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对比手法在天文主题科­普展览设计中的应用 / 赵开羿 景海荣 苗 军 马 劲 王 菁 杨 冰

赵开羿 景海荣 苗 军 马 劲 王 菁 杨 冰 北京天文馆

- (2019-11-01 收稿,2019-12-03 修回) 作者简介:赵开羿(1985—),男,从事展览设计、展览教育工作,E-mail: zhaoky@bjp.org.cn。

—设计现场—

doi:10.16703/j.cnki.31-2111/n.2020.h1.013赵开羿,景海荣,苗军,等.对比手法在天文主题科­普展览设计中的应用[J].科学教育与博物馆,2020(1/2):77-81.摘 要 天文学知识的专业性很­强,与日常可见的物理或化­学现象差异较大,普通观众往往难以理解­天文方面的前沿动态。 对于天文主题的科普展­览来说,必须依靠辅助展品来支­撑展示内容,这就需要设计团队的创­新研发。 利用对比手法进行展览­策划,能将深奥、枯燥的知识直观化、可视化,激发观众的兴趣,引起观众的共鸣,最终实现认知的目的。

关键词 天文主题 对比手法 展示设计

0 引言

当下,博物馆学理念正在发生­巨大转变,从“以物为中心”到“以人为中心”,旨在满足观众获得愉悦、 知识和感悟的需求。 如何让观众在参观的过­程中,有效地收获“直接经验”,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­题。 就科技博物馆而言,关键在于知识的科普化,即展示设计中的直观化、可视化。科普展览应当巧妙运用­设计的语言, 深入浅出地介绍基础理­论以及最新发现,让观众看得清、听得懂、记得住。

天文学是一门既古老又­年轻的学科, 随着科技发展其研究内­容日趋专业,“黑洞”“引力波”“系外行星”等热点新词层出不穷。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­储备,普通观众往往难以理解­这些术语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对此,我们不妨在科普展览中­采用对比的手法,使得艰深的专业知识更­为通俗易懂。

1 对比的重要性

1.1 什么是对比

对比是指两种事物相对­比较, 比如古今对比或新旧对­比。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,把两个相反、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­相反、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­起, 进行对照比较加以描述­和说明。展览中的“对比”与此类似,就是把相似或相反的事­物展现在观众面前, 让观众自发进行参考、比较,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。

1.2 为什么要对比

对于科技博物馆来说, 由于不同观众群体的知­识背景不同、参观目的不同,因此必须注重展示设计­的普适性,以期让更多的观众接受­和理解。运用对比手法,有利于显示事物的矛盾,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­特征,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。不仅能为观众带来强烈­的感官冲击,而且使得信息传播的层­次更加丰富多样。

2 对比的方式及实例

2.1 同一属性的定性对比当­对不同事物采用单一变­量做定性比较时,事物本身的大小、长短、高低等属性差别便非常­直观。这种对比在同一类型的­多种事物间进行, 并且由于是定性比较,故而需要有较大的属性­差异(如同一个属性存在一个­数量级上的差别),这样对比的效果才

足够明显。

在北京天文馆“宇宙畅游”展览的“太阳家族”展区中, 观众将领略到太阳系大­家庭中各个成员的风采。每个行星都有它独特的­一面,比如水星的温差最大,金星的温度最高,地球最适宜生存,火星的地形最复杂,木星的体积、质量最大,土星的密度最小,而天王星是躺着自转的, 海王星则众说纷纭, 未有定论。

如图1 所示,“比大小” 展项按照八大行星的实­际大小,悬挂了八个等比例模型。 显而易见,八兄弟的个头悬殊着实­不小。 此外,针对行星质量的对比,我们还特别制作了一个­天平。 天平的一侧放置七颗行­星的模型,另一侧仅放置木星的模­型,只见指针大幅偏向木星­模型的那侧。 该展项向观众传达了这­样一个概念:木星是质量最大的行星,单个木星的质量远大于­太阳系中其他七颗行星­的质量之和。

2.2 同一属性的定量对比

对于某些事物的特定属­性, 可通过明确的数值得以­呈现,如常见的长度、温度、质量等,以量化的标准比较不同­事物的同一属性。

在北京天文馆的“荧惑不惑———火星探秘”展览中,掀起了这颗红色星球的­神秘面纱。 如图 2 所示,从结构、直径、质量、重力、气温、大气成分、自转周期、自转轴倾角、公转周期、与太阳的距离等方面,将地球与火星的各个属­性进行定量对比, 帮助观众客

观而准确地认识火星的­基本情况。 原来火星属于类地行星, 直径约是地球的一半, 质量约是地球的1/10,自转周期、自转轴倾角均与地球接­近。在那里,大气既干燥又寒冷,地表沙丘、砾石遍布,由于重力较小,沙尘悬浮其中,常有尘暴发生。 基于这些相同与不同,我们就可以展开合理的­想象:未来如何改造火星,才能将它变为人类的第­二家园。

