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知识整合模式下展览类­场馆教育活动设计 ———以“病毒与人类”活动为例

崔乐怡 王柯人

-

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­学院摘 要 场馆学习作为非正式环­境下学习的组成部分,是学校学习以外的重要­补充。 本文在新型冠状病毒肺­炎疫情的背景下,基于知识整合理论并结­合学生学习的特征和需­要,依托上海科技馆《命运与共,携手抗疫———科技与健康同行》展览的相关资源,设计了“病毒与人类”的场馆教育活动,以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­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同时,一定基础上增强学生在­社会群体中的责任意识,帮助学生形成对科学知­识的一致性理解,从而促进深度学习的产­生。

关键词 知识整合 场馆学习 活动设计

0 引言

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和­学习型社会的建立,教育的“生态环境”不再局限于学校,逐渐拓展至学校以外,特别是家庭、科技馆和图书馆为代表­的非正式学习环境。其中,以科技馆为主的场馆学­习扮演着重要角色,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­的主动学习,被认为是促进公众理解­科学、 提升科学参与度的有效­途径。 [1]在场馆学习过程中,儿童所掌握科学知识的­深度和广度均有显著提­升。为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­求,实现提高公民思想道德­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, 2015年李克强总理­签署了《博物馆条例》,将教育功能提到首位。 [2]第十二届馆校结合科学­教育论坛上,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­王京春指出科技馆是青­少年重要的校外科技教­育场所。 为促进场馆教育活动科­学有序开展,本文以知识整合理论为­框架,设计基于学生已有经验­开展的场馆教育活动,不仅可加强学生对科学­知识的一致性理解,促使深度学习的产生, 而且可拓宽场馆设计的­理论依据和知识整合理­论的应用境脉。

1 研究背景

1.1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新­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了解­程度

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(以下简称:新冠病毒)疫情的背景,抽样选取某小学五年级­学生100 名,以病毒形状、预防措施和对人体的危­害为内容进行“新冠病毒知多少”的开放性访谈。通过对小学五年级学生­在新冠病毒及其预防措­施的科学性方面进行调­查,结果采用李克特量表(Likert scale)的形式分成 5个等级,归纳如表1 所示。

表 1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新­冠病毒知识的了解程度

注:了解程度 1<2<3<4<5

调查发现,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新冠­病毒的了解程度多集中­于2、3 等级,能够大致描述新冠病毒­的特征,但没有科学语言的组织,对于口罩和洗手预防

的科学性原理以及人类­与病毒的发展历史也没­有系统性认识。

1.2 上海科技馆展览描述

上海科技馆的《命运与共,携手抗疫———科技与健康同行》展览以“病毒星球”“爆发·战疫”和“共享未来”为议题,展览借助病毒模型、互动游戏、病毒漫画等多种多样的­活动形式, 让参观者全面深入地了­解病毒与人类之间的交­互关系, 并结合此次新冠病毒疫­情对健康生活、 科技抗疫等相关内容进­行展览科普,展览部分内容如表2 所示。

2 设计思想

2.1 场馆学习的情境模型

美国学者约翰·福克和林恩·迪尔金提出的“情境学习模型”对理解场馆学习、开展活动和运用教育资­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­践指导意义, 该模型描述了场馆学习­的三大情境:(1)个人情境:参观者的知识背景、先前知识、兴趣爱好、技能特点和对场馆的理­解程度;(2)物理情境:场馆的建筑风格和空间­环境,以及展品的特征、摆放和说明;(3)社会情境:场馆内容以及参观者之­间的交流沟通。 [3]场馆为参观者提供了多­样化的情境资源, 使其能够置身于真实情­境并直接获得学习经验。在此基础上,结合澳洲博物馆观众研­究中心主任琳达·凯莉提出的6P 模型,即个人(Person)、目的(purpose)、过程(process)、人际(People)、场所(Place)和产出(Product)六大部分。 [4]本文对 6P模型的理解为场馆­学习是学习者个人带有­一定的学习目的,在场馆学习过程中与他­人发生互动,从而产出多元学习效果­的过程。 由此建立场馆学习的情­境模型如图1所示,参观者的场馆学习置于­个人、物理和社会三大情境的­交互,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因­素的共同影响,而场馆学习是出于个人­主动学习的目的,通过场馆参观过程与展­览、展品以及其他参观者产­生交流互动,最终得到期待的学习结­果。

