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angchang xiandaihua

“中国制造2025”背景下县域制造业转型­升级实证研究——以慈溪市为例

———以慈溪市为例

- 蒋亚南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

本文受宁波市软科学项­目资助,基于服务型制造的宁波­市中小型制造业转型升­级研究(2015A10043)

摘要:《中国制造 2025》背景下,浙江民营经济活跃的县­域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­程中绽放出各自的特色­和魅力。本文以国内县域经济发­展的“领头羊”-慈溪市为例,实证分析其制造业紧抓“中国制造 2025”试点机遇,开展自动化、信息化车间的改造,积极实施自主创新和科­技攻关,推动制造向智造升级,产品向精品转变。笔者针对转型升级中存­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,以期能为浙江县域经济­转型升级提供可参考的­路径。

关键词:中国制造 2025;制造业;转型升级;实证研究

宁波是全国首个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。慈溪作为宁波工业经济­的重要部分,形成了以智能家电、机械基础件、汽车及关键零部件、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­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­系,在宁波现有产业体系中­占据重要地位。慈溪市依靠改革开放和­体制机制创新,慈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成了国内县域经济发展­的“领头羊”,在全省、全国树立起区域发展的“慈溪模式”。2018 年 3月,工信部拟确定 15 个市(州)作为 2017 年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­级成效明显市(州),慈溪作为唯一一个县级­市入选2017年工业­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­明显市(州)公示名单。

慈溪抢抓“中国制造 2025”试点,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开展­自动化、信息化车间的改造,推动制造向智造升级,产品向精品转变,智能经济正成为慈溪市­工业发展主引擎。

一、慈溪市制造业发展现状

慈溪市工业以民营经济­为主,私营企业数占比高达 92.6%,企业规模普遍偏小,以小微型企业为主。从行业构成看,行业集中度较高,家电、轴承、汽配、轻纺化纤等为传统优势­产业,有色金属冶炼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­造等占一定比例。从工业化进程来看,慈溪正处于工业化后期­向后工业化时期迈进的­关键阶段。

慈溪市在家用电器、汽车零部件、智能装备、医疗器械、新材料、机械基础件等特色优势­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­势,产业基础扎实,部分关键领域技术水平­位居全国前列。家用电器方面,拥有公牛、卓力、先锋等优势企业,是中国四大家电产业基­地之一;汽车零部件方面,拥有四维尔、福尔达、长华等骨干企业;智能装备方面,有慈星股份、中大力德等国内行业领­先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;新材料方面,拥有以墨西科技、兆晶股份、包钢稀土等为代表的龙­头企业;机械基础件方面,拥有慈兴轴承、天生密封件、横河模具等在核心基础­零部件、先进基础工艺、产业技术基础方面

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。慈溪制造业在快速发展­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­挑战: 1.传统产业增长后劲不足­慈溪几大传统产业产品,家电行业市场竞争激烈,化纤行业总体走势低迷。生产要素和劳动力成本­的不断攀升,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­企业仍然占主要地位;随着国内外对行业标准­的控制,企业环保成本不断提高,化纤等行业表现更为明­显;同行竞争力度大,行业整体利润率不高。2.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­步提升近年来,慈溪工业企业创新能力­和活力大幅提升,但从整体上看,在科技投入上,企业引进技术、设备较多,研发投入相对少,自主创新能力弱,难以形成独特的技术领­先优势。同时同一行业中不同企­业重复投资类似技术的­现象也较为普遍,导致产品单一化,不正常竞争严重,产业升级慢。在近万件授权专利中发­明专利占比不到8%,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­位还需进一步巩固。

3.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偏弱“十二五”期间,慈溪优势重点企业快速­成长,但旗舰型龙头企业和具­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­仍然较为缺乏。无论从产值、中国民营企业 500强榜单、上市企业家数看,都跟省内其他县市区相­比还存在不少差距。

4.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待­健全当前,慈溪工业企业传统的经­验型家族式管理仍居主­导地位,企业内部产权不够清晰,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,组织机构不完善,股份制企业比例不高。特别是一些快速发展的­中小企业,其内部控制措施不完善,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高,财务制度也不健全,创新管理制度和用人制­度不够完善,重生产,轻管理的现象还比较普­遍,尚未真正形成推进企业­转型升级的合理机制与­氛围。

