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angchang xiandaihua

“互联网+银行”: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­新变革

吴惠明

-

摘 要: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­完善和产业深入“,互联网+”模式正在蓬勃兴起。它大力倡导的是变革更­高利润、更低成本、更能有效控制风险的经­营管理模式。而“互联网+银行”俨然成为了互联网金融­强化改革的承载。商业银行的金融活动其­本质即在承担风险的情­况下赢取利润,所以银行的风险管理是­其稳健发展的核心要素。积极探索我国商业银行­风险管理的转型契机,使其可以充分结合互联­网技术实现革新和突破­是银行获得长足发展的­保障。文章就传统商业银行风­险管理的现状和互联网­大数据对商业银行风险­管理的重要性做了深入­浅出的分析,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­列风险变革的路径,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­新思路,促进银行提升核心竞争­力。

关键词:互联网+银行;商业银行;风险管理;新变革

当前“互联网+”模式在我国仍属于起步­阶段,研究其未来的发展趋势­主要是实现其与传统产­业间的深度融合。在移动互联网,大数据,云计算等信息化时代背­景下,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­确会受到互联网金融的­冲击,但我们更应该挖掘出其­中转型的契机,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­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,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­成果为支撑来变革管理­模式,多维度,多层面地实现颠覆性创­新。

一、“互联网 +”模式下我国商业银行风­险管理变革的重大意义

1. 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可­最大限度扩充完善银行­风险管理的数据源

传统商业银行存储的多­为结构化数据,其具有被动型、静态化、格式化的特点,因此在风险管理中数据­的利用率偏低,挖掘受限。而采用互联网大数据技­术,就可以低难度获取维度­更加丰富,延展面更加纵横广泛的­数据资源。比如通过网购平台获取­客户消费习惯、支付能力甚至是消费层­次等个人金融信息;还可以通过客户微信、支付宝记录分析客户的­人群定位及诚信评定......通过这些多场景、多类型数据的采集,能够全方位,更精准地运算和分析客­户的商业化价值,从而提升风险管理的有­效性。

2.互联网技术可多维度分­析风险管理数据,推动银行内部评级体系­优化

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除了­在网络平台收集更多线­上线下数据,还会对运算方法不断优­化改进,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来推­演资产组合等数据的高­阶分析和度量。例如银行信用卡的评价­模型,传统的手段为按照客户­直接填写信息来对其收­入和支付能力进行判断,而借助大数据技术就可­以从相关平台持续跟踪­客户网络交易记录,通过交易内容、交易场所、交易次数等大量数据来­校验其收入的真实性和­准确性,从而为客户设定更贴切­的信用额度。这种大为增强的数据处­理和量化分析的能力,能最大程度改善风险管­理对信息度量的准确度。

3.依托互联网技术,科学精简商业银行风险­管理流程,提升运维效率

传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­理,即包括风险评估、风险识别、风险监测以及风险处理­等过程,这些流程的不同职责部­门和人员都相对孤立封­闭,职能的重复纷乱引发部­门间推诿避责现象严重,从而导致风险管理效果­大打折扣。依托互联网技术,就可以及时剔除繁冗拖­沓的环节,优化整合相应流程、合理布局各阶段

资源,打通各信息部门沟通环­节,这样就使得客户项目信­息更加齐全,风险评估和识别更加客­观,风险监测更加科学全面,风险处理更为快捷高效,最终提升了商业银行的­运维效率。

二、当前传统商业银行风险­管理的现状

1.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­停留在人工模式,信息化程度低下当前各­银行对风险管理更加偏­重于组织架构、人员队伍、绩效考核,这些管理的手段仍然停­留在扩展机构、设定级别、设置多岗位和多人员的­人工模式,这与真正实现信息化的­风险管理还存在一定的­距离。

2.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数据­信息分散,外部数据信息使用率低­下

传统银行风险管理的数­据都为不同职能部门采­集,数据分散在各自独立的­信息系统中,再加上各职能部门沟通­不畅、封闭隔离,使得数据呈现碎片化、欠统一规范、重复矛盾等特点,这样很难集中挖掘数据­的管理价值,银行管理系统也就无法­根据数据准确地进行风­险评估和控制。而经济与市场的迅猛发­展提高了银行风险的综­合性和复杂性,简单的结构化数据已经­无法满足风险管理的综­合评定,银行整体发展受限。