2.2 知识整合理论

知识整合( Knowledge Integratio­n, KI )理论由马西娅·林提出,强调学习者拥有对某一­科学主题的丰富观念库。 [5]观念库中的观点来源于­与文化相关的活动、 个人主观能动性、 场馆学习以及观察生活­等。 [6]利用知识整合理论指导­场馆教育活动设计,不仅可以综合利用各种­非正式学习资源, 还能有效调动学习者已­有经验, 以贴近学习者认知本质­的形式促进深度学习。 [7]知识整合理论包括四大­原则:使科学可触及,让思维可看见,帮助学生向他人学习,促进学习自治。由表3可知,可通过对特定原则进行­描述而阐明每一个设计­目标。

知识整合模式捕获了能­够激励学习者对一个科­学主题建立一致性观念­的最具潜力的方式, 包括析出观念、添加观念、辨分观念和反思观念。 其为课程和学习活动的­设计提供了基本思路, 从而促进知识整合原则­中目标的实现。

(1)析出观念:当教学不能引出学生所­持有的一定范围内的观­念时, 学习者通常会摒弃学校­传授的观念而保留其在­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想法。 [8]因此, 尊重学生带入课堂的各­种想法并以此为基础开­展教学活动, 鼓励他们清晰表达在多­种境脉中产生的对于某­个科学现象的想法, 对学生的学习更具积极­作用。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析出­学生对于新冠病毒的前­概念,并以此为基础,调整设计“病毒与人类”场馆教育活动内容,促使场馆教育活动有效­开展。

(2)添加观念:学习者更倾向于接受教­学带给他们的新知识在­其他情境中运用。因此,新观念应该与学生的日­常生活相联系或基于已­有观念而产生。 添加规范的且能够与已­有观念整合的新观念, 采用不同形式表征科学­观念的重要性, 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­解与把握。在这一环节中,学生在教师和学习指导­单的引导下, 参观相关展览进行自主­学习以添加新观念,丰富自己对于新冠病毒­的认识。

(3)辨分观念:由于忽视学生对现有观­念和新观念的辨分过程, 学生找不到在多种情境­中使用课堂知识的理由。所以,有效的探究教学需要为­学生提供检验和精制观­念的机会,[9] 学习者利用科学证据对­各种观念进行辨分,从而学会评价自己的观­点。在添加观念形成一定的­认知冲突后, 学生采用组内讨论和组­间交流表达自己的理解­与看法, 经历同化和顺应过程形­成自己的新理解, 并通过海报设计和创作

这种思维可视化的方式­将其展现。

(4)反思观念:科学课程需要帮助学生­参与到持续推理过程中,不断精制观念并理解问­题。 因此,激发学生开展对自己学­习进程的监控以及对自­己观念的整理,对于深化科学的一致性­理解有重要意义。该环节中,学生结合所学表达对于“人类能否与病毒共存”这一话题的看法,通过组内分享交流能够­辩证看待自己与他人的­观点, 并对自己本次场馆学习­活动进行一定的反思。反思观念不仅是一个活­动环节,更是锻炼学生反思能力­的机会。

3 活动设计

3.1 活动主题

本活动设计期望学生在­场馆学习情境下, 利用病毒模型、互动游戏、病毒漫画等多种多样的­活动形式,借助学习指导单对新冠­病毒特征和致病方式、预防措施以及人类与病­毒的交互关系等知识有­深入认识,在此基础上增强“我们”在社会群体中的责任意­识,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­究能力和科学精神,促进场馆情境下的深度­学习。

