。成果形式不仅限于内部­刊物、正式出版论文集,还应考虑与博物馆刊物­结合,遴选质量过关的会议报­告组成专题发表在行业­期刊上, 也可通过移动端、网上媒体运营平台等途­径发布,以扩大学术影响力,吸引更多同领域研究者­的参与。同时可以促进与参会优­秀研究人员的合作, 将学术会议成果进一步­转化为博物馆能够应用­的技术和方案。

4 博物馆学术会议质量评­估维度探讨

学术会议质量即是学术­会议所创造或体现出的­价值,在博物馆学术会议管理­过程中,学术会议质量一方面体­现在组织、交流、学术、成果、影响层面,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主题、内容、信息获取等层面,建立全面系统的质量评­估体系是复杂且必要的­一个部分。博物馆的学术会议地点­相对固定、着重关注自身发展, 笔者认为目前会议质量­评估的主要维度体现在­会议主体(人)、会议过程(事)和会议成果(物)三个方面。

4.1 会议主体

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­学术部杨文志副部长在

“全国精品学术会议”培训班上指出,对称的交流主体是学术­会议成功的关键要素之­一, 学术会议的主体包括会­议管理者、组织者和参与者。

对会议管理者和组织者­而言, 博物馆领域相关学术会­议能够带来的价值主要­为:探讨和解决特定问题、交流博物馆相关业务、推动博物馆行业发展、扩大博物馆学术影响、建立博物馆领域学术共­同体、促进博物馆研究人员成­长,以及传播及转化文博领­域研究成果。

博物馆学术会议的用户­按照实际情况通常包括­三种: 一是直接参加会议的博­物馆主办/ 承办方研究人员, 二是接受邀请或自主报­名参会的其他单位研究­人员和社会公众, 三是因各种原因无法参­会但关注博物馆领域会­议成果的研究人员和社­会公众。对前两种到会的参会者­而言, 博物馆领域学术会议的­价值一般在于了解博物­馆领域热点动态、 探讨和解决博物馆领域­相关问题、发表个人研究成果、扩大个人学术影响、学习和掌握新的研究方­法、加入特定的研究群体等。 第三种无法到会人员则­更多期望从会议成果中­获得博物馆领域的相关­动态和研究进展。

因此,会议组织者与用户预期­目的的匹配度、专业背景的交叉性是学­术会议质量的评估维度­之一。按照三类用户关注点的­不同, 在会议举办期间通过调­查问卷、 预备会议等形式了解他­们对会议的需求和预期,能够帮助提高会议质量。

4.2 会议过程

学术会议的筹备和实施­过程工作繁杂琐碎,细节影响会议的整体呈­现效果。 笔者认为会议的筹备和­实施过程工作应做到:

(1)清晰的会议目标和恰当­的会议主题。会议主题要满足单位内­部科研人员的研究和工­作需要,同时应对领域内的专家­学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, 围绕专业领域内的前沿­热点或制约行业发展的­重点问题展开。

(2)会议交流的深度、广度和充分度。 学术会议的特邀报告和­发言水平是影响会议交­流深度的重要因素。 会议组织者应根据会议­目的和专业方向确定参­会人员的定向邀请范围,除博物馆行业外,专业相关的科研院所和­高校应是重点邀请对象, 应用性较

强的学术会议还可遴选­已有优秀成果的公司发­送参会邀请。 会议邀请的发放时间一­般应提前3个月以上, 为报告人和参会者留出­充足时间思考会议主题­相关内容。 同时建立完善的会议报­告、 论文审核标准,组建专家委员会对论文­质量进行严格审核。学术会议讨论的充分程­度主要依赖于主办方的­环节设置。会议组织者应预设时间­充裕的讨论交流环节,并提供多样的交流方式, 来保证学术会议交流的­充分度。可以通过会前通过微信、网站等移动平台建立与­会者的线上交流沟通平­台、 会中开展分主题小组讨­论或自由讨论、 在茶歇地点集中展示精­彩的会议论文概要等方­式, 构建报告人和参会者之­间的讨论空间,促进学术观点的交流和­碰撞。

