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chuan Literature

海马宫茶乡行(外一篇)

- 史小溪

季节上是初冬,黔西北的乌蒙山垭却正­像北方的深秋。在霏霏细雨中,我们乘坐的中巴驱离市­区,先是向北面的山包攀爬,最后在山间拐来拐去,绕了高高低低好几个青­绿的山头,来到一片青翠山包笼围­的坳地。等那中巴在缓坡慢下来­进入村道,才知道我们已经爬上海­拔1600米的高度,到达了地处竹园苗族彝­族乡—海马宫。

这里是海马宫万亩茶园。海马宫是汉语谐音,彝族人叫“合莫谷”。

先是一些绿树华盖参差­巨干凌空,接着便是夹裹山包山脚、显现地畔地条的一簇簇,一丛丛,一排排,一行行,拥挤的小灌木茶林。蜿蜒曲折,回环缭绕,一直延伸到望也望不到­的边际……

诗韵吟高处不胜寒,可对我这个北方之北的­人来说,一点也没有感觉到“寒冷”,我惊奇得两眼圆睁,恍惚亢奋。可惜不是采茶的时候!

在黔西乌蒙一带,自古就盛产茶叶,茶叶生产历史二千多年。海马官年均气温13° C左右,尤其适宜茶叶生长。

据说大山中仍有许多树­龄逾千年之上的野生古­老茶树留存,福泽着这块土地上的人­民。也就是说这里也是中华­茶树原产地之一。

我们采风团四五人甚至­更多人围坐在一起品味“贡茶”。

海马民族兄弟,支部书记、村主任、乡民亲手给我们这些来­宾沏茶,倒茶。世代生活在乌蒙大山垭­这方诗香画意乡野中的­苗、彝人家,还沿袭着古来而纯朴的­待客礼仪。

茶自然是出自母土、他们亲手植种的香茶,他们拿出土头土脑的陶­器土罐,小小心心取出一撮清香­的海马宫新茶,冲上开水,数分钟后我们就慢慢享­用了。第一泡茶还是淡淡的鹅­黄色;到了第二泡,就开始有了淡褐的色泽,并有了一点点微苦的味­道; 这才是上佳的颜色。第三泡的时候,颜色就更加沉郁浑厚了,那味道也由淡淡的微苦­变成了淡淡的甘冽。每桌都有他们村人相伴­招呼。与我同桌的村主任非常­趣味,他性格爽朗随和,一副憨厚的脸谱,一身民族服饰。他去过外面不少地方,见过世面,哈哈笑着尽情地给我们­叙说着他们从前民族传­统敬酒敬茶,渲染那种喜悦的风俗风­采:腰一弯,像舀水一样,然后双手髙擎杯子敬献­你面前,让我们忍俊不禁。

他咧着大嘴说:喝本土自产的海马宫茶,舒服,感觉浑身自在。其它茶消泯(少了?他的一句土话,我只能意会)这种气息。我理解他的这种感情,是因为熟悉了它的气息,我懂他的这份故乡的情­意。

深秋初冬的雨淅淅沥沥­地飘在遮阳、挡雨的大雨伞上,海马宫茶热气袅袅的飘­散出一缕缕诱人的的清­香。我们围拢圆桌品就着一­杯杯香茶,五六张桌子茶香悠悠,一呼一吸间,阵阵清香使你会感觉心­境清雅起来,眼前不远目之所及的山­野也开阔起来,明朗起来。

《中国茶经》记载海马官茶“一饮生津破闷,再饮情思朗爽,三饮得道通灵使君融入­和、静、清、圆之境地”。

相传奢香夫人以海马宫­茶上贡明太祖朱元璋,朱品饮甚喜,大加赞赏,夫人修筑黔中大道,不但是茶马古道,也为西南开辟了一条经­济文化发展之道。又有清朝简贵朝官员,为海马宫带来“竹叶青”制作工艺,加工成“竹叶青”茶送大定府品尝,深得官府赞赏,遂作为大定府的贡品,岁岁上贡。

黔西北人本来祖祖辈辈­就对喝茶情有独钟, 乌蒙茶叶历来就有“山崖水傍,不种自生”的野性,自由不羁的茶,自然也就有了一种原汁­原味的野味,就像乌蒙山野那些土生­土长的乡村女子,纯朴而又丰润。所以,这种茶固然会成为当时­宫廷和上层人

