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anghai Newspap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

运用经典名方治疗妇科­疾病经验举隅

- 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­龙华医院妇科李佶名中­医工作室倪按爽

经典名方之所以经典, 是因其出自中医名家之­手, 配伍精炼,临床疗效好,所以流传至今,备受中医人的推崇。笔者师从上海市名中医­李佶教授,在传承老师经验基础上­根据多年治疗妇科疾病­的临床经验,总结了两个应用经方治­疗妇科疾病的医案,以飨同仁。

1

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治­疗产后汗证案

汪某,女,32 岁,已婚。初诊日期: 2018 年 9 月 16 日。

患者顺产后出汗 2 月余。患者于 2018 年 7 月 13 日足月顺产1 胎,产时出血 300 毫升,产后即感觉虚弱乏力,汗出湿衣,严重时每天换 5 套衣服,出汗不分昼夜,吃饭时汗出更加明显。 目前哺乳中,奶水偏稀,量尚可,产后恶露40 天干净, 既往月经周期规律, 14 岁初潮,1- 0-0-1。刻下:疲劳乏力,汗出明细,口渴,纳可,寐不安,大便干,舌淡、苔薄白,脉细。

诊断:产后汗证;辨证:气虚不固;治则:益气固表,调和营卫。

处方:黄芪 30 克,当归 9 克,白芍 12 克,桂枝 9 克,甘草 6 克,大枣 9 克,太子参 30 克,麦冬 12克,生地黄 15 克,浮小麦 30 克,煅牡蛎 30 克, 五味子 9 克。14剂。每日 1 剂,水煎服。

二诊( 9 月 30 日):患者诉药后出汗减轻 50%, 尤其是白天出汗明显好­转,疲劳感减轻,抱孩子时有腰痛,奶水尚可,舌淡、苔薄白,脉细。原方基础上,黄芪改为45 克,加杜仲 15 克、续断 15 克。14 剂。

三诊( 10 月 14 日):患者诉药后出汗明显减­轻, 目前微微汗出,不会湿透衣服;面色红润,口不渴,心情较前明显好转;舌淡、苔薄白,脉缓。上方基础上黄芪改30 克。自行水煎服,继服 14 剂。

由于产时耗伤气血,产后机体常处于气血不­足、 营卫不和的状态,气虚不能固摄津液,故而汗出明显,卫为阳,属气,卫外不固、营阴不能内守,营卫失和,患者汗出明显。

处方以当归补血汤合桂­枝汤为主, 加入敛汗的浮小麦、 煅牡蛎,汗出伤阴,加入太子参、麦冬、生地黄、五味子,增液敛阴。全方共奏益气固表、调和营卫、敛阴止汗之功效。

当归补血汤出自李东垣­的《内外伤辨惑论》, 是益气补血经典方剂。该方由黄芪、当归两味药组成,黄芪补气,当归补血,因气能生血,故而重用黄芪,以补气生血。 对于产后气血亏虚出汗­明显的产妇,黄芪除益气生血,还能固表敛汗, 故而重用黄芪, 用量至30~45 克。

桂枝汤出自张仲景的 《伤寒论》,由桂枝、芍药、甘草、大枣、生姜组成,具有调和营卫之效。桂枝温阳化气,助卫实表,白芍养阴敛汗,一阳一阴,共调营卫;甘草、大枣补益中气,以实肌表;久汗必伤阴,患者除出汗还有大便干­的表现,因此加入太子参、麦冬、生地黄,以益气生津; 五味子酸收, 浮小麦、煅牡蛎敛汗;腰为肾之府,患者经常抱孩哺乳喂养,损伤腰府,因此加入杜仲、续断补肾强筋。诸药合用, 经过一个半月的调养,患者汗出状况明显改善。

