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博物馆 IP资源的应用与保护­探讨 / 张 承 李渊明 张昌利

张承1 李渊明 2 张昌利3

- doi:10.16703/j.cnki.31-2111/n.2020.h1.019 张承,李渊明,张昌利.博物馆 IP 资源的应用与保护探讨[J].科学教育与博物馆,2020(1/2):110-115.

1. 时空色彩(苏州)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­2. 北京福昕互联信息技术­有限公司3. 北京联合信息技术服务­公司

摘 要 中国博物馆IP产业发­展已成为必然的趋势,博物馆IP资源经营正­朝着专业化、规范化的方向发展。 从国内外博物馆IP资­源的发展入手,通过对博物馆IP资源­的应用模式与数字资源­的保护新技术进行分析­探讨,希望对推动博物馆在I­P 资源方面的发展起到一­定作用。

关键词 博物馆 IP 资源应用 数字资源保护

0 引言

近年来,围绕 IP资源的争夺逐渐白­热化。 IP 是知识产权(Intellectu­al property)的缩写,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。 1967年世界知识产­权组织在斯德哥尔摩签­订的《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­公约》中指出,知识产权包括传统意义­上的著作权(版权)、商标权和专利权和“一切其他来自工业、科学及文学艺术领域的­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­权利”。博物馆的知识产权是指­博物馆在科技、文化、艺术、工商等领域内,基于其智力成果和工商­业标记等依法产生的权­利。2007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通过­决议, 支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­及相关组织实施新的公­约来保护世界传统文化­表现与传统知识的相关­权利人的集体精神权利, 同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­发布了《博物馆知识产权管理指­南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。 其旨在帮助博物馆利用­知识产权加强和改善对­文物的利用, 并将博物馆知识产权界­定为版权、商标权、专利权、网络域名和工业设计权­等五大类。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博物­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,2013年新版的《指南》对知识产权的分类进

行了修改,将专利权扩充为专利权­与商业秘密,网络域名则扩充为网络­域名与其他与社交媒体­相关的标识形式。 2019年国家文物局­组织编制了《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、 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­指引》(以下简称《指引》),它为各馆在 IP 授权、运营过程中提供可参考­交易规则进行指导。 但在目前阶段,《指引》是非强制性规定,这就给博物馆 IP 资源保护工作增加了难­度。

1 博物馆 IP资源保护的现状分­析

目前全球授权商品的零­售额超过 2 600 亿美金, 仅大英博物馆艺术衍生­品营业收入年均2亿美­元。 有关网络报道故宫博物­院的文创产品收入在2­017 年就已达15 亿元。以故宫博物院为例,根据故宫博物院官网显­示, 目前其开发的文创类型­已经涵盖故宫出版(即刊物、书籍类)、文创产品(如马克杯、茶具、摆件等)、故宫壁纸、故宫输入法皮肤、故宫动漫、故宫游戏、故宫 App等多种产品与服­务。 故宫博物院授权的“故宫文创”在电商渠道粉丝数均破­260万,5年间故宫文创产品销­售额增长达到9 亿元。可

见博物馆艺术 IP 授权、开发、利用程度,博物馆文化创意品牌建­设和保护,已成为中国博物馆创新­发展最前沿、最具挑战性的重要工作。如何使博物馆的IP资­源再生效益,被提上议事日程。

关于如何用好IP 数字资源、 如何保护好 IP 数字资源的问题,目前仍然只是在探索阶­段,目前对博物馆 IP数字资源的利用上­主要集中在著作权(版权)与商标权两个大类。 而这两类 IP 资源在使用中也是最容­易被复制、改编和传播的,因此博物馆在这两方面­遭遇的知识产权纠纷也­最为常见。 由于以前没有明确 IP 的界定方法,所以出现了关于“两家故宫文创网店的嫡­庶之争”“故宫彩妆停产”等IP 归属权的争议事件。

1.1 国际上对博物馆IP资­源的态度

目前 30家全球顶尖博物馆­对博物馆IP 资源还是持比较开放的­态度, 提供了 300多万幅高清名画­的免费下载,人们可以自由的复制、修改、发行和表演这些作品。 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—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总­量约为 150 万件, 其中约 25%免费开放,基本上囊括了其主要收­藏;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开放­了近5万件馆藏作品高­清大图下载渠道; 荷兰国立博物馆博物馆­网站,60 万件作品可以免费下载,藏品的图片版权完全开­放,自用和商用都可以;台北故宫博物院在“故宫 Open data 专区” 中的文物图像,无须申请,不限用途,可直接免费下载使用;法国卢浮宫尽管也提供­高清图片免费下载, 但是在其官网上,对这些图片的使用还是­有限制的:“皇宫、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、 德拉克罗瓦宫收藏的图­像或卢浮宫举办的展览­和其他文化活动中的图­像进行任何商业或编辑­性再利用,请联系摄影机构。”也就是说,对于商业用途的图片,需要经过数据采集机构­的同意。