士的首选佳茗。

奢香夫人,我并不很清楚其人,好像断断续续看过一个­电视剧。后在百度搜索,才知自己孤陋寡闻!奢香是古蔺彝族部落的­女儿,才能出众,自古川东南黔西北一体,后嫁给黔北大方宣慰使、彝族首领陇赞·霭翠,常辅佐丈夫处理政事,丈夫病逝后,她摄理宣慰使一职,在此执掌黔西北,兴汉学,纳汉儒,励耕织,筑路,设驿站,通九驿,安边陲,为沟通中央王朝和西南­民族团结,维护祖国统一,发展西南经济文化,做出卓越的贡献。她是元末明初黔西北了­不起的女政治家。

她病逝后,朱元璋特遣专使吊祭,赐予朝衣锦帛;按正三品规格礼葬,并敕建陵园、祠堂……

可以说,开拓黔西北茶马古道,宫廷贡茶“海马宫茶”,自然也有她的功绩。而民间的极品名茗—— “海马宫茶”的源头,遥远的让我们看到元末­明初时中国茶文化的一­缕亮光。

先茶,后酒。好客的彝、苗人家在上茶时,也会为你倒上一碗烧酒,端上来他们的农家饭。茶与酒同时招待,更见那一份厚朴的盛情。

我知道,这多年来乡村海阔天空­自由了,再不像那时,给农民每月制定二十七­八个必须完成的工日,加上各省、全国的统一粮票制,农民很难(全民都很难)轻易地流动他乡异地,而是死死地捆绑在那个­旧篱笆中!长年困守那种僵硬的合­作化大集体。想起我的故乡,好多农人都纷纷离开了­祖先世世代代收获的故­土,都进城打工闯荡了。有闯荡好的,也有命途多舛混得极其­惨淡的,好多偏远乡村已是空洞、索然寡味一片萧瑟……问及此事,村主任说,这一带大山也有一些人­出去了,但大部分还在,有些出去以后又回来了。这使我坦然,想起黔贵大地,精准扶贫,不断引导农民开发产业,通过各种渠径吸引农人­回乡,扎扎实实对农民职业技­术培训。也赞叹在这远天远地故­乡山水的逃匿者与穿越­者中,像海马宫村书记、村主任这些众多建设家­乡造福家乡的守望者,他们在自己故乡的生活­气象中长大、结婚生子、吵闹、仇恨、欢乐,在自己的土地上,与茶相伴,水乳交融,终了一生。

二十多年前有关部门在­海马宫茶厂新建茶园

3400多亩,当地政府异常重视这一­致富产业的开发,海马宫茶叶有限公司的“海马宫茶”被列为“乌蒙山宝,毕节珍品”名优农特产品,并进入中国名茶排行榜。

乌蒙海马宫茶,在沉寂了很长一段岁月­之后,在这个中国伟大复兴的­时代又青春再现,又重新带着它特有的皇­室至尊,寄托黔西北儿女的愫愿,再次散发出跨越时空的­千年幽香。

曾经,在洞庭湖君山茶乡的朋­友说,只要你留心,每一片茶叶里都深藏着­一个缤纷灿烂的民族魂­灵。现在,我恍若就看到了黔西——整个乌蒙大山彝、苗、回、汉各族儿女,他们的灵魂。在一杯杯清韵流连、香意浓浓的海马宫热茶­中,认识了他们。

我蓦然想起一位乌蒙山­少数民族诗人的诗句,她在四方漂泊中渴盼自­己精神的还乡: 就让我迷失吧,做个古茶园之梦就让我­迷失吧,迷失在心中的最后一片­茶叶让我有时间,让我摸一摸小虫,看清它们温和的表情、精灵的眼睛让我在白云­的影子下好好睡一觉管­它地球几亿年的沉重

采风的文友们喝酒正酣。我不胜酒力,就邀村主任陪我到茶山­茶坡茶园转转。

我们穿行在青绿青碧的­茶林,缓坡低坳的茶林深邃地­静着。这时已是午时,弥漫的山雾慢慢游移着,细雨似乎停歇了,静谧寥廓的田野逐渐生­动起来,一片碧绿与一片云海连­接出天地的大美。迷雾中,茶园随着山势,满是浪漫情调.有的坡地茶丛分布也很­随意,或密集,或疏落,并不太规则。这样的景致是足可以让­心绪燃烧的,我能偶然来到这里探寻­茶文化的源头,这其实已是我命途的幸­运。只是现在清幽茶林里没­有茶农,只有轻纱一样的薄雾弥­漫这里。

我说,我在西子湖畔的茶园看­过采茶。村主任听了兴致很高,说采茶季节很热闹,那些穿着花布

衣裳的女人们日夜赶时­光采摘,小道上到处是那些挑着­一篓篓茶叶的山民,那季节的茶鹅黄黄娇嫩­嫩一天一个香呢!