3.2 对象分析

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­层面上处于皮亚杰认知­发展阶段中的形式运算­阶段, 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推­理水平。 在教育教学中,可以利用教学活动形成­儿童各种科学的基本逻­辑概念和逻辑分类能力。 [10]在知识层面,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强­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对新冠病毒存在形象化­认知,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利用­多媒体技术实现科学知­识的可触及,通过互动游戏、组内合作交流等形式调­动学生的积极性。

3.3 活动目标

(1)学生通过参观展览,操作相关的模型结构,了解病毒的形状、 人类的生理结构以及预­防措施的科学原理。

(2)学生通过阅读科技抗疫­和疫情故事,进一步认识到自己、 社群乃至整个人类群体­在面对病毒过程中担任­的角色及责任, 以培养学生的身份认同­感和社会责任感。

(3)学生通过使用学习指导­单收集和整理信息,结合自己已有观念,不断更新对于“人类能否与病毒共存”话题的看法,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­以及立论和研究能力。

(4)学生通过设计、制作宣传海报,小组成员的协作分工,以培养沟通交流、小组协作的能力。

3.4 活动流程

基于上海科技馆《命运与共,携手抗疫———科技与健康同行》展览的相关资源,笔者设计了“病毒与人类”的场馆教育活动。每次活动参与人数为 16~20人,每 4人一组。分组明确后,确定每组的分工安排,可分为材料员、发言官、操作员、观察员,每位同学确认在组内的­任务角色和安排。

在活动过程中,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­开组内合作和组间交流,在“共同完成一份新冠海报­设计”的大任务驱动下, 结合学习指导单完成各­项探究活动。活动共分“病毒是什么”“参观病毒展区”“设计并制作病毒海报”和“展示海报与 Free Talk”四个环节,分别对应知识整合理论­的四大原则,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亲­自探索,从而形成对知识的一致­性理解。活动环节的部分展品内­容如表4 所示。

3.4.1 析出观念:病毒是什么(20 min)

请学生在小组中讨论“人类能否与病毒共存”话题,并思考问题:病毒是什么? 病毒的形状是什么样子?病毒喜欢攻击人体的哪­些部位?人类要怎么防御病毒?病毒能与人类和平共处­吗?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经验­阐述并解释自己的理解, 通过分享和交流共享知­识。

3.4.2 添加观念:参观病毒展区(40 min)

如图 2 所示,学生根据“病毒是什么? ”学习指导单参观对应展­区,了解病毒的各种形状,并对新冠病毒有更加详­细的了解。 通过操作锁匙结构模型,理解病毒是需要形状上­的对应才能够结合以侵­入人体。 结合该展板内容的阅读­与学习,学生回答学习指导单上­的问题:(1)涂一涂,找一找,你发现了什么形状的病­毒?记得结合“锁匙模型”哦!(2)画一画病毒侵入人体的­全过程吧!可以在展区中找到答案­哦!

如图 3所示, 学生根据“世界保护我我保护世界”学习指导单参观健康生­活和科技抗疫展区,通过操作“喷嚏能飞多远?”实验装置,形象了解飞沫传播以及­口罩的作用, 并回答学习指导单上的­问题:(1)

请你观察下面的图,发挥想象力猜猜后面的­故事。不要忘记结合展区的知­识来说明理由哦!(2)请跟你的小伙伴一起洗­手,观察他/ 她洗对了吗? 多练几次!学生通过阅读科技助力­抗疫展板内容, 并实际观察

痰液收集器、核酸检测工具等设备,回答学习指导单上的问­题:根据“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­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图”,结合此次疫情下发生在­你或者他人身上的事情,你知道它们是如何运作­的吗?选择并写下你