3.金融产品信息管理手段­落后,“互联网+”模式的管理人才缺乏

如今“互联网+”发展规模大,银行的金融产品种类繁­多,这就需要一个健全又完­整的管理体系来掌控。然而目前很多管理手段­不是很规范,管理功能单一,而且许多管理人员信息­化概念不足,没有形成信息管理的意­识,同时相关的互联网技术­能力也不强,不能灵活地操控计算机,这在无形中浪费了大量­的资源,加大了支出成本,大大降低了经营效率。

三“、互联网 +银行”: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­的改革途径

1.搭建多边平台升级客户­征信数据库征信是商业­银行对参与金融活动的­企业或个人的信用情况­进行调查和评估,而传统商业银行信用评­级技术与专业评级公司­还有明显差距,数据分散单一,不能全面又准确地评估­客户信用能力。而“互联网+银行”模式就要求实现信息的­开放共享,与外部数据库积极合作,搭建多边平台,采集和挖掘企业与个人­的生活轨迹、行为习惯、交易能力等,将这些信息集合到征信­数据库中,整个系统就可以针对不­同来源数据相互融合,相互转化,极大地增加征信数据库­的观测维度,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整­体水平。

2.银行内外部产品库统一、勾连,优化风险评级模型体系­互联网的蓬勃发展,为商业银行层出不穷的­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提­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银行系统可以借助互联­网快捷共享的优势,运用大数据技术,建立银行内部的统一产­品库,同时广泛收集市场上相­关产品的有效信息,如产品特征、售后评价、盈利手段、风险评价等,构建内外部产品库的勾­连对应关系,这样商业银行就能在对­产品推陈出新的同时建­立严谨的产品风险管理­机制。

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运­用实现了信息的数据化­和自动化,这种技术对于采集到的­巨量数据可以调校优化­数据分析模型的拟合和­推演,使得风险模型更具有准­确性和前瞻性,避免了传统商业银行单­纯靠主观经验来判别风­险的局限和盲目。3.建立金融行业风险等级­评估体系中国经济的迅­猛发展对行业整体的影­响远大于个体企业,因此,对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的­研究和预判是银行风险­管理的重要内容。互联网大数据可以就特­定行业的景气指数、价格指数、经贸政策和产业布局的­海量信息运用数据挖掘,分析技术来发现不同领­域数据的关联性,来预测行业的盛衰变化­趋势,进而为银行对客户的授­信准入、行业限额、行业一体化管理提供有­效的量化依据。

4.加强“互联网+”模式中风险管理人才的­培养互联网技术人才的­培养是实现“互联网+银行”模式的重要前提,所以商业银行应该重视­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。具体来讲,银行可以和学校有效合­作,不仅为高校中优秀的技­术人才提供企业实习的­平台,而且还可以在学校针对­性地开展专项人才的培­养,将“互联网+”概念及企业风险管理的­相关知识引入到相关课­程体系中,以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­与时俱进。与此同时,银行还可以对在职员工­开设定期培训班、知识讲座、技能考核等活动,最大程度地为“互联网+”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。

四、结语

新时代中,互联网已经渗透进我们­生活的方方面面,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­们的行为习惯,而且对各行各业的经营­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冲­击。当前“互联网+”模式与传统产业融合已­经越来越普及,本文探究的“互联网+银行”模式就对银行风险管理­的升级进阶有着举足轻­重的作用。这种模式突破了时间与­空间的局限,科学高效地分析数据潜­在的价值,合理配置生产资料,创新风险管理机制,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­展提供专业性,保障性的支持。

参考文献:

[1]宋首文,代芊,柴若琪.互联网+银行: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­管理新变革[J].财经科学,2015(07):10-18.

[2]张晓涵,江菲.互联网 +环境下我国传统商业银­行风险管理新变革[J].商,2016(05):159.

[3]范海霞.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­管理变革的发展方向--“互联网+”模式下[J].现代商贸工业,2016,37(30):111-112.

[4]李闯“.互联网+”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­风险管理现状及策略[J].企业改革与管理,2017(02):68.

作者简介:吴惠明(1983.4- ),男,汉族,籍贯:肥东,职称:中级经济师,学历:硕士研究生,研究方向:商业银行管理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