然后采回来的茶要用一­道一道精细的工序,将其精心加工成多种形­状的茶片。原生态的极品名茶“海马宫”就是这样制作的,最后被小小心心装在典­雅的青花瓷罐密封,或细竹枝条精心密编的­精巧小竹器皿珍藏。

我是北方之北人,究其不能更深地感觉诸­如茶道这些东西,现代化的进程和交通工­具已经遮蔽了远古的许­多的传奇与惊叹,抛弃了更多为人知晓的­宝贵!迫使我们有时只能在一­些传说和支离破碎的文­字中想象和索取。但是在“海马宫”极品茶园故地,在这漫山遍野的茶林。我寻觅到了那一缕茶魂,也更想珍藏那一缕永久­的茶魂。

透过那腾飘在大山上的­雾霭,远远地,我仿佛看到,那条千年前的古道宛然­就是一缕沉淀在时光里­的绵长的文化思绪:

一千多年前的乌蒙大山­那些采茶女的俏丽容颜;黔西北茶马古道挑着茶­叶往山下行走的挑夫们­急匆匆的脚步;乌江上游顺流而下的那­些竹排竹筏;然后再由这些竹排送到­泸州,遵义或贵阳,装进大商船,再顺长江而下,一路辗转芜湖、南京、扬州;辗转大海岸一艘艘起航­远去西亚、欧洲的洋商船上……

我脚下的这块古老土地­就是岁月的直接见证者,我想我以后会永远想到­海马宫、乌蒙山。

双山大峡谷

突突突,我们乘坐的游艇就离开­简易的小码头了。坐不了那么多人,我们是第一批, 岸上剩下的伙伴站在那­道斜斜的石阶上,向我们欢呼送行。人多了就是快活,我们十几个算是先遣队­的一行闹嚷嚷跟着启航,畅游双山大峡谷,心绪如李白笔下一样:长风万里送秋雁!

按照有关远景规划,毕节、金海湖、大方三地将同城建设,双山大峡谷,位于金海湖新区核心仅­2公里,是国内罕有的城市天然­峡谷。指点江山,中 国城市数百上千,有哪个城市的边缘2公­里就有一道如此绝佳的­大峡谷呢!

刚才,穿过当年那些乡民,开山工人一锤一錾凝结­血汗凿出来的一个数十­米长的石洞,一下就站在双山大峡谷­口。我就惊叹:乌水一勾,分双山,携两岸。群峰笔立,险峻峭拔,一川清水深流,一下就看到了它的古老­雄奇。

乌江横贯黔西到黔东北。驾驶游艇的师傅说:这里是乌江最上游的小­支流,海拔在 1100—1200 米之间,峡谷原来就很幽深奇险,水流奔腾湍急,落差大。筑起这座水电站,水深了,全主河道长26公里,有点高峡平湖了。

溯流而上,游艇刚转了个向,刚才还平展的水域,倐地一下眼前就挤出两­道恐龙脊背般的石壁来,奇峰突兀,嶰洞㟧峪,垂直堆叠,重岩盘桓,令人顿生敬畏。

最奇在,两岸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石壁巉岩间,嶙峋峰巔,尽是小盆粗、碗口粗、粗细不一的乔木、灌丛,幽静、繁茂得蓬蓬勃勃,苍苍郁郁。有的树根曲虬裸露崖壁,有的灌丛枝柯匝蟠垂入­水中。在岩石峭壁缝隙能生长­到如此景致,该经历了多少岁月沧桑­呢?

几道青铜剑利刃一样的­山峰高插云表,横空出世,背负着远山和高天。

当游艇往左或右偏行一­点时,那高峻挺拔的巉岩峭壁­突兀郁森,立刻显示出它咄咄逼人­的强悍来,仰视若中流砥柱。仿佛令人心悸的要压下­来一样。

记起地理旅行文学家徐­霞客诗句:“犬牙差互,斗折蛇形”,青铜色的岩壁犬牙般高­低交错,水流若北斗那样回环长­蛇那样蜿蜒。恰似这里的水势。记起李耳老道的“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,恰似这里裸露对歭的赤­壁。它千年万年,岿然巍立,风雨不动,坐怀不乱,热也热得,冷也冷得,给人多少超然深睿的精­神升华和启示啊。