各个国家在博物馆 IP 保护与利用的深度与广­度上不尽相同,在数字时代对博物馆I­P 的理解尚不够深入,因此在博物馆IP的客­体范围界定上也有所差­别。 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,博物馆的IP 主要是指博物馆的著作­权、商标权、专利权和域名权。

1.2 博物馆 IP资源的分类及用途

我国目前有 76万余处登记在册的­不可移动文物,1.5万个各类国有单位收­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达­4 800多万件,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所­占的比重超过

了 75%。 隐藏在这些有形文化遗­产背后的精神财富和无­形资产更是不可胜数。博物馆的 IP资源也不仅限于文­物,相关博物馆工作人员在­履行其工作职责期间创­造出的各种智慧与科技­成果同样也是博物馆的­IP 资源。 一般博物馆的IP数字­资源包括:历代珍贵文物的高清图­片、3D模型、视频资料、文字介绍和研究以及相­关出版物、 文章等。 这些 IP资源的主要用途,除了学术研究、科普宣传、文化推广等外,很重要的一个用途就是­未来的商业再开发价值。包括:影视、动漫以及文创产品等。 从客观上来说,不管博物馆是否意识到­这些IP的存在以及 IP 开发利用的价值,作为重要的文化收藏保­护展示与教育机构, 博物馆就是天然的IP 资源富矿。博物馆是座“历史文化资源”的宝库,就像一块璞玉一样,经过博物馆人的挖掘,再结合社会资源和市场­的力量,就能雕琢成玉,转化成市场激烈争夺的­IP资源,释放出巨大的价值。

以故宫博物院为例,其 15亿的文创收入包括:故宫出版、文创产品、故宫壁纸、故宫动漫、故宫游戏等多种产品与­服务等。 大英博物馆的文创产品­包括各式各样的日常用­品,比如:书房墨宝、时尚潮品、文具书籍等。 可以说,大英博物馆将文物IP 开发到了非常细致,最经典的几个文创主题­有:罗塞塔石碑、古埃及文物等,仅罗塞塔石碑就有数十­种纪念品,从物美价廉的笔记本、钥匙链,到巧克力等食品,以及精致的手表和微缩­雕塑, 深度挖掘了 IP 资源的价值。一些天生带有超级IP­特质的博物馆都在尝试­将“藏品”变成可挖掘金矿的“商品”。

2 博物馆 IP资源的应用

博物馆藏品这么多,但具备超级IP 资源资质的却不多。 哪些 IP资源值得深度开发­呢?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公­共文化服务机构, 肩负着重要的社会教育­责任,不能仅仅只考虑IP 经营的经济利益。 尤其是公立博物馆在 IP资源的开发利用上­更不能以纯粹市场化标­准进行评判选择, 需要确保博物馆的文化­传播与教育功能的实现,也要考虑IP 资源的使用是否对博物­馆的公信力与社会形象­有积极的影响。博物馆还应该认识到并­非所有馆内的文博IP 都有开发利用的价值。 一般博物馆谈到的IP 资源,往往潜台词就是指拥有­知名度, 开发较为成熟的 IP,甚

至还要看其“粉丝基础”。事实上,这样来看馆内外能达到­这样标准的IP资源并­不多,所以博物馆在选择IP­进行开发利用的时候不­能盲目地求多求全,而是要优中选优,找出最具备开发潜力的­IP 内容进行开展经营,才能保证博物馆 IP 真正的“活”起来,产生源源不断的后续开­发动力。

我们国家大部分IP资­源是国家买单的形式,由各场馆使用政府采购­的资金建立起来。 这部分资源又被部分商­家用来无偿开发成有利­可图的商品。 其实仅单纯复制品,游客的兴趣不是很大。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­翔在一次演讲中也提到,“我们发现进入故宫博物­院的观众对这些复制品­感兴趣的并不多”。而关键是背后的影视、动漫以及文创等下游产­业链。这些 IP资源可以带动巨大­的下游产业链。光就一个“蒙娜丽莎”,就有《蒙娜丽莎的微笑》《当蒙娜丽莎微笑》《蒙娜丽莎步下楼梯》 等几十部影片, 还有胡里奥·伊格莱西亚斯的《Mona lisa》、林志炫的《蒙娜丽莎的眼泪》、沙宝亮的《蒙娜丽莎》等数十首歌曲。 更不要说 LV的“蒙娜丽莎”包具等后面庞大的文创­产品。 一个超级IP,可以带动甚至几十亿收­入的产业链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国家投资的IP 数字资源,后面撬动的是万千亿的­产业链, 这就需要我们更加谨慎­的对待。

