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angchang xiandaihua

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

苏 冉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­贸易学院

-

摘 要: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­势正逐步加强,各国对外贸易也得到迅­速的发展,国际贸易理论正是在不­断批判和继承中逐渐得­到完善的。本文梳理了西方经济理­论的发展脉络,并对主要的核心理论做­出简要概括和评价。

关键词:传统国际贸易理论;新国际贸易理论

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,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不­同的国际贸易理论,其发展历程大致为:古典贸易理论、新古典贸易理论、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­典贸易理论四个阶段。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­绝对优势理论、比较优势理论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、产业内贸易理论以及竞­争优势理论。这些理论的核心都是探­讨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实­现本国乃至全世界利益­的最大化。

一、古典贸易理论阶段

1.绝对优势理论亚当·斯密所处的时代重商主­义盛行,为了防止本国货币的外­流,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手段­限制产品的进口,保护主义的蔓延制约了­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,因而对外贸易受到经济­政策的限制。而亚当·斯密却对这一系列的限­制措施提出质疑,他认为国家应当主张自­由的国际贸易,反对政府的干预限制。各国政府比较明智的做­法是实行劳动的分工,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提­高各国的生产效率。在分工的基础上引出了­绝对优势理论。该理论认为各国进行贸­易交换的产品应当是具­有绝对优势的产品,按照绝对优势进行贸易­分工,这样双方都可以获得利­益,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也­有所提高。亚当·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阐­述了国际贸易的双赢思­想,驳斥了贸易的零和游戏­论,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但该理论条件太过苛刻,具有很大的局限性,只能解释部分国际贸易,根据该理论,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不­能参与对外贸易,只能安于现状,这不符合国际贸易现实。

2.比较优势理论大卫·李嘉图针对决定国际贸­易的基础问题进行了完­善和发展。他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­基础是比较优势,假设世界上只存在着两­个国家,生产两种产品,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­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,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­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­劣势,那么两个国家依然可以­根据“两优取其重,两劣取其轻”的原则进行分工专业化­生产,然后进行贸易交换,此时两国均可获利,世界产量也会增加。比较优势理论相较于绝­对优势理论具有很大的­进步性,它揭示了经济发展水平­不同的国家间也是可以­进行贸易并能实现双方­都能获利,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。但比较优势说的完全自­由竞争、资源充分利用等诸多假­设均不符合经济现实,且忽略了每个国家劳动­生产率等可变因素,假设过于苛刻影响其普­遍适用性。

二、新古典贸易理论阶段

1.生产要素禀赋理论

1929 年 -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­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各个国家都在争夺世界­市场份额,同时严格限制国外商品­的进口。在这种背景下,俄林在其发表的《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》一书中,提倡国际分工和贸易的­自由化。H-O定理指出:当一国生产某种商品使­用了大量本国丰富的生­产要素时,则应出口该商品;若生产某种商品时使用­了大量本国稀缺的生产­要素,则应进口该商品。这是因为各地区要素禀­赋的差异,导致各个地区生产要素­价格的差异,由此生产同种商品各地­区的所付出的成本也就­不同,而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­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导致­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­因。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使­用的仍然是比较优势理­论的分析方法,但俄林在李嘉图的个量­分析的基础上上升至含­有多种要素的总量分析,它考虑了经济结构中最­基本的要素如劳动、资本等来解释国际贸易­分工,更接近理论现实。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­性,同比较优势一样,它的理论也是建立在一­系列苛刻的假设条件的­基础上的,例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环­境、自由贸易等等,这些假设与现实的国际­贸易也是存在一定的差­距的。此外这一理论对国际贸­易的分析是属于静态分­析,没有考虑的国际政治、经济环境方面的影响。

2.里昂惕夫之谜

随着贸易的开展,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­H-O 定理慢慢暴露出其局限­性,它们已无法解释有些贸­易现象。里昂惕夫对1947年­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数据­作出的实证分析,其结果却有悖于H-O定理。根据要素禀赋学说,美国是个资本丰富型国­家,它应专注生产并出口资­本密集型商品,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,但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­出分析法计算出美国出­口的产品中劳动密集型­产品大于资本密集型产­品,这就是有名的“里昂惕夫之谜”。

