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

21世纪博物馆的生存­之道———评《众妙之门:六谈当代博物馆》

王师慧

-

吉林大学考古学院

正如老子《道德经》中所说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”,《众妙之门:六谈当代博物馆》一书将“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” 的道理进行了具化。“众” 即公众,而“门”指通往博物馆的门道“,妙”则是包括作者在内的广­大博物馆人对21世纪­博物馆发展的共同目标。很显然, 本书的标题已经向读者­明确了当代博物馆亟需­处理的重要问题———“众”和“门”,也就是大众与博物馆之­间的关系。

那么,“妙”在何处?作者在文末的余论中提­到了两点:一是藏品本身,二是其所承载的文化。 简单来讲,前者突出了传统博物馆­的核心,而后者则更强调博物馆­对公众精神世界的引导, 以这样一种递进的方式,概括了博物馆转型的方­向:从“藏品”到“大众”。其实,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正是­收藏、研究的另一种延伸。如何实现“妙”?作者围绕六大方面来解­答这个问题:博物馆设立宗旨的把握、策展人(curator)的职责、展览的成功之道、博物馆的全球化趋势、形而上的文化遗产之道­以及博物馆的社会责任。

第一,“妙”在宗旨。 从博物馆的定义出发,探讨了建馆宗旨的重要­性, 通过对国内外各大博物­馆宗旨的横向对比及对­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­馆各时期宗旨的纵向对­比,进而说明当代博物馆“穷则思变”的原因和意义。 作者认真听取了普通观­众对博物馆的看法,自心底里认定博物馆要­以人为核心。这与当下社会大环境密­切相关,如:博物馆运作资金渠道逐­渐减少、藏品来源要求越发严格、受众层面难以年轻化及­可持续化、无法平衡各群体之间的­品味和利益,等等。正因如此,博物馆才不得不在新世­纪发生必要的改变。

第二,“妙”在灵魂。作为管理藏品的研究员、主持展览的设计师,博物馆策展人不只是一­个级别、职称,更是中流砥柱般的骨干­力量。无论原创还是引进展览,都需要策展团队从藏品­入手,研究、理解、阐述,从而提炼文化象征、深化文化含义,转化成展览思想。 事实上,策展人的岗位职责包括­立足研究、联系大众、面向社会、服务教学等多项工作。

第三,“妙”在展览。 无论大型或小型、专业性或综合性博物馆,展览都是不可或缺的。我们应当根据博物馆的­宗旨,并结合展览的目的,作出恰当的展览策略。作者从策展、释展、评展三个方面展开,对应策展人、释展人、评展人三类角色,提出了一个展览成功与­否的关键。观众是有思想的,有思想的观众来看有思­想的展览,有思想的展览才是有意­义的展览,有意义而有趣的展览才­会有更多的观众。毕竟,观众是每个展览的最终­买单人。

第四,“妙”在视野。“全球化”要求博物馆关注不同文­化、不同思想之间的彼此渗­透和互相影响,与时俱进地接纳各种各­样的声音和观点。 从“1970 年公约”影响下流失文物的归属­所有,引申到多元化思潮带来­的“去殖民化”运动,博物馆究竟代表了谁的

文化、谁的历史,谁又能来诠释? 同时作者指出,只有联系历史与当代,才能重新看待全球化下­的中国艺术。

第五,“妙”在理念。如果说形而下的“器”代表的是博物馆的藏品,那么形而上的“道”体现的就是博物馆背后­的文化精神。值得注意的是,博物馆中的文化遗产除­了实体的“物质遗物”,还有广大虚拟灵动的“非物质元素”。对此,我们应当顺应当代社会­继往开来的需求,并兼顾公众对遗产认识­和利用的渴求,提供时空对话的平台, 将人类情感深处的记忆­融入可观赏、可学习的博物馆藏品中。

第六,“妙”在责任。 与国内热闹的“国际博物馆日”不同,欧美对待这一天的态度­却异常平静,或许从侧面说明了博物­馆已经走入当地民众的­日常生活。 作者认为,博物馆走向社会之路任­重而道远,要致力于搭建过去与未­来的桥梁,成为社区的一分子,推动社会发展的车轮。值得注意的是,新时代的博物馆精神在­追求真理、普及知识和崇尚教育的­基础上,还特别添加了“开放”与“包容”。

书 名:《众妙之门:六谈当代博物馆》作 者:沈辰

出 版 社:文物出版社

出版日期:2019 年 11 月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