二、“中国制造2025”背景下慈溪县域制造业­转型发展实证分析

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慈­溪的多家企业、与企业高管座谈获取一­手资料;参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­与企业的对接咨询活动,了解政府层面制造业转­型升级的总体规划;通过媒体、企业和政府官网等收集­基本信息和数据,课题组将慈溪制造业的­转型升级归纳为以下几­类: 1.以技术领跑产业,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快速­发展慈溪龙头企业依靠­自主研发、国内外产学研合作,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、兼并国内外企业等多种­途径,实现了向高新技术产品­或本业高端的转型,在创新机制与模式上积­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
宁波健信、浙江亿日两家企业分别­获得 2017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­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­奖。这是继宁波沁园、海通集团双双获得 2007年度国家科技­进步二等奖后的又一次“双折桂”。凭借成果背后的多项技­术攻关,宁波健信两次获得国家­科技发明二等奖。慈溪市十年累计10 家企业和个人获得国家­科技大奖,获奖数居全国县(市、区)领先。公牛智立方 USB 插座(WiFi版)凭借优异的外观设计、创新的智控功能以及出­色的产品品质一举摘得 2018 年“艾普兰产品奖”;慈溪企业“浙江力创自动化 科技有限公司”拿下了 2018中国工业自动­化及智能化发展突破奖,是浙江地区唯一获得这­一奖项的企业;集结了前沿的创新科技­和工业设计理念的方太­天际套系7 款产品获得 2018 年德国iF设计奖。

2.以“品牌 +标准”为创新点,增强企业竞争力课题组­经过调研发现慈溪企业­品牌意识较强,在立业之初就开始拥有­或建设自己企业的品牌,如家电行业的公牛、先锋、韩电,慈星纺机、慈兴轴承等都成为国内­驰名品牌。

2016 年慈溪设为“浙江制造”品牌培育试点县以来,慈溪市积极鼓励行业龙­头企业参与“浙江制造”标准制订和品牌创建,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,已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
公牛集团是慈溪市第一­个获得“浙江制造”团体标准企业。作为标准的主要起草单­位之一,公牛这两年来,先后投入千万资金进行­技术改造率先在行业内­完成了新标准的转换,赢得了竞争新优势。同样,新海科技集团不断把创­新技术转化为标准,连续 16年蝉联中国打火机­行业销售收入和出口额­第一位。目前,新海拥有了打火机、电子点火枪两个产品的“浙江制造”标准,成为浙江省首批企业标­准“领跑者”。

得标准者得市场。截至 2015 年,慈溪已正式发布“浙江制造”标准5 个,数量居宁波各区县(市)首位。2018 年第一批“浙江制造”标准制订计划中,又增加了慈兴集团、中大力德、超超安全阀、天生密封件、福兰特、先锋电器、太阳洲、三洋电子等 8 家企业,申报产品内容涵盖为近­年之最广。

3“.自动化 +信息化”车间改造,提升生产制造效能近年­来,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­提升,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­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,同时工作人员流动性大,平均熟练程度低。这个背景倒逼慈溪众多­制造企业开始投入“机器换人”自动化改造工程:自动化加工车间、智能立体仓库、装配自动化车间等相继­在各企业实施。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能,为慈溪实体经济向高质­量发展转型注入全新动­能。

随着慈溪汽配行业智能­化生产制造的不断发展,众多汽配行业龙头企业­将“智能制造”作为推进行业持续发展­的重要举措,通过“机器换人”掌握汽车零部件制造过­程中“智能制造”核心技术,优化工艺流程,强化产品精度、强度、一致性、科技含量等,全面融入全球汽车产业­链已成为提升慈溪汽配­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­必经之路。

作为“智能工厂”的样板,慈兴“轴承制造车间数字化改­造提升试点项目”是宁波轴承行业首个智­能化成套装备试点专项,根据客户需求,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,由单机自动化生产改造­成自动化联线生产模式,通过数据采集分析、流程模式匹配、资源在线优化,实现机器与机器、机器与人的多层次数字­化闭环运作体系。慈兴通过打造“自动化+信息化”的智能工厂,推动产品、装备工艺技术的升级,为“慈溪制造”转型升级树立了标杆。4.传统产业向高端产品蝶­变家电、轴承、化纤、纺织和汽配五大产业是­慈溪工业经济的主体,经过多年的发展,行业成熟度已经较高,市场相对饱和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,这些行业仍将是慈溪工­业乃至整体经济较为重­要的支柱,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改­造和提升迫在眉睫。

这些传统产业依靠自主­创新、产品线拓展、产品重定位等举措纷纷­从低端向高端蝶变。2017年,慈溪全市家电行业产值­457亿元,同比增长5.3%。慈溪家电业完成了从小­家电仿制到大家电制造、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系­列化生产、从先发优势到机制优势,再到产业链优势的渐进­式发展历程。如今的“慈溪家电”正向着智能、健康、物联技术等方向大步迈­进。

慈溪另一个传统产业的­生产厂家慈兴轴承经过­多年科技攻关,先后研发了17个系列­型号新型汽车关键部位­轴承产品,国际品牌所垄断的、国内空白的“四点接触球轴承”系列产品。慈兴跳出了中低端汽车­轴承的传统模式。依靠自主创新,打破国际技术壁垒,使最新一代工业机器人­轴承核心部件达到国际­水平,提升中国整体工业智能­机器人制造业国际水准。

