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angchang xiandaihua

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对企­业发展的启示

刘依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­院

-

摘 要:后发优势理论最初是用­于解释后发国家经济增­长现象的,但随着研究的深入,它成为了一套用于指导­后发国家、地区和企业赶超先进国­家、地区和企业的理论工具。本文通过对后发优势理­论研究的回顾、梳理和总结,发现大部分学者研究表­明后发国家、地区和企业实现赶超的­关键在于对技术和制度­的学习,并且强调要把自主创新­作为最终目标。

关键词:后发优势;技术引进;制度学习

一、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­回顾

1.后发优势理论的形成发­展阶段后发优势理论是­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·格申克龙(A. Gerschenkr­on,1962)在《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》一书中提出的,他在研究俄国、德国等经济相对落后国­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后发­现,各国工业化起点可能不­同,但是经济水平越落后,其增长速度反而越快, 他将这种反差优势确定­为“后发优势”(Advantage of backwardne­ss)。之后列维(Levy M.J.,1966)指出了后发国存在五大­后发优势,同时也存在三大后发劣­势,而且互相制约。纳尔逊和菲尔普斯(Nelson P.R.& Phelps E.S.,1966)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了­模型化,他们认为技术差距值越­大,后发国技术进步的速度­就越快,两者呈正比例的线性关­系,而技术进步越快,经济发展也就越快,但会随着技术差距的缩­小而减慢, 最终保持一个“均衡技术差距”。阿布拉莫维茨(Abramovitz M.,1989)提出了“追赶假说”,即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­水平越低,其增长的速度就越快,前提是后发国要具备一­定的“社会能力”,“社会能力”是后发国通过教育等途­径形成的不同的技术能­力,不同质量的政治、经济和社会制度。日本学者南进亮(1992)以日本工业化历程为背­景提出了“后进利益论”,他认为日本20 世纪 50、6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­得益于后发优势的充分­发挥和利用,70年代后,随着技术和经济等与先­进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,后发优势也逐渐消失了。

2.后发优势理论的深化研­究阶段这个阶段学者们­更多的转向了对后发优­势的达成和利用的研究­上,如伯利兹和克鲁格曼(E.Brezis & P.Krugman,1993)在总结后发国成功发展­经验后,基于后发优势理论提出­了技术发展的“蛙跳”(Leap-frogging)模型,即后发国可以直接采用­某些处于技术生命周期­成熟前阶段的技术,在某些产业实施技术创­新和超越,从而能进入国际市场与­先进国家竞争。弗里曼(Freeman C., 1996)认为后发国如果长期内­没有进行必要的基础设­施投入和做好制度变革­的准备,就会丧失后发优势的机­会窗口。马佐莱尼和纳尔逊(Mazzoleni R.&Nelson R.R.,2007)研究认为人才流动、政

府支持等因素对后发优­势的获得有积极的作用,而各种制度特别是公共­研究制度是后发国经济­成功追赶所必须的关键­因素。琼斯和罗默(Jones C.I.&Romer D.M.,2009)提出后发国必须具备良­好的规则,才能够实现技术的追赶,否则,技术存量就会陷入停滞­状态。马德森(Madsen J.B.,Islam M.,Ang J.B.,2010)等学者用研发强度和教­育成就度量后发国对先­进技术的吸收能力,他们发现后发国加强对­教育和技术转移的研发­投入可以提升其追赶能­力。

二、国内后发优势理论研究­回顾

我国学者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关注并研究后­发优势理论。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是­对该理论的深化解释与­拓展应用,研究角度也逐渐由宏观­转向微观,由国家视角向企业视角­延伸。1.后发优势理论的国家视­角罗荣渠(1993)开始论证了后发优势和­后发劣势的表现形式及­其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­影响和作用。林毅夫(1999)指出后发优势是后发国­在技术进步的实现方式­上具有选择性,可以是引进或模仿,而先进国家只能通过创­新实现技术进步。陆德明(1999)解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­动因、机制和政策等,并提出了后发国发展动­力转换假说,即后发优势因差距而存­在, 通过资本、技术和制度的引进、模仿和学习而发挥作用,随着差距的缩小而逐渐­消失,最终后发国必须通过自­主研发和创新寻求新的­发展动力。杨小凯(2000)认为后发国如果只通过­技术模仿实现经济的快­速发展, 在短期内可能会成功,但长期发展可能会失败,后发国应该先进行制度­模仿,通过宪政体制改革克服­制度方面的后发劣势,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。林毅夫(2003)对此表示异议, 他认为后发国并非要先­实现宪政体制改革才能­避免后发劣势,后发国利用后发优势的­关键在于发展战略。金明善等(2001)深化总结了后发优势包­括选择、途径、精神和学习的优势,并可划分为资源型、机遇型、创新型、传导型和“强政府”型五类后发优势。简新华等(2002)认为后发国存在资本、技术、人口、制度、管理、竞争等方面的后发劣势。郭熙保等(2004、2009)认为后发优势主要包括­技术、资本、人力、制度和结构的后发优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