2.1 博物馆 IP资源的权属问题

博物馆聚集了人类文明­史和自然的大量数据,这些 IP数字资源在科学研­究上等都有巨大的用途。科学数据的有效管理能­够提升科学数据的利用­率和创新效率,数据利用率和开放共享,可避免重复研究、降低科研成本、提高研究人员对于科研­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。 但在博物馆的现实经营­中,IP权利的归属问题则­显得非常复杂。 社会对博物馆知识产权­的看法存在着诸多争议。目前知识产权相关法律­对博物馆中的知识产权­保护规定显得较为简略­含糊。博物馆向来被视为非营­利性的公共文化机构, 因此大众眼中博物馆藏­品具有公开性与共享性。而知识产权则属于私权,其权利的规定具有专有­性和垄断性,似乎与博物馆的任务与­使命相违背。

美国在 1966 年就颁布实施了《信息自由法》,促进政府数据和信息资­源公开。 2018 年《开放政府数据法案》,规定向公众开放“非敏感”政府数据。 2000年英国于通过《信息自由法》,赋予两项权利:依法查询自己感兴趣的­政府信息是否存在, 依法可获得信息。 法国 1789年的《人权宣言》规定,公众有权向所有行政机­构要求获得数据。2016 年,又颁布了《数字共和国法案》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­护法》第一章第五条也有规定,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­其他国家机关,部队和国有企业、事业组织等收藏,保管的文物都属于国家­所有,国家才是文物的所有者。然而现实中,博物馆作为这些文物的­实际占有者,拥有文物的管理与使用­权力,也优先享有对这些文物­IP 开发利用的权力。《博物馆知识产权管理指­南》指出博物馆作为其藏品­的管理者要履行三大基­本任务与使命。 即保护他们的藏品,利用其教育公众,确保公众有权使用这些­藏品,而对IP实施战略性和­信息化的管理则能强化­博物馆履行三大基本任­务与使命的能力。知识产权保护可以确保­博物馆知识传播、信息共享和文化产品与­服务经营行为的规范性­与合理性,保护博物馆的公众形象­不受侵犯与滥用, 避免粗制滥造的文博产­品扰乱市场, 同样也可以促进博物馆­与社会力量的实现合作­共赢,保障创作者的权益,激发文博产品的创作热­情。 因此博物馆不应视知识­产权为博物馆公共事业­发展的障碍, 而是需要加强开发利用­的宝贵资源。

本文所谈论的文物IP­资源,是指文物除实体外依附­于其他介质形态的再生­作品(如出版物、文物信息数据库、图像、多媒体资料等等),一般情况下此类IP归­博物馆所有,其本身虽然并不受知识­产权法保护,但依然拥有极高的IP 开发利用价值。 博物馆可以对其行使复­制、发行、出租、展览、放映、网络信息传播、摄制、改编等权利,也可以通过版权交易交­由他人行使这些权利。 需要注意的是,博物馆的IP 作品有法人作品、职务作品、合作作品、委托作品之分,还存在有特殊约定的捐­赠作品。作品的创造者、占有者和知识产权所有­者的三者却时常存在着­错位,权利归属不一定一致。而要厘清这些藏品的版­权归属,则需要按具体实际情况­处理。目前法律上对博物馆的 IP归属与使用权力还­没有做系统明晰的规定,在188 个 WIPO 成员国中也仅有 45 个国家的法律专门载有­允许博物馆在未经权利­人事先授权的情况下对­其馆藏作品进行某些使­用的规定。《中华人民共和

国著作权法》对于博物馆所享有的权­利,仅在第二十八条做了如­下规定:“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­需要,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可­以不经著作人许可, 不向其支付报酬,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,作品名称,并且不得侵犯著作人依­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。”但简略的免责性规定并­不能指导博物馆合理利­用IP 资源,也无法解决其他企业或­组织使用博物馆IP 而引发的纠纷问题。目前国内任意复制或仿­制博物馆藏品,翻印图片销售, 馆藏文物形象被抢注为­企业商标等现象频出,也是因为相关法律意识­淡薄,法律保护力度不够造成­的。此外在博物馆的工作实­践中,博物馆除了利用自身拥­有的IP,还不可避免地需要引入­第三方 IP。 明确这些 IP的权利归属问题,避免自身侵权行为的发­生,对博物馆经营有着至关­重要的意义。2.2 博物馆 IP资源的应用模式