的认识。最终,引导学生思考:作为全球小公民,我们能做些什么。 教师在参观过程中指导­学习小组使用学习指导­单并开展组内交流, 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展区­内可触及、可视化的模型和多媒体­设备展开学习,帮助他们将展板信息和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, 不断丰富自己的图式, 理解人类在面对病毒过­程中担任的角色及责任。

3.4.3 辨分观念: 设计并制作人类与病毒­海报(40 min)

学习小组内的各个成员­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,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将­原有知识和新收获的信­息进行一定的整合和辨­分。在达成一致性理解的基­础上,制定海报设计方案并进­一步讨论“人类能否与病毒共存”话题。教师在小组海报制作、话题讨论过程中,对其科学性加以指导。

3.4.4 反思观念:“小小记者招待会”(30 min)

各组学生向参观者展示­自己的海报创作, 科普病毒与人类的相关­知识, 吸引参观者通过粘贴星­星的方式对各组海报进­行评价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“小小记者招待会”,各组借助海报设计或学­习指导单表达自己对于“人类能否与病毒共存”话题的看法。每组演讲后, 其他小组可以对展示小­组进行自由提问,教师在该过程中需要给­出建议和指导。最终,教师对本次场馆学习活­动进行总结性评价, 对完成“病毒与人类”探究任务的学生颁发“小小科学家”证书, 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探究­精神并促使日后进一步­探究的生成。

4 活动实施建议

4.1 教学建议

为顺利开展“病毒与人类”场馆教育活动,促使在学生场馆学习情­境下产生对科学知识的­一致性理解, 针对活动中的四个环节­提出如表5所示相应的­教学活动建议。

4.2 评价建议

4.2.1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

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认­为, 非正式环境下的科学学­习包含六个目标:学习兴趣与动机、理解科学知识、从事科学推理、积极反思科学、参与科学实践以及认同­科学事业。 [11]场馆学习作为非正式情­境主要学习形式之一, 对其学习结果的评价也­可根据这六个方面来展­开, 评价目标及其对应的解­释和方法如表 6 所示。

4.2.2 参观者对学生的评价

基于“共同完成一份新冠病毒­海报设计”的大任务驱动,将学生最终完成好的海­报设计在“病毒与人类”展区进行展示,让参观者通过粘贴星星­的方式进行他人评价。

4.2.3 学生的自我评价

通过 AEIOU 自评量表让学生进行自­主评价: (1)Adjective: 学生用形容词表述场馆­学习的体验; (2)Emotion: 学生表述场馆学习过程­中的情绪;(3) Interestin­g:学生记录下自己感兴趣­的内容;(4)oh!:学生记录令自己惊喜的­收获;(5)Um? :学生记录下

自己还存在疑惑的内容,以便日后进一步自主探­索。

5 结语

场馆学习是一种重要的­非正式学习手段, 知识整合理论作为学习­科学领域中较为成熟的­教学理论, 依据四大原则和四项教­学环节指导学习者基于­已有经验,将碎片化知识通过可视­化设备、互动多媒体等途径,最终转换为对科学知识­的一致性理解,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深­度学习的发生。 本文利用知识整合理论­指导场馆教育活动设计, 可促使学生形成对病毒­相关科学知识的连贯性­理解, 同时可引导学生在场馆­教育活动中的深度学习,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­学思维。除此之外,可拓宽场馆教育的理论­情境,有效促进非正式环境学­习的发展,在一定基础上可改善现­有场馆教育活动存在的­问题, 注重科学知识与自由探­究并重, 激发学习者科学兴趣的­同时提升科学素养,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­义。

参考文献[1]伍新春,曾筝,谢娟,等.场馆科学学习:本质特征与影响因

素[J].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­科学版,2009(5):13-19.

[2] 国务院. 博物馆条例(国务院令第 659 号)[EB/OL]. http: //www.gov.cn/zhengce/2015-03/02/content_2823823.htm/, 2016-08-10.

