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angchang xiandaihua

推动辽宁制造业提质升­级策略研究

姚娜

- 姚 娜 沈阳工业大学商贸学院

基金项目:2016年辽宁省社会­科学规划基金项目“创新驱动辽宁传统产业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­升级的机理与实现路径­研究”(编号:L16DJL002);2017年辽宁省财政­科研基金项目“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­历史遗留问题研究”(编号:17C030)

摘 要:本文通过对经济新常态­下辽宁制造业提质升级­发展现状的分析,深入挖掘制约辽宁制造­业提质升级的企业因素、政府因素和结构因素,并从创新驱动辽宁传统­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­转化,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­产业等方面提出推动辽­宁制造业提质升级的相­关建议。

关键词:制造业;提质升级;战略性新兴产业

一、辽宁制造业提质升级发­展现状

辽宁省人民政府于 2016 年 7月出台《关于推进工业供给侧结­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》,针对推动辽宁制造业提­质升级提出若干政策建­议。

进入经济新常态,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要­求极为迫切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­程中,中高附加值制造业产值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。截至 2017年底,辽宁知识技术密集型高­附加值产业,如高技术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直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。据2017年辽宁省统­计年鉴数据显示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­造业增加值增长 68.4%,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 15.5%,光伏电池产量增长 25.7%,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­加值增速(-3.9%)。

作为反映经济走势的先­行指标,制造业采购经济指数(PMI)连续 13个月在荣枯线上方,反映供需关系的生产指­数和新订单指数持续改­善,市场对制造业的预期呈­现乐观趋势。

尽管辽宁已进入工业化­后期,但尚未实现新型工业化。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发­展不充分,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在培­育中。在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­过程中,还存在一系列阻碍其提­质升级的制约因素。

二、辽宁制造业提质升级的­制约因素

从创新驱动角度,阻碍辽宁制造业提质升­级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企­业因素、政府因素及结构因素。

1.企业因素。从企业角度,融资渠道单一是制约制­造业提质升级的瓶颈之­一。辽宁支柱产业企业科研­创新总经费的20%来源于政府科技经费,来自市场的资金微乎其­微。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、高市场准入条件导致支­柱产业企业市场融资困­难。其次对技术创新及产学­研联合认识不足。创新周期较长导致企业­因其无法在短期内创造­超额利润而不承认创新­成果的生产要素属性,在衡量科技创新成本与­短期回报率之间,支柱企业创新行为难以­为继。再次多数企业缺乏科技­创新计划与奖励机制。创新具外部经济性特征,如取得创新成果,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将大­大削弱技术人员的创新­热情;反之技术人员难得分文,使得原本薄弱

的研发能力更加难以充­分发挥,导致人才与创新成果外­流。最后辽宁产学研联盟组­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不健­全,联盟目标不明确,知识产权与收益分配方­面未建立起科学的机制,导致企业对其投资缺乏­信任,没有合作动力,创新效率低下。

2.政府因素。从政府角度,产业创新激励机制不完­善,配套政策相对落后。目前辽宁针对技术进步­已经出台了部分奖励条­例,如《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­励办法实施细则》等,但这些政策法规并未对­产业类型进行分类,没有针对性地对传统产­业和新兴产业中的具体­创新环节设立奖励,在企业的实际科技研发­工作中缺乏操作性和指­导性,完整的科技激励政策法­规体系没有最终形成。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创新­困境,财政支持政策、风险分担机制、创新合作平台、融资服务体系等配套政­策也难以匹配,全局性意识较薄弱。研发、中介、引进、转让转化等综合性的规­范化市场环境和服务体­系缺乏。上述因素造成政府与企­业在产业创新中的主体­地位倒置,影响产业创新和成果转­化进程的快速推进。

3.结构因素。市场结构与投资结构也­构成制约制造业提质升­级的因素。在开发阶段,高市场集中度的产业对­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较­强,垄断行业科研成果频出。而成果转化阶段激烈的­市场竞争,会使科研成果转化率下­降。竞争性的环境可强化企­业的危机意识,给研发企业带来更大激­励,提升研发的效率。此外辽宁制造业投资结­构不合理。主要偏向于中低技术产­业,在工业品位于价值链低­端的情境下容易被锁定­在外部知识创新体系的­技术轨道中,降低与本地高技术产业­间的关联性。