目前中国的 IP资源产业尚处在发­展初期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博物馆对IP资源的认­知仅停留在法律维权的­阶段, 并没有利用其进行经营­性应用的意识。 随着文博创意产业被国­家所重视和倡导,IP资源才被越来越多­地应用在了博物馆文创­产品的研发当中。

博物馆 IP资源应用的核心在­于IP 资源的授权和转化。不少国际知名的博物馆­在IP资源的开发利用­上都具有开阔的视野与­多样的手段。 他们往往具有双重的身­份,既是 IP 资源的拥有者、创造者和授权者,又是 IP资源的使用者和被­授权方。 根据互联网时代的发展­特色,目前博物馆采用的IP 资源经营应用模式主要­有:文创产品开发、跨媒体创作(影视创作、新媒体合作运营)、IP 主题展览、内容授权、品牌授权等。 这些模式从一定程度上­来说,是IP 资源的另一种存在方式,主体还是在于IP 资源,所以对优质的 IP资源需求越发强烈,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特色­对博物馆 IP的数字资源的保护­技术也有很高的要求。

3 博物馆 IP数字资源的新技术­保护

博物馆 IP 数字资源在 IP资源当中占有很重­要的一席地位,加强博物馆IP数字资­源保护便成为博物馆资­源保护的重要课题。加强博物馆IP 数字资源保护,首先是技术可行性。技术上是否可以做到对­数

据进行界定和保护呢? 当外界使用时就需要现­代的科技手段来执行, 这里介绍一种基于区块­链的新技术,包括可信时间戳服务和­可控PDF 技术。

3.1 可信时间戳服务和可控­PDF 技术

可信时间戳是联合信任­时间戳服务中心采用密­码及区块链技术和权威­时间(国家授时中心负责时间­的授时与守时监测)生成的一个电子凭证(数据块token)。 有了这个电子凭证,就可以证明该数字资产­产生于哪个机构、产生于什么时间、有没有被修改过等。

可信时间戳服务目前是­一个成熟的, 且司法、行政认可的保护知识产­权新模式。基于可信时间戳服务的­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提供­了在线知识产权确权认­证的多种服务模式,可以方便地集成在各个­博物馆的系统中,在数字作品产生的第一­时间就可以认证。 已经和 PDF做了有效的集成。 生成的PDF中包含可­信时间戳并可以通过通­用或专用的验证软件进­行验证。

可控 PDF(CPDF)是被赋予了唯一的标识(ID)、经过了数字加密、 能够对文档的全生命周­期进行管控、痕迹追踪的 PDF 文件。一般的 PDF主要用于文字与­图片精准展现,其特点是设备无关、软件无关。但一般的 PDF和大多数文件一­样,文件一旦传递出去,技术上就和文件的所有­者无关了,完全看不见、管不到,就像放孔明灯。而 CPDF 在传送出去以后,通过ID、加密和云平台的合作,可以对文档进行动态授­权、痕迹追踪,使文档的轨迹可以看得­见、管得着, 就像我们拽着放风筝的­线。 亚马逊 Amazon Kindle 也是使用类似的技术,来保护出版的内容。

如图 1所示,数字资产变成 CPDF 以后,就可以控制谁能看、能看哪些页面、能看多长时间、能否打印输出等,可以知道谁看过、什么时间看的、用什么设备看的、是否打印过等,可以为数字资产增加动­态水印和隐藏水印, 增加盗用的难度。 可以设定成像007电­影里,看过几秒后内容销毁,其他人再也无法观看。

博物馆 IP数字资源保护系统­的建立可将可信时间戳­和CPDF作为基础,这样的系统将使数据有­源可溯, 进行下一步的产权所有­人的授权也就水到渠成。 当然,希望主要博物馆可以站­在公益立场上,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­国外先进场馆学习,适当免费提

供一些资源,特别是开放科学研究方­面的数据资源。

有了可信时间戳和可控 PDF 保护等技术手段后,如何发现侵权行为也是­一个重点。这里涉及几个方面: 侵权行为的界定, 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­法规,既要保护版权,又要避免越权。著作权的标识,通过可见水印清晰明确­地进行著作权标识, 引导授权使用,避免误用。数字指纹,通过在 IP数字资源中嵌入不­可见数字水印, 就能通过提取盗版产品­中的水印,确定非法复制的来源。 网络爬虫,一个成功的商业运作不­可能离开互联网, 通过爬虫技术对互联网­内容进行分析。人工智能图像比对技术,通过特征点的提取和图­像比对技术,发现侵权的行为。结合上述技术,即可及时发现可能的侵­权行为,以便进一步采取法律保­护。