[3]Falk J H, Dierking L D. Learning from Museums: Visitor

Experience­s and the Making ofmeaning [M]. Walnut Creek, CA: Altamira Press, 2000.

[4]Kelly L. Visitors and learners:investigat­ing adult museum learning identities [J]. In AARE 2006 Internatio­nal and education research conference, 2007.

[5]Linn M.c.designing computer learning environmen­ts for engineerin­g and computer Science: the scaffolded knowledge integratio­n framework [J].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, 1995, 4(2): 103-126.

[6]Bellp., Lewenstein­b., Shousea. W., Feder, M. A. &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(NRC) (Eds.). Learning science in informal environmen­ts:people,places,and pursuits.washington, DC: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, 2009. [7]王美.学习科学、技术设计与科学教育的­整合:用技术增进

一致性的科学理解[J].全球教育展望,2013,42(1):70-79. [8]Linnm. C. &His S. Computers, teachers, peers: Science learning partners. Mahwah, NJ: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, 2000.

[9]Kaliy., Levin-peledr., Ronen-fuhrmannt. & Hansm. The Design Principles Database: A multipurpo­se tool for the educationa­l technology community. Design Principles & Practices: An Internatio­nal Journal, 2009, 3(1): 55-65. [10]刘长城,张向东.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­论及对当代教育

的启示[J].当代教育科学,2003(1):45-46. [11]菲利普·贝尔,贝尔,等.非正式环境下的科学学­习:人、场

所与活动[M].科学普及出版社,2015.

(2020-12-12 收稿,2020-12-22 修回)

作者简介:崔乐怡(1997—),女,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­学院硕士研究生,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与­科学传播,E-mail: lycuii@126.com。

Design of museum educationa­l activities based on knowledge integratio­n: Take the "Virus and Human" activity as an example// cui leyi, wang keren

First-author's Address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, e-mail: lycuii@126.com Abstract As an integral part of informal learning, museum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children's school learning.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ovelcoron­avirus pneumonia, based on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­n and the characteri­stics and needs of children's learning, this article takes the activity "virus and human" as an example relying on the exhibition "a shared destiny, fight together Against Pandemic Threats: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Better Health" in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. It's helpful for children to form a consistent understand­ing of scientific knowledge, cultivate their scientific spirit and inquiry abilityind­ependently.on a certain basis, itenhances the sense of responsibi­lity in society.

Keywords knowledge integratio­n, museum learning, activities design

亚太地区滨海湿地鸟类­保护国际研讨会举办

2020 年 11 月 28日,由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­中心、 上海科技馆和 APEC 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主­办, 大自然保护协会协办的­亚太地区滨海湿地鸟类­保护国际研讨会在上海­自然博物馆(上海科技馆分馆)成功召开。 会议采取线上、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, 旨在提升亚太地区滨海­湿地鸟类及其栖息地保­护能力,加强 APEC 经济体的合作交流,建立相关经济体在鸟类­保护方面的协同合作, 促进滨海湿地资源和生­态系统可持续发展, 积极构建蓝色伙伴关系,推动建设海洋命运共同­体。

会议期间,经过深入探讨,达成广泛共识,发布了《亚太地区滨海湿地鸟类­保护倡议书》。此外,上海科技馆与自然资源­部海岛研究中心签订了­战略合作协议,聚焦海岛生物多样性保­护管理,促进科研与科普融合, 加速科研成果有效转化, 增强大众科普传播,支持区域经济发展。这是上海科技馆举办的­又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, 提升了其在科学研究领­域的国际知名度和行业­影响力,拓宽了多方沟通的渠道,为“科研立馆”战略方针的实施奠定了­良好基础。

(上海科技馆)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图 2 “病毒是什么? ”学习指导单
图 3 “世界保护我我保护世界”学习指导单
图 2 “病毒是什么? ”学习指导单 图 3 “世界保护我我保护世界”学习指导单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