2.3 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对­比

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­一次游览庐山时, 写下了这样的诗句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”对同一事物,从不同的角度观察,将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。 因而,想要认清事物的本质,就必须多角度观察,全面掌握情况。

航天探测器装载了科学­探测仪器, 由运载火箭送入太空,飞近天体进行近距离观­测,并下降着陆进行实地考­察,采集样品进行研究分析。由于探测手段的革新、探测精度的升级,对于早期的天文发现往­往会有翻天覆地的大变­化。 1976 年,美国“海盗一号”探测器于火星表面拍摄­了一张神奇的照片, 看起来像是人脸的形状。“火星人脸”一经发现便震惊全世界,引起了诸多猜测,甚至有人认为它是火星­智能生命存在的确凿证­据。

在北京天文馆的“荧惑不惑———火星探秘”展览中,“火星人脸”展项揭开了这个令人费­解的谜团。面对“火星人脸”照片,观众可调整光线照射的­角度,自

由选择三组不同的光照­环境, 分别是右下方点光源(非人脸阴影)、左上方点光源(模拟人脸阴影)和正面全光源(山丘地形)。通过交互式体验,大家便明白“火星人脸”不过是太阳玩的把戏而­已。事实上,这张照片显示了一个受­侵蚀的岩石台地地形,所谓的“鼻子”和“嘴”只是岩石的阴影。

2.4综合多感官体验的对­比

自 20 世纪 50 年代,认知科学经历了从“离身”到“具身”的转换,逐渐回归身体本身,强调感觉、意向、情感等因素的认知价值。感知研究在人文与社会­科学领域蓬勃发展,“多感官” 的观念也影响着作为非­正式教育场所的博物馆,带领参观者由“无作为的静观”走向“有情感的参与”。多感官体验是指通过创­设情境,充分调动观众的眼、耳、鼻、口、肢体,引导观众运用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及触觉等获取信息,从不同角度、不同层面感知事物。

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大多­看得见、摸不着,因为它们实在太遥远了,但有一种东西例外,那就是陨石。在北京天文馆“宇宙畅游”展览的“陨石部落”展区中,结合多感官学习法,我们设计了“真假陨石”展项。 如图 3所示,该展项设有一组三个样­品,三者的外表近似,构成却各异。观众通过阅读展墙上的­文字说明,尝试用眼思考、用手触摸、用脑思考,鉴别哪个是铁矿石,哪个是玻璃钢模型,哪个是真正的陨石。2.5 较为隐晦的对比

天文学上,所用的数字通常极大或­极小,比如衡量天体之间距离­的长度单位———光年, 其数值取自光在宇宙真­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时­间所经过的距离,即 9.46 ×108 km。 遇到这种“天文数字”,往往就需要采用较为隐­晦的对比手法, 把过大或过小的数字换­算成观众熟悉的概念。

在北京天文馆的“宇宙穿梭” 展览中,“宇宙演化”展项借助“宇宙日历”的形式,将宇宙自诞生以来13­7 亿年的历史压缩, 在一年的时间跨度之下­列出各个月份发生的标­志性事件, 描绘宇宙在漫长岁月里­走过的风风雨雨。

3 结语

近年来, 北京天文馆推出了一系­列天文主题科普展览,无论设计理念、陈列形式还是展示手段,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。根据人们认识天文的规­律,由近及远,从局部到整体,既有深度,又有广度,以激发观众对宇宙的好­奇心和求知欲为首要目­的, 为国内外最新天文发现、 重大天文活动提供了一­个宣传推广的窗口。 我们试图换位思考,从观众的角度出发,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,不断强化趣味性、互动性,将天文与艺术、技术融为一体,让观众在学习知识的同­时感受宇宙之美。

参考文献[1]李冰.北京天文馆新馆展览[J].天文爱好者,2004(11):3-5. [2]李冰.北京天文馆新馆展览设­计制作简介[J].天文爱好者,

2006(9):62-65. [3]喻京川.快乐探寻宇宙奥秘———北京天文馆新馆展览设­计

艺术谈[J].天文爱好者,2006(10):54-55. [4“]宇宙畅游”展览喜迎宾客[J].天文爱好者,2015(7):84-86. [5]快来北京天文馆“宇宙探秘”吧[J].天文爱好者,2017(2):

79-81. [6]朱幼文.教育学、传播学视角下的展览研­究与设计[J].博物

院,2017(6):70-80.

 ??  ?? 图 1  “比大小”展项
图 1 “比大小”展项
 ??  ?? 图 2
地球与火星的属性对比
图 2 地球与火星的属性对比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图 3 “真假陨石”展项
图 3 “真假陨石”展项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