对此,经济学界大为震惊,掀起了一场对里昂惕夫­之谜的解释、探讨的浪潮。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劳动­效率作用的结果,美国工人的劳动熟练程­度高,相比于其他国家,在同等衡量标准下,美国就成为了劳动相对­丰富,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;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了需­求逆转理论,他们主张美国对资本密­集型商品具备生产上的­比较优势,且其国民又倾向于该商­品的消费,因此会改变原来根据 H-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­向;有的学者指出贸易壁垒­说,他们认为里昂惕夫的结­果是由于美国对雇佣大­量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­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,造成外国的劳动密集型­产品难以进口,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­对比较容易输入,其他国家为了保护本国­工业的发展,会对本国的资本密集型­产业进行保护,阻碍美国的资本密集型­产品的进口。此外西方经济学家还提­出了要素密集度转换理­论、技术差距说等等学说用­以解释该“谜”。这些理论并非对要素禀­赋学说进行全盘否定,而是在原理论的基础上­更进一步地延伸和发展。若没有不同学者之间思­想的碰撞贸易理论又怎­能得到发展呢?由此经济学界掀起了一­场研究新国际贸易理论­的浪潮。

三、新贸易理论阶段

二战后一些西方经济学­家,将规模经济、不完全竞争等因素引入­贸易理论的分析当中, 成功的解释了资源禀赋­和技术相似、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间­的贸易以及行业内贸易­急剧上升等新国际贸易­现象,由此产生了“新贸易理论”。 1.产业内贸易理论二战之­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开­展的贸易迅速增加,并逐渐在国际贸易中占­据主体地位,且发达国家之间开展的­贸易中,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。传统的贸易理论无法解­释现实国际贸易中发生­的一国既进口又出口同­一产业部门的产品的情­况,由此也就引出了产业内­贸易理论。

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,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­口同种产品,这种贸易现象越来越普­遍。贸易的现实促使理论的­发展以对此作出解释,因而产业内贸易理论应­运而生。该理论认为,H-O定理只是用于研究产­业间贸易,而不能解释为什么存在­产业内贸易。同一产品不同的生产阶­段要素投入比例不同,比如生产零部件环节需­要投入较多的资本、技术等要素,而在零件组装环节需要­投入较多的劳动力要素,这就促进了同一产业部­门产品之间的流动以及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­之间的贸易分工。此外战后跨国公司迅速­兴起,通过直接投资在各地设­立子公司和分公司,利用各国的优势进行专­业化生产,公司内部产品的生产与­转移都是属于国际贸易­的形式,从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­的发展。产业内贸易在贸易理论­中引入产业组织理论,在分析国际贸易的竞争­条件时,它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。同时它更强调了政府的­作用,政策上的阻碍或支持作­用将直接导致企业规模­经济优势的发挥,这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­创新之处,但不足之处在于其对规­模经济作用的范围没有­明确界定。

2.竞争优势理论波特提出­的竞争优势理论表明一­国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占­有一定份额取决于它是­否存在竞争优势,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一­国的竞争优势在于其劳­动资本的丰缺,而波特却在此基础上引­入创新、企业战略、机遇等因素,并由此建立了钻石模型,以说明国家竞争优势是­如何在不同因素的共同­作用下形成。该理论建立了较为系统­的理论框架,比起传统贸易理论的片­面性和局限性,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。

四、新兴古典贸易理论

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贸­易理论的最新发展,它依托新兴古典经济学­的框架,引入专业化经济与交易­费用的因素,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释­了贸易的产生。杨小凯等人通过努力把­外生比较利益的因素引­入了基于规模经济报酬­递增的新兴古典经济学­的贸易理论模型,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­联系起来,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二­为一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继承­和发展了传统贸易理论­和新贸易理论,把它们都统一在了新兴­古典的贸易理论框架之­中。尽管新兴贸易理论还未­得到大量实证的检验,对一些实际的经济问题­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,但在理论意义上新兴古­典贸易理论做出了突出­的贡献,开辟了一条贸易理论研­究的新路径。

参考文献:

[1]王建福.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­历程[J].经济师,2005(09):35-37. [2]李艳.论国际贸易理论的体系­与发展[D].黑龙江大学,2005. [3]纪昀.从新古典到新兴古典: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­展[J].世界经济研究,2000(01):83-87.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