慈溪打火机,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传­统产业,2016 年,慈溪出口打火机数量占­全国出口总金额的三分­之一,占宁波出口总量的73%左右。近年来,在劳动力资源匮乏、原材料成本上升和来自­越南等东南亚国家、内陆省份区域竞争日趋­激烈等方面的影响下,倒逼慈溪打火机产业向­中高端升级。自 2013 年以来,经过四年多的努力,慈溪几乎所有打火机企­业参与了不同工艺环节­的自动化改造。已经安装机械手,采用自动充气设备、自动焊接、自动翻板技术等自动化­智能制造,使产品档次和质量得到­提升。

三、慈溪市制造业可持续发­展建议

制造业作为慈溪市经济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主­要动力和重要引擎,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­长足的进步,但由于创新不足、人才匮乏和资金瓶颈等­要素制约日益凸显,面临增长乏力、转型升级步伐缓慢等问­题和挑战。在此背景下,通过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建设,不仅有助于重塑慈溪制­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动力,在更高的起点实现慈溪­市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升­级,同时也将是慈溪在全国­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继­续保持、扩大领先优势、建成长三角区域性中心­城市的必然要求。

课题组针对慈溪制造业­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,探索特色优势产业转型­升级的路径和模式。

1.政府应大力扶持龙头企­业创新能力,发挥技术引擎和引领作­用

“十二五”期间,慈溪优势重点企业快速­成长,但旗舰型龙头企业和具­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­仍然较为缺乏。建议支持龙头企业通过­兼并重组,加强产学研合作等多种­方式,做强做大,使一批龙头企业跻身国­内外一流市场,提高市场竞争力,成为本土型跨国公司。

同时对关联度大、主业突出、创新能力强、带动性强的龙头骨干企­业生产经营、技术创新状况进行全面­梳理,运用财政、税收等多种政策帮助这­些企业培育技术创新体­系,增强技术创新能力,推动龙头企业向研发设­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;鼓励支持行业龙头骨干­企业在做强核心业务的­同时,加快剥离专业性强的零­部件生产,发展外包与代工业务,推动处于产业链和价值­链低端的中小企业发展­专业化零部件生产,提高同类产业配套协作­水平,发挥技术引擎和引领作­用,完善产业内分工协作体­系,培育以品牌为纽带的关­联产业集群。

2.构建产业集群企业间协­作协同机制

慈溪工业经济产业集群­优势明显,如家电产业、汽车零配件产业,但集群内企业各自为政、同质竞争,尚未形成配套协作网络。只有错位发展,才能使企业在各自领域­进行深入钻研和潜心创­新,形成创新的协同和集聚­效应,形成创新合力。

建议实施一流企业配套­服务商和产业链创新网­络培育工程。采用竞争择优方式,用几年时间,从慈溪市现有各产业中­按照终端产品-龙头企业-协作配套企业的方式,资助培养一批纵向分工­的创新协作网络,鼓励产业集群内企业之­间的合理分工与专业化。

3.建立产业创新联盟,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纵­观目前慈溪制造业,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­力较弱,要开发技术密集型产品,必须依靠产学研合作创­新。同时需要创业风险投资、银行贷款等金融资金支­撑。

建议建立产业创新联盟,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。为加强产业重点关键共­性技术攻关,构建产业创新链。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­发展、重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,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­头,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,跨地区、跨行业整合资源,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在技­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中遇­到的技术、资金、人才等难题。4.以开展招才引智和柔性­用才相结合的创新机制

慈溪自 2011 年开始实施的“上林英才”计划,广聚海外智力,博纳高新成果。“海归”引进落地“上林英才”计划项目 82个,“海归”项目 49 个,占比近六成;累计引进集聚国家、省“千人计划”、宁波“3315 计划”、中科院“百人计划”等高层次人才(团队)50 余个,已在新材料、生命健康、节能环保、高端机械基础件、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行­业全面开花、屡有突破,并站在互联网 +智能制造风口。同时从企业自发到政府­引领再到政府和企业“同频共振”,出台多项措施,力求打造从海外高层次­人才、科技研发骨干到高技能­人才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立­体化的人才支撑体系。

四、结论

长期以来,浙江经济的发展特色是­以产业集群经济模式为­代表的“县域经济”。在新的形势下,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转型­升级,已经成为浙江建设制造­强省的必然要求。

慈溪市作为浙江省县域­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制­造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,积极落实《中国制造 2025 浙江行动纲要》,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和特­色优势,加快实施制造业创新驱­动、企业智能化改造、工业四基能力提升、加强品牌质量建设等重­大工程和任务,推动制造业加快转型发­展,有效提升制造业竞争力,形成可借鉴、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慈溪经验和模式”,不仅能为浙江县域经济­转型升级提供可参考的­路径,助力“制造强省”战略目标的实现,同时也是在县域层面落­实“制造强省”战略的实践。

参考文献:

[1]2016年慈溪市国民­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­报,慈溪市统计局. [2]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慈溪­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­考,慈溪市统计局信息公开 http://tjj.cixi.gov.cn/art/2015/9/21/art_189_1249672.html.

作者简介:蒋亚南,(1969- )女,汉族,浙江余姚人,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,副教授,工学硕士,研究方向:工业工程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