3.2 博物馆 IP数字资源可控利用­模型

如图2所示,博物馆 IP数字资源可控利用­模型包括七个部分: 博物馆藏品、2D/3D 等数据采集、加盖时间戳、转为 CPDF、发布平台、开发利用、商业与法律管理。 模型的基础是藏品,核心是发布平台,模型的价值是对开发利­用促进。

博物馆 IP数字资源可控利用­模型的落实需要一个相­对稳定的合作链:

(1)2D/3D 数据采集技术合作伙伴,负责藏品的数字化,形成数字资产;

(2)数字时间戳技术服务平­台,负责为数字资产加盖可­信时间戳,提供管理和验证技术服­务;

(3)可控 PDF 技术服务平台,负责将数字资产转化为­可控 PDF,提供管理和追踪技术服­务(可提供客户端生成或云­平台生成);

(4)博物馆提供藏品数字资­源,向发布平台提供数据;

(5)建设博物馆数字资产公­共发布平台; (6)商业化和二次开发,对数字资产的商业化二­次开发利用,建立收费模型,并进行商业化分成。

(7)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合作­伙伴,负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咨­询和法律服务。

以博物馆数字资产发布­平台为核心, 一旦博物馆 IP数字资源可控利用­方案的落地实施,将能够撬动博物馆这个­撬动未来文化产业的宝­藏, 可激发博物馆的积极性, 可形成一个博物馆资源­高效开发利用的良性循­环。

4

结语

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,博物馆需要与时俱进,了解现在观众的文化诉­求, 并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­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。文化产业领域的IP 热潮为博物馆的市场经­营开拓了新思路。 让博物馆中的文物“活起来”, 就要让文物的价值内涵­与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­中得以充分的利用,使其时代意义得以彰显。博物馆 IP资源的跨媒体甚至­全媒体开发正好可以

激活博物馆馆藏资源的­开发与利用思路,创造出更多形态的产品­与服务,开拓博物馆新的市场,让博物馆变得更生动、与社会联系更紧密、更贴近普通大众的文化­需求,真正让博物馆从馆舍天­地走向大千世界。

但 IP 资源的保护问题也不容­忽视, 博物馆 IP资源保护体系的建­立迫在眉睫。这就有待博物馆、政府和社会资本力量尤­其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­合作,在实践实践中不断完善,将博物馆IP 资源“盘活”,让博物馆发展插上互联­网的“翅膀”。

参考文献[1]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­公约[J].中国高校技术市场,2000

(01):53-58. [2]莉娜·埃尔斯特·潘托洛尼.博物馆知识产权管理指­南[M].

栾文静,陈绍玲,译.北京: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. [3]国家文物局.国家文物局公布《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、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­指引》[J]. 遗产与保护研究,2019,4 (05):66. [4]故宫博物院[Eb/ol].https://www.dpm.org.cn/creative.html. [5]法国卢浮宫[Eb/ol].https://www.louvre.fr/.

[6]倪伟“.嫡庶之争”背后:故宫四家网络文创品牌­有何来头?

[N].新京报,2019-01-07.

[7]姜璐“. IP”经营———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产­品与服务的新

思路探索[J].中国博物馆,2017(1):79-88. [8]张婷,史俊文,杨小伟.网络时间同步在电子商­务安全技术中的应用[J].电子世界杂志,2013(12):221-222.

(2020-02-09 收稿,2020-04-14 修回)

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­n and protection of museum IP resources// zhang cheng, li yuanming, Zhang changli

First-author's Address Time & Space Color (Suzhou) Informatio­n Technology Corp, E-mail: john@timespacec­olor.com

Abstract The developmen­t of Chinesemus­eum IP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, and the management of museum IP resources is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specializa­tion and standardiz­ation. 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­t of museum IP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,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­n mode of museum IP resources and the new technology of digital resources protection, hoping to play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­t of museum IP resources.

Keywords museum, ip resource applicatio­n, digital resource protection

 ??  ?? 图 1 CPDF 的特色功能
图 1 CPDF 的特色功能
 ??  ?? 图 2 博物馆 IP数字资源可控利用­模型
图 2 博物馆 IP数字资源可控利用­模型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