2

四逆散合五味消毒饮治­疗盆腔炎性包块案

刘某,女,28 岁,未婚。初诊日期: 2021 年 10 月 16 日。

患者急性盆腔炎发作后­半月, 超检查发现盆腔炎性包­块10 天。患者于 2021 年国庆期间去内蒙古大­草原游玩, 因当地昼夜温差较大,着凉感冒,又逢经期,遂出现下腹疼痛,伴有发热,在当地医院就诊,诊断为急性盆腔炎,医院予抗生素抗感染治­疗, 血常规白细胞降至正常,腹痛缓解。返回上海后 超检查发现左右附件各­有一盆腔炎性包块, 左侧 64× 56×46(毫米),右侧 58×53×41(毫米),不均质回声。患者想通过中医药治疗,遂来我处就诊。

刻下:下腹隐痛,以胀痛和刺痛为主;白带不多,无发热、无恶心呕吐,纳可,寐安,二便调;舌淡红、苔薄,脉弦细。月经及生育史: 13 岁初潮,经期 28~30 天, LMP: 2021 年 10月1 日,经量正常,无性生活史。

治则:理气活血,清热解毒。处方:柴胡 6 克,白芍 30 克,枳壳12 克,甘草 9 克,金银花 15 克,野菊花 15 克,蒲公英 15 克,紫花地丁 15 克,紫背天葵 15 克,桃仁9 克,红花 9 克,当归 12 克,泽兰12 克,益母草 15 克。14 剂。每日1 剂,水煎服。

二诊( 10 月 30 日):患者诉药后腹痛明显减­轻,10 月 28 日行经,经量正常;胃纳不佳,寐安,

BB大便偏稀;舌淡、苔微腻,脉细。考虑到清热解毒中药苦­寒伤胃,遂加入白扁豆 15 克、炒麦芽 15 克、炒薏苡仁 30 克。续服 14 剂。

三诊( 11 月 13 日):今日患者做 超检查发现双侧囊肿明­显缩小,左侧 38×32×25(毫米),右侧 36×28×27(毫米),不均质回声。患者近期无腹痛,纳可,寐安,二便调,舌淡、苔薄白,脉细。续服14 剂。

处方:柴胡 6 克,白芍 15 克,枳壳 12 克,甘草 9 克,金银花 9克,野菊花 9 克,蒲公英 9 克紫,花地丁 9 克,紫背天葵 9 克,桃仁9 克,红花 9 克,川芎 9,当归 12克,泽兰 12 克,益母草 15 克炒,麦芽 15 克,炒薏苡仁 30 克,白扁豆 15 克。14 剂。

四五诊因患者无明显不­适,仍遵前法继续治疗。

六诊( 12 月 30 日):患者再次行 超检查,盆腔未见明显包块,炎性包块已经吸收。遂停药,后续随访时亦未见复发。

此案采用四逆散合五味­消毒饮治疗, 加入活血利水中药促进­炎性包块的吸收。

四逆散出自《伤寒论》,原文主治阳郁厥逆证, 方剂学将其归为和解剂,主治肝脾不和。方由柴胡、白芍、枳实、甘草组成。其中柴胡、枳实疏肝理气,白芍、甘草缓急止痛。 方中有芍药甘草汤的用­意,旨在理气止痛。

五味消毒饮出自《医宗金鉴》,可清热解毒、散结消肿。方由金银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组成,治疗疮痈肿毒。盆腔

BB炎性包块虽不在表,但其本质仍属于痈毒脓­肿范畴,此患者的盆腔炎由于经­期抵抗力差, 外感寒邪,直驱入里化热、 血壅肉腐而成脓,因此选用五味消毒饮治­疗。

患者下腹胀痛、刺痛,且位置固定,故加入活血的当归、桃仁、红花、益母草、泽兰,用以活血利水,促进炎症包块的吸收。因清热解毒中药多具苦­寒之性,脾胃虚弱之人服用会引­起胃脘不适,因此后续治疗加入炒麦­芽、白扁豆、薏苡仁,以健脾和胃。 薏苡仁尚有排脓之功效,也可助力炎症的吸收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