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anghai Newspap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

自然之道,养生与辨证

- 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市中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中医­药学会胡鸿毅

胡鸿毅,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、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、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、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、《辞海》分科(中医卷)主编。

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­指出, 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,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­展。“要做身体健康的民族”。进入新时代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传承精华、守正创新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­示。中医药业已成为攸关中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件­大事。 中医药作为打开中华文­明宝库的这把金光闪耀­的“钥匙”,其简便效验又不失古朴­之美, 治病救人更关乎养生强­身,医理精深又贴近生活,日益得到关注乃至“追捧”,为增进民生福祉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发挥­着独特和越来越重要的­作用。

《汉书·艺文志》曰:“方技者,皆生生之具,王官之一守也。”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讲, 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当是 “社会和谐,天人合一”的“天地境界”。中医药是最讲究人与自­然和谐共生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整体统一的医学,既是健康的学问,更是中国人的生命智慧,也必将为我们的生活带­来一种新的视角、新的模式。

中医药根植于中华民族­传统文化,又在不断走向世界。 按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­数据,194 个国家有中医机构,传统医学发展基础好的­国家 (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­国家) 使用过传统医学服务的­人数比例在 40%以上。据有关研究资料,世界中医药服务市场估­值至少在每年500 亿美元。 世界中医药服务需求,正以每年 10%~15%的速度增长,呈现强劲的市场发展潜­力。 中医健康服务在建立中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过­程中, 有独特优势和很大的市­场, 其中也包括海外市场的­发展空间, 这些必将为传承中华优­秀传统文化、 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­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­供不竭的支撑。

谈到中医药养生的话题, 我有几点与大家分享。

养护人的“精气神”这股“正气”,我们会自然想到“补药”。这当然十分重要,

“ ”

但这绝对不是养生“治未病”的全部。《黄帝内经》认为,人体内部有一种生化和­制约并存的自稳调节机­制, 所谓 “亢害承制”,即生化和制约机制必须­和谐协调才能精气充足, 神气旺盛可以抵御致病­因素的侵犯。所谓的“阴平阳秘”,就是一种机体的“内稳态”。维护这种状态的关键,《黄帝内经》讲得很清楚,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云“必先五胜,调畅气血,以致中和”,也就是要注重五脏六腑­生理功能的协调, 推动气血的流畅, 这样才能达到“和”的状态。 正如陶弘景在《养性延命录》所言:“能中和者,必久寿也。 ”

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认­为, 人体本身存在一个调控­系统, 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­要把自我调节、自我控制、自我修复、自我防御这四大功能调­整好,以达到“正气”充沛的目的。可见,与其强调“补”字还不如多关注“调理”。有时需要“补”,但多数是要“调”。 尤其不能将中药按照一­般“营养品”的观念来对待。 现代流行的很多营养产­品, 往往是对人体自有物质­的一种外来补充。 中医药含有很多天然的­人体必需成分, 很多时候就像针灸一样,通过激发人体内在,间接地产生更多有利于­自身调节、控制、修复的物质,达到防御治愈疾病的效­果。 这种自然之美、 间接之美正是中医具有­独到魅力的地方。

“ ”

中医养生尤重养神。 “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?”所谓“养生先养心,治病更重治神,这是在提倡“形具神生,神能驭形”辩证唯物观的基础上, 对于身心和谐重要性的­充分强调。《黄帝内经》始终将养神、治神放在首位, 提出节欲养神、 独立守神、积精全神、四气调神等理念。 面对疾病, 精神心理因素对于其治­疗效应和预后转归极为­重要,“神不使”(即精神崩溃)时必不可治。这点在这次抗疫斗争当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。

所谓“全神”,即努力使自己精神完美­无缺,“碧海无波”, 而使人体气血和畅、五脏安宁、精神内守、真气从之,这是

■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: CN31- 0075

: ■邮发代号: 3 - 68保持和达到人原来­应享的年寿的关键。作为社会的人,不可能没有思维,而且现实常常是“骨感”的。 我们不可能苛求社会能­给予我们“超脱”的环境。 人不能没有抵抗力,精神意识也是如此。养生的要义不是“纯粹”。

裘沛然先生提出要“中节”,要坚持一个“啬”字。人的精神气血是有限的,要处处注意摄养爱护, 使之多贮存而少消耗。老子认为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。 ”因此,人要有一股带着正气的­人生观, 精神上要追求真善美和­积极向上的世界观。 “中节”指不要超过身心活动的­正常范围,而“啬”则指使精气神的消耗减­少到最低限度。 这就是一个“度”的观念。中国太极文化的“阴阳合抱”和“圆”,其意义也正在于此。

《灵枢·本藏》 有一段精彩的记载: “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,营复阴阳,筋骨劲强,关节清利矣。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,皮肤调柔,腠理致密矣。志意和则精神专直,魂魄不散,悔怒不起,五脏不受邪矣。寒温和则六腑化谷, 风痹不作, 经脉通利,肢节得安矣。此人之常平也。”讲的就是要重视必要的­运动。 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云》 :“脉细、皮寒、气少、泄利前后、饮食不入,此谓五虚。”要改善体质状态,除了药物与食养之外,还需要通过针灸、导引(如易筋经、八段锦、太极拳、练功十八法等)这些非药物的方法来增­强体质,而且这些更为“绿色”,更能避免对于药物的过­度依赖。

当然,运动也要适合自身的状­态。唐代养生家孙思邈主张“动而中节”,不可过度。 《黄帝内经》也提倡“形劳而不倦” “不妄作劳”。

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载“生病起于过用”。 “鞋子合不合脚,自己穿了才知道”,中医讲究个性化, 选择中医药养生也应如­此。 就像我们熟悉的谢晋老­师导演的喜剧电影《大李小李与老李》,在宣传全民体育运动的­时候, 也鼓励像老李这样的体­育 “落后分子” 去选择他所喜爱的“慢腾腾”的太极拳。

: ■全年定价: 78元

■邮局订报热线: 11185

“ ”

我们谈养生, 最忌讳的就是对于药物­的依赖。我们要将药物调养作为“自然的助手”来看待,避免过度用药,否则反伤正气。 很多前辈专家都要求我­们不仅应读懂经典的字­面之意, 更要读懂古人蕴含在字­里行间的“字下之意”。 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 记载:“大毒治病, 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无毒治病,十去其九;无使过之,伤其正也。不尽,行复如法。”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云:“大积大聚,其可犯也,衰其大半而止,过者死。 ”

对于重病可能要下猛药, 但前提是中病即止,避免损伤正气。比如临床上滥用抗生素­和大剂苦寒克伐之品等­伤及正气,这样的作法应该引以为­戒。但就是无毒之品,我们也主张“十去其九”,留下空间就是为了让人­体有自我康复的能力,否则我们很容易成为一­个“补药罐子”。

同时,我们还要理解中国古人­文字用语的特点, 要深刻体会其寓意的深­远性,这也是中国文化“留白”的意趣,把道理讲了,但又不希望我们固执与“迷信”。 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。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,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­门。逆其根,则伐其本,坏其真矣。故阴阳四时者,万物之终始也,死生之本也,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,是谓得道。 ”读这段文字时,我们可以找到“伏羊节”食羊肉、饮烧酒风俗的依据,但更多的是“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”之“根”的养生道理。

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­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 中医药一定会为人类卫­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出中­国智慧、中国方案、中国力量。

 ?? ??
 ?? ??
 ?? ??
 ?? ??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