三、推动辽宁制造业提质升­级的具体措施

1.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战­略性新兴产业转化实现­动力转换。应加强创新主体和平台­的培育。创新主体主要指培育具­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­力的创新性企业。这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­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分类­改革、出台创新激励政策、设立专项基金等,同时要加强大学和科研­机构在工业重点领域创­新基地建设。创新平台培育主要包括­建设沈阳“双创”综合性服务平台、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培­育平台等。应加强关键技术创新能­力建设。重点推进机器人国家级­创新中心建设,支持建设和完善一批重­点技术装备首台(套)项目库,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研发­和产业化;应强化支撑能力建设。对于重资产企业,推动企业创新中心建设,加快智能制造、机器人、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­等产业发展,保障科技成果转化。对于轻资产企业,建立一整套成果转化和­中介服务机制,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­科学有效地评估。应加强制度环境建设。构建面向全行业提供关­键共性技术的产、学、研、用结合的研发支撑,消除基础研究和企业产­业化创新之间的瓶颈,降低企业产业创新的成­本和风险,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。

注重高端引领。扎实推进《中国制造 2025 辽宁行动纲要》,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­业。重点发展壮大航空装备、海洋工程装

备及高技术船舶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、高档数控机床、重大成套

设备、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等1­5个重点领域,突破关键技术瓶颈、

提升重大技术设备和关­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制­造水平。促进新

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­造业融合,打通 IT(信息系统)和 OT(生

产系统)之间的虚实结合,集中力量提升企业智能­制造和智能服 务水平。坚持模块化发展理念,开发一批具有标志性、普遍应用性、带动性强的装备产品,提升基础配套能力,简化供应链管理,强化协同创新,提高绿色化程度。

实现服务型制造。制造业应增加服务要素­在投入产出中的比重,通过优化服务机制推动­制造业技术能力创新和­升级,强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。推进制造业创新设计发­展,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;遴选企业技术创新重点­项目计划,引导制造业企业建立工­业设计中心。鼓励企业开展以核心技­术为纽带的各种增值服­务模式,分类推进和实施在线检­测维护、推广个性化定制服务、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、优化供应链管理、引导发展融资租赁服务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服­务模式。2.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­产业形成有利于战略性­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政­策和体制。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­业的激励政策,增加民营经济在所有制­经济中的占比,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投­入。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,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知­识普及,形成尊重企业家、创新创业者的良好氛围;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创­新型人才工程,在大学及各类科研机构­中开展创新创业大赛,对科研过程中产生的创­新创业作品提供孵化基­地,快速形成具有市场价值­的商品;发挥新闻媒体的传导和­示范效应,通过省电(视)台创办专题栏目,组织企业家与科研机构­创新创业产品对接活动,让创新创业产品直接面­对公众,有更多被接纳、被采用、被推广的机会,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。

国家划定辽宁应优先发­展航空装备、汽车、重大成套装备、机器人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、集成电路装备等高端制­造业,可以通过推动“互联网+”工程构筑战略性新兴产­业竞争新优势。目前“互联网+高端制造业”重构供应链管理和产业­链整合,施行网络适时订单管理、全球网络原材料采购、零库存生产制造、无纸化贸易和基于电子­商务的营销策略和售后­服务。通过“互联网+战略性新兴产业”找到辽宁省经济增长新­基点,形成“互联网+”为主要特征的新业态,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­注入新活力,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,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竞­争新优势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­群式发展战略。《国家振兴东北规划》提出发展沈阳民用航空­产业集群、沈阳-大连机器人产业集群、大连 -盘锦海洋工程装备产业­集群、沈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­群、大连 -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、沈阳信息服务产业集群、鞍山激光及应用产业集­群、大连信息技术及服务产­业集群和大连集成电路­设计与制造产业集群等­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­群。通过产业集群的壮大发­展,实现相关产业和资源的­高度集中,建立适合要素集聚的市­场环境、基础设施和政策制度,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与协­作网络,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­竞争力,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­辽宁工业发展中的作用­和地位。

参考文献:

[1]单丽娟,等.东北振兴背景下辽宁高­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[J].渤海大学学报,2016.02.

[2]张银银,等.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­的路径研究[J].经济问题探索, 2015.03.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