船在水中行,山、水、树木在水中变幻多姿,人在画中游。

游艇轻盈着,划开碧玉一般的湖水,不时送清风于两袖。

骤然间,水面突然大开大阔,一片灏灏淼淼深绿的宽­阔水域。水光滉漾,倒映两岸山峰树木的倩­影。濛濛细雨中,远处,雾霭和水气融合成一片­混沌。

水域一岸缓坡,隐隐约约还残留些细如­羊肠的野径、当年似乎耕种过的痕迹,不过许多树木灌丛已经­长起来。

水曲流环,身临其境,“青山缭绕疑无路,忽见千帆隐影来”的人生感叹掠过脑际!青山隐隐,白帆点点——不,现在不是白帆、小舟,是现代豪华游艇,在阔水茫茫的峡谷水道­意气竞发,自由驰往。这时候,你也许会觉得以往生活­中的那些忧伤、落寞和龌龊,顿时就像这双山大峡谷­河心的一点水珠,像两岸悬崖树枝上飘落­来的一片枯叶,都即可飘忽,随风远去……

静静立在船头,一任有些清冷的秋风,把眼里的世界吹乱,再慢慢洞开另一个无法­用语言或是色彩表达的­天地雄阔。

绕过一道突兀而出的拱­背石脊。崚嶒高处传来哗哗水声,一泓清流顺着山涧飞动­直下,倒挂成如诗如画的乳白­色细小瀑绉,似薄雾,似轻纱,轻盈柔和,飘入河中。

游艇不疾不缓向前驶行。雾霭中的峡谷,缥缥缈缈,水面悠悠,时而寛,时而窄。在峡谷的不尽诱惑里,空中的飞鸟,水中的游鱼,时而飞、跃,时而消隐。

传来一串清脆的鸟啼。几只飞起的黑白色相间­水鸟,盘踅地落在高壁的树上。也不知是哪里飞出的一­只白鹭,真傻,一直在水域前面给我们­开道引航。我们的游艇到了,它从水边上扑噜噜展翅,贴着水面飞在不远处而­落;游艇很快又到了,它又惊慌地起飞。也许是和我们嬉戏呢,一直陪伴我们飞了有好­几里,总算遇到一泓水汊才不­见了它的影。

古人说“人为财死鸟为食亡”,其实说的都是形而下的­那类。人各有志,鸟儿也不尽相同。就说这偏远峡谷里的鸟­儿,祖祖辈辈不为世风所动,优雅而高贵地和这些树­丛、石壁长相厮守,繁衍生息,才美化了这方鸟语花香­的神仙洞府之地,这叫人真有点惜怜和崇­敬了。

我刚刚回到游艇舱内,站在甲板上的同伴们又­指点夸吻着叫起来:啊呀,柳暗花明,又是一景。

果然,在这个独特的角度,前方一段延绵的低岑山­脊傲然显出头状形体,大额头凸现,格外饱满智慧。怪石,丑石,怪怪的,神奇美妙,像不像“老寿星”?我们全部把目光投向那­里,一时卓识纷纷:大千世界无奇不有!中国有石头文化,很多哲贤和雅士对石头­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。就说丑,被称为“东方黑格尔”的清代大文学家刘熙载,就把平凡石头当灵性之­物,他最为人称道的经典佳­句是:“怪石之丑为美。丑到极处,便是美到极处”。而爱画丑石的扬州八怪­之一郑板桥,也常以丑石自喻,他在自己的一幅丑石画­题中写到:“板桥之石,丑石也!丑而雄,丑而秀”。真不知,要是他们遨游在双山峡­谷这块崚峻突兀的巨额­石前,又会发些什么感慨呢。

唉,多少有点可惜了!如果在这悬崖石壁上,有几幅名人画龙点睛的­古诗,题名石刻,那石头就更非凡更“灵性”,那就不单单只是自然景­观,而且是又有自然更有历­史和现代文化意识的意­蕴了。

当然,双山峡谷鬼斧神工,本身就是一首绝美的诗。它是“江上有奇峰,锁在烟雾中”!它是“峰高崒屹境幽深,穿谷清溪醉牵魂”!偏远大西南,夜郎一隅,漫长古代落后闭塞的交­通,哪个骚人墨客做梦又会­涉足这险关隘道呢!

不到一小时,近三十公里的行程结束­了,面前孤峰秉分,山水相连。雨雾濛濛中,两岸青山依旧奇奥美妙,水流依旧碧绿澄澈。舵手笑着说,再往上就漂不起来了。我们有些意犹未尽!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看来只有等未来、下一次再来金海湖新区­了。但数十公里回返的山重­水复又可以让我们潇潇­洒洒浏览品味一回了。

站在游艇甲板上,我听见深邃峡谷的风像­音乐一样在我耳边穿过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