(3)会议目的地的体验和会­务工作的完备情况。博物馆未来可考虑与非­本地城市开展会议合作,并针对会务工作的各个­环节建立筹备规范, 通过标准化的会议举办­要求来保证会议质量。

4.3 会议成果

学术会议的成果是扩大­博物馆学术影响力、推动博物馆行业发展的­重要途径之一,也是会议质量的直接体­现。博物馆学术会议成果的­评估维度应主要在于成­果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多­样性。 成果形式不仅局限于传­统的论文集、专著,高质量的会议综述、成果转化应用等方式也­是有效的成果表现方式。 成果的传播既可以借助­公开出版物,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互­联网的作用,在微信公众号、博客等平台择优推广。

总体而言,博物馆学术会议的质量­评估有着独立特性,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­索和磨合。通过对博物馆学术会议­的质量管理, 能够极大的推动博物馆­的学术研究和专业人才­培养, 是博物馆重要的科研管­理举措。

5 结语

通过对 2019 年全国博物馆领域相关­学术会议基本情况分析, 梳理了博物馆学术会议­组织过程中的一些问题, 为今后博物馆学术会议­的举办提供了数据支撑。 博物馆在学术会议主题­拟定和时间规划上,在结合自身业务发展的­实际需要的同时,应积极关注行业动态和­其他相关技术领域的交­流平台,建立多单位联合机制, 尽量减少会议内容与时­间的冲突,避免学术资源的浪费。 同时,对于博物馆学术交流管­理部门, 建议根据本馆情况拟定­学术会议组织管理标准­化流程, 并建立行之有效的会议­质量评估体系与制度, 保证会议交流效果, 扩大成果传播范围,真正将博物馆的学术会­议打造成有深度、有广度的行业交流平台。

参考文献

[1]Lawson F.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Facilities: A Handbook of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[M].london:the Architectu­ral Press,1981. [2]柳洲,陈世俊.试析学术会议及其知识­创新机制[C].烟台: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­发创新———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­流理论研讨会,2008. [3]吴丹,曹桂华.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与­管理[J].学会,2009

(12):43-47. [4]周娟.学术会议目的地评价因­素研究[D].上海:华东师范大

学,2011.

[5]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.2017 学术会议质量报告[M].北京:

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8. [6]李小萍,李正墨.提高省级学术会议质量­的探讨[J].科协论

坛,2005(6):8-10. [7]游媛.学术交流质量评价指标­体系的构建研究[D].重庆:重

庆大学,2012.

[8]李新杰.基于改进的 ACSI 模型的学术会议质量评­价实证

研究[J].中原工学院学报,2017(4):66-72. [9]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­学术部.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­发

创新[M].北京: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8.

(2020-02-26 收稿,2020-04-01 修回)

A preliminar­y study o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eum academic conference­s: Taking the academic conference­s data of 2019 for example// wang kai, gao xiaoxu

First-author's Address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, e-mail: 675672139@qq.com.

Abstract The academic conference of the museu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the inter- library academic exchang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fession­al ability. Through the basic analysis of 112 academic conference­s in the field of museums in 2019, it is found that academic conference­s are characteri­zed by abundant themes, large scale, obvious time conflicts, relatively fixed locations, and weak social cooperatio­n. In view of variou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ference organizati­on,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museum academic conference, and puts forward the establishm­ent of the standardiz­ed process and effective conferenc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museum academic conference organizati­on management, in order to build the museum academic conference into a deep and wide-ranging industry exchange platform. Keywords museums, academic conference, conference management, quality evaluation

 ??  ??
 ??  ?? 图 1 2019博物馆领域相­关学术会议主题分布
图 1 2019博物馆领域相­关学术会议主题分布
 ??  ?? 图 2 2019博物馆领域相­关学术会议规模分布
图 2 2019博物馆领域相­关学术会议规模分布
 ??  ?? 图 3 2019年博物馆领域­相关学术会议时间分布
图 3 2019年博物馆领域­